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A.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感悟
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最近一段時間,我看了《熱愛祖國,立志成材》這本書。它介紹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從小立志,勤學苦練,長大報效祖國的事跡。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當我重新細讀的時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就像石頭般落在了我心裡。
這篇文章告訴我:周總理從小就懷有遠大的志向。有一天,他的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呀?」有的同學說:「為家父而讀書。」還有的同學說:「為賺錢而讀書。」可周恩來卻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簡短的話,使我聯想到了許多同學對我說:只要我考得好,媽媽就給我買電腦、玩具……幾乎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我自己呢,不也是一旦得了好成績,媽媽就給我買列印機、復讀機的嗎?
看完這篇文章,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從電視上,從報刊上,從家長老師身邊知道了舉國上下都在關注著「希望工程」,知道了許多同學都因為家裡沒錢上不起學。這說明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還有困難。要想祖國繁榮富強,就需要更多的掌握各種科學知識的人才。當年周恩來爺爺為了中國人不再受壓迫,受剝削,為了中華之崛而讀書。那麼在新社會的我,生活、學習都比較好,更應該立志成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振興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_讀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感
周恩來,一個只要是中國人就會知道的名字,他是新中國偉大的總理,他平日里受人愛戴。周總理他是一位一絲不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生活既勞苦又簡朴的人,而且為中國貢獻了很多很多。周總理他在小時候就比別人有志氣多了。
1910年的秋天剛滿13歲的周總理轉到了一座新的學校來讀書,是為了立志成才,為國家作貢獻。有一天,在課堂上校長問每一個人為什麼讀書,有的人回答「為做官而讀書。」還有人說「為父母而讀書。」「為了給家族爭光而讀書。」但校長聽了都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說什麼。終於,他點到了一位濃眉大眼,而且還在思考問題的小同學來回答讓所有同學都投去了佩服的眼光,連校長都誇他有志氣,那就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接著校長連忙問:「你叫什麼名字?」那位濃眉大眼的小同學輕快的回答:「周恩來。」從此他的理想就在全校師生中傳開了。
周總理小時候有一年跟舅舅一起出去,當他們看到了倒在了血泊之中的中共人民後,他舅舅說:「中華不振!」周總理當時還小不能完全明白什麼叫中華不振,就問舅舅為什麼,他舅舅說:「兩個國家打仗,地點竟然選在中國,而且倒帶血泊之中的竟都是中國人。」周總理明白了什麼叫中華不振,更明白了自己一定要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敬愛的周總理在小時侯立下志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居里夫人從小立志做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女媧發誓要修補好殘破的天空。課本中的主人公通過自己艱苦奮斗,歷盡艱險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志向。通過學習,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明確了志向,就必須要付出實際努力,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
讀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感
我讀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感到周恩來很有志氣。
這篇文章告訴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一天,校長問同學們:「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大家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周恩來站起來,清晰又堅定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短短的一句話,不僅讓校長吃驚,也讓我為之一振。當時,周恩來雖然只是一個小學生,但是他小小的胸懷里卻裝著一個國家,真了不起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還沒有讀這篇文章前,我的讀書的目的還沒有定下來,而且學習也不太努力。自從讀了這篇課文後,我才認識到讀書不僅為了自己掌握知識,不僅是為了父母,還要為了報答祖國,為了祖國的繁榮而讀書。因為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盡管現在我們的祖國強大了一點,但是要想讓外國不欺負我們,就要振興中華。
我也要像周恩來一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掌握好知識,將來使自己成為一名對國家有所作為的人。
請採納
B.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讀後感
誰不想成為英雄?誰不想探索英雄成長的奧秘?這是我們每個要求上進的青少年都嚮往的事情。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英雄少年時》。看完之後,我越想越有滋味,於是又看第二遍、第三遍……
這本書,選編了古今中外30名英雄的故事。其中,有唐朝詩人李白的故事,有發現「鐳」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但是最吸引我的,還要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周總理在少年時代講的,周總理是我們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他為振興中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斯大林說過:「偉大的毅力產生於偉大的目的。」是的,周總理之所以創立了豐功偉績,是和他小時候樹立為振興中華而讀書這個遠大的志向分不開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其實,抱著這種讀書目的的人是十分渺小的,一旦讀書做不了官,或無利可圖了,那麼書對這種人來說,也就毫無用處了。
然而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卻不是這樣想的。有一天,老師問他的學生:「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學生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學生說:「為家你而讀書。」還有的學生說:「為明理而讀書。」老師聽了很不滿意,這時,周恩來站起來,清晰而有力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聽了大為贊賞,誇周恩來是個有志者。
實踐證明,周恩來這一回答並非靈機一動,也絕不是為討老師的誇獎,而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標。周恩來在要離開學校,和老師同學告別時,曾說:「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此後,周恩來便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他與朱德等人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在中國人民革命史冊下寫下了光輝一頁,僅些一舉便能說明他的確在為中華崛起而出力啊!
寫到這里,我不禁對敬愛的周總理產生了無限敬仰之情,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表現感到羞愧,我過去只要評上了「希望之星」,就伸手向媽媽要「獎金」。媽媽說:「這就是你讀書的目的嗎?」然而我卻不以為然。現在讀了這個故事,我完全懂得了媽媽的批評是對的。
如果我們每個青少年都像周總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發奮讀書,那麼中華騰飛於世界之日,就不會遠了。
C.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感受
在每周一的清晨,伴著初升的朝陽,總會有一支雄渾壯麗的歌響徹神州,在嘹亮的歌聲中,在蔚藍的藍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冉冉升起。
仰望著鮮紅五星紅旗,回首千瘡百孔的往昔,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點染了五星紅旗,有多少愛國志士有生命來喚醒東亞睡獅的覺醒,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筆寫下不朽的詩文。
當時的中國,正是混亂之年,多事之年,是一個麻木不仁的年代。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佔,東北三省的淪陷, 「東亞病夫」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都向我們訴說著,中國,需要覺醒,需要發展,需要騰飛。 在一所普通的中學,在一個普通的教室里,老師問同學們:「你們是為什麼而讀書?」 台下嘩然,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目光太短淺了。想我周恩來總理,展望中國受盡的屈辱,在麻木不仁的同學中,脫穎而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想,再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眼中,一定閃爍著一種光,這是一種清晰的光,一種偉大的光,從這如宇宙般浩瀚偉大的的神光中,似乎看到了新中國的希望。
是的,他做到了,他遠渡重洋,東渡日本······為的只是這無比遠大的理想:中華,崛起,讀書。他的理想實現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經覺醒,正在騰飛,正在向新時代邁進。
現在生活安逸,有不少同學已經沉迷於網路中,陶醉在漫畫中,投入「反抗老師,反抗考試」的戰爭中,可他們有沒有想過,新中國是怎樣崛起的!是無數革命先輩的付出,才有了中國的今天。中國不是建立於我們手中,就不能讓他在我們手中毀掉!
時代的步伐飛速邁進,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經醒來,將有我們是它的威力發揮到更強;東方的天際剛露出一點殷紅,將有我們來迎接明天的太陽,我一定要好好讀書,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難點: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中華不振」。
教學目標:
1. 讀准「帝國主義列強、租界、衣衫襤褸、耀武揚威、鏗鏘有力、懲處 」字音,結合背景理解「租界」,會認並理解「崛起」,會寫「懲」。
2. 整體把握課文結構,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找到並通過朗讀體會「中華不振」的表現。
教學重點: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朗讀體會「中華不振」的表現。
教學難點: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中華不振」。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引入新課:
1、 同學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周恩來)對周恩來你有哪些了解呢?(學生暢談,課前預習了解,如留學日本、法國,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領導人,第一人總理……)
2、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周恩來在他年少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所以後來他才成長為zg的早期領導人,成長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
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周恩來,去了解他少年時代的故事。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指點生字「崛」,「崛起」。來,齊讀課題。(生齊讀)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生談)
周恩來為什麼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呢?帶著這個問題,大家打開書121也,趕快讀一讀課文。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
(生自由讀,大約3分鍾)
二、初讀課文,了解原因。
1、檢查朗讀,讀准字音。
課文讀完了,相信這些詞你們也會了,看大屏幕(ppt投影),來,誰會讀?
帝國主義列強,租界(講解租界)
衣衫襤褸,耀武揚威(讀到衣衫襤褸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鏗鏘有力(聲音響亮,讀出節奏)
懲處(注意cheng第二聲後鼻音,chu第三聲多音字)
出示句子講懲處放進句子里讀。
3、讀了課文,誰來說一說,周恩來為什麼立下了這樣的志向?
(生談)引導學生說出——「中華不振」
(板書:中華不振)正是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周恩來才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三、分讀課文,理解「中華不振」。
1、同學們,課文中的那些地方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不振呢?請同學來讀課文,誰願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點5~6名同學分讀,最後一段全班齊讀,教師適時點評,大約5~7分鍾)其他同學邊讀邊畫出你感受到中華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跡。
2、課文又讀了一遍,現在誰來讀讀你畫的句子?從課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華不振?(點5~6名同學)
是的,課文處處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特別是租界發生的那件事情讓同學們感受最深刻。現在我們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課文第幾段寫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誰來讀一讀?(學生讀,老師范讀第一句)
抓住「闖」這個字,你了解租界是個怎樣的地方?(生談)
是的,這就是租界,熱鬧繁華卻不允許中國人隨便進入的租界。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課文第八段以後,會有跟深入的認識。現在,就讓我們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現在就請你輕聲讀一讀,邊讀邊想像畫面。
(生自由讀)
透過字里行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怎樣的畫面?
(生談)衣衫襤褸的婦女在哭訴,大個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復讀「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生讀,師范讀,生讀)
除了可憐的婦女,可恨的洋人,你還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憤怒的語氣)「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4、此時,緊握拳頭的你最想做什麼?(生談)
是的,我們一定要懲處他。讓我們一起來寫寫這個「懲」字。(一撇憤,一撇怒,一豎恨,公正和在?但我們只能把對洋人的恨,對婦女的同情放在心裡。)
讀讀這個字。(生讀)
該不該懲處?想不想懲處?(想)敢不敢懲處?(不敢)
因為不敢懲處,圍觀的人都(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孩子們,讓我們走進百年之前的中國,感受中華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簡介。(2分鍾)
誰再來讀讀這段話「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
四、小結,布置思考,下課
是的,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
這就是租界,這就是洋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這就是中國人沒出說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生齊)中華不振。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12歲那年的沉思決定了周恩來一生的道路。他會沉思些什麼呢?課下寫一些,我們下節課來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教學上的主要不足之處:
1、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請學生起來概括「文章寫了哪三件事情」,這個過程耗時太長,直接導致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沒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學中、高年段乃至中學的知識點,學生回答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我給了一定的語言提示,但是學生還是不太明確,表現在語言的組織上不夠簡練。如果我能夠先列舉一個例子,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模仿,逐步明確這個要點。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難點的分解。
2、對於課堂上的教學生成,沒有能夠即使地把握。例如,學生讀錯了「訓斥一通」的「通」字,沒有及時地糾正。當分角色朗讀時,有學生讀完周恩來的話還在反復地問「為什麼」,這就可以順勢講到周恩來的疑惑不解。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已經有了很好的體會,接下來的朗讀評價事實上就可以省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過於拘泥於教案了,也是經驗不足所致。
語文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作為一個新手,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