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0-11-18 17:41:28

A. 從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看,決定教育規模和速度的

生產力發展水平
解析:
第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社會所能提供的剩餘勞動的數量,這種剩餘勞動的數量與社會中受教育和辦教育的人口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
第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著一個國家在教育經費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經費投入的數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第三,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前提和可能,而且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需要。不斷滿足社會和個人在文化教育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B. 社會變遷的教育與社會

關於教育與社會變遷的基本關系,已有明確的認識。教育社會學者通常把兩者的關系分為三類:從社會變遷對教育制度的影響而言,教育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從教育導致人們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最終引發社會變遷而言,教育是社會變遷的動因;從教育對大多數社會變遷的影響而言,教育往往是社會變遷的條件。
1、教育是社會變遷的結果
社會變遷(尤其是劇烈的社會革命)會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學校教育的產生、教育制度的變革、教育目標和教育觀念的變化、教育功能的變革等幾乎都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在現代社會,社會任何方面的變化都會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跡。
2、教育是社會變遷的動因
教育是社會變遷的動因,主要體現在教育培養人、傳遞新的意識形態、進而推動科技發展、經濟振興、文化繁榮與政治革新等方面。早在韋伯那裡,就已指出了觀念和意識形態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形成於近代西歐,主要是因學校廣泛傳播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社會成員具有了勤儉節約、自我奮斗、自我約束等的精神與品質。
3、教育是社會變遷的條件
教育具有雙重功能:教育的顯性功能(即預期達成的目標)往往是通過教育引起社會變遷的意義上加以設計的;同時教育還具有隱性功能(即在未被預計的情況下,在完成顯性功能的過程中附帶產生的功能),後者正是導致其他社會變遷的條件。同時,教育是社會變遷的條件還意味著,教育在引起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有其他相應的條件和環境。
社會變遷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永恆的現象,也是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教育制度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核心課題。

C. 在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中,教育發揮

人是受環境影響的產物,因此兩個人中有一個三觀不正的人就會影響另一個好人,因此社會發展也是人類進步,人類的進步就得不斷學習,接受對的教育,所以沒有教育就沒有社會發展。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⑴人的發展是在遺傳、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實現的,其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①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培養人的活動。它根據一定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對人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保證了人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消除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的自發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青少年施加影響,促進他們獲得全面發展的活動。在這里,教師的職責和工作特點保證了青少年發展的正確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適宜受教育的時期。青少年時期正是長知識、長身體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知識比較貧乏,經驗不足,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還不強,他們的成長有賴於正確教育的引導。由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導的。⑵發揮教育主導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賦素質和潛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於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現為人的感覺器官和心理機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這種「未特定化」,為人通過教育而獲得發展敞開了無限多樣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適應環境,使用權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環境的限制,使他為了生存也無須改變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結構,而只需變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環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現代科學研究對人類潛能的揭示,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廣闊前景。當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區別於遺傳決定論(或生物預成論),也區別於教育萬能論。
②人對教育的需要性:人不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對教育的需要性,這是因為人是「合群的動物」,作為個體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個體獲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為一個社會認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豐富的潛能,開發人的潛能也離不開教育。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人對教育的需要性。不僅人類個體需要教育,人類社會亦需要教育,以維系它的延續與發展。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之處就在於人類擁有文化,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與表徵,是人類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續、發展和豐富成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發展與教育主導作用之間的關系
①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內因與外因: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但這種作用於相對的、有條件的,因為教育的影響只不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務必通過青少年的內部因素,即內部矛盾運動才能實現。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是指社會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ⅰ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穩定性和可變性;ⅳ個體差異性。

D. 作為一名教育者應怎樣理解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者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E. 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

1) 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制約教育目的的制定。

②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

③制約教育的內容。

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

(2) 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①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②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

③是生產新的科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5)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本質上並不是通過教育作為生產力的環節來實現的。教育本身不是生產力且也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生產力具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即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作用正是藉助於對這三個環節的改變(嚴格地講,只是對「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勞動者的改變)而實現的。

通過這種影響作用,勞動者的素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者的生產經驗,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進而創造性地製造出更為先進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的效率。同時,由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認識和實踐的能力得以發展,從而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勞動對象的范圍。

可見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應當明確有是,這種巨大的促進作用並沒有使教育轉化成生產力。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使受教育者(即勞動者)掌握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而這種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它為勞動者所掌握並被物化於生產過程時才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可見,教育本身並沒有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生產力的只是通過教育所傳遞的科學文化知識,這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F.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一)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發展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水平、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和人才規格的變化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6)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1)教育使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2)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

(3)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

(4) 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擺脫現代分工為每個人贊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三)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教育不僅通過培養勞動者實現科學技術的再生產,而且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直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成果

G. 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教育系統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受到其他系統方方面面的制約,同時又對其他系統有能動反作用。

一、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起著根本作用。

同時,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目的、教育發展的速度、規模與規格。

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教學手段、方法與組織形式。

2、政治經濟制度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

同時也制約著教育的目的,決定教育性質、教育的領導權。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受教育權和教育內容、結構、管理都有一定的制約。

3、文化

文化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水平,同時也制約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環境。

文化同樣制約著教育的傳統與比變革,一個國家的文化越長久,教育變革就越難。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

1、經濟功能

教育培養著社會勞動力,提高生產力,提高勞動者素養與效率。

同時教育也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2、政治功能

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培養政治管理人才,促使政治民主化。同時教育還可以引導和製造社會政治輿論。

3、文化功能

教育對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的傳遞、傳播和保存功能,同時教育還能對文化進行選擇和創新。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

只有乘風破浪,才能興風作浪。

人生有時短暫有時漫長,可還是要加油呀。

H.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發復展的關系,如下制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8)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I. 教育的產生發展是什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先來說說教育是什麼,通常來講教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各種知識、技能等的文明成果,是為了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相比於動物,人類社會的教育更具社會性、目的性。而我們經常所說的是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最後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是傳遞文化,也在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而文化歸根到底又是社會的本質基礎。總的來說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又是為社會發展的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J. 教育學與社會關系

⑴教育與生產力:
①教育受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標的設定
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規模和學校的結構
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沿革
ⅳ、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革
②教育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
ⅰ、教育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ⅱ、教育實現著知識的再生產和知識創新:教育作為實現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有著自己的重要特點:第一,它是一種擴大的再生產,第二,它又是一種高效率的再生產,教育在生產新的知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突出表現為科學創新、知識創新。生產要發展,教育須先行。
⑵教育與經濟基礎:
①濟基礎制約教育的社會性質和受教育機會的分配
ⅰ經濟基礎制約教育的社會性質和受教育機會的分配
ⅱ、經濟基礎部分地制約教育內容
②教育以經濟基礎具有復制—強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
ⅰ、在通常的情況下,教育起著復制、強化和延續社會關系的作用,它所培養出來的人通常會通過為社會服務去鞏固相應的經濟基礎。
ⅱ、被經濟基礎決定的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反映一定社會關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識的和社會文化的傳播與宣傳機構。
ⅲ、在社會的變革時期,教育通過傳播先進思想和進步理論,從而具有促進社會加速變革的作用。學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論的發源地和傳播場所。
⑶教育與政治制度:
①教育為社會政治制度所制約和決定
ⅰ、政治制度制約和決定著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
ⅱ、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權:統治階級對教育的領導權一般是通過這樣幾種手段實現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國家機器控制教育的領導權;其次,利用經濟力量掌握教育的領導權;最後,以對思想文化的控制來影響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導向,各種讀物的發行,各種活動的舉辦,等等。
②教育對社會政治制度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ⅰ、教育通過培養具有一定政治態度、思想意識的人,在維護和鞏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發揮積極作用
ⅱ、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政治素質,影響著社會風俗、道德風尚和思想潮流:高等學校已成為政治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與文化
①文化與教育的共生關系
ⅰ、人是文化動物,這是一些學者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人所下的定義。
ⅱ、「人是文化產物」,無疑深刻地隱含著「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這一思想。
ⅲ、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一國的教育之所以區別與別國的教育,文化差異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內容方面而言,文化對教育的制約、支配作用尤為明顯。教育離開了文化,就沒有了傳授的內容,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
ⅳ、教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與人類共始終的、積極能動的文化要素;從其與社會文化的關系而言,教育是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能動的要素,二者存在著一種共生關系。
V、全面地認識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認識教育的文化特徵,有助於正確、全面地認識不同時代、不同國別教育的共性和個性,克服對教育這一復雜社會文化活動的認識簡單化,從而客觀地比較與鑒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經驗教訓,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傳遞—保存、傳播—豐富、選擇—提升、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具有指向性的能動的教育變革過程。
①教育現代化的一般特徵與內在特徵:
一般特徵:a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b教育開始逐步構建為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大系統;c在教學上表現出革命性、創造性、靈活性和個性化的特徵。
內在特徵表現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體性。「教育民主化」已是當前教育政策討論的中心課題之一,已成為幾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項內在的目標,也是全球教育系統演變的一個基本趨勢。教育民主化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的民主化,尤其是經濟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主體性」有這樣兩層含義:一是尊重學生個體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地、自由地發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權,尊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樣化的教育造就富於個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體性問題的提出是我國「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反封建思想主題的繼續,是「科學」、「民主」和「個性解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新強調。
②現代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ⅰ、學校教育面臨挑戰:改革學校教育,用新的時代精神來重建學校教育體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ⅱ、全民教育與「學會關心」:全民教育是指對社會全體民眾所提供的教育。實行全民教育,其目標就是滿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從提供知識、技術、價值觀和人生面,使他們能自尊、自立地生活,並通過不斷學習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並為國家和人類發展作出貢獻。全民教育是現代社會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當然要求,因為,只有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為在全民教育中適應「學會關心」的時代要求,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類意識(國際理解)教育;生態環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熱點內容
劉丹老師 發布:2024-11-25 03:01:07 瀏覽:461
高考數學難點 發布:2024-11-25 02:24:40 瀏覽:275
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5 02:11:19 瀏覽:650
教育書法 發布:2024-11-25 01:20:36 瀏覽:290
新版一年級數學上冊 發布:2024-11-25 01:13:11 瀏覽:904
幫扶教師承諾 發布:2024-11-24 22:03:24 瀏覽:893
吉林瑞泰生物 發布:2024-11-24 21:27:32 瀏覽:164
班主任女友第一次 發布:2024-11-24 20:30:41 瀏覽:66
女教師吧 發布:2024-11-24 19:45:42 瀏覽:858
屈由歷史 發布:2024-11-24 19:40:09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