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三)解读关键句。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二)解读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地进入文本的内容解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鲁教版三下册第七单元,这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仔细观察,发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注意了它,我们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线索、或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这无疑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阅读文本,读者就会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每一个人与文本对话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小学生处于六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他们与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体验文本,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让他们体会第二层就有点拔高了。因此,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我们应重点引领孩子体会第一层。同时,我们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维去体验文本,才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哪些会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真正把握好这一点,我们才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B.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 报告 文学范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语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开头三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本文导语采用了描述和评论相结合的写法。发射场“朝阳辉映”;发射架“耸入云天”;“神舟”五号“乳白色”;“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逼真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①,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②,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③。(①飞天梦想:我国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 传说 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可以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②几百年:这是从明代14世纪末算起,当时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载人航天”家,名字叫万户。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但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我国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 故事 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③近半个世纪:从1958年党中央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到2003年载人飞船升空,历时45年。)
从这一段开始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由这个段落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叙述我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交代“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深层背景。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在今天看来,相当简陋:重约84公斤,星上装备的仪器仅仅是两台信号发射机,而发射机是靠三个传统的化学电池供电,光这电池的重量就占去了卫星的三分之二,且寿命短,发射功率只有1瓦。再从卫星发射的高度来看,轨道的近地点只有215公里,远地点也不过才947公里。但这是从我们这个地球村里走向太空的第一位使者。]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①,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①火箭的发源地:“火箭”最早的含义是“带火的箭”,公元220~265年“火箭”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代的古籍上。火药发明后,宋代兵家打仗时,就把火药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引信后,靠火药喷火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火箭已具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在明朝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记载了近300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两段文字交代了中国航天事业诞生的背景,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到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的志气。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①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①翌年:第二年,此处指1958年。翌,yì,次于今年、今日的,翌年、翌日、翌晨。)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次火箭的设计者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发射场是一块不毛之地,濒临东海,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发射场条件异常简陋,仅有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没有步话机,更没有电话,发射场总指挥下达命令,靠扯着嗓门大声喊叫,或者挥动手臂使劲打哑语。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时,没有专用加注设备,用自行车打气筒作压力源;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但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却成功地飞上了天空。它从1959年10月10日开始研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枚主火箭,不到半年就首次发射成功。]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是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4月25日18点,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重82.2千克,我国第一颗卫星超过了它们的重量总和。]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①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①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4月,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讨论着中国的飞船。由于时值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当时,我国自己还研制了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还制作了一个全尺寸的飞船模型,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周恩来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以上几段叙述了我国六七十年代航天事业的初步成就。 1960年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步跨进了航天领域,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载人航天的计划不得不中途搁浅,“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全国人民渴盼的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却因此止步不前。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①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①4位著名科学家:即王大历、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①”。(①863计划:主要包括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其中的第二大领域,简称为863-2领域。)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规划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二步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这两段写“863计划”出台,邓小平英明决策,科学家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停滞了十年的航天事业重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C. 大语文是什么意思
大语文的意思是:一种更加广泛、深入的语文教育方式。
大语文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下是关于大语文的详细解释:
一、大语文的基本含义
大语文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将语文教学置身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更加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二、大语文的特点
1.内容广泛:大语文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了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2.注重实践:大语文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强调素养:大语文不仅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大语文与传统语文的区别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侧重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掌握,而大语文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元素和内容。大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良好人文素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人。
四、大语文的意义
大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大语文教育,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大语文是一种注重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语文教育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