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教育
A. 鄉村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意義
鄉村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承載著中國教育的未來。它不僅關乎學習者個人的成長,更影響著社會的每個角落。每一個公民的成長與進步,都離不開教育的滋養,無論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還是社會的廣泛影響,教育無處不在,它是每個人成長的階梯。
對於普通的鄉村家庭而言,優質的教育資源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農村教育隊伍的素質仍需提升和完善,師資力量的加強尤為關鍵。國家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對農村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農村學生在起跑線上就面臨著劣勢,少部分有能力的父母為孩子購買學區房,讓孩子享受城市的優質教育,而大部分學生則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學校中學習。
農村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與城市學校相比,存在顯著差距,如缺乏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師資力量方面也存在不足,許多教師代非專業課程,甚至一人身兼數職。由於農村環境的原因,留在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數量有限,新任教師少,中老年教師成為農村教育的中堅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此外,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的比例較高,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落後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
為了促進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村教育素質和改善農村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能夠提升農村學生的素質,還能為農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國家的政策對農村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投入,農村教育將得到改善,為祖國的美好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B. 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及問題解決
一、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的戰略重點是課程教學改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
中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發生了深刻變化——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順利實現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確立
農村率先實現免費義務教育
面向農村的免費師范生政策平穩運行。隨著農村義務教育普及任務的基本完成
農村的教育需求正發生著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為了切實滿足其「上好學」的願望
實現農村教育由弱變強
必須把課程教學改革確立為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首先
深刻認識和有效運用農村現有資源的相對優勢
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課程教學是鄉村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與方法
形成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主渠道
是鄉村教育質量的生命線。受城鄉二元結構的累積性影響
人們往往較多地關注農村的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劣勢(應當承認這是客觀存在的)
但卻忽視了農村教育現有資源的相對優勢
如農村自然環境對啟迪學生智慧和心靈的特殊優勢、農村生活環境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潛在優勢和農村學生有較多機會觀察和參與農業生產實踐的現實優勢。我們認為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對鄉村資源優勢的發掘與使用
即使將來農村整體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也是如此。這是東北師大二十年「長白山之路」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其次
吸引和留住一批勝任的和優秀的鄉村教師是推進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近年來
經過黨和 *** 的不懈努力
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正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如學歷水平不斷提高
受培訓機會不斷增加
但僅僅認為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就是提高學歷、提升專業化水平是不夠的。在「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上還要強化「教給誰」的問題。鄉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感受
而這些經歷和感受恰恰是他們接受新知的認識基礎和情感基礎。從這個意義說
勝任的和優秀的鄉村教師需要有與鄉村孩子適恰的鄉村經驗
需要有與鄉村孩子親近的心智模式
還需要有與鄉村孩子圓融的鄉村情感。如果我們的教師沒有與鄉村孩子相聯的生活經驗
沒有熱春數空愛鄉村孩子的心智情感
我們就無法真正影響和征服他們的心靈
提升教育質量
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再次
開發和建設一批具有鄉村特色的校本課程是激發鄉村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農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養成了農村孩子誠實善良、善於動手、吃苦耐勞、好奇心強等優良品質。鄉村學校可以通過藝術課、園藝課、種植課、養殖課、製作課和勞作課等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世界上一些國家
許多鄉村學校至今仍然開設勞作課
聘請當地最有經驗的農業生產能手
製作傳統的生產勞動工具。雖然現在已很少有人再使用這種工具了
但勞動工具的設計和製作本身代表的是一種智慧和文明
它可以激發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熱情。鄉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後
蘊含著無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懷
也埋藏著許多技術神奇和科學奧秘
只有真正走進鄉村孩子的生活世界
才能切實扒瞎地激發他們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
才能真正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
二、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必須找准共同利益點
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地區貧窮落後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
城鄉二元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觀背景
是中國農村教育的實際。因此
從根本上講
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解決必須與中國「三農問題」結合起來。如果各級領導和全社會能持續地把農村教育當作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戰略工作來抓
只要路子對頭
農村教育就一定能成功。我們認為
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的有效路子就是要牢牢地把握住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農村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畢橡益點
實現鄉村百姓利益與鄉村社會利益的共贏
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升學要多
留下要有用」
這是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其一
「升學要多」是農民對課程教學改革的迫切願望
是農民對高質量教育的殷切企盼。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慣性影響
導致農民子女唯一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身份和命運的途徑就是教育。客觀地說
「能升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鄉村少年兒童的命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往往把升學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唯一標准
因此
保障升學率就成了農村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生命線。東北師大在二十年前「長白山實驗區」開始探索的頂崗實習、替崗培訓、校本教研等一系列成功經驗之所以深得實驗學校的信任和支持
就是既提高了升學率
又實施了素質教育
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
其二
「留下要有用」是農民對基礎教育價值的客觀需求。雖然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但這種大眾化畢竟還是比較初級的
要保證所有的農村學生都上大學尚有一段距離。讓沒有上大學的農村孩子有一技之長
成為「就業有術、致富有能」的有用人才
是農民對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留下要有用」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利益所在
是「三農」問題在農村基礎教育上的體現。隨著農民負擔的逐步減輕
農村美好發展前景的逐步顯現
農村社會越來越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
「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的並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准則和經驗」。農村孩子除了對基礎教育有「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准則和經驗」需要外
還有其他更為多樣化的目標需求
這無疑增加了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復雜性。
找准共同利益點
解決的是農村課程教學改革的動力源問題。農村課程教學改革推進之所以有難度、不理想
究其根源
不是對共同利益點認識不到位
就是缺少實現共同利益點的具體措施。東北師大的實踐經驗表明
農村教育改革共同利益點的實現
根子在課程教學改革。東北師大探索的校本課程開發、教育與社區融合、科教興縣等許多教育改革形式
都是摸准了共同利益點後所做出的正確決策。這也是為什麼東北師大「長白山之路」成功的深層原因。
三、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需要關注的幾個關系
第一
新農村建設、城鎮化推進的人才需求與農村課程教學改革之間的關系。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實施
都需要一大批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在教育目標的價值選擇上
現在的農村基礎教育除了肩負升學的任務外
還肩負著培養優秀進城務工人員和新型職業化農民等重任
教育目標的多元化問題將會長期存在。基礎教育是通用教育
沒有特定的職業指向
而農村基礎教育的特殊性恰恰在於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農村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難題。破解這一難題
至少有兩條路徑:一是體制解決
二是課程解決。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對人的普通素質要求的提高
體制解決的分流層次必須提升
最好在高中層次進行。課程解決必須與我國城鎮化推進和新農村建設的雙重需要相適應
培養滿足城鄉發展需要的勤於動腦與動手、善於關心與合作、勇於吃苦與奉獻
自信、自立、自強的現代文明人
促進城鄉的現代化發展。
第二
師范大學主動服務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學校自主發展之間的關系。「長白山之路」是東北師大自覺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驗探索
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是師范大學對自身使命的理性認識。但是
師范大學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包辦代替農村學校自身內在功能和活力的發揮。師范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
是通過師范大學和農村實驗學校的全方位合作
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師范大學與農村中小學合作既是師范大學的職責所在
也是師范大學的發展需要。合作夥伴關系是否成功
關鍵要看農村學校是否形成了內生的、持續的、「草根式」的自主變革能力。從戰略意義上說
師范大學為基礎教育服務的目的是為了不服務
即形成學校自主發展能力。在課程教學改革中
農村學校應當是主體
校長、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發展的主人。當然
在課程教學改革的最初階段
師范大學會引入一些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但引入的東西不是強加的
而是選擇的。因此
本土與外來之間要形成健康的對話關系。
第三
農村社會相對落後與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穩定的農村教師隊伍之間的關系。農村課程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是有一批學科水平高、熱愛農村教育、能穩定地工作和生活在農村的教師隊伍。由於農村生活條件艱苦
農村優秀教師外流現象比較嚴重
拔高使用現象也比較突出。因此
要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由弱變強
必須吸引一批優秀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解決農村教師問題必須建立一個長效機制。這個長效機制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職前培養機制。由於目前免費師范生培養的主要是農村高中階段教師
難以滿足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需求。因此
要建立教師教育優秀生源的篩選與資助機制
確保優秀人才讀師范。二是用人選拔機制。即通過設立有吸引力的農村教師崗位
吸引優秀人才立志從教、終身從教。我們堅信
伴隨著「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也會逐漸由弱變強。
C. 如何理解鄉村教育運動
【答案】:背景:鄉村教育運動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中期,中國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漸由城市轉入鄉村,進步教育人士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民占著中國人口絕大多數,中國的發展,包括教育改革歸根結底需要解決農村教育的問題才能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所以鄉村教育運動的產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是推廣近代教育體制,同時改良農村社會,以實現救國理想的必然之舉. 實施情況:中華職教社和黃炎培比較重視培養農民的生產技能,改善農民生活狀況;陶行知重視普及基本文化及將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平教會和晏陽初主要是想總體改變農村的落後狀況;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則著眼於農村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和強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僅靠鄉村教育,是不可能根本改善農村面貌的,本身的推廣也有限. 借鑒:「鄉村教育運動」具有實施主體民間性、教育對象全民化和教育內容適用性的特點。它對當今農村教育改革的借鑒和啟示在於:民間力量應該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農村教育的對象應該包括以成人為主體的農村社會的全體成員;農村教育的內容必須適合當前農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D. 中國農村和城鎮受教育程度是多少
在中國,城市地區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約百分之三十,而農村地區的這一比例則相對較低,大約為百分之十四。城市中幾乎沒有文盲,但農村地區仍有大約百分之一點的文盲率。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旨在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通過實施一系列教育扶貧政策,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改善學校設施和提高教師待遇等措施,農村地區的教育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盡管如此,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教育水平上仍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居民普遍擁有更高的學歷,而農村居民則更多依賴於基礎教育。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教育程度上,還影響著人們的職業選擇、收入水平以及社會地位。
為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政府和社會各界正積極採取措施。例如,鼓勵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開展交流合作,通過遠程教育等方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確保農村學生能夠接受高質量的教育。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正在逐步縮小。然而,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仍需持續努力,特別是在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方面,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