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意象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2、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3、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⑵ 语文中 什么是意象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⑶ 语文中意象是什么意思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带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套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叫“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着我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是为意象。
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借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描绘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不舍之情。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⑷ 语文中的意象到底是什么意思
摘要 你好!问题已经看到,语文中的意象就是说作者通过描写一个事物,来反映一种品格的东西。
⑸ 语文:分别说说什么是借喻,借代,象征,意象、
1. 借代是运用与所指事物相关联的事物来指代该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不会直接提及想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类别包括:
- 用事物的特征来指代该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用具体的事物来指代抽象概念,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用专有名词来指代一类事物,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用形象的事物来指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 用部分来指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 用结果来指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 用资料来指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2.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它仅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同时在语境中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例如,鲁迅《故乡》中的“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用“厚壁障”比喻了“我”和闰土之间的情感距离。再如杨朔《泰山极顶》中的“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用“这轮晓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类隐去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在宋代陈?的《文则》中被称作“隐喻”,与现代隐喻(暗喻)不同。借喻要求本体与喻体关系密切,通过喻体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狼嚎笑,洒泪祭英杰,扬眉剑出鞘”,读者能立即理解“鬼”、“狼嚎”所指。借喻能产生更深刻、含蓄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简洁有力。
3. 象征是通过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深远的情感和寓意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丰富联想、耐人寻味,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同时也能提供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真挚的感情。
4. 意象是指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是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含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而言之,意象是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⑹ 语文写作常用的意象。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松、梅、竹、菊这些植物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松树四季常青,寓意坚韧不拔;梅花傲霜斗雪,象征着不屈的精神;竹子挺拔秀丽,代表正直谦逊;而菊花则多被赋予隐逸高洁的形象。
月亮和大雁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意象。月圆月缺,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而大雁南飞,更是勾起了游子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
杜鹃和鹧鸪的啼鸣总是带着凄凉和悲伤的情绪,它们的叫声往往被用来渲染环境的悲凉气氛。梧桐落叶,更是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无常。
离别时,长亭边的柳树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离愁别绪的载体。落花流水,则是诗人用来寄托愁绪的常见手法,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离别故事。
乌鸦和燕子的出现,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它们的身影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见证着世事的变迁。而草木的生长与枯萎,则映照出人事的更迭,提醒人们岁月如梭,人事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