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⑴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一)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yuè②yùn ③wǎng ④xǐng 2.① 志同道合的人 ②恼怒 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老师传授的知识 3.①不也是快乐的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③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④任务重,完成任务的道路遥远 4.①A D F G ②B C E 5.①孔子 孔子一部分弟子 道德 教育 儒 ②丘仲尼春秋 文学 教育 ③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一)1.C 2.A
(二)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提示】
“点将过关”(一)第1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
“点将过关”(一)第2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
⑵ 7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册人教版答案1.散步
(霎)时 (拆)散 脚(踝) (蹒)跚 (嫩)芽 步(履)
C
A
B
C
(1)答:课文写了三代人,主人公是作者莫怀戚。
(2)答: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后来母亲做出让步,事情圆满解决。
(3)答:矛盾是因为母亲的让步才解决的。
(4)答:我认为本文体现了三代人之间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感情。
(5)答:因为现在全家人都听“我”的,“我”必须顾及到所有人的感受,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6)答:这句话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这些是我翻了自己以前的同步找到的,我不确定对不对,但老师给我打了勾,你参考一下吧
不懂哪道可以追问
⑶ 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测试题及答案
第11课《黄河颂》同步练习
一、自主实践
1.给下列的注音写上汉字。
山diān______ péng pài____ 狂lán______ 屏zhàng______ bǔ______育 体pò______ zī______长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澎湃 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狂澜 喂养,也比喻培养。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 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滋长 波浪相互撞击。
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______作品,由______作词,______谱曲。作品由______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二、能力提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这节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层,请在原文上用“||”划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2.歌词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作者是从三个角度来抒写的,请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它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是“屏障”?
4.你是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这段歌词在押韵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风格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_______的图画,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带有_______的情感。
三、写作攻略
如果你就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浊浪滚滚的波涛,内心是否难以平静?请借借鉴本文语言上的某些特点,试着写一首小诗,表达对黄河的热爱。
【参考答案】
一、自主实践
1.巅 澎湃 澜 障 哺 魄 滋
2.略
3.合唱音乐 光未然 冼星海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
4.A
5.A
二、能力提高
1.第二层:望黄河 第二层:颂黄河
2.一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二是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三是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精神源远流长。
3.比作“摇篮”,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的炎黄子孙,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它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4.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黄河的主流比作巨人的躯干,把支流比作臂膀,以写出黄河的伟大力量.
5.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联社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刻划出黄河的豪迈形象波澜雄伟宏大工业豪迈雄健,壮怀激越
⑷ 七年级上册语文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不要答案,要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木是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暧,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1、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2、“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者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个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按照故事情节的安排,这段文字,在全文的结构上,是故事的()
A、开端和结局B、发展和高潮C、高潮和结局D、发展和结局
2、作者让一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表明这个小孩子()
A、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敢于说出真话。
B、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C、小孩子不懂事,破坏了游行大典的隆重气氛。
D、小孩子观察力强,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文中划线部分是对皇帝的()描写。
A、语言和动作B、心理和动作C、心理和神态D、语言和神态
4、老百姓们一开始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赞美这根本不存在的新衣?他们最终说出了真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本段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三方面描写了皇帝爱新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段内容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本段,写一段话,用上加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1、选出词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
A、漂亮辨别B、美观奇怪C、炫耀愚蠢D、聪明花掉
2、第一段哪几个句子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突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骗子是怎样行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1、C
2、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3、老大臣故意装出仔细看的样子,是想借此掩盖自己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二、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1、C
2、A
3、C
4、“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者太愚蠢。” 最终说出了真话说明老百姓的私心比起做官的毕竟少得多,他们回到真理上来是比较容易的。
三、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1、大意是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2、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运用的是夸张手法。作用是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被骗子所捉弄是很自然的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可以看出皇帝是个不理朝政、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的人。
5、第一层“许多年前”到“都花掉”。写皇帝买新衣服的费用极大。 第二层“他既不关心”到“新衣服”写皇帝的全部兴趣都在穿新衣服上。第三层“他每一天”到这段完。换衣服次数多。这段用夸张的手法活画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演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做了准备。
6、略
四、阅读下面语段,并回答问题
1、C
2、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突出了皇帝不务正业,不理朝政,昏庸无能的特点。
3、两个骗子抓住了皇帝爱穿新装的特点和皇帝爱慕虚荣、昏庸无能的弱点行骗。
⑸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与评价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答案
【答案】: 同步练习
1.题目略
戟 阴 瓣 寂 沥
摩 漪 巢 汲 栖
2.题目略
(1)旅途中停宿 (2)折断
(3)给予 (4)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3.题目略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4.题目略
(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2)思念故乡
(3)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透露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答出其中的一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5.题目略
(1)火烧赤壁(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2)假如东风不给予周郎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筐台中了。(意思相近即可)
6.B
7.(1)①“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找她时一声不吭,“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②“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母亲嗅到花香。反映了“我”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③投放小小的影子,陪伴妈妈读书。表现了对母亲的爱。④“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变成妈妈的孩子,听妈妈讲故事。通过“我”的调皮、淘气,表现了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
(2)作者用充满童稚的想像,通过“我”与妈妈嬉戏的假想活动,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顽皮的心理,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时刻离不开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