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怎么写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说明确点就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即教学意见。
(一)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教学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都记下来,甚至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3)实录:把教师从开始讲课到下课结束的整个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师生双边活动等一点不落的如实记录下来。
(二)教学评点教学评点是指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等。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1)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记录下来。
(2)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二.做好听课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板书和学生演练时,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练习时,以思考为主等。
(一)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①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②对教师的成功、不足或错误,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
③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
④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⑤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⑥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
(二)记录要有突出重点。一般来说,记录要详略得当,简明扼要,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炼。对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见解也可详细记录,以免遗忘。
(三)听课后要及时反馈,研讨和交换意见。反馈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交谈,以平等商量的语气,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进的地方。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要把问题讲得太多,应有重点地指出突出的问题,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多谈优点和经验,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快乐成功中成熟;对有经验的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间。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四)对听课记录评议要进行整理总结,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整理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和方法等,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
⑵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1
一、导入 :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明白总数。
2、鼓励幼儿用心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齐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齐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必须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3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风了,一齐来学习。
读儿歌:宋涛………………
我们拿出小手一齐怕节奏一齐读好不好?
生:一齐读
师:我们在读的过程也就学了一些生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嗯,多好呀。
生:
师: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赵小艺是花旗帜飘风车转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上一行是人物,后面一行是什么东西怎样样
师:真聪明,我们一齐来读读。下面的东西都是他们画的是不?(板书:旗帜风车……)
这些东西和文章“画风”有什么关系?上节课说风摸不着,看不到,是谁说的?
生:陈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陈丹是说有人画出来吗?
生:没有人画得出来
师:我们所有的“陈丹”一齐肯定的说说
生:学生读
师:有人画的出来吗?
生:有
师:请你看课文,谁能画出来?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读书
师:谁画出来了
生:赵晓艺陈丹……
师:(出示课件)
生:读(旗杆、弯弯的大树乌云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的转)
师:这些“他”、“她”是谁?
生:陈丹宋涛赵晓艺
师:谁能把这些人的名字带进去读?
生:读
师:弯弯的好像读得个性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动词呀从那些地方看出画的是风呀?
生:转—最能体现飘乌云斜斜的雨丝
师:风画出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谁能读出来?
生:读
师:你们最喜欢风车是吗?我们一齐读
生:读
(落实意识很好。学生读得不好,老师随机的点拨和指导,让孩子读好,读准。课堂的氛围很好,学生的用心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自己随便选几句,好好的读一读
生:读
(给所有孩子读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内需)
师:黄老师自己来读一读好吗?——读
生:好
师:读(把“呼呼”读成“呼”——叠词的改成单词)
生:老师少读了一个字
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那我们读读看,哪个好?
生:叠词好。
师:少一个字感觉就差远了,是不是?
生:是
师:出示图片
生:一张张画加上了风,就显得更美了
师:多美的画呀,因为他们画上了什么了,才显得更美了?
生:风
师:刚开始不是不能画吗?可见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一齐看课文4-8自然段,看看他们怎样想办法的?
生:赵晓艺眨眨眼想了想---动脑筋了
陈丹书我也学会画风了——(老师没有评价,学生举手说他有意见,多了一个字)
师:陈丹高兴吗?
生:高兴
师:原先不会画,此刻都会画了,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呀?
生:一群聪明的孩子
师:是呀,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看,风真的来了---出示:三个小朋友这样正说着……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红旗吹飘了,风儿藏在舞动的红旗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树吹()了,风儿藏在摇摆的小树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雨丝吹()了,风儿藏在()的雨丝里了;
……
生:一齐读这句话
师:老师加上一个题目,就变成一首小诗了。我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齐来写写好吗?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
风把()吹()了,
风儿藏在()的()里。
生:学生写
(孩子是快乐的,所以写作就快乐了。孩子们愿意写,是基于前面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感觉示范的速度太快了,不明白学生能否理解。写作的双重目的很好:理解课文、迁移课文、学习写诗歌。这样的训练意识很好)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陈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儿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头发吹飘了,风儿藏在飘飘的头发里。
师: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诗歌好吗?
生:好(交流)
师:看来我们班有很多的小诗人呀!课后写出来、读出来,还能够配上图画呢。
生:还能够配上音乐
师:是呀!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的诗人写过这样的诗,一齐来学习《风》
(到这个环节学生过于兴奋了,所以老师还要适当的整肃一下纪律)
生:解落三秋叶,风吹万杆斜……
师:还有呢。我们一齐学学叶圣陶的《风》
生:读
师:老师范读一段
生:一齐读
师:谁也能学着说说这样的诗句?
生: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很不错,看来模仿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技能是很对的,呵呵)
师:其实呀,生活中风的作用很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平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5
前两天,一次全国性的课堂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在我的学校举行,作为评委,我完整地听了六堂课。
因为要评出个你高我低,听课时就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讲得精彩,为之颔首;讲得别扭,为之长叹。边听边记,收获不小,整理出来,既可以供自己回顾,也可以供同仁借鉴。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这次参评的课题,都是早就明确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所以对于教材的分析都不会出大问题。课也可能反复地演练过,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像根据剧本排戏,流畅中也难免机械。这种情形下,灵活机智地即兴“生成”,就显得可贵,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位老师讲《雨巷》,当天下雨,这位老师就从雨天带给人的感受说起,很自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极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师讲《归园田居》,看到教室后边墙上“不忘初心”的对联,就借此对联来结束本课,既切合课题内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显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贴近学生,略施小技,增强课堂的兴奋度。
按照规定,这次参赛的老师事先与学生没有接触,这就容易带来师生隔膜,设计不好,会影响课堂气氛,而课堂缺乏了必要的兴奋,死气沉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当然也影响老师的发挥。有两位老师对于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他们的导入都别具匠心。有位老师一上来先来个猜图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该老师还准备了“签名照”奖励那些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这种小技如果是平时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也许不太必要,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应用得当,确实可以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师则从去年流传极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起,导入陶渊明,打通古今,又饶有趣味。 又在阅读环节提出“诵读大PK”的建议,收效也不错。
“小技”虽小,要运用好也不容易。有个老师运用分组竞赛法,按学生座次从南往北临时分为8个小组,哪一排有学生回答问题即加分。这本来是比较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老师的课中,却几乎没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各组成员临时由老师指定,彼此没有交流,缺乏团体认同感,也形不成团体荣誉感;二、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情绪,不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一律给2分,缺乏差异评价,不能调动积极性。
三、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调整课堂的发展节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课,授课老师不存在无话可说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师准备得东西太多,仿佛突然做一次远游时的旅行箱,挤得满登登的。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不少。
从老师这方面说,每个环节都预设好了时间,精确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里装着任务,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实上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步骤”。
从学生这方面说,鼻子被老师紧紧地牵着,老师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无法深入思考,不能细细品味,所谓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讲课,有两个老师都讲“以诗入文”,她们都写一手好字,都有很动听的普通话,都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都把握住了“以诗入文”的价值和办法,都展示了文采飞扬的下水文段,然而,两相比较,唯在一点上存在很大区别,一个步骤繁多,一样接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几无喘息之余地;最后胜出的那个老师,则设计简洁,气定神闲,特别关注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于是胜出。
四、注重实效,讲求和谐,力避生搬硬凑。
这次大赛,主持者王勤教授再三提出“朴素”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花架子。总起来说,老师们做得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老师在即将结束课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这样的设计就很实在,很有价值。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前后后各个环节和谐一致,给人一种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较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惜还是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凑的东西。所谓“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别人的做法挪过来用;所谓“硬凑”,是指不顾一堂课内在的和谐性,生硬地拼凑环节。两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都缺乏创新意识。例如课堂开始时播放歌曲,六堂课有三堂如此,再如课堂后半场的写作训练,一节课目的明明在于欣赏诗词,非要拿出10多分钟来搞片段训练,前半是水,后半是油,不相融,很别扭。而片断训练,又总是给课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仅从笔者的听课经历,自打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出现,近十年来,无数的公开课、竞赛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实在难以忍受。
五、博览群书,能读能写,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个不能朗读、不会写作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些尴尬的。
我听课的几位老师,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读、写作的能力。不过老师展示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当堂写就,美则美矣,现场感没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议有此能力的老师,能学学曹植、王勃,与学生同步写作,这样带给学生的示范价值更大些。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老师很应具备的素养,有的老师讲诗词,可是自己不范读;有的老师虽范读,但是读得不如学生精彩;有的老师让学生起来读,可是不会评判优劣,不能指导门径。有两个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极认真地范读,而且读得声情并茂。
对于一堂已经准备许久、演练充分的课,是不容易判断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学识素养的。不过如果留心,还是会有蛛丝马迹。我听这样的课,特别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看法,老师的评价到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答有无水平。
在这一点上,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例如,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语境,但出现别字,老师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体。再如讲《归园田居》的那个老师,概括陶渊明最后的选择时,学生有“归园田”“守园田”之争,老师评点说:“‘归’是一个客观的动作,‘守’是内心的执著。”原话记不准了,意思大致如此。这个评点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说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这时老师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词,又恰合诗意,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师则做的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说好,或者充耳不闻,或者点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总之,不得要领,缺乏见识,体现不出水准,暴露了语文素养的浅薄,而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糊弄不得的。
还有一些问题,太琐碎,略而不谈了。
⑶ 语文听课记录
科目:语文
听课人:黄静芬
上课老师:鸿都小学 巫小娜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师: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降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