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诵
⑴ 五年级语文诗歌朗诵
(齐)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单)五年级一班 古诗词朗诵主题——铁血沙场
(单)车辚辚 马萧萧 古来征战 旧鬼新坟怨 不灭强虏誓不还
(单)五千年峥嵘 字句铿锵激扬文章 壮志男儿郎
(单)让我们走近大漠沙场 感受那堙没于历史洪荒中的铮铮铁骨 赤胆衷肠: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pàn)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年。
(单)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好儿郎定当血洒沙场 报效河山
过零丁洋
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单: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热血儿郎 铁骨柔肠 护我江山妻小海晏河清 四方升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课文
25
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⑶ 找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的课文
论语文教科书练习题设计的价值取向
——以人教版、苏教版、台湾版教科书中《核舟记》《愚公移山》为例
张学凯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 古包头 014030)
摘要:在《核舟记》《愚公移山》两篇课文练习题的设计上,人教版、苏教版注重练习题内容的覆盖面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单一性、封闭性题目居多,题目总量偏少;台湾版没有文言基础知识及背诵的题目,多设计聚焦式、综合式、开放式的题目,题目总数多。设计练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其价值取向应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引发我们思考:怎样设计练习题的内容、形式、层级和数量,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关键词:教科书练习题;语文素养;人教版;苏教版;台湾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练习题是语文教科书中助学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体现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特点以及编辑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台湾统编教材——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1999年版,下称“台湾版”)中的《核舟记》《愚公移山》两篇课文的练习题作为分析比较样本。由于台湾的国文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较大差异,我们试图通过对教科书练习题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教科书练习题的价值取向,以期使练习题有效地引导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练习题的分析比较
(一)内容
三套教科书中两篇课文的练习题,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了背诵(熟读)、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思维以及评价、态度几个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人教版、苏教版的练习题注重内容的覆盖面。以练习题最少的人教版《愚公移山》一文为例:该文共3道题,涉及了文言知识、运用书面语言能力、想象能力、评价、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内容。台湾版的练习题则与之相反,往往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练习题,并聚焦于某一方面。如《核舟记》内容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件工艺品,练习题就聚焦于“运用语言”来设计。共6道题,除第1题的第1问外,其余均为语言运用题;而在语言运用上,又聚焦于运用“描述”法。
第二,人教版、苏教版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和文言词义的掌握,苏教版尤甚。如《核舟记》共5道练习题,其中朗读1题,文言词义3题,占去该文练习题量的80%;台湾版则没有设计这类练习题。
第三,台湾版重视对学生评价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这方面的题目较多,如《愚公移山》中的第2、3、4题。
第四,人教版、苏教版,单一内容的题目居多,如背诵、解释加点的词义等,蕴含多项内容、培养多种能力的题目偏少;台湾版正好相反,综合类的题目较多,往往一道题目中包含着多项学习内容,如《核舟记》中的第1题就包含了理解、写作知识、运用语言、思维四方面的学习内容。
(二)形式
三套教科书两篇课文的练习题形式的总体情况是:苏教版的封闭式题目比例最高,《核舟记》为83.3%,《愚公移山》为75%;人教版次之,分别为75%和33.3%;台湾版最低,为33.3%和42.9%。人教版、苏教版注重让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因而设计了背诵、释义、区别一词多义等封闭式的题目;虽然也设计了开放式题目,但比例偏低。台湾版的开放式题目较多,比例较高,分别占66.7%和57.1%。其开放式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运用题,有仿写、改写、片段作文等类型;另一类是通过多元读解课文、讨论、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自我观点的题目。
(三)层级
苏教版大体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础和积累(熟读背诵)三方面来设计的,基本上属于基础类作业,层级不很分明。
人教版基本上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础和延伸拓展三方面来设计,前二者是基础练习题,后者是综合、提高类练习题。如《核舟记》共4道练习题,构成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的层级:第1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第2、3、4题的基础;第2题探讨课文的写作结构,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加大了难度,同时又为第4题作了铺垫,提供了关于写作顺序的知识和范例;第3、4两题同属于语言运用类题目,但第3题是翻译句子,难度较小,排在前面,第4题要求学生简介工艺品,属于延伸拓展,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放在最后。
台湾版则按照理解课文、创意想象或表达观点、语言运用设计练习题。练习题的层级清晰、合理。以《核舟记》为例,第一,按照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为口语题和书面语题,先口语后书面,一者口语题为书面题服务,口语题学习“描述”,书面语题运用“描述”;二者口语题描述“人物”神态,书面语题目描述“手工艺品”,又兼顾了不同的描述对象。第二,口语题中,从学习内容来看,第1题“描述”人物的神态;第2题“想象”人物说话内容;第3题“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难度逐题递增。从提供的学习资源来看,第1题是全资源式,答案在课文中,学生只需要读懂原文,把文言文转化为语体文即可;第2题是半资源型,即只提供了“想象”情境,并未提供具体内容,难度有所增加;第3题则未提供课文以外的学习资源,是无资源型的、全开放式的题目,难度最大。第三,书面语题中,第4题列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并强化对描述一件工艺品结构的认识;第5题是“改写”,让学生依托课文,练习怎样描述一件工艺品;第4、5题分别从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角度为第6题提供范例;第6题要求描述手工艺品,既是对该文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题目。可见,书面语的题目遵循单项—综合—提高的原则,难度逐渐增大。总之,6道题目,由浅入深,呈现出多种层级;层级之间又构成有机的序列。
(四)数量
从练习题的数量上看,人教版练习题量最少,两篇课文共7道题;苏教版次之,共9道题;台湾版最多,共13道题,是人教版的1.85倍;是苏教版的1.4倍。
三、引发的思考
编制练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因而练习题的正确价值取向,对于引导语文教学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怎样设计练习题,才能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练习题内容的思考
国外母语教学专家和教师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这似乎不容置疑并普遍得到认同。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双基”之后,知识与技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追求系统的训练〔1〕。新课程对知识的认识有了新变化,不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让静态的语文知识成为有价值、不断更新的活知识,促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迅速转变为发展性学力。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均衡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这就促使我们思考:1.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作为练习题的内容?2.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是设置内容单一的知识性的题目如解释加点的词,还是蕴含多项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的题目(如台湾版《核舟记》)?或者二者结合,各自的比例应是多少?3.在阅读课的练习题系统中怎样才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怎样呈现练习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根据语文学科的体系,结合课文的特点,设计聚焦式的练习题(如台湾版《核舟记》),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同一种知识,将知识“外化”,以便集中掌握一种知识或技能;还是要有较宽的覆盖面,尽量覆盖课文所涉及内容的题目(如人教版《愚公移山》)?4.在有限的题目中怎样才能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关于练习题形式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毫无疑问,开放式的练习题目,由于学习内容是不固定的,答案是多元的,因而在回答练习题目时,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答,建构新的意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发散性的思维,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封闭式的题目则主要引导学生识记,其学习内容是固定的,答案也是统一的,往往限制学生的思维,那么:1.封闭式的题目,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取消封闭式的题目,会不会暗示学生识记是无关紧要?2.怎样设置开放式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达到预期目的?3.怎样处理开放式题目与语文知识学习的关系?与封闭式题目的关系?如二者结合,怎样的比例是合适的?
(三)关于练习题层级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教科书应该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来编排,据此,有研究者认为〔2〕训练题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序列,能引导与约束学习流程,即把抵达学习目标的学习流程相对固定下来,以便学习者按照训练题目安排的台阶,一步一步深入课文,一层一层接近学习目标,一点一点实现学习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2)。基于此,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做练习题是一种语文实践,设计练习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情境,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而不必太多地考虑题目与课文之间以及题目之间的层级关系。综上所述,练习题是应该像台湾版的《核舟记》一样,在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和呈现上都形成有机的序列,还是只提供实践的情境即可?
(四)关于题量的思考
人教版、苏教版题量少,编辑者意在“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3〕(17);台湾版则希冀“透过各种练习,以收到运用纯熟,触类旁通的效果”〔4〕(2),同时,编者并不希望用题目的数量限制教师和学生,在本套教科书的“编辑例言”中明确指出“至于题数多寡,教师可视实际情况加以斟酌”〔4〕(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能够训练学生的认知技能,使学生学会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5〕,那么:1.一篇课文究竟应该设置几道题?2.是把设计一定量的变式练习题作为认知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还是把练习题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选择;还是少做题,多阅读呢?
⑷ 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4诵读与积累成语解释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⑸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语文 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文后习题
发愤的意思是: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第二自然段“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第三自然段:“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__^*) 嘻嘻……
⑹ 苏教版小学语文美文诵读选哪篇课文好,加上选哪些背景音乐
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我有几篇你自己选择。
1 长江之歌
3 烟台的海
5 卢沟桥烽火
6 半截蜡烛
8 三打白骨精
9 词两首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18 广玉兰
20 古诗两首
22 理想的风筝
24 明天我们毕业
如果你是六年级的话,我建议诵读《明天我们毕业》。挺感人。或《长江之歌》,《天游峰的扫路人.》要不就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最美的叶子》我见有人朗诵它的,效果很不错。
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
苏教版的吧!
1.师恩难忘
2.陶校长的演讲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习作3
练习3
4.去打开大版自然绿色权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
6.变色龙
7.金蝉脱壳
习作2
练习2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习作3
练习3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艾滋病小斗士
习作4
练习4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
习作5
练习5
19.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诺贝尔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练习6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
25.黄鹤楼送行
26.清平乐 村居
习作7
练习7
学和做1(说名道姓)
⑻ 视频五年级上册课文微笑的朗诵
答--学习语文就要将课文读熟的,在读熟的基础上就要带着表情来朗诵来记住词语和词汇,将语文学的更好。
⑼ 谁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朗读MP3
http://www.shuji.cn/book.asp?act=1
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所有古诗文内容
是五年级上册书上的吗?
(苏教版)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练习一上的)《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第9课 推敲)《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25课 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有小学生必背的,自己抄的。
《清明》(杜甫) 《江南春》(杜牧) 《乐游原》(李商隐) 《蜂》(罗隐) 《小儿垂钓》(胡令能) 《江上渔者》(范仲淹) 《元日》(王安石) 《泊船瓜洲》(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阴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题西林壁》(苏轼) 《夏日绝句》(李清照) 《示儿》(陆游)
打的我累死了!希望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