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5-04-30 15:34:06

1.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模擬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愛彌兒》的著者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齊

C.盧梭

D.洛克

【答案】C。解析:略。

2.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表現在( )

A.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B.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C.文化體系

D.教育為文化本體

【答案】D。解析:從廣義上說,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因為教育既是文化的構成體,又是文化的傳遞、深化與提升的手段。這就是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

3.我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壬子癸丑學制

【答案】B。解析:壬寅學制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沒有實行;癸卯學制是我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4.( )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A.敘事研究法

B.實驗研究法

C.行動研究法

D.質的研究法

【答案】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行動研究法的概念。

5.校園文化屬於( )

A.顯性課程

B.隱性課程

C.國家課程

D.地方課程

【答案】B。解析: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一般來說,隱性課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的物質環境;第二,學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與非制度文化;第三,學校中的人際關系。

6.在高年級運用得比較多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授法

B.討論法

C.發現法

D.讀書指導法

【答案】B。解析: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討論法在高年級運用得比較多。

7.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 )

A.分組教學

B.復式教學

C.個別教學

D.特朗普制

【答案】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復式教學的概念。

8.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 )

A.備課

B.上課

C.課外輔導

D.課外活動

【答案】B。解析: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9.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 )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

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

【答案】D。解析:略。

10.「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出自( )

A.蘇霍姆林斯基

B.凱洛夫

C.馬卡連柯

D.烏申斯基

【答案】C。解析:題乾的描述出自馬卡連柯,體現了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11.說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語言文字說服和( )

A.事實說服

B.理論說服

C.直接說服

D.間接說服

【答案】A。解析:說服教育法是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方法,它包括語言文字說服和事實說服。

12.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

A.中心

B.基礎

C.任務

D.途徑

【答案】B。解析: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13.下列關於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

C.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D.性格的生理機制是在後天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系統

【答案】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惡評價,有好壞之分。

14.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不包括( )

A.目的性

B.認知性

C.序列性

D.間接性

【答案】D。解析: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其具有目的性、認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點。

15.ABC理論中B指的是( )

A.誘發性事件

B.個體的情緒

C.對事件的看法

D.個體的行為反應

【答案】C。解析:ABC理論中A代表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B代表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16.追求成功者傾向於選擇成功概率為( )的任務。

A.25%

B.50%

C.75%

D.100%

【答案】B。解析:高成就動機者往往選擇有50%機率成功的任務。

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質屬性、特徵抽取出來,並區別於其他屬性、特徵的思維過程稱做( )

A.分類

B.概括

C.抽象

D.比較

【答案】C。解析:抽象是在人腦中提煉各種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特徵的過程。


2. 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4)

最後張老師請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題干】張老師釆用了哪些教學方法?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儀器和設備,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現象產生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張老師讓同學說通過自己動手做兩個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得出蘿卜在兩種不同液體中的不同反應。

(2)演示法;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的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張老師通過非常形象直觀的示意圖展示了實驗的結果,即體現了演示法。

(3)討論法;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張老師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即體現了該方法。

(4)發現法;發現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所提出的課題和 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 最後得出原理。張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知識的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思考,即體現了發現法的運用。

【考點】教學方法

2.【題干】張老師貫徹了哪些教學原則?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啟發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 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 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 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張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知識的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思考,即體現了發現法的運用。

(2)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張老師通過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看到實驗呈現的結果即體現該原則。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 的目的。張老師在最後布置的小組討論的作業中,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鹽鹼地一般種不好莊稼,使學生將課本當中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考點】教學原則

31.中學生曉雯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與同學都很喜歡她。但她需要進行選擇與決策是,總是拿不定注意,處於矛盾中。例如,有同學建議曉雯競選班長,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擔心班級事務繁多影響自己的學習;學校舉行數學競賽,她渴望參加,卻又擔心無法完成教師交給她的創建班級環境規劃的任務,日常生活中,曉雯也常常要參加集體活動還是溫習功課拿不定主意;在專業選擇問題上,她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又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

1.【題干】請運用動機沖突相關知識分析曉雯的問題。

【答案】曉雯的沖突類型包括了趨避沖突和雙趨沖突

趨避沖突指某一事物對個體具有利與弊的雙重意義時,會使人產生二種動機態度:一方面好而趨之,另一方面則惡而遠之。所謂“想吃魚又怕魚刺”就是這種沖突的表現。曉雯有競選班長的想法,但又擔心班級事務繁多影響自己的學習的沖突就是典型的趨避沖突的體現;

雙趨沖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同時出現,形成強度相同的二個動機。由於條件限制,只能選其中的一個目標,此時個體往往會表現出難於取捨的矛盾心理,這就是雙趨沖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就是雙趨沖突的真實寫照。曉雯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又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的沖突就是雙趨沖突的體現。

【考點】沖突類型

2.【題干】假如你是曉雯的班主任教師,你如何幫助她?

【答案】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常常遇到各種動機沖突。如果對動機沖突不能很好處理,就會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使人陷入困惑和苦悶之中,甚至頹廢和絕望,無力自拔。動機沖突不但影響人的正常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還會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使人的精神狀態趨於崩潰,乃至行為失常。作為曉雯的班主任,應該加強對曉雯意志果斷性的訓練,使其在應對沖突時能夠果斷的做出決定。

【考點】沖突類型

3.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測試題及答案(4)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模擬題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遺傳因素是兒童身心發展的最初的物質前提,正是在遺傳因素的物質基礎上,開始形成和發展兒童的心理。故選A。

2、C【解析】研究發現,嬰兒看到的第一種顏色是藍色,然後是紅色,區分白色和灰色的時間比較晚。故選C。

3、B【解析】4~5歲的幼兒,想像已經具有有意性和目的性,出現了有意想像,想像的內容也很豐富,但還很難考慮到形象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故選B。

4、B【解析】獨立性的出現是自我意識的心理現象開始產生的明顯表現。自我意識系統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與自我監控三個結構。自我意識是人心理能動性的體現,對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具有調控作用。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所有的身心狀況以及與周圍人或物的關系的意識。主要包括對自己的身體特徵(如性別、相貌、健康狀況等)、心理特點(如情緒特點、 興趣 愛好 、性格特徵等)以及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等的意識。故選B。

5、D【解析】觀察的方法可分為描述記述類和取樣觀察類。描述記述類觀察方法包括實況記錄法、日記描述法、軼事記錄法。取樣觀察類觀察方法包括時間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故選D。

6、C【解析】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行為都會有很相似的表現,這是個性的穩定性。個性是指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系統。個人的偶然的行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個性,只有比較穩定的、在行為中經常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才能代表一個人的個性。個性是相對穩定的,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或人生境遇發生重大轉變後,人的個性也可能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因此,個性是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故選C。

7、B【解析】時間概念是比較抽象的,有一定的延續性和順序性,幼兒掌握時間概念也比較困難,對時序概念的認知水平差異也比較大。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對一日時間延伸的認識水平低於對當日之內時序的認知。故選B。

8、B【解析】幼兒的自言自語有兩種形式:一是游戲言語,特點是比較完整、詳細,有豐富的情感和表現力;二是問題言語,特點是比較簡單、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難時出現,或表現困惑、懷疑、驚奇等。故選B。

9、A【解析】行動過程中的堅持性是指在較長時間內連續地自覺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動。研究表明,堅持性發展變化最迅速的年齡約4~5歲,也是受外界影響而波動最大的年齡。故選A。

10、A【解析】幼兒期是理智感開始發展的時期,為了滿足認識的需要,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破壞行為”的表現。這時,成人是否能夠適宜指導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認的需要至關重要。故選A。

11、C【解析】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復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6歲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咬指甲癖常因嬰兒期喂養不當,不能滿足兒童吮吸的慾望,以及缺乏環境刺激和愛撫,導致兒童以吮吸手指來抑制飢餓或進行自我娛樂而引起。故選C。

12、A【解析】在我國幼兒園中,幼兒園班級是幼兒園進行保教活動的基本單位。幼兒園的班級,在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中已形成了基本的劃分方式。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年齡,可分為大、中、小三個年級,其中小班兒童3~4歲,中班兒童4~5歲,大班兒童5~6歲。此外,還有些地區受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制約,採用的是混齡班形式的學前教育。故選A。

13、B【解析】活動法指幼兒家長參與托幼機構的教育活動與管理的一種方法。依家長參與活動的目的劃分,活動法可分為觀摩、慶祝、服務和管理四種。故選B。

14、C【解析】幼兒命題美術活動的指導,教師必要的示範,教給幼兒表現物體的基本方法①允許幼兒不完全依照範例和教師的示範要求,這主要體現為幼兒表現物體的形狀、大小、數量及位置上的不同,也體現幼兒在完成教師要求以外,可以進行相關美術創造活動。②教師通過製作活動教具、演示物體的多種動態,提高單位美術教學時間的效率。③教師的示範應適時,不一定在每次新的活動前都要進行示範,一般以局部示範為主,以幫助幼兒解決美術表現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為幼兒留有合適的表現和創造的空間。④教師示範要與語言有機結合,邊示範邊講解,使示範更加清晰、明了。故選C。

15、C【解析】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目的在於獲得改進管理和保教質量的依據,促進教育改革,提高保教質量。故選C。

16、C【解析】英國的洛克根據培根的“經驗論”提出了“自板說”,他認為,人生來就如一塊白板,理性和知識都從經驗中來。故選C。

17、D【解析】本題是對當前游戲理論相關內容的考查。埃利斯是激勵調節論的代表人物。他從游戲的功能著眼,認為與環境相互作用、持續進行信息加工活動是人類的正常需要。故選D。

18、C【解析】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幼兒園教育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並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相互作用活動情景,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身心主動發展的過程,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環境。故選C。

19、C【解析】餐飲活動對於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三條規定,幼兒園應制定合理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兩餐間隔時間不得少於三小時半。故選C。

20、D【解析】幼兒的關節韌帶松,如用力過猛,則可能造成關節面脫離原來的位置,局部疼痛,活動受限。處理幼兒脫臼,盡可能保持原狀,迅速送往醫院,千萬不可自己貿然幫孩子把關節復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故選D。

二、簡答題

21、【參考答案】

托兒所、幼兒園方面:

(1)指導和支持家庭教育。①增強家長的教育意識;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③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④指導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2)引導幼兒家長參與托兒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①引導幼兒家長理解並支持托幼機構的保教工作;②讓幼兒家長參與教育決策;③鼓勵幼兒家長自願服務;④讓幼兒家長監督和評估托幼機構的保教工作。

家長方面:

(1)積極配合保教人員的家訪、調查等活動,並注意及時向幼兒教師反映幼兒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使得保教人員能深入了解幼兒各方面的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隨時了解保教機構對幼兒的教育要求以及教育內容,注意按照保教人員的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教育,以鞏固幼兒在托幼機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良好習慣和品質等。

(3)關心托幼機構的工作,主動參與托幼機構的教育活動,積極獻計獻策或提供人、財、物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爭取為幼兒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

22、【參考答案】

(1)教師可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和適當的示範,將游戲的名稱、玩法、規則和結果向幼兒逐一介紹清楚。對有操作練習的游戲,應事先教會幼兒必要的技能。可以小組教,也可以全班教,有時還可以個別地教。

(2)在幼兒獨立開展規則性游戲時,教師應注意觀察並幫助幼兒遵守規則。

(3)鼓勵幼兒積極參加游戲,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4)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幼兒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3、【參考答案】

人類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進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個模式進行的,也不總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線發展的。發展的速度、方向、程度等方面都表現出多樣化。就總體而言,整體發展呈波浪形向前推進。幼兒前期出現第一個加速發展期,然後是童年期的發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現第二個加速期,然後再是平穩地發展。到了老年期則表現出各方面的下降趨勢。就發展的不同方面來看,個體內部不同的組織系統、不同的機能特性的發展也各不相同,神經系統的發展和生殖系統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24、【參考答案】

幼兒園班級管理原則是對班級進行必要管理必須遵循的普遍性行為准則。它對班級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既要發揮教師作為班級管理的主體所具有的自主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也要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2)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是指班級管理應面向全體幼兒並涉及班內所有管理要素。這一原則保證了班級全體幼兒的共同進步而不是部分幼兒的超常發展,也確保了班級各種管理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3)參與性原則。參與性原則是指教師在管理過程中不是以管理者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多種形式參與幼兒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民主、平等地對待幼兒,成為“平等中的首席”。

(4)高效性原則。高效性原則是指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時,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盡可能地使幼兒獲得更多、更全面、更好的發展,使班級呈現積極向上的面貌。

25、【參考答案】

幼兒園教育目標層次間的相互關系表現如下:

(1)幼兒園教育目標是指導幼兒園開展教育工作的綱領性目標,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2)中期目標,即幼兒園小、中、大等各年齡班的教育目標。也就是說,在幼兒園教育總目標的指導下,對不同年齡班的幼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近期目標,也稱短期目標,是指在某一階段內要達到的教育目標,近期目標的制定是為完成最終的目標服務的。短期目標一般是教師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制定的,往往在月計劃和周計劃中體現出來。

(4)活動目標,即某次教育活動需要達成的目標。在一節課或一次活動中,教師可能會提出這些目標,這個層次的目標通常通過教師的活動計劃或教案來體現。在幼兒園教育中,教育總目標要通過上述四個層次的目標才能落實到幼兒身上。目標越小、越具體,目標的實現也就越容易。上述四個層次的目標由抽象到具體構成了幼兒園教育總目標,通過上述層次的轉化,使宏觀的教育目標真正成為可操作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個體的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目的。

26、【參考答案】

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因為學前教育也是一種環境,但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前教育有專職教師。

(2)學前教育有明確的目標。它區別於環境的自發影響。

(3)學前教育是一種最簡捷、系統的影響兒童的方式。學前教育的效率遠遠高於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通過教育可以使兒童優良的遺傳素質得到充分的顯現,即使遺傳所提供的某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並可影響和改造不良的遺傳素質。教育還可以對環境加以取捨,並可發揮和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減少或消除不利因素,從而促進兒童的正常發展。

三、論述題

27、【參考答案】

兒童動作和意志行動的發展受許多因素的相互影響,在兒童生長的不同時期,各種因素對兒童動作和意志行動發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具體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因素。兒童身體發展是以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素質對兒童動作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兒童身體發展的基礎。動作的發展與整個身體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在體格發育上,遺傳因素占相當大的比例。②動作能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遺傳決定的。③體型在相當程度上與遺傳有關,而體型又影響動作和運動能力的發展。④遺傳帶來的身體個別部位的特徵或缺陷,對相應動作的發展也有影響。

(2)成熟因素。兒童動作的發展受生理成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兒童動作發展有關鍵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時機,在兒童最容易掌握某種動作的時候,促進其發展,則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籠統而言,0~6歲是兒童動作發展的關鍵期,最初始的動作和基礎性的動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學會的,這與成熟因素有關。因此,應該十分重視嬰幼兒動作發展的輔導。

(3)教育和練習。成熟只是為兒童動作和意志行動的形成提供一種生理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時間范圍內,教育和練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嬰幼兒來說,在學習各種動作時,練習與不練習,動作發展有很大區別,許多人的某種運動能力終生處於初級階段,未能發展到成熟階段,缺乏練習機會是原因之一。

(4)自身動機。嬰幼兒自身的積極性,是促進其動作發展,特別是意志行動發展的主要力量。①興趣。興趣性強時,幼兒堅持性行為顯著高於興趣性弱的活動。②鼓勵和增加信心。成人態度對幼兒動作和意志行動的發展至關重要,孩子自發地活動、嘗試進行各種動作的需要,在嘗試的探索中獲得各種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是孩子發展各種動作意志行動的有力的內部力量,肯定和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③幼兒自己的態度。幼兒對於行動的態度,影響到他的意志行動;幼兒對行動的理解,也有助於其水平的提高;對自我控制方法和其他意志行動方法的認識,也有助於提高意志行動的水平;同伴的比較,對幼兒的意志行動起著干擾或促進的作用。

28、【參考答案】

兒童句型的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①最初兒童 句子 的結構是不完整的。兒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單詞句和電報句。單詞句是指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現於1至1歲半。單詞句有以下特點:第一,所用的詞並不是單獨和某種對象相聯系,而是和某種情境相聯系;第二,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第三,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兒童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因此,一般只有與兒童親近的人才能聽得懂。電報句又稱雙詞句,是由2~3個單片語成的不完整句。一般出現於1歲半至2歲左右,其表達的意思比單詞句明確,因為它已具備句子的雛形。電報句的主要特點是語句斷續、簡略,結構不完整,句子的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而略去連詞、介詞、指示詞、助詞等虛詞,類似人們打電報時所用的語言。②兒童2歲以後,逐漸出現比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的數量和比例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到6歲左右,兒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從簡單句到復合句。簡單句指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復合句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關聯比較密切的單句組成的句子。兒童復合句的特點有:數量較少,比例不大;結構鬆散,缺乏連詞,只是簡單句意義上的結合;聯合復句出現較早;並列復句比例大。

(3)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兒童最初的句子是沒有修飾語的。2~3歲兒童有時出現一些修飾語的形式,3歲至3歲半是復雜修飾語句的數量增長最快的年齡。3歲兒童較多使用行動狀語,4歲兒童還使用一些地點狀語,5歲和6歲兒童除行動狀語和地點狀語外,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時間狀語。

(4)從陳述句到非陳述句。兒童最初掌握的是陳述句。在整個學前期,簡單的陳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兒童常用的句型除陳述句外,還有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

四、材料分析題

29、【參考答案】

取鞋的故事讓人重新審視教和學的問題。孫老師對孩子的密切關注、適時提示、耐心期待和熱情鼓勵給教師的“教”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意義。建構主義認為,意義學習發生於真實的學習任務之中,即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自己解決問題來建構知識的。果果的取鞋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幼兒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幼兒園一日活動是構成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日常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等,這些內容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整體,不僅應滿足幼兒基本的生理需要,還應提供各種教育,引導幼兒發展。如在一日活動中創設適宜的環境,創造各種機會,組織不同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經驗,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發展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素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應提高對幼兒一日活動中各個環節教育契機的敏感性,不失時機地在各種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幼兒即使在不斷重復的日常活動中也能獲得發展。

五、活動設計題

30、【參考設計】

小班安全教育活動:我愛小手

活動目標:

(1)知道愛護小手,不玩尖利的東西。

(2)知道手劃破後簡單的處理和保護方法。

活動准備:手受傷的小熊玩具。

重點難點:知道哪些東西尖利不能玩。

活動形式:小組活動。

活動過程:

(1)出示小熊玩具,通過故事導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時候可不小心了,弄傷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

討論:

①這個小熊的手怎麼啦?(出血了)

②好好的小手怎麼會出血呢?(被東西劃破了)

③什麼東西會把手劃破?為什麼?(玻璃片、針、鐵釘、鐵絲、剪刀等。因為這些東西很尖,很鋒利。)

④啟發幼兒回憶:自己的手有沒有被劃破過,手劃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2)討論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小手不受傷。(平時不玩剪刀、小刀、針、玻璃片、鐵片等尖利的東西。)

小結:我們周圍有很多東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鋒利的,如果我們去玩這些東西,就會把手劃破,給自己帶來危險和許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們不要去玩這些東西,以免我們的手受傷,影響我們的活動和生活。

(3)討論怎樣保護、處理小熊(或自己)受了傷的手。

①如果手不小心被劃破了,能不能用沒有洗過的手去捂傷口?為什麼?(不能,因為沒有洗過的手有細菌,會使傷口感染、化膿。)

②手受傷了怎麼辦?(如果擦傷了皮,要先清洗傷口,然後塗上紅葯水或紫葯水;嚴重的要找醫生處理。)

③手包紮後還要注意哪些事項?(不能把傷手浸在水裡,不能隨便揭掉包布,要按時找老師、醫生換葯等。)

小結:如果我們的小手已經受了傷,就更要好好保護,這樣才能使它快快恢復健康,為我們服務。

熱點內容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
語文三年級上冊生字表 發布:2025-04-30 13:54:49 瀏覽:794
體怎麼寫 發布:2025-04-30 13:22:15 瀏覽:146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試卷 發布:2025-04-30 12:44:05 瀏覽:917
如何腌制韭菜花 發布:2025-04-30 12:36:06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