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
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拚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麼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麼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像,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像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描寫的是三亞那濃郁的熱帶風情——隨風搖曳碧玉般樹冠的椰子樹;低翔的白鷗在藍天碧海間優雅地掠過;玉屑銀末般的細沙,調皮地搔著人們的腳板……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為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
在學第二段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里,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著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為孩子們的了。
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為是,讀書也很平淡。為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著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較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眾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致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之後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詞句以及比較的方法去說說我們這的落日。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許多同學都能說上兩句,會說的暢所欲言,不會的也會意地點頭微笑。通過這一設計,做到了學到用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教這篇課文,重點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因此在初讀課文後,我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2-5段重點體會,同時配上相關插圖加深理解,最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找出五指的優缺點並製成表格。在學生初步理解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特點後,我出示了一組非常新穎的由五根手指共同拼成的圖片,學生在驚嘆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時也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團結就是力量」。拓展部分我引導學生仿照《五官爭功》編排一個《五指爭功》的小品,那繪聲繪色的表演既調動了氣氛,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課後我布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團結就是力量」。
在教學中做得好的地方:
1.新穎的多媒體課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講略讀課文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學習、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朗讀、製表、表演等形式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活躍了課堂氣氛。
不足之處:
1.多媒體課件展示與學生的表演進行沒起到預期效果。
2.老師引導的太多學生表達的太少,應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
教學是個不完美藝術,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勇於創新,不斷學習並嘗試新課改的教學模式,讓自己的教學過程趨於完善。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上個學期我們語文組對「如何上好第一課時」進行了專題研討,使得我們這些年輕老師對如何上好第一課時有了一定的章法。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座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教師如何開啟寶庫,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峰迴路轉的環節,完成啟迪學生心智的教學任務呢?成功導入的設計,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重導入的設計。確實,好的導入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那麼,什麼樣的導入才算是好的導語呢?
為了能准確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這有助於他們學習課文,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
教《盧溝橋烽火》的時候,我就注重了讓學生深入地去了解時代背景。我一開始就跟學生介紹——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沈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打鐵趁熱,我接著揭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注意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逐步蠶食了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又蓄意製造了盧溝橋事變,相機板書課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的憎恨。
跟學生交代了這些背景材料,能夠使他們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我把教學定位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品「贊揚了主人公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善良品質」這一目標上。語言大師托爾斯泰把桑娜心裡活動刻畫得非常生動,只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細讀課文描述桑娜一家的生活與西蒙之死,學生就能感悟其中蘊涵的意思,完全能領悟的。首先讓同學們說說預習後,你有什麼感受。大家發言踴躍,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學生會指出相應的段落,在進行教學。
學習第一段。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
第二段篇幅較長,但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繼續自由朗讀,了解故事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朴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對桑娜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著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感悟。說說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復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寫作方法,了解心理活動的概念。
1、有情境,即發生了什麼事之後,產生了想法。
2、有想法,想法復雜,又這樣想,又那樣想;最後拿定了主意。
3、寫真實的生活,有真情實感:什麼是心理活動描寫呢?心理活動描寫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通過文字描繪出來。
第三段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學生自行品味。結尾一行,我主要讓學生體會這精彩的瞬間,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靈在不謀而合之時迸射出的燦爛光芒!體會這樣寫言已盡,而意無窮。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手指》這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就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把握內容,我就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
於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運用哪些寫作方法把這些手指寫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都能感受到作者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拚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同時也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這樣,教學最終目的達到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主動學習,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良好,效果感覺也不錯的,因為在教學中,我始終以文章的知識點為准繩,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體會文章所蘊含的作者思想,這才是我這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花臉》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往事」,作者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表現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對於學生來講,是有著強烈共鳴的。當然,這堂課要通過四十分鍾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對花臉的熱愛是對英雄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在沒有充足的預習時間的情況下,既要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還要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想要完成這個教學目標是很困難的。
基於這點考慮,我只有上第一課時,確定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二是體會我對花臉尤其是對關公花臉的喜愛之情,感悟我對英雄的渴慕,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顯然,通過有關語句,感悟我對花臉的喜歡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扣住了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了個性化的體驗,有共識,也有異見。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師生在文本中前行,隨著課文內容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發展軌跡:由喜歡——崇敬——自豪,知之越深,愛之越切。作業設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本課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心愛的物品,達到讀寫結合。
不過,這節課,還存在很明顯的不足:一是課文中生字詞較多,學生很多不認識,也沒有帶詞典,在認讀的時候出現錯誤,我糾正後,沒有讓學生繼續鞏固。二是教材挖掘不夠,單單體會我對花臉的喜愛之情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對「我」幼稚心理的挖掘,體味孩子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是關於關公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講到舅舅向我講關羽的故事的時候,應該再補充一些關羽的故事,讓學生對關羽的英雄形象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個環節教案中已經涉及到了,只是上課時忘記了。
看來要想達到高效課堂真不是容易的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上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能手示範課活動中我執教公開課《最後的姿勢》一課,課堂上,學生展示講解的表現既在我的預料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
說在我預料之中,是因為我對孩子們太了解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都能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我的舉手投足也逃脫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我與孩子們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況且,在我性情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起來個個激情澎湃,朗誦起來個個聲情並茂,那姿勢、那勁頭,活脫脫一個個小時候的我。再者,課改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摸索中改進,改進中反思,堅持以「學生展示講解、教師相機點撥」的新型學習方式上好每一節課。在長達一學期的課改嘗試中,學生展示均學會了先品讀句子,再抓重點詞句談體會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他們這種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為奇。
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公開課與平時課的區別就在於公開課學生預習得更充分,預展得更流暢,所以課堂展示也比平時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精彩。
只是,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後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較多,也懶得在黑板上寫問題,給學生匆匆一念問題了事,於是,學生在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緊緊張張預展、板書、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開課。由此,更多的是我們的過錯,不是學生的笨拙。在充分預習後的本節公開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自信坦然,聽到了學生的妙語連珠,感受到了學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萬千,對自己、對學生又增添了無限信心。
更竊喜的是,校領導能夠及時體察民情,本學期決定不惜代價,讓眾多學生人手一份導學案,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雪中送炭。這樣大快人心的決策,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重,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期待本學期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講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今天在精心的准備下,教學《草蟲的村落》,正在引領學生走進「草蟲的村落」,讓孩子們領略在蟲蟲世界裡的寧靜:其中有英勇的游俠,有俏麗的少女,有它們的遠房親戚,有音樂演奏著,有智慧的建築設計,更有一群群勤勞的「村民們」……引領學生感受蟲蟲們對生活的熱愛。正在我邊引導感悟,便指導朗讀課文的興頭上,課堂也漸入佳境的時候。一個學生站起來舉手提問: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說,在無限的靜謐中,我忘記了世界,忘記了自己。那為什麼他還會想起世界裡的蟲蟲呢?」
我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在課堂如此激昂處,學生會潑出這樣的怪問題,馬上就是學生舉手示意,他有不同的看法:
「或許,在作者的世界裡,他有很多的煩惱,生活不躁動。只有在看到草蟲的`時候,自己彷彿忘記了身邊的許多事情。」
我沒有過多的引導學生討論「忘記世界」的理解,而是繼續引領學生,去感受草蟲的可愛。
課後,我進行反思。首先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我想,無外乎學生,沒有正確理解「世界」一詞的含義,他以為世界便是物質的萬事萬物,卻不知道在精神上,每個人也有每個人不同的世界。這種屬於典型的詞語理解障礙未掃清。
其次,當學生突然發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只有老師通過他的問題進行有效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他的問題,明顯很幼稚,我該如何引領學生在他們自身問題的基礎上走進文本的縱深處呢?後來我想如果,我能接解答學生話頭,坐如下的過渡,或許能更好地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
「感謝XX同學的解答。我們每個人都每個人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裡。作者忘記了自己的世界,走進了草蟲的世界。看,在草蟲的世界裡,是否更加讓人嚮往?讓我們繼續去尋找去感受。」
夜深,無力思考,也許還有更好的辦法。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贊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卻緊緊地抱著一隻紙箱子。
「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為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里裝著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著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為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著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於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後來慢慢減弱。在以後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獲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橋梁遠景圖》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梁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像力,有著很強創造能力的人。在教學這一課時,怎樣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情從事學習和思考,會迸發出無窮的智慧火花呢。
我在課前,先布置學生搜集茅以升先生的有關資料,閱讀童年書架。了解他的故事,使學生明白茅以升正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家鄉橋倒塌造成的悲劇,而從小立志建造更大更好更堅固的橋梁;了解茅以升不但是橋梁專家,還是愛國者。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對茅以升的敬佩,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對學習此篇課文的興趣。新授後讓學生再去搜集各類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故事。能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在課上,我緊緊圍繞課改的精神,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如介紹茅以升的生平;「說古道今」對橋的知識交流;通過「小小辯論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等等。
因為《橋梁遠景圖》本身就是一篇對未來橋的想像,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想像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自然成了教學的重點。我同樣的讓學生以研究小組開展學習,在第一堂課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說說橋的模擬圖;在第二堂課上,請學生設計除書上以外,你設計的將來的橋梁是什麼樣?圍繞「將來的橋梁」這個話題進行想像說話。力求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使小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橋梁圖,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我國的從古到今的橋梁。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這一課也是非常重要的。
讀寫結合是教學這一課不可缺少的,在最後我讓學生圍繞著「將來的橋梁」這個話題進行想像,把自己的設想寫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自己的設想,並說出它的特點和可行性,評選出組內的「小小茅以升獎」。
這一課的教學效果不錯,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也可能是孩子們喜歡科學的緣故吧。
㈡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位教書育人的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篇1)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
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拚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篇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雀悶。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麼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麼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像,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像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族李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頃穗彎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篇3)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描寫的是三亞那濃郁的熱帶風情——隨風搖曳碧玉般樹冠的椰子樹;低翔的白鷗在藍天碧海間優雅地掠過;玉屑銀末般的細沙,調皮地搔著人們的腳板……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為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
在學第二段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里,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著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為孩子們的了。
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為是,讀書也很平淡。為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著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較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眾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致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之後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詞句以及比較的方法去說說我們這的落日。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許多同學都能說上兩句,會說的暢所欲言,不會的也會意地點頭微笑。通過這一設計,做到了學到用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篇4)
《表裡的生物》是六下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也是整個小學階段的最後一篇精讀課文,編者的用意可能在於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並能一直保有愛思考的習慣,對身邊事物和現象多一些關注、好奇。
這是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富有童真童趣,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對「我」的推理精神十分欣賞。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子,用有限的經驗對陌生的事物做出自己判斷,從大人的「解釋」里為自己的判斷尋找更「確切」的依據,從而篤定了自己的「認識」——盡管那是兒時的臆斷。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即通過具體的事例來支撐觀點,旨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論說類文章常見的表達方法。這篇散文如何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如何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呢?如何准確地理解課後思考題中隱含的課文學習目標?可以從課後的思考題入手,尋找隱含著的學習目標。
從「事例」到「觀點」,是一種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而課時設計時,第一課時重在感知童年趣事的內容,並對文中的「我」形成初步的印象——「我」是怎樣的孩子。第二課時,則運用演繹推理,由「我」是怎樣的孩子的結果,尋找具體的論據,在品詞析句和朗讀指導中,逐步體會人物形象,得以證實。由此引發讀者的思考並聯系生活實際替換課題,引申拓展到回憶自己兒時的趣事,升華對「愛思考、好奇心」的理解。第二課時的實際教學中,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板塊一:復習回顧,體會「我是怎樣的孩子」。此板塊著力為學生思考奠基鋪路,從問題入手,反向求證。在引導學生驗證觀點的過程中,習得「抓關鍵詞」和「前後內容相關聯」的閱讀能力,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巧妙利用課後習題逐步深入,有效總結了學法,為後續學習搭建支架,效果明顯。
版塊二:藉助學法,證實「自己的觀點」。扶放結合,學法遷移。在領會上一環節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放手去學,圈畫批註,自主思考,積極匯報,思維碰撞。從課堂的交流和思考深度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部分同學能牢牢抓住「愛思考、好奇心」這一觀點侃侃而談,有理有據,學會了抓住關鍵詞、聯繫上下文,整體關照,想法獨特,有自己的獨立思辨能力。
板塊三:拓展語用,聯系生活說趣事。「想必我們乃至每一位讀者,都曾有過與「我」類似的想法、經歷,大家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具體事例來說一說!」這個板塊,學生興趣濃厚,問題一提出,即刻引起大家的「共鳴」。在這一背景下,不但能夠幫助我們體會文章的表層故事,而且能真正讀懂文章、讀懂馮至,走進了語言文字里去。在自由說的環節,大家還用上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豐富的表達形式,說得有趣,說得入理,說得細膩。
高段閱讀教學,尤其是六年級的閱讀教學不僅要學生積累單篇課文內容和閱讀指導,更應著眼單元一體化,授人以漁,教給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整體關聯,習得語言秘妙,獲取作者的寫作方法:
一、讀評結合,相得益彰。
「同學們,課文中描寫的『我』的經歷,你有同感嗎?你覺得作者是怎樣的孩子?哪些地方讓你有這樣的感覺?把它畫出來,讀給大家聽,說說自己的體會。」
大家交流比較順暢、自由,體會了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喜歡觀察、喜歡思考、樂於探究的孩子形象。同學們讀得生動、有趣,在朗讀和點評之中體會到難忘的童真童趣。
「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是《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學中,在理解的同時進行朗讀指導,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點評,在點評中加深理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朗讀引起自己共鳴的語句,在讀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這樣的體會更真摯、更深切。如果教師又同時引導其他學生說出自己的聽後感受,對朗讀的同學作出評價,那麼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再一次內化了自己的理解;朗讀的同學在夥伴的點評中感受到了鼓勵與肯定。讀與評相得益彰,既正確理解了課文,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更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如此,課堂更為和美。
二、單元關照,有效融合。
統編版教材單元「語文要素」的設定一般比較籠統,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不好精準實施,這時就要想辦法在單元教學的序列中循序漸進,依次實現。如,六下第五單元就是以思想內容或題材為單元的教材體系,往往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忽視文本本身而注重思想、情感等主題方面內容,以體現整體教學。因此精準聚焦,「應文而教」,讓學生習得語文能力顯得尤為必要。無論單元中的議論文體還是散文文體,首先聚焦文體本身,了解其文體特徵,以「語文」的方式挖掘文中的語文因素,體會「人們不同的思考和探索」,使得教學中文道統一。
所以,單元教學中,首先要關注讀寫之間的聯系,有層次、有梯度地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通過精讀課文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結合課堂語用訓練,聯系生活經驗遷移運用,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如此課堂更生趣。其次,依據文本的不同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針對單元課文課型的多樣性,依據文本特點,靈活教學。如此精準聚焦文體和內容,有效融合,真正彰顯「語文味」的課堂。
《表裡的生物》一課教學,值得我們走進文字,深入思考;走出課堂,由「表」及「里」,在趣說生活中的故事裡追求「真理」的妙義,在單元一體化的教學實踐中探尋「融合」的精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篇5)
《表裡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他認為裡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可是父親不許他動,使他充滿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表現了作者的天真無邪,情趣盎然。
一、教學效果
《表裡的生物》這篇課文,表現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善於觀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質。在教學中,我大力引導學生通過提問和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了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導學生劃出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分別採用放錄音、自讀、默讀等形式,使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課文表達的意思。《表裡的生物》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像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成功之處
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說一邊向著表伸出手去。……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強烈的好奇感,渴望打開那塊表探個究竟。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處
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
四、改進措施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把愛注入學生心田,具體通過教學環節中的動作、語言、表情、姿態乃至眼神傳遞給學生,才能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因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學生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進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㈢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三亞落日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1
我想每一位讀《三亞落日》的人都會被三亞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欣賞這樣的一篇美文,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三亞落日的那份獨特的如詩如畫的美,是我教學的重點。
2003年我有幸去到了三亞旅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課前,我和學生們講述了我的旅遊經歷,並把我拍的旅遊照片製作成課件,充分地展示了三亞獨特的風光,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真實的人物,真情的講述,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著我抓住「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這一中心句統領全文,組織教學。通過抓住幾個畫面來品味、領悟三亞落日之美,例如:看落日環境之美:藍天、碧海、白鷗、沙灘、椰子樹,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怎能不讓孩子感受到三亞的落日是如此的富有詩情畫意呢!再如:落日的變化、神奇之美:先是像一個快樂的孩童,瀟瀟灑灑地抖落下赤朱丹彤,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顏感染了,金紅一色,熱烈一片。隨著時光的悄悄溜走,它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變得溫和起來,變成了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最後,它突然顫動了兩下,像跳水員一樣以一個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向人們道了「再見」。一切是那樣的神奇,那樣的美妙,一幅幅畫面的出現和交替,本身就是一首詩,再加上詩意的觀賞環境,難怪作者說「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
隨著講解的深入、畫面的渲染,朗讀的體悟,學生對三亞的神往之情愈來愈烈,我知道這堂課我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2
《三亞落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執教本課的過程中,我存在以下的得失。
首先,在朗讀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執教本課過程中,我大量地讓學生齊讀,雖然讀的整齊,流利,但沒有體現每個學生的朗讀能力。面對這樣一篇短小,文情兼備的文章,更應有層次地訓練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出畫面,讀出意境,讀出情感,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語言都很精妙,只有反復地讀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用詞的巧妙。道德課堂一直在強調語文意識的滲透,因此也應在課堂上強調學生養成積累優美句子、語段的好習慣,讓學生在每節課堂中都能增加語文知識,培養語言能力。
其次,在重點詞語中領略落日美。文中有好多詞語既形象又生動,抓住了這些詞語,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語句的內涵。如「紅撲撲、赤朱丹彤、金紅一片」等繪色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日那最後的絢爛、熱烈。又如「快樂、抖落、懸在、頑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態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日的頑皮、可愛。從而油然而生一種喜愛、贊美的情感。執教本課後,在引導學生理解內涵方面,我以後應該強調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內涵,站在作者角度理解用詞的准確,跳出文章理解其內涵。
第三,在畫面中欣賞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寫落日的經過時,我通過幻燈片大量地向學展現了日落的畫面,並且運用配樂朗讀,讓學生充分地領略落日的美。通過圖文聲的結合,使學生更加深了落日的整個過程:落日像孩童時的頑皮;像大紅燈籠時的柔和;像跳水員時的優美。這樣可以使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熏陶,同時也為他們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時,對學生了解不夠,任務不夠明確,學生合作起來比較費力,而且效率也不夠高,以後在小組合作方面的指導是我要完成的目標。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備課備學生的重要性。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欣賞這樣的一篇美文,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三亞落日的那份獨特的如詩如畫的美,是我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語句,想像體悟。讓學生在反復地讀悟中領會「夕陽滑落的景象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同時把學生的經驗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調動學生的想像力,運用孩子們已有的經驗世界,填充與豐滿教材的空白處,形成學生真正的個性化的讀。我引導學生抓住太陽的變化、海水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美的跳水。如第3自然段的學習,我是這樣進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不難回答「像孩童」。再進行研讀:哪些地方寫出了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學生很快就會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為了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作者對夕陽的喜愛,我採用教師范讀,學生想像並結合動作去感受夕陽「孩童」般的快樂形象。再指導朗讀,抓住關鍵詞語,讀出對此種景象的無限喜愛,由此體會三亞落日那富有詩意的情景。
不足之處:
整堂課,學生啟而不發,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沒有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這跟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關。所以說,課設計的再精彩,老師上得再生動,課堂的主人沒有調動起來,那就是失敗的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三亞落日》第一段,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找中心句,以最快的速度將學生引入學習活動中,通過對「真有詩意」「美妙絕倫」等詞語的朗讀、理解,激發學生的嚮往與贊美之情。
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自然別有一番情調。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句子朗讀課文相關段落,效果很明顯。
在引導學生感受三亞濃濃的熱帶風情後,抓住「三亞落日美在何處」貫穿第三部分的教學,扣住落日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態也隨之變化「像孩童——像紅燈籠——像跳水員入水」來感受日落的整個畫面,在反復多樣的朗讀中體會到三亞的自然風光之美並感悟作者對三亞落日景象的留戀和贊嘆。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5
三亞落日成為一道景觀,課文開門見山指出這風景的特點是「詩意」「美妙絕倫」。教師也可以開門見山地說,如果我們認真學了這篇課文,之後能不能為三亞落日寫一首美妙絕倫的小詩呢?
第二自然段寫的是海水、椰子樹、細沙,頗具南國風姿。日落之前的安逸,可見一斑。此時海水是原色的湛藍,與後文的「大海失去了原色」相對應,有個句子誇張得好,讓人擔心低翔白鷗潔白的翅尖會被海水蘸藍了,這景象遠比翠色慾流的草原要濃郁。岸邊碧玉般的椰子樹樹冠吸引著海風,還有撓人的細沙,似乎可以輕柔地唱出「你是風兒我是沙」,這些都是人們欣賞落日的好背景。至於細沙為何玉屑銀末,為何金燦燦亮閃閃,因為太陽要出場了。
第三自然段太陽終於來了。太陽完全具備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快樂」「臉蛋」「瀟瀟灑灑」「笑顏」等,都讓人感受它身上散發的魅力,也能體會出太陽是個有故事,或者是會折騰的角色。於是,在這里看落日,也就是在欣賞一出童話了,因為主角是可愛、頑皮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化作太陽,來一段開場白,說一說這一天都活躍了什麼,為什麼還毫無倦態。
第四自然段最為精彩,也就是落日的全過程了。作者是個高手,本來半分鍾時間的事情,可以一句話說過去,卻偏偏整出了一個大大的段落。很多學生寫作文乾巴巴的,感覺敘述一件事兒沒什麼可寫,三兩句匆匆了事,那就有必要讀讀這一段。換言之,怎樣把一件精彩的事情寫詳細。我們讀的時候,似乎在中間的某些個環節里時間靜止了下來,時空定格之中,人們可以盡情地觀賞。動靜結合,宛如視頻展播的慢放,甚至還出現回放的現象。正是大自然無窮的美麗神奇,才左右了作者的筆法。太陽角色,依然如孩子一般,想走又不想走,想留又留不下。太陽和大海是一對好組合,落日的過程可以總結為:懸在天邊,慢慢下沉,平穩停住,頑皮蹦跳,彈跳入水。這些環節,教師可以藉助動態板書來逐個分析。每一個小環節都寫得很精細,教師可以發揮,如為什麼它停住了,是不是還有留念或者感嘆時光匆匆呢?說它蹦跳,有沒有海水起伏的幫助呢?大海像飽飲了玫瑰酒,遊人們是否也是如此呢?
最後一個自然段,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我們終於領略了三亞落日的美景,原來就是如此的「詩意」和「美妙絕倫」,看來不虛此行。同時也有意猶未盡之感,看落日,如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期待著明天再來「瞪大雙眼」體味。
常規印象中,落日都帶著一種落寞凄美,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為證。不過在本文中,一直都是歡快的調子。落日感染得海天一色,那種金紅與熱烈,那種漲溢出醉醺醺的光與彩,都是明朗的,也燃燒到讀者的心裡。所以,我們可以說「夕陽無限好,雖然近黃昏」。
學過之後,如果記住了落日的一兩個片段,就是可喜的。鞏固時,不妨讓某一個學生在台上表演,學著太陽「任性地在這張碩大無朋的床面上頑皮地蹦跳」,一邊跳一邊唱《荷塘月色》之類的歌兒,其他的同學,就在下面模仿連綿起伏如綠葉般襯托的波瀾。學過之後,還可以布置一些練筆作業,讓學生細細觀察,寫一寫家鄉的日出日落。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6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抒情文章,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三亞落日這一美妙絕倫的景象,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了解文章的結構,還精讀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一方面通過反復吟誦,感悟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過賞析交流,體會比喻句和擬人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三個比喻句,體會三亞落日的美輪美奐,並在此基礎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除此之外,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的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溫和」時文中的近義詞「柔和」,理解「醉醺醺」時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碩大無朋」時可結合課文內容或查找工具書等方法。
此外,《語文課程標准》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我讓學生找出比喻句、擬人句,感悟三亞落日的美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優美。此外,練慣用「先……然後……再……最後」把一件事按順序表達清楚。
本節課研究的一個主題是「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一開課的時候,首先用一組三亞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再以一組落日的圖片,帶給學生一種視覺的沖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第3、4自然段的時候,將自學邀請投在屏幕上,能使學生在自學時更加明確學習要求,從而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就比傳統意義上由教師口述,學生操作有效果。有時我們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記不住,最後,以《永遠的邀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總結升華,讓學生回味無窮,繼續陶醉在美的藝術享受中。
課後,肖迪老師、信息部的老師們及我校的王虎校長、李定教導對我這節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肖老師對這節課的總體評價是:朗讀加強,練習穿插,圖片結合。她認為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這個部分,我在引導時,僅局限於第三自然段,其實還可以聯系第四自然段中的「頑皮地蹦跳」等,這樣更能提醒文章的整體性;在學習「醉醺醺」這個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夠恰當,因為「醉醺醺」是一種狀態,用圖不好解釋,而且圖釋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在出示的其中一張落日圖中,要處理下載時其中的字眼;在范讀「我瞪大雙眼」時,先用敘述的語氣,不要突然讀得高亢,這樣更能體現層次感;「生怕」這句話的情感是否串到結束語,放到總結中,把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感體現出來,深化主題;最後的總結句「哦!這就是三亞落日!」應該用一組聯系性的圖片把三亞落日呈現出來。我校的王副校長建議,在學生自學時,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指導朗讀時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導學生復述落日的變化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說話,如果學生有困難再出示「先……然後……再……最後」這個句式引導。李定教導提出落日的美還更應該觸發學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輪美奐」這個詞通讀全文,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的美,還可以學生拓展想像,落日還會像什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的意見我虛心聽取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還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7
《三亞落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被三亞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欣賞這樣的一篇美文,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三亞落日的那份獨特的如詩如畫的美,是我教學的重點。
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詞句的品味、推敲。特別對遣詞造句的精深微妙之處,需要老師的引導和點撥。
第一段的學習我採用通讀全文後找中心句的方法,講學生引入學習活動中,通過對「真有詩意、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遜色」等詞語的朗讀、理解,激發學生的神往之情。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為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在學第二段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里,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著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為孩子們的了。
我引導學生感受三亞濃濃的熱帶風情後,就抓住「三亞落日美在何處」貫穿教學抓住落日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態也隨之變化「像孩童——像紅燈籠——像跳水員入水」來感受日落的整個畫面,並抓住
「紅撲撲」、「赤朱丹彤」、「金紅一色」等繪色的詞;又抓住「快樂」、「抖落」、「懸在」、「頑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態的詞語來指導朗讀,體會到三亞的自然風光之美。
最後,抓好對落日三個比喻的理解。作者把太陽比作是「一個快樂的孩童」、「紅燈籠」、「跳水員入水」,讓讀者整體感知日落的動態過程。從「下沉→停住→蹦跳→彈跳→入水」這一過程來體悟落日似孩童般的「頑皮|」、「任性」。,體會作者對三亞落日景象的留戀和贊嘆。
整節課,我引導學生賞讀語言文字,想像文章意境,感悟了「三亞落日」那份詩意的美。
不足的是:三亞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海鷗如何的白,沙灘又是怎樣的細軟,學生都沒有真切的感受。光憑語言描述,學生是感受不到的。雖然,課前我也在網上搜集到了三亞風光的圖片,三亞風光的錄象,可是,因為教室里沒有多媒體的教學設備,把學生帶到後樓的多媒體教室去上,又嫌麻煩了一點,自己的一懶惰,導致不能充分地向學生展示三亞獨特的風光,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那麼美的景只有自己一人在辦公室享受,現在想來,有些遺憾,也有些自責。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8
俗話說「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習時需「披文以入情」。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如果上課時沒有激情,這樣的課就會淡而無味,教學目的的完成也成問題。所以,課堂上營造一個良性的「場」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學《三亞落日》這一課時,我考慮到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讓每個學生都了解落日,看一看落日,可是班級沒有多媒體,也缺少掛圖,怎麼才能讓學生對落日產生興趣呢?導入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回憶看日出的情景,學生們回憶了在日照,在泰山等地觀看日出的情形,你一言我一語。看到氣氛開始有點熱烈,我套用了課文上的一句話:「其實日落一點兒也不必日出遜色,我就仔細觀察過日落,想聽嗎?」此時我抓住課文3、4段對日落過程中的三個比喻:快樂的孩童,光焰柔和的燈籠,跳水員跟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大家一臉的專注,特別是說到落日顫動了兩下,最後像一個跳水員那樣,以一個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學生個個睜大了眼睛,太美了!太妙了!「其實三亞的落日比這還有詩意,那麼三亞的落日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我知道學生的感情被激發出來了,果然,接下來的整節課學生都能始終感情飽滿、有滋有味地進行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和種子就播在這塊土地上。」如果一個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冷冷冰冰地進行知識發售,而沒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課的。我意識到,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通過情感交流,通過努力去營造良好的「場」去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前提還必須有教師對於文本較深的開掘。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9
《三亞落日》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第一課時,在理清文章的脈絡之後,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介紹三亞的自然風光。雖然這一節不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但是我想作者之所以得出「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這一中心,與三亞如畫的風景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思考「三亞美在哪裡?」一邊請學生讀找,一邊在電腦上放映相關的圖片,很快「藍天」、「碧海」、「白鷗」、「椰樹」、「沙灘」進入了孩子們的頭腦和視野,學生們通過朗讀和交流,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三亞的美,對三亞的喜愛之情溢於顏表。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正是在這樣一個富有情調的地方觀看落日,才使作者覺得看落日更有詩意。
總之,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中較好地把握學生的感情,引導他們好好地讀書,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主體學習的作用,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大膽交流,深刻體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10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的教學不要面面俱到。我常常勸誡自己,可卻常常做不到。教學《三亞落日》第一課時,我就要求自己,盡量突出重點來教。
這個重點是什麼呢?除了初讀課文,就是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三亞的熱帶風光,學習寫景的方法。
學習第二自然段,分兩個步驟:一是學習寫法,一是即景練寫。
引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先要學習抓住特點寫。我讓學生先讀一讀,感受三亞風光之美,思考:美在哪裡呢?我啟發:三亞的美肯定表現在典型的景物上,哪些景物美呢?劃出來,讀一讀,體會藍天、碧海、白鷗、椰樹、沙灘的特點。
光學到這兒,還不行。我再讓學生想像畫面,用心朗讀課文,努力去發現: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把三亞的景色描繪得如此之美呢?經過一番朗讀,一通探討,學生明白了:作者在用美的詞語描寫景物,寫出自己的感覺,表達出自己喜愛如此美景的感情來。
學了這樣的寫景方法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運用方法練習寫作。這不,昨天剛下了一場小雪。雪景也是很美的。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看到的美麗的雪景。
孩子們捻著筆桿子,過了好一會兒,作品新鮮「出爐」了。「田邊的青松老哥,一夜之間變成了長滿鬍子的青松爸爸。」「大地上晶瑩剔透,腳一踩上去,便會消失,我真不忍心把它破壞掉。」「花壇里的樹木被一片片小巧玲瓏的雪花蓋住了,真是一點也不比美麗的少女遜色。」「松樹上掛著一顆顆白色的果實,遠遠望去,就像一串串禮物掛在聖誕樹上,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操場跑道也驀然變成白色的了,真想用腳踩一下,那感覺絕對是享受。」「我捏起一些雪,哇!好軟啊,就像一團棉花糖,我忍不住想吃一口。」
我覺得,這節課上的即景練寫就是教學重點。我和孩子們多花點時間,學習這篇文章的表達方法,並且能即學即用,這樣的教學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以後,我還要這樣抓住教學重點來教,一課一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