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壹』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问的太大了,我全国的高考题都有,可是答不下啊,建议你留个邮箱,好发给你
目录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语文(全国卷Ⅱ)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课标卷Ⅰ)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详解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详解
(天津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重庆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福建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南卷)
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高职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逐题详解
(江西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山东卷)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辽宁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四川卷)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目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来源:学科网]
A.行伍(háng) 名宿(sù) 恶贯满盈(yíng) 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 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a) 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 河蚌(bàng) 得不偿失(cháng) 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 羁绊(jī) 火中取栗(lì) 感慨系之(xì)
【答案】A
【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è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 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来源:学+科+网]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以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贰』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汇编(附答案)
链接: https://pan..com/s/1LcBejjmve3iSHMGNB-7-lA 提取码: hxcs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叁』 高考试卷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数学试题(文史类)
本试题卷共4页,三大题21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黑水签字笔直接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 则
A. B.
C. D.
2.若向量 ,则2a+b与 的夹角等于
A. B. C. D.
3.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 和奇函数 满足 ,则 =
A. B. C. D.
4.将两个顶点在抛物线 上,另一个顶点是此抛物线焦点的正三角形个数记为 ,则
A. B.
C. D.
5.有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样本数据落在区间 内的频数为
A.18 B.36
C.54 D.72
6.已知函数 ,若 ,则x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7.设球的体积为 ,它的内接正方体的体积为 ,下列说法中最合适的是
A. 比 大约多一半 B. 比 大约多两倍半
C. 比 大约多一倍 D. 比 大约多一倍半
8.直线 与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点有
A.0个 B.1个 C.2个 D.无数个
9.《九章算术》“竹九节”问题:现有一根9节的竹子,自上而下各节的容积成等差数列,上面4节的容积共3升,下面3节的容积共4升,则第5节的容积为
A.1升 B. 升 C. 升 D. 升
10.若实数a,b满足 ,且 ,则称a与b互补,记 那么 是a与b互补的
A.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一题两空的题,其答案按先后次序填写,答错位置,书写不清,模棱两可均不得分。
11.某市有大型超市200家、中型超市400家、小型超市1400家。为掌握各类超市的营业情况,现按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应抽取中型超市__________家。
12. 的展开式中含 的项的系数为__________。(结果用数值表示)
13.在30瓶饮料中,有3瓶已过了保质期,从这30瓶饮料中任取2瓶,则至少取到1瓶已过保质期饮料的概率为__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14.过点(—1,—2)的直线l被圆 截得的弦长为 ,则直线l的斜率为__________。
15.里氏震级M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是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最大振幅, 是相应的标准地震的振幅。假设在一次地震中,测震仪记录的最大振幅是1000,此时标准地震的振幅为0.001,则此次地震的震级为 级;9级地震的最大振幅是5级地震最大振幅的 倍。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设 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
(I) 求 的周长;
(II)求 的值。
17.(本小题满分12分)
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正数的和等于15,并且这三个数分别加上2、5、13后成为等比数列 中的 、 、 。
(I)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II) 数列 的前n项和为 ,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 -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 ,点E在侧棱 上,点F在侧棱 上,且 , .
(I) 求证: ;
(II) 求二面角 的大小。
19.(本小题满分12分)
提高过江大桥的车辆通行能力可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大桥上的车流速度v(单位:千米/小时)是车流密度x(单位:辆 /千米)的函数,当桥上的车流密度达到200辆 /千米时,造成堵塞,此时车流速度为0;当车流密度不超过20辆 /千米时,车流速度为60千米/小时,研究表明:当 时,车流速度v是车流密度x的一次函数。
(I)当 时,求函数v(x)的表达式;
(II)当车流密度x为多大时,车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桥上某观测点的车辆数,单位:辆/小时) 可以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精确到1辆/小时)。
20.(本小题满分13分)
设函数 , ,其中 ,a、b为常数,已知曲线 与 在点(2,0)处有相同的切线l。
(I) 求a、b的值,并写出切线l的方程;
(II)若方程 有三个互不相同的实根0、 、 ,其中 ,且对任意的 , 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平面内与两定点 、 ( )连线的斜率之积等于非零常数m的点的轨迹,加上 、A2 两点所成的曲线C可以是圆、椭圆或双曲线。
(Ⅰ)求曲线C的方程,并讨论C的形状与m值的关系;
(Ⅱ)当 时,对应的曲线为 ;对给定的 ,对应的曲线为 ,设 、 是 的两个焦点。试问:在 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 的面积 。若存在,求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5分,满分50分。
A卷:1—5ACDCB 6—10ADBBC
B卷:1—5DCABC 6—10ADBBC
二、填空题: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5分,满分25分。
11.20 12.17 13. 14.1或 15.6,10000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和解斜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基本运算能力。(满分12分)
解:(Ⅰ)
的周长为
(Ⅱ)
,故A为锐角,
17.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其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基本运算能力。(满分12分)
解:(Ⅰ)设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正数分别为
依题意,得
所以 中的 依次为
依题意,有 (舍去)
故 的第3项为5,公比为2。
由
所以 是以 为首项,2为以比的等比数列,其通项公式为
(Ⅱ)数列 的前 项和 ,即
所以
因此 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18.本小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二面角的求法,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12分)
解法1:(Ⅰ)由已知可得
于是有
所以
又
由
(Ⅱ)在 中,由(Ⅰ)可得
于是有EF2+CF2=CE2,所以
又由(Ⅰ)知CF C1E,且 ,所以CF 平面C1EF,
又 平面C1EF,故CF C1F。
于是 即为二面角E—CF—C1的平面角。
由(Ⅰ)知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即所求二面角E—CF—C1的大小为 。
解法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由已知可得
(Ⅰ)
(Ⅱ) ,设平面CEF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
即
设侧面BC1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二面角E—CF—C1的大小为θ,于是由θ为锐角可得
,所以
即所求二面角E—CF—C1的大小为 。
19.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最值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12分)
解:(Ⅰ)由题意:当 ;当
再由已知得
故函数 的表达式为
(Ⅱ)依题意并由(Ⅰ)可得
当 为增函数,故当 时,其最大值为60×20=1200;
当 时,
当且仅当 ,即 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 在区间[20,200]上取得最大值
综上,当 时, 在区间[0,200]上取得最大值 。
即当车流密度为100辆/千米时,车流量可以达到最大,最大值约为3333辆/小时。
20.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以及函数与方程和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满分13分)
解:(Ⅰ)
由于曲线 在点(2,0)处有相同的切线,
故有
由此得
所以 ,切线 的方程为
(Ⅱ)由(Ⅰ)得 ,所以
依题意,方程 有三个互不相同的实数 ,
故 是方程 的两相异的实根。
所以
又对任意的 成立,
特别地,取 时, 成立,得
由韦达定理,可得
对任意的
则
所以函数 的最大值为0。
于是当 时,对任意的 恒成立,
综上, 的取值范围是
20.本小题主要考查曲线与方程、圆锥曲线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推理运算的能力,以及分类与整合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满分14分)
解:(I)设动点为M,其坐标为 ,
当 时,由条件可得
即 ,
又 的坐标满足
故依题意,曲线C的方程为
当 曲线C的方程为 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当 时,曲线C的方程为 ,C是圆心在原点的圆;
当 时,曲线C的方程为 ,C是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当 时,曲线C的方程为 C是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II)由(I)知,当m=-1时,C1的方程为
当 时,
C2的两个焦点分别为
对于给定的 ,
C1上存在点 使得 的充要条件是
由①得 由②得
当
或 时,
存在点N,使S=|m|a2;
当
或 时,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N,
当 时,
由 ,
可得
令 ,
则由 ,
从而 ,
于是由 ,
可得
综上可得:
当 时,在C1上,存在点N,使得
当 时,在C1上,存在点N,使得
当 时,在C1上,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N。
『肆』 有没有高考语文试卷的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7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27分)一、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朔(shuò)流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fà)指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3. 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5.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百联浦, ① 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 ② ,触须沿途四散, ③ 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的游龙 ③浸润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到渠里 ③浸渍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D. 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二、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 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 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 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B. 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C. 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D. 终不复言 复:回答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B. C.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其馈遗清者相属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对B.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为利不也太短浅了吗C.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像宋清那样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一士大夫自居的人。 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计4小题,共30分。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1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① 户庭无尘染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②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王羲之《兰亭集序》)③ 云霄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⑥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列入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生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议论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结构,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B.举礼拜、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载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8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9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语文(北京卷)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C 2、B 3、D 4、C 5、A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D 7、D 8、A 9、B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10分)略11、(5分)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12、(8分)①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②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③ 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④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⑤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⑥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13.(7分)①(3分) A②(4分)要点:①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14、(3分)D15.(5分)① 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② 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五、本大题共四小题,共25分16、(4分)A C17、(7分)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18、(4分)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19、(10分)(略)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分)略
『伍』 求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A qiào,yuè/1è,qī/xī;B 1òu,hàng/xiàng,kēng/háng;C lào/là,qiǎn/jiān,lǜ/lù;D tì,zǐ/shēn,xuàn/xùn)
2.(3分) A(A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B引而不发:有做好准备,等待时机的意思。自相矛盾。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贬误用。D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等多得无法计算。不能形容商品,对象误用。)
3.(3分)自行愈合(软化“生长”)、可弯曲、维护成本低
4.(6分)(1)讽刺现象:某些部门(单位)以理论学习为名停止正常办公(为民服务)。(或:只重形式,不办实事,表里不一的官僚作风。)(2分)
(2)议论:理论学习本无可非议,但以此为借口拒不为百姓办事则大错特错。这种荒唐的行为难道还能是“心为民所系”吗?(观点正确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表达2分。其它回答言之有理即可)(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刊:删除) 一
6.(3分)B(①为陈公早慧{③为陈公勇猛;④为陈公有威信) 7.(3分)A(“分城”理解有误,应为“将静安城划分开来守卫”。)
8.(10分)(‘1)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3分,“之”·“笃志”、“闻”各1分)
(2)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3分,“常见”、 “责”、句式各1分)
(3)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宾服(臣服、服从)的,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4分,“所以”、“服”、“治”、语句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陈公名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在树叶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雍熙二年考中进士,任衡州军事推官,后来改任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叛乱,州县大多不能保全,他们向东围困了静安县,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与下属约定分守城池的一部分。包围长时间没有解除,分守城池的人猜疑畏惧意志松懈,前来劝说陈公(出降),陈公用大义多次责备勉励他们。而私下里对知州张雍说:“这些人留在城内就会使人心散乱,如果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寻求外援军队,那么就两全其美了。”张雍听从了他的话。贼兵数万人围困静安八十多天,陈公振奋抵抗敌兵,射中敌人裨将一名,立即死摔了。又射中几百人,没有一个不是立即死掉的。贼兵因为这个原故而不敢逼近。援军来救,就最终解除了静安之围。这件事报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到军中,让陈公担任掌书记之职,陈公的父亲去世了,朝廷不允许他离职。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会辗转抢劫成百上千里路,官吏往往弃城逃跑。等到陈公保全静安,就好像官吏的力量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然而陈公在那个时候,大概是改无为有,以少胜多,这是有才智、刚烈的大丈夫所做的事啊。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陈公在静安七年,还朝担任秘书郎。真宗皇帝即位,陈公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公到任后,各少数民族人既害怕又高兴,都回到他们居住的溪洞,并且归还了原来抢劫的地和人。陈公就修筑了三座堡垒来防备他们,朝廷下诏书嘉奖陈公。
陈公离任后过了一段时间,后任官吏不能够善待各少数民族人,他们就再次进入澧州抢劫。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宾服的,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陈公具体回答皇上的问话而删除了他的底稿,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公在荆湖地区一年多,提升为秘书少监,担任广州知州,御赐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卖盐的制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海外的国家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大宋谋取财利。天子因为陈公擅长谋略,询问他怎样整顿这事,陈公说按国家大小来裁减使者人数,来分配授予官职的人数,进贡的货物允许通行,而私人贩运的货物则要征收赋税,这样就可以消除弊端。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在南海住了四年,没有来得及召回朝廷而有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0分)(1)因为画鹰形象逼真,气势不凡,(1分)仿佛挟风带霜而起。(1分)
(2)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答出联想、想象1分,具体分析2分)这样就写活了画鹰,丰富了画面内容。(1分)
(3)借鹰言志,(1分)把画鹰当成真鹰,借鹰奋飞碧霄,搏击凡鸟,(1分)表达诗人嫉恶如仇,奋发向上之志。(2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0.(8分)(1)言笑晏晏(2)不义而富且贵(3)忽复乘舟梦日边(4)艰难苦恨繁霜鬓(5)雕阑(栏)玉砌应犹在(6)林壑尤美(7)落花人独立(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每空1分,错字、漏字、加字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①对母亲感情冷淡,使母亲伤心;逃避丈夫责任,让母亲像男人一样干活。②未尽父亲职责,对“我”照顾不够。(每点2分)
12.(6分)①父亲自净修长的手与母亲枯树皮一般的手作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②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认不出“我”与不忘煮鸡蛋给父亲吃作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爱得执著深厚。③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冷淡、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与晚年对母亲的爱作对比,表现了父亲对爱的理解感悟。(每点2分)
13.(4分)①描写夕阳、晚霞美景,照应文题,深化主旨。②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割断的感情。③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④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表达了“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4分)
14.(6分)示例一:是悲剧。①起因之悲。有才华的父亲被城里的姑娘伤了心,后由父母作主结婚。②过程之悲。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愿与爱自己的母亲培养爱情。③结局之悲。当爱来临时母亲却因老年痴呆感受不到爱情。
(6分)示例二:是喜剧。①母亲最终得到了父亲的真爱。②父亲最终l董得并珍惜这份爱情。③“我”从父母的“夕阳爱情”中感受到爱的真谛。(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悲剧或喜剧都可以,但必须围绕“夕阳爱情”这条主线。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6分)①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开始自觉极力提倡,诗意入画渐趋重要。②北宋后期诗意追求成为主流。③南宋时诗意追求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每点2分)
16.(6分)①举马远和夏珪的例子提出观点“诗意追求特色明显”。②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与北宋山水画对比剖析,进一步阐明这种特色。③得出南宋山水画已发展到第二种艺术意境的结论。(每点2分,只答“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或“总一分一总”不得分)
17.(6分)①“无我之境”:用客观的态度,追求细节逼真写实,真实再现自然景色。②“有我之境”:有直接表露的主观情感,有确定的审美感受(或“有诗意地追求”),有明确的意念或主题。(每点3分)
七、作文题(70分)
作文评分说明
审题:源头活水,是一句常用成语,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出自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其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题显然用的是一个比喻修辞,写作时,应把文题的比喻义落实到对生命、生活的具体认知上去。“活水”可指不断吸纳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指不断创新的追求,可指不断攀升的生命境界,可指纯正明澈的美好心灵……
“活水”的反面是死水、脏水、臭水。“源头活水”,就是要把“活水”作为生命、生活的源泉和动力,也就是要追求生命、生活的鲜活性,纯明性,让生命充满创造力和审美感,让生活充满动态的美感。在这里就要思考什么才是鲜活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和生活,为什么要有对这种生命与生活的追求,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生命和生活等问题。
『陆』 高考语文试卷是不是只有唯一答案
答案不唯一,在判卷的时候,会看关键词,也就是你的答案的要点和答案要点是否相符。也就是关键点对,意思差不多即给对。
语文没有数学那么强的逻辑性,所以很多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理解类的题目只要大意一致,表达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故有很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题目更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文学功底的展示。
所谓雷同卷,就是经评卷专家组技术判定,同一科目试卷答案文字表述、主要错点高度一致,或错同率达一定比例。对雷同卷的处理:取消考生(抄袭者和协助抄袭者)当年考试成绩,经调查违规违纪严重者两年内不得报考相应人事考试,有关考务人员要承担相关责任。
考试机构、评卷专家组对雷同卷认定作弊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甄别误差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即考试规模来讲甄别系统可能会冤枉个别考生。
历史沿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