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凱教學
所謂「教學創意」,就是有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造性的教學構想,准備實施教學的新點子、新思路、新策劃、新方案。
簡而言之,就是講究「美、活、實、簡、新」5個字!具體來看看,怎麼做的吧!
一、教學創意講究「美」
教學中的美:審美品美,美讀美寫,在美好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審美的語文教學是高尚的教學境界,是高雅的教學境界,是脫離了平俗手法的教學境界,是摒棄了花哨手法的教學境界,是追求教材運用的美感、學生活動的美感、教師語言的美感的教學境界。而教學創意可以有著無限的「美」。
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看:美美地導入,美美地收束,美美地對話,美美地講析,美美地范讀,美美地范寫,美美地講析文學知識,美美地指導閱讀分析與鑒賞……從學生的實踐活動看:美美地認讀,美美地說讀,美美地朗讀,美美地演讀,美美地品析,美美地欣賞,美美地進行課中微文寫作,美美地將課文中的語段變為小詩……
如《黃山奇松》的美讀美寫活動設計:
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鍾。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
黃山最妙的觀松處,當然是曾被徐霞客稱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了。樓前懸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在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幹蟠曲,遊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遊客依依不捨地告別。
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美讀活動:課中尋寶
尋寶指導:《黃山奇松》「渾身」都是「寶」。
如:雅緻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巧的段落,生動的手法,清晰的結構……每一類都是一「寶」。
請同學們自由尋寶,形成自己的語言積累卡片。
美寫活動:青松素描
運用文中的詞語,組合文中的句子,寫百字左右的課中微文。
指導:可以選用、組合文中的佳詞美句,如: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這樣的訓練活動,美好,奇妙,學生收獲豐美。
二、教學創意講究「活」
所謂「活」,就是教學思路靈動,教學方式靈活,教學過程詳略有致,課堂氛圍有動有靜,教學細節生動,教師能夠適當地運用一點詩意的教學手法。
「活」的含義與做法非常豐富,如: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採用不用的教學創意,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進行不同的教材處理,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地利用課文進行讀寫訓練,教學創意本身具有靈動的構思又不失嚴謹的風貌,課文教學組合形式豐富:一文多教,一次多篇,一課多案……教材處理的方式不拘一格:多角反覆,選點精讀,課中比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激起學生思緒的浪花:趣讀,美讀,深讀……
一個「活」字,能夠很好地表現一位教師研讀、處理教材的能力和進行教學創意的能力。
下面試舉一例。
《濟南的冬天》教學創意:文意把握,片段精讀
教學活動一:文意把握
這個環節的活動,是引導學生深入課文,並基本上理解課文內容,為後續的「片段精讀」作好鋪墊。為了迴避常用的比較單調的概說課文內容的方式或整體朗讀進行感知的方式,我運用如下一次提問:
同學們,在課文中,「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語中,哪一個最適合於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這個提問就很「活」。
它的表述內容是靈活的,視點豐富,讓人躍躍欲試。
它激起了所有學生進行思考的興趣和表達觀點的興趣。
由它而形成的課堂學習氛圍也是活躍的,不同的觀點在課堂上交匯著,表述著。
活躍的課堂,靈動的課堂,就是美的課堂,可愛的課堂,是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與那些強行規定的程式死板的所謂「模式」相比,它們在教學效率上、在表現教師的高雅素養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勝之處。
「創意」表現在教學設計上,體現出來的是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智慧。在「教學創意」上多下力氣,對於教師特別是年輕語文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極有好處,這種「好處」,歸根到底是讓學生受益的。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著從追求「創意」高度來進行教學設計;要讓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創意,讓我們的教學設計「創意無限」。
三、教學創意講究「實」
所謂「實」,就是在課堂上老老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開展活動,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語文、得到訓練。所謂「實」,就是實在地充分地發揮教材的教育教學作用,實在地有效地把學生帶到課文之中,腳踏實地地進行閱讀分析,進行課文欣賞。
講究課堂教學的「實」,與教師的理念、手法都有關聯。教師要少用一點通俗手法,少搞一些花架子,少站在自己的本位上進行教學設計。講究課堂教學「實」,需要教師比較好解決如下問題,如:要知道教材最有訓練意義的地方在哪裏;要知道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和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要考慮用什麼樣的活動形式來開展對學生的知能訓練。
下面是《登高》的教學創意,它綜合地考慮了「新」「簡」「實」等方面的設計要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創意:學寫詩聯賞析
教學思路:吟誦體味,品析鑒賞
吟誦體味:指導學生吟讀課文,用「一句話點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登高》——寫悲,景物、身世、心境悲。
《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登高》——一種老病孤愁。
《登高》——一種景情交融。
《登高》——一種憂國傷時的心境。
《登高》——整首詩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登高》——全詩意象深沉悲涼。
《登高》——表現出蒼涼的意境。
《登高》——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
……
品析鑒賞: 學寫詩聯賞析,用「一段話表述」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某一聯詩的體味欣賞。
教師指導:寫「詩聯賞析」,主要有8種取材角度:
聯意闡釋 層次分析
字詞品味 意象解說
畫面欣賞 手法理解
情感體味 意境探求
教師舉例,同學們進行「詩聯賞析」的寫作活動,課堂交流,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這個教學創意,角度很新,思路很簡,訓練很實在。這樣的訓練不僅僅只是「實」,更帶著「富有文氣」的味道,對學生真正地進行了詩歌欣賞能力的訓練。
四、教學創意講究「簡」
教學中的繁復過程,往往是因為備課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整合,缺乏對學生知能訓練的思考所致。繁難的教學不便深入,艱深的教學設想不好展開,可能都不是好的「創意」。好的「創意」能夠讓人一眼看出它的簡便易行,能夠讓人一下子感覺到它的逐層推進,於是它就「可用」、「有用」。「創意」離開了「簡明有用」幾個字,可能只是「暢想」。
由於教學創意講究「簡」,於是思路便很清晰,步驟便很簡單;從淺層意義看,非常便於教師操作。而實際上,追求教學過程的「簡」,是真正地把握了教學的真諦——訓練的形式很扎實,訓練的目標很集中,同時又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歷練。
進行思路簡明清晰的教學設計,其過程也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它還要追求教學內容豐厚的境界。只有充分地考慮到整合教學內容,充分地發揮教材的訓練作用,充分地醞釀學生的訓練活動,才有可能在簡化的教學過程之中達到教學內容豐厚的目的。
下面請看課文《蚊子和獅子》:
蚊子和獅子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我的教學創意是:利用課文訓練高層次的閱讀分析能力。
教學的過程簡簡單單,但訓練的力度很大:
活動一:練情節分析能力
活動二:練語言賞析能力
活動三:練寓意解析能力
簡單的流程,集中的目標,充分的活動,到位的訓練,這就是比較規范的以學生的充分活動為手段的教學創意。
可以看出,這個教學創意所表現出來的「一課三練」,都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實踐活動。就教師的備課而言,這是對學生的「訓練」,就學生的課堂學習而言,這是自己的「實踐」。像這樣的創意,雖然簡明,然而厚實。
「教學創意講究簡」的真正含義是:講究「簡中求豐」。
五、教學創意講究「新」
事物的「新」主要體現在「角度」二字之上。因為「角度」好,「角度」與眾不同,便有了個性,於是就叫做「創意」。對於「角度」二字,我是深有體會的,我說過:
「角度」這東西,不經過「山重水復」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達到「千呼萬喚」的地步,它是不出來的。為了它,必須付出時間,必須耗費心力。
在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尋求新的角度來進行創新,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
而付出時間,耗費心力,苦讀教材,尋求新穎的教學創意,就是非常認真的教學設計過程,就是提高教學設計水平的過程。
比如,我曾經無數次傾聽名家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朗誦錄音,從中提取朗讀此詩的規律,然後形成「情在抑揚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讀訓練方案。
這種訓練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創意的,非常生動的。
比如,《說「屏」》是篇幅很短的說明文自讀課文,在實際的教學中一般只是讓學生讀讀課文。我在反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的文意把握和順序理解,設計了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訓練話題: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討論如下話題:假如沒有這一段……
同學們討論所得是:
假如沒有第一段,我們不會了解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如何出現在面前的,不會對第一段的寫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假如沒有第二段,我們不能了解到「屏」的作用。假如沒有第三段,我們不知道解「屏」的分類。假如沒有第四段,我們不能了解「屏」的用法,假如沒有第五段,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不能顯現。
這個話題的討論,不僅讓同學們很有興趣、很快捷、很深刻地理解了文中各段的表達目的與表達效果,更是讓同學們弄清楚了這篇課文嚴密的邏輯順序。這個話題把同學們深深地引入課文之中,形成了一次對課文進行多角度品析的研讀活動,表現出「一問能抵許多問」的教學魅力。其實,這就是設問「角度」的魅力,這就是新穎的角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