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感恩教育
❶ 感恩教育的意義
感恩教育的意義如下: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於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小學生情感教育的嶄新路徑和重要組成。
感恩教育可以培養孩子樂觀和積極的態度,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得到的和被關愛的事物,增強對生活的滿足感。感恩教育可以讓孩子學會珍惜他人的幫助和付出,培養對他人關愛和感激之情。感恩教育可以傳遞社會價值觀,培養孩子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態度。
基本解釋:
1、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東西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慾膨脹。
2、感恩是對一個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夠親密的人給予幫助所產生的一種虧欠心理。
3、感恩是對親人朋友的一種回饋心理。是一個人所需要擁有的品質。對他人給予的恩惠表示感謝。
一、必須從小抓起,讓感恩教育深入人心
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播下善良、知恩的種子,讓學生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比如,讓他們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為了掙錢供他們讀書;老師在講台上揮灑汗水、在燈下批改作業是為了他們的成長,讓他們發現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從而由內心萌發出感激之情。其次,要教育他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養育教導之恩。知道,當孩子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呢?其實不然。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從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開始,著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學校,發現學生對師長都很有禮貌,懂得尊重老師,見到老師會向老師問好;一些低年級的小朋友雖然個子小,卻也會主動幫老師擦黑板、幫老師拿東西;很多學生回家會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過的舉動,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發,是真實的、可貴的。
二、充分發揮教師形象的榜樣作用
教育心理學告訴,學生在形成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過程中,教師形象的榜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觀念的實證,使學生可以具體形象地理解道德觀念的含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模仿的範例,使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學習模仿教師的道德行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為習慣。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常以教師的行為、品德作為自己的標准,因此,在平日的學校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充當教育者的角色,還首先應該是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報恩的人。教師必須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對學生感恩情感的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說,教師形象的榜樣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三、在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英語教材中的人物對話經常會出現「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謝語;數學課上教師在教學生認識「年、月、日」時要求學生寫出家長的生日;音樂課程中也有很多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的感恩情感,比如《愛家鄉,愛祖國》、《大海》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感恩之情;《每當走過老師窗前》則唱出對老師的崇敬,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發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發揮教材優勢,進行感恩教育滲透,讓德育和智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師可以藉助教材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課文《掌聲》中的同學們沒有因為英子是殘疾人而歧視她,反而鼓勵她,給她掌聲,英子也非常感動,而且把這種感激轉化為生活的信心與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乘機教育學生:要學會關愛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關愛,好好學習也是回報他人的一種方式。
❸ 如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一切,更好地珍惜生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主動感恩,做一個有責任感並且善良的人。
下面是一些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具體建議:
1. 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要讓學生明白,他們身邊的人、事、物都是值得感恩的,不管是家人、老師、同學、還是食物、水源、空氣等等,都為他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幸福。
2. 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可貴和脆弱,明白生命的不易,從而懂得生命的珍貴,珍惜自己擁有的每一天,不斷提高生活的質量。
3. 強化學生的道德自覺。教育學生用感恩的心去做事情,要讓他們學會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感恩,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4. 從學校教育中注重感恩教育。教育體系要從根本上實施感恩教育,把感恩作為一種品質和追求,讓它浸透到學習的方方面面,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
5. 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感恩機會。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志願者活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和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