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发布时间: 2020-11-18 16:45:25

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案例及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和表达事物。
三、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遇到了什么难题。

( 评析 采用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播放淘气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淘气出个主意?

生1:只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就行了。
师:是个好主意,还有其他办法吗?

( 评析 对生1的评价略显应付,没有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分析。教师显然在等待其他同学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 评析 教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遗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确定淘气在队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后”,比较合理、自然。只是要对不是教师预期的答案予以重视。)

(二)新课探讨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教科书第56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师:请一名同学先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吧!

生:美丽的长颈鹿、可爱的小白兔、还有小乌龟、小松鼠和小蜗牛。(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 评析 教师故意“犯错”,引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说说正确的顺序应该怎样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师:你来摆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学生边说边摆)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后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蜗牛在最后。

( 评析 教师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说出小动物的准确位置。在学生陈述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好各个动物的位置。)

2小组竞赛。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小动物们的位置与顺序。每个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讨论一下这个动物的位置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比一比哪一组的说法最多。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如果小组之间选的动物一样,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先做个交流,然后反馈。)

( 评析 此处可能会出现“小白兔在小松鼠后面”“小白兔在小乌龟”前面的说法。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地抓住这个契机,引出前后位置的相对性问题。)

3播一播。
(1)先播放狮子大王的邀请信,再出示赛车图。
师:谁愿意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来当赛车比赛的解说员。

(学生模仿体育解说员解说)
( 评析 这个活动安排比较巧妙,其实是让学生在解说中反馈对“前后”的理解。)

(2)课件演示,运动员们的头上显示问号。
师:你们能帮每个运动员提一个问题吗?

生:我想帮小兔提个问题:“我的前面有几辆车?”
生:我帮小熊猫提个问题:“我的后面有几辆车?”

(学生之间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说一说。)
(3)指导看书,把课本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三)游戏巩固

1乘车游戏。
(1)请5个同学当5个站牌,再请一个同学当司机。

(2)请每个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要提一个和前后有关系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就可以上车来提问下面的同学。

(教师设计这个游戏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设计学生所熟悉的站牌。)
2排队游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自行排队,其余同学帮助排队:××同学站在最后面,××同学站在最前面,小红站在××的前面第几位,小明站在××的后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排队,师生互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要求排队。)
3排队比赛。

(1)每组5人分别戴上5种动物的头饰。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戏规则排队,看哪一组又快又好。(小组长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学按要求排队。)
(四)数学故事

1引导学生观察图,编出故事。
师:认真观察图,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编编故事。
2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五)总结
师: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师: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同学们课后要多留心找一找,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还会用到“前后”的知识。

Ⅱ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Ⅲ 求一篇800字左右的数学教学反思(学生方面)

浅谈在网络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

【英文读后感】
浅谈在网络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石狮市湖滨教委新湖中心小学 杨美美
[内容摘要] 本文从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英文读后感特点,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英文读后感教学是一种探讨和发展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描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优点。
[关键词] internet ;cai ;电子白板 ;校园
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网络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媒体教育,而且是21世纪媒体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学生这种传统典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只要求传承知识虽有一定好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力和自压力、积极性难以发挥,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网络环境中的小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

Ⅳ 数学教学反思有哪些特点

(1)教学反思的自觉性。
良好的教学反思是建立在教师的教育信念,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之上。教师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支撑的教学反思是被动的,短暂的反思,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误的弥补或外在压力的被动行为。(2)教学反思的超越性。
教学反思的真谛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一切,特别是怀疑自己,在怀疑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积累成经验并把失败作为借鉴。实际上这是教师不断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向高一层次迈进的一个层面。
(3)具有个性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审视,无时间、地点、条件限制,具有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教师的自我培育的过程。形成的是教师的个性化人格特征。
(4)反思的时机性。
教学中捕捉到的灵感、信息,教学中的独到之处,新的见解,教学中某一问题的百思不解或散步、睡梦中的奇思异想,要及时记录下来。或充实到教案中或写成教学隋记,都需及记录,否则:“情境一失永难摹”。

Ⅳ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 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 连结AC; 2. 作EO // DC交AC于O; 3. 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 ”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 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 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 案例3:解完“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 = AE?AD”后,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处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等三边上的高的积”通过反思,由于学生已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思维的每捷性。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有什么不同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Ⅶ 数学反思

数学

Ⅷ 求教几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谢谢。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

热点内容
微信图标怎么点亮 发布:2025-01-22 17:24:14 浏览:861
岳西县店前中学 发布:2025-01-22 15:54:05 浏览:507
海安教育信息网 发布:2025-01-22 15:18:43 浏览:491
校园网属于局域网吗 发布:2025-01-22 15:13:34 浏览:915
贷款买房怎么 发布:2025-01-22 15:08:32 浏览:955
求是数学 发布:2025-01-22 14:48:20 浏览:199
高三化学课件 发布:2025-01-22 12:42:13 浏览:440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发布:2025-01-22 10:42:04 浏览:485
急性心衰能活多久 发布:2025-01-22 09:57:20 浏览:667
高中代课老师 发布:2025-01-22 08:09:16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