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教學設計
『壹』 !!!4大名著的情節簡介
紅樓夢》
作者簡介:曹雪芹, 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
內容簡介:《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1. 現在人們說起《紅樓夢》,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後四十回續書的總稱。這120回的本子,總字數達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寫這部書時,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賈家四姐妹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這是諧「原應嘆息」的音;在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讓他飲的茶「千紅一窟」,是「千紅一哭」的諧音,又讓他飲「萬艷同杯」的酒,這酒名是「萬艷同悲」的諧音,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書.
事件:1.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2.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3. 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視功名權貴,與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鳳:精明強干,賈府的實際大管家,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
3.賈寶玉:封建叛逆者。他厭惡封建社會的仕宦道路,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
4.薛寶釵: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她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 。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
《西遊記》
作者簡介: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
內容簡介: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人物形象:
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
豬八戒: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事件:1.孫悟空打鬧天宮 2.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3. 八戒大戰流沙河 4.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5.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三國演義》
作者簡介: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內容簡介:《三國演義》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人物簡介:
曹操: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徵,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 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俗話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關公:忠義,智勇雙全
事件:1.桃園三結義 2. 火燒赤壁 3.草船借劍 4.孔明借東風 5.關公五關斬六將 6.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水滸》
作者簡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
內容簡介: 宋朝統治者腐朽兇殘,宋江、魯智深等眾多好漢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桿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人物簡介:宋江:豪爽,義氣,仗義疏財
李逵:魯莽,孝順,勇猛
武松:有勇又謀,打抱不平,是一位英雄好漢
事件: 1.桃園三結義 2.曹操煮酒論英雄 3.劉玄德三顧茅廬 4.諸葛亮舌戰群儒 5.關雲長刮骨療毒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讀來給人以美得享受,結合自己所上的課,特反思以下幾點:
詩歌的教學中在讀,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內]讀百遍,其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式地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這是寫給兒童的一首詩應該讀的親切,自然,充滿愛心,這是關鍵。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既然是《雨說》,那麼就要讓學生明確「雨」說了什麼。並品味它的語言魅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樣一來,便達到了詩歌教學的目的。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我在一節公開課上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准」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並盡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台。如執教《孔已己》:學生在回答孔乙己兩次出場哪一次給自己印象深的問題時,有說第一次的,也有說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並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
在教學內容上,經反復研讀課文,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拓展的特點。從整體上說,這節課問題的設置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在教學方法上,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不是需要的就不使用多媒體技術。教法上: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本」「讀」懂文本,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實現對小說主人公較全面的認識和鑒賞。
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感悟、聯想、表達。另外,還設置了一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並會運用。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評價上,傾向於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
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然而,當一個學生在回答「你讀了『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這句話有何感受?」時,非常激動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感到很冷!……」好一個「冷」字!我心裡一驚,雖禁不住贊嘆,但是我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從容的,按自己的設計去完成這節課的「任務」。本應拍手叫絕的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本應是一次美麗的智慧火花就此一閃而過!如果此刻拋開「我」的「設計」,按學生的思路做調整,就一定會是一次精彩的對話!
由此,我想了許多。在課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日常教學中屢屢發生的類似的現象,已經到了反省和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是有彈性的,留有「空白」的。語文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矛盾的統一體。中國畫的「留白」和書法的「飛白」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具有了獨特的寫意的美。這是西洋畫所無法比擬的。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實寫,也應有虛寫,有實筆也應有虛筆一樣。實與虛的互補,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語文課又何嘗不應該是這樣呢?語文學科的確定性的一面我們應該重視,但是她的不確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語文學科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盡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餘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餘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餘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以往的初三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里,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我們至少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資料、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
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資料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務必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潛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潛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務必相互結合,互補互助。
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個性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超多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光,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光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獲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潛力。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潛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僅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
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潛力,核心是獨立思考潛力,還有豐富的想像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潛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潛力,激活想像力;鼓勵學生發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雲亦雲;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像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個性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系。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中考在即,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有些教訓尤為深刻,必須及時總結。
反思一、對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選擇什麼樣的時間段進行。
對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語文學習的要點,使學生應付考試更加得心應手。對這一點毋庸質疑,講究的是什麼時候開始才好。從學生一無所知,毫無積累就開始,還是有所積累後開始系統講解比較好?我在復習中通常選擇後者。如「古詩鑒賞」這一塊學生普遍感到困難,一開始得分率很低,五分鍾只能得一兩分的大有人在,學生很著急,經常問做這兩題有什麼章法。
在學生對古詩鑒賞沒有一定的積累前,我堅持不傳授方法。因為當他們的腦子對某一種知識一片空白時,講方法等於白講,只有當他們對這類題型有足夠的積累時,哪怕是錯誤的,他才會根據你所講的方法,對他的知識進行梳理,矯正,體會到以前錯在什麼地方。
反思二、教師在復習時考慮周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而束縛住學生的思考。
一個細致周到,思維嚴謹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復習時少走很多彎路,所以在復習時要盡量考慮周到些,但人無完人,總有疏忽之處。如去年中考試題中出現的文學常識填空,這一多年沒考的題型,在復習要點中有這一考點,而老師卻憑借所謂多年中考的經驗將它明確劃出復習范圍之外,以至於學生考後會質問,為什麼這題沒給他們復習到,卻不責問自己如此簡單的文學常識題為什麼還不會做。
所以老師不要把自己對知識點的梳理或者取捨束縛住學生的思考才好,千萬別以為自己的考慮是天衣無縫的,最忌諱對學生說:「除了我講的這些,再也不可能考別的了。」中考是考學生,不是考老師,不要把都壓在自己身上。那樣不僅自己會很被動,也是對學生不負責任。
『叄』 如何提高初三學生的語文閱讀與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教學課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它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分量最重、變動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關閱讀教學的條文。但是如今的現狀卻是閱讀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閱讀教學也沒能發揮其應該有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讀書能益智,讀書能養性,而從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的閱讀普遍處於被動、隨意、無序、低效的狀態。這不僅是關系學生閱讀能力能否得以培養的問題,實際上它還是關繫到學生的寫作能力甚至語文能力、語文素質能否提高的問題。就初中閱讀教學而言,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
(一)閱讀教學步驟過於程式化
現在語文閱讀教學.瑣碎的分析一統天下,肢解了一篇篇優美的課文。教師不帶領學生去咀嚼文字,品味語言,領悟情感,語言文字的那份韻味、那份靈氣,自然就盪然無存。例如分析一篇小說,有些教師不去注重遣詞造句的靈氣,布局謀篇的匠心。呼之欲出的人物,極具人文的內蘊,而是簡單地把完整的情節肢解為若幹部分,把一些死記硬背的瑣碎知識點和抽象符號硬塞給學生,學生在教師乏味的講解和繁瑣的分析過程中,逐漸模糊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節與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無價值的東西。如此周而復始的課堂教學,當然也就遏制了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這樣過於程式化的教學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影響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發育,也因此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學生的創造力,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閱讀教學手段過於形式化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教學手段也由傳統的板書教學逐漸向多媒體教學轉化。誠然,正確、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意參與。但是,有些教師卻把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作為一種時尚,一種標准來追求,也有部分專家和教研人員在教學觀摩過程中,把教師在講述中是否運用多媒體手段作為是否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評ⅱ課堂教學優劣的一條標准。這是當今的一個誤區。
正是在上述錯誤觀念之下,在閱讀教學中,滑鼠代替了粉筆,屏幕代替了黑板,播音員代替了老師,每節課教師追求的是精緻多變、顏色各異的多媒體課件,這樣的後果必然是捨本逐末、喧賓奪主。學生感覺上課是在看教師利用多媒體演戲.從而失去了教師在課堂上應有的引導作用.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最新的科技手段束縛了鮮活的思想。眾所周知,閱讀教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在文本內在的形象反映在教師教學語言的形象和學生思維的形象上。
而不僅僅只體現在幾幅畫面之上。教師需要做的是啟動學生的思維,而不僅僅是視覺感官,而多媒體教學的濫用實際上限制了文學最美妙的境界想像。所以,過多的多媒體課件設計不但沒有起到幫助學生理解的作用,反而干擾了閱讀教學的有效進行,使得閱讀教學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應該具備的作用和價值。
(三)閱讀教案過於藝術化
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過分迷信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規范,教案的撰寫和設計可謂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瑕.甚至是連學生的表情、想法都給一一設計好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幾乎全是教師的假想甚至是異想天開。教學上,整個課堂猶如教案復印機,忽視甚至是否定了真實課堂的復雜性與差異性。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根本無暇參與文本的閱讀,被教師設計的一連串問題和經驗捆繞,可謂戴著鐐銬跳舞走人所謂的新課堂。實際上,教師仍在因循老套,用教材、教參預設一統課堂,一統學生思維。究其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把握不到位而忘記閱讀教學的根本,或太過理想化而忘記真實。如此過分預設而忽視生成,既不利於閱讀教學,更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與新課改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反映出教案設計過於藝術化的問題。
二、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情境的進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這方面,應該說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著獨特的優勢。因為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珊隋境。能有效補充學生原有經驗中的不足。例如教學契訶夫《變色龍》一文,如果學生對變色龍這種動物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色的特點認識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奧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憐與可悲.對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層面上。
一段關於自然界中變色龍的錄像,可以迅速幫助學生進入為何稱奧楚蔑洛夫為變色龍的情境。再如,在教學詩歌鄭愁予的《雨說》的時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當時詩人寫作此詩的歷史背景?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對當時孩子們的關愛÷這時可以為學生放幾段春雨的片段,同時在放幾段文革災難不久後的關於孩子們的影片,這樣有助於學生們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也有利於學生們體會詩中的那份關愛。這樣的情境進入,形象、生動,富有知識性.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根據教學目標,強化課型創新
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如下一些不同課型:朗讀課型、學法指導課型、文學欣賞課型、活動課型、積累課型、整體感悟課型、自主閱讀課型、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單元組合課型等等。當然.課型的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要著眼於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類似於江河先生的《星星變奏曲》這種內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們可以採用朗讀課型、文學欣賞課型;面對梁啟超先生論證嚴密的《敬業與樂業》這類文章,我們可以採用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小的辯論賽。
當然,教無定法,根據不同需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一種或幾種課型.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時,教師可以將課型設計為課本劇表演,讓同學們自行組合,再進行表演。由於每個人的表演風格不同,使得每個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過這樣的表演,可以讓學生們加強對范進等人物當時的心理的把握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閱讀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
模式是多種多樣和靈活多變的,可因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及教學對象和條件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設計和選擇,但不管何種模式,其宗旨是不變的,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作為教師,要關注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讓學生用心靈感悟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
(三)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
厚積才能薄發。葉聖陶先生也講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習慣。沒有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本之木。語文教師應當在精心選擇的基礎上,增加課文中要求學生必須會讀、會寫、會用的詞語的數量。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長期不斷收集課內外詞彙。培養學生勤摘抄、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摘抄是閱讀積累的一種有效方法,持之以恆地做好這個工作,會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的效率。做讀書筆記有一點難度,我們要幫助學生先從簡單的做起。如寫批註、寫心得、作評價等,進而學會做讀書筆記。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文章。
另外.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其基本要求是准確、流暢、有感情。這樣堅持不懈的訓練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好的語感既可以增強對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將自我的書面語和閱讀材料中的語言相比照,體會到自己的不足。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不僅可以鍛煉出良好的記憶力,掌握豐富的知識,還可以不斷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的文化內涵。
課外閱讀是學生閱讀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為學生們推薦閱讀的書籍時,不能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這一類的書籍.還應該為學生們盡可能多地推薦一些能反映現實社會、表現當今世界的新書。
(四)閱讀教學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文學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許讀者發揮想像力來填充。可以這么說,讀者有多少種不同的理解,文章就有多少個空白點。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給學生填補空白點的過程。課文中的空白點簡單說就是學生對課文產生的疑問,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幫助學生填充這些空白點。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創設各種情景,來激發學生再創造的慾望,師生共同來填充這些空白點,從而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得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體驗。筆者在教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讀到課文中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這段文字時,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孔乙己的長衫為何不見了?很顯然,課文沒有直接交代這個問題,筆者的提問卻令當時的課堂氣氛變得相當活躍。學生都積極地思考,爭相來填補老師提出的空白點。
(五)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優化課堂教學
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將得到更好的發揮。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賴於師生的有效互動。上新課之前.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利用這個時間,或個人學習或小組共同學習,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詞,玩玩文字游戲;學生可以針對文本,確立1~2項學習目標,並根據目標質疑,學生還可預設1~2個題目,通過小組探討或個人思考.看哪些題目有價值,寫下答案或註明疑惑。課堂上.師生進行互動,共同確立目標,一起探討有價值的問題。如果確實有難點,再由老師點撥。在這樣的教學中,如果學生都能設題、解答了,那麼本堂閱讀教學的目標的達成自然變得輕而易舉,重點、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六)將讀、思、議、練有機結合
讀要做到以下兩點。要以讀為本,正確流利地讀,讀出語感,讀出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教師的導讀方法應正確、靈活,要精心設計啟發語、過渡語、鋪墊語、提示語,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通過聯系自身的原有知識和生活實際,去認識文本、感悟文本。
思即思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非接受知識的容器。因此,在導讀的過程中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思考。為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還應設計一些有探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辨。課堂上一定要引導學生質疑,要用老師的善問,培養愛提問、會提問的學生。質疑,對學生既是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又是對他們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調研,以便找准教學的切人點,又是整合問題,確定、解決教學難點的必要環節。
議即議論、交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是培養學生思辨、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全班交流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敢於將自己的獨特體會說出來,將自己的不同看法表達出來。
練即提倡多練。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這幾年來,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讀與說的訓練比較重視,但寫的訓練被弱化。課堂上,教師應找准本課的語言訓練點、培養點,設置適當的練習或小練筆讓學生當堂完成,以深化理解。
(七)開展學情調研。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學效益的高低,最有發言權的是學生。而提高教學效益,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學生要改變教與學脫節的狀況,最有效的辦法是開展學情調研具體做法可以是:教師定期或不定期與學生座談或個別交談,徵求學生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意見或建議,聽取他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困惑,然後進行反思,再制定改進教學的計劃。當然這一步做起來比較有難度,因為學生並不一定會在老師的面前表述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誠懇的態度,藝術地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