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
1. 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
子女教育支出約占普通家庭總收入三分之一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吳慶才)中國知名調查機構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二十一日發布的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大中城的調查顯示,中國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家裡有正在上學或上幼兒園子女的家庭在二00四年十月至二00五年十月一年期間用於子女的教育總費用平均為三千五百二十二點一元人民幣,佔全家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相比於城市和小城鎮地區,中國農村家庭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花費不到城市家庭的二分之一,但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卻是最高的。此外,農村家庭單個子女教育支出年增長率已連續兩年超過兩成。
調查還顯示,目前在中國,約八成五中國居民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僅有約一成三居民的孩子在民辦學校里求學。「政府辦學正規放心」和「便宜」是居民眼中公立學校的兩大優勢。而對於選擇民辦學校的居民來說,方便、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創造力則是民辦學校的優勢。
盡管目前中國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比較高,但可喜的是,中國居民對目前中國整體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有較高認同。調查顯示,約六成四中國居民認為當前教育水平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但如何在提升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過程中,不「提升」甚至是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是當前民眾一致關心的問題。
2. 教育事業費支出包括哪些
教育事業費 教育事業費是指國家用於發展社會各種教育事業,特別是義務教育事業的經費支出,主要有:國有中小學校的經費撥款,國有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的經費補助,還有對一部分學生的獎學金、困難補助費。 教育事業費的支出效果,可以分宏觀與微觀兩個層次進行考察。①宏觀效果,是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教育費支出與取得的成果,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經費投入產出的合格人才量,或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產出人才量所需費用量。把不同時期單位經費投入與產出合格人才量相比較,就是對宏觀效果的評價。②微觀效果,指對各個具體教育單位的教育經費支出與產出合格人才量的比較。各教育單位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費用支出的合格人才產出量是反映微觀環節的教育經費支出效果的基本指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國家預算中用於教育的支出取得巨大效果。1980~1990年以來尤為突出,全國有71%的縣普及了小學教育,多數城市普及了中學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擴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體系,成人教育的技術培訓得到了巨大發展。
3. 我國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
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較高,是教育總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本次調查數據估算,內2016年下學期容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元,佔2016年GDP比重達2.48%,遠高於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中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1.01%的結果,總量上相當於財政性教育經費的60%。
2005年以來,我國教育財政體制機制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改變。從教育投入佔GDP比重來看,公共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達到了4.3%,實現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到了2016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了31396億多元,佔GDP比例為4.22%,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0.7%。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非財政性教育經費2016年為7492億元,佔GDP比例為1%,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9.3%。
4. 教育支出的概念是什麼
教育支出你是指
財政教育支出還是指教育財政支出,因為他們是兩個概念。財政教育支出是指財政支出中的教育部份支出。主體為財政。教育財政支出是指教育支出中財政撥付部分支出。主體為教育部門。
5. 我國教育支出包括哪些
我國的教育支出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初等職業教育、中專教育、技校教育、職業高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留學生教育、特殊教育、幹部教育等教育方面的支出。
6. 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教育支出效益的主要因素有:
(一)學校的資金投入
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來看,對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對高等教育經濟效益影響最大的因素。包括國家對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對高等學校的投入,以及企業或個人對高校的捐贈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物質保證。國家還批准高等學校建立基金制度,使高等學校大力興辦校辦產業、開展科技開發以及後勤服務;使高等學校對內、對外投資渠道更加豐富和暢通。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目前在生源下降的大環境下,國家按高校招生錄取人數來撥付教育經費的辦法,勢必對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學生的培養成本
學生培養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核心問題。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教育投入就是學生培養成本。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的設備購置費和修繕費,尤其是大型購置和維修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因為一次性投資可以多次參與教學業務活動,而且在若千年內被重復使用,並保持其原有的實物形態和使用價值不變。顯然,把它一次性攤人當年的學生培養成本,就會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學、不合理,應當提取折舊,逐年分攤成本。大學生培養成本不能單純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來評定其優劣。由於高等教育所提供產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學生的培養成本應以高校培養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費來計算。這樣進行的大學生培養成本測算才是科學合理的。
(三)學校的專業設置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上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和行業企業需求的相關專業的人才,而現有的許多專業專業設置不合理,特別是普通本科院校,某些專業不符合市場需要,有的獨立學院為了減少辦學成本主要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這對矛盾近年來顯得尤為突出。如果從全國范圍來看,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
(四)學校的管理模式
由於我國大部分高校進行了合並整合,並將600所普通本科院校改制為高職院校,目前高校管理模式比較單一。我國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為集權模式、分權模式、混合模式三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對應著不一樣的財務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種管理模式,由於學校合並的出發點是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就要求學校的領導層從實際出發來制定相關政策。特別是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後的高職院校,原有管理模式不適合新機制要求,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滯後,帶來許多管理問題。
(五)學校的財務管理
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高校的財務管理不再是一個簡單記賬、報賬的會計工作,也不僅僅是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尤其是合並改制後變成大規模的高校,其經濟活動總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斷增強,經濟活動內容所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廣泛。校內的經濟責任制、內部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實施和落實不徹底。對外投資、貸款風險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這些因素無不影響著高校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而影響其經濟效益。
7. 中國的教育支出到底占國家財政支出的多少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要達到4%。但由於我國GDP增長迅速、財政收入佔GDP較低等多種原因,這一目標未能如期實現。近年來,這一比例不斷上升,2010年達到3.66%。2011年也沒有達到4%。 4%是今年的目標,年年說年年虧欠。
8.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目前我國教育經費統計存在偏重於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問題,缺乏對私人教育投入的統計。以2016年非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構成為例,其中事業收入佔83.8%,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佔2.7%,捐贈收入佔1.1%,其他佔12.4%[2]。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對全球200多個國家近10年的教育經費數據所做的一項研究,其中超過60%的國家因缺少私人部門教育支出的數據,尤其是家庭教育支出數據,而低估了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和教育總投入[3]。
9. 怎麼解釋財政教育支出對象
教育財政的功能
一般來講,教育財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
第一,籌措教育經費及其他教育資源,以保證國家教育發展的需要。
籌措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確定教育經費的籌集渠道及相應的比例,保障教育經費籌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出中保證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長;三是通過各種行政或經濟手段吸納各種民間資金或資源投資教育事業。
第二,分配教育經費,配置教育資源。
分配教育經費,配置教育資源的基本依據是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與政策、社會對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級各類教育自身的經費需求。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取決於教育經費及其他教育資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決於教育經費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否科學。
第三,監控教育經費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這方面,教育財政的作用是: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財務活動進行合法的監控,防止違法違紀使用教育經費,杜絕鋪張浪費,保障教育經費用得其所,教育資源發揮應有的效益。
10.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揭開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的「蓋子」
□城鄉之間差異顯著: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對教育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力量的發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對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家庭校內外支出結構是怎樣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負擔率是多少?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有何差異?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的參與率和花費是多少?
前不久,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調查——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以下簡稱「調查」)。這項調查是2017年由北大財政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第一輪調查,調查包括0~3歲幼兒早教、3~6歲幼兒入園情況、6~16歲以及16歲以上在校生的在讀情況、入學選擇、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補貼。調查范圍覆蓋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區外的29個省份,363個縣,共涉及40011戶的127012個家庭成員,其中農村12732戶,城鎮27279戶,0~6歲及16歲以上在校生2.1萬人,中小學在校生1.4萬人。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同樣根據家庭一年的消費總支出水平將家庭分為4組,最低的一組家庭生均學前教育負擔率為16.6%,最高的一組為8.8%;按照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從沒有上過學到大學及以上,學前教育負擔率從8.1%到12.9%不等。再來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費水平從低到高分為4組,負擔率從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長受教育水平從低到高,負擔率依次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率差距拉大,學前階段最低和最高兩組家庭之間相差7.8%,高中階段相差達20%。而這一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相對較小,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財政投入確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減少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
另一方面,家庭對教育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隨之增加。學前階段也存在著相似的趨勢。與學前和義務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負擔率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水平的影響,經濟水平和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佔比越低。
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較高,達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支出結構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
此次調查重點關注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為校內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兩部分。校內支出主要包括學費、雜費和其他選擇性、擴展性收費。家庭在校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線上線下向機構或者個人購買的教育類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學科類、興趣類校外培訓。
在學前階段,家庭生均校內支出占生均教育總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佔11.2%;小學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佔38.3%;初中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佔32.5%;普高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佔26.7%。可以看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較高,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鄉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以小學階段為例,校內支出平均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為2957元,佔38.3%。分城鄉來看,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分東中西地區來看,校外支出佔比差距不大。最高的東部地區為42.1%,最低的中部地區為34.1%。東北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37.2%和36.3%。從城鎮內部來看,差異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線城市分別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為38.8%。
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與過校外教育
調查顯示,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教育總體參與率為47.2%,參與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5616元。根據各學段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教育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580多億元。在小學階段,學科類和興趣類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階段佔81.3%,普高階段佔87.3%。可以說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在了校外教育上面。
就學科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其中農村為21.8%,城鎮為44.8%。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超過60%,而最低的地區不到2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5.4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7小時,時間最短的省份每周低於3小時。暑假期間每周平均參加14.8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25小時,最低的每周低於10小時。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就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費用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平均為5021元。小學階段費用為4139元,初中為5426元,高中為6288元。農村費用為1580元,城鎮為5762元。就興趣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21.7%;農村為5.4%,城鎮為29%。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接近50%,最低的地區低於1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3.5小時,暑假期間平均每周參加7.4小時。參與興趣類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3554元,農村為1692元,城鎮為3694元。
無論是從參與率、參與時間還是費用,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選擇校外教育方面,主要以學科和應試為主。此外,從家庭背景來看,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參與率均不斷提高。同樣,隨著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不同導致校內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開始減少並趨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趨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教育需求的差異就越大。
當公立教育系統的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一部分收入較高的家庭會轉而到私人教育市場上尋求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當免費政策實施之後,公立學校更加偏向於提供標准化、規范化的教育,導致一些家庭對教育的差異化需求無法在公立教育系統內部得到滿足。如果當地的私立學校較為發達,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轉而選擇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從而導致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服務人群的日漸分化。如果可選擇的私立學校有限,這些家庭也有可能選擇將子女送到課外補習班,從而導致不同家庭在學校教育之外獲得的市場教育資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由此造成新的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市場化的教育提供者是否對傳統的體制內學校產生影響?這又會給學生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