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

发布时间: 2020-11-18 14:59:29

如何积累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经验

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一)依据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② 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涵义
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的。
其次是“经验”的,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再次是“活动”的,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我理解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至于“基本”,《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这样的数学观必然影响着数学教育观。
首先,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经验材料组织化”“数学材料逻辑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数学事实的“客观性知识”,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它是经验性的、感性的、不那么严格“隐性知识”。
其次,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再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个性特征的,在认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因此而不同。这就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封闭式灌输,而要开放式地组织活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应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③ 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把数学基础知识和丛本技能的学习看作是显性的话,那么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具有隐性的特征.\x0d首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一类是过程性目标.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是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如《标准(2011年版)》规定,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也有一些过程性的描述: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这些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活动经验,学生在经历相关的数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x0d其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依靠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的支撑.这里的数学活动是指伴随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设计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搜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关,但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以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活动设计为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用了3个相似的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和组织有关的活动.第一学段的例19,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学段的例38,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第三学段的例70,比较自己班级与别的班级同学的身高状况.这几个例子的设计,一方面让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深入,用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获得数学信息、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到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主要是从现实的问题中产生的,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保障.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建模的设计与组织、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如,探索物体长度的测量和长度单位的建立过程,探究不同的树叶长宽之比,探索小数点的移动使数值发生的变化,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都可以设计成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相关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且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x0d第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活动经验要靠积累,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应当把活动经验的积累看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

④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① 课堂多设置互动或小组讨论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一位老师需回要思考的,如果心中总答想着灌输知识,那效率肯定不高,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多和生活结合起来。
② 重视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我们数学教具真的不敢恭维,学生,老师都很少使用。通过动手操作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消化是很重要的。即使很简陋,也要引导孩子多去使用。家长也可以根据知识点相应去选购一些教具,比如人民币教具,钟表教具,数的分成尺,小天平等。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转化为教具去为某知识点学习服务。
③ 多布置一些实践作业
数学要有讲有练,有学有用,学用结合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能通过实践活动作业的布置让孩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我的一年级趣味数学专栏,二年级趣味数学专栏中,非常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为孩子们设置了很多实践活动模板,应试是一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数学考察的必然方向。

⑤ 浅谈怎样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以往传统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教学中不停地讲解、分析,生怕学生没听懂、学不会。学生就像观众,他们作为接受者很难主动参与到知识的研究中去。被动接受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掌握皮毛,不能深入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传统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却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角色的转化。在转变过程中,教师由原来的包办代替转变成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数学逻辑、探索数字奥秘、思考数学难题、交流数学应用。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学生要想适应这样的课堂,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总之,只要是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就可以统称为“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不亲历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经验。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孩子们来讲,动手做始终是他们最欢迎的学习形式,只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时我就设计了下列的动手活动:1.拿出你的长方形,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发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2.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怎样能确定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呢?左右两条边呢?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很快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是相等的。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
二、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将生活当作他们认识发展的活水,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们去感受、理解和体验。
1.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认为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于是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如“小红要买一个1元钱的卷笔刀,可她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她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又如根据购物要求“只购两种商品,使结果是整元数,应购哪两种?有几种购法?”,在开放的生动的现实情境运用中, 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并发展了思维。
2. 创造一些具有“实况性”的学习机会
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与日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类似,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容易迁移,更容易转化为数学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尽量多获得一些“实况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生日在几月,是什么季节的。2)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3)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4)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生活化并且充满挑战和 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3.重视学以致用,将

⑥ 如何有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
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的时间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诽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是12。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个同学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分米)
宽(分米)
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操作。)
生1:我沿着长摆了5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所以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摆法很快,只用了7个正方形,我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再摆2个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摆5乘3等于15个。面积兢是15平方分米。(师生评价)
生3:我这个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面积是6平方分米。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但不太确定。
师:我们通过动手摆,求出了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还有同学对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学生“摆”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教学“加法交换律”,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 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位置交换之后结果还是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
许多数学问题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五、引导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学习群体而言,数学活动经验又具有多样性,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彤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同时,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⑦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包括什么

多做数学题,见多识广,可以积累经验

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又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
一、提供观察、操作活动机会,在亲历体验中积累经验。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动脑、动手又动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
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现两袋盐的外包装,了解它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再让学生动手去用台称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看看与实际相差多少;
最后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这样,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能够有效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二、提供探究、思考活动机会,在猜想、验证中积累经验。
探究经验的积累必须是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的思考、探索、研究。在探究、思考活动中取得经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先从“抛硬币”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生1:正面会朝上。生2:反面会朝上。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学生小组活动,再汇报交流。活动后小结: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说:(
)正面朝上,( )会反面朝上。师:你会用一个词语填空吗?引导学生说出:可能。
再活动探究,1.体验“可能”: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红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学生再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2.体验“不可能”: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3、体验“一定”:教师出示一盒球,摇均,请学生先猜再摸球。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生1摸出的是白球。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生3摸出的依然是白球。生4答:我知道下来摸出的还是白球,因为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生: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最后学生自己设计摸球游戏:袋子里放什么球1、一定是红球?2、可能是红球?3、不可能是红球?来进一步验证规律。
教师应提供这样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在猜想中拓宽思路,在验证中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提供总结反思机会,在方法优化中积累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在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但总结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化,在反思中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因而,反思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计算长方体的落水管的表面积,有的学生先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减去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上下两个面其实是空的,能否再简单些?学生受启发后,发现直接把四个侧面的面积相加的和

,就是表面积了。再进一步观察:这落水管的上下口,你又发现了什么?(是正方形),学生反思后得出:只要求一个侧面的面积,再乘4就可以求出落水管的表面积了……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维品质,在反思中方法优化,形成策略,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提供课后延伸机会,在综合活动中积累经验。
“课后延伸”是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数学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延伸”题,让学生的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经验得以进一歩积累。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黄金分割点”的作品。再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设计“小小超市”的情境活动:将学生的玩具展示成商品,帖上单价,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人民币自主购物,算一算“1元钱可以买什么?”“1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将枯燥的“人民币的认识”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在这样的综合活动中学生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应用意识,真正实现“得利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总之,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⑨ 简述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涵义
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的。
其次是“经验”的,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再次是“活动”的,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我理解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至于“基本”,《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这样的数学观必然影响着数学教育观。
首先,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经验材料组织化”“数学材料逻辑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数学事实的“客观性知识”,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它是经验性的、感性的、不那么严格“隐性知识”。
其次,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再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个性特征的,在认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因此而不同。这就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封闭式灌输,而要开放式地组织活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应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1 主体性。经验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而无法直接观察的心智表征或心智结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实际或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亲身体会形成自己个体的经验。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它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例利用画画、剪剪、拼拼、凑凑、量量的办法,让学生去发现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命题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发现学习。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洞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得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操作性的教具与学具,通过实物操作、观察、体验来建立对数学的感觉,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数学经验。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接受实物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
2 实践性。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因此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中小学生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时,基本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例如小学生学习小数,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购物时的商品标价;学到百分数,就会联想到本班同学体育锻炼达标的合格率。低年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弱,只有切实经历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活动的步骤、方法,才能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中,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每个同学一个不口袋,口袋里面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之后,老师说:“看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吗?”孩子们说,“角有一个尖点,扎得慌。”教师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孩子们又说,“角还有两边”。教师伸手摸出的确实一支削得很间尖的铅笔;孩子们急忙又补充说,“角是平的”。教师摸出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有角?”孩子们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的”,这回教师摸出了一个三角板,教师真诚地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摸角的感觉。”明显看到教师是在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角的关键特征。
3 内隐性(缄默知识)。人作为一个个体是通过日常生活、与人交往或其他活动形成大量的个体经验,拓展最近发展区,并通过意义建构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通过建构获得经验,同时凭借经验也获得建构。经验是属于个体的,依赖于特定的活动,离开了活动,何谈经验。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都必须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经验是不能传递的,譬如说“60°的水是热的”,那么就是作为知识传递下来的,如果说“60°的水是烫的”,那么就是个经验问题,如果没有体验过,不会形成烫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识的技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经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属于个人的,是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正是因为经验的内隐性,使得我们难于把握,难以琢磨。
4 多样性。对同一个数学活动,即使外部条件相同,针对同一对象,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经验。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洞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得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操作性的教具与学具,通过实物操作、观察、体验来建立对数学的感觉,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数学活动经验。正是由于经验的多样性,才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作为一名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就是说他们具有了超越经验、超越实践的眼光、能力和素养,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具有更高的品位与境界,通过不断地阅读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的主宰者。真正的经验不能传授,经验是个情绪体验,只有多经历,才能辨别真伪。水是热的,水是烫的,烫是经验,热是知识,只有你亲手经历体验才能知道。数学教育活动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非常重视“经验”的作用。教育研究指向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在研究“经验”,或是一种以“经验”为对象的研究。研究“经验”本身确实需要“经验”,没有“经验”无法研究“经验”,这就要求研究者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形成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也是有成就的教育研究者获得研究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5 指导性。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存在着经验。学生通过基本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要能进行反思提炼,形成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的指导作用。指导性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影响。”经验能在现实基础上预料以后情况的发生,并做出适当的安排计划。如围棋能手一下子能看出五步甚至更多步的棋来,这就需要他的前四步棋完全如他所料的那样出现,依靠经验。经验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桥梁。再如在数论中有时候根据经验来猜测的结果,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面对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适当的经验去同化这个新的情境与新的问题,把它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形成合理和本质的联系。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而情景化的。学生在A活动中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现在的B活动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地指导活动B的解决。学习了“数”的运算规则可以有效指导学习“式”的运算规则;学习了平面上求轨迹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空间求轨迹。
6 过程性。从知识的角度上讲,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它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知识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建构的关于活动主客体的个人意义,包括操作的直观感知、建立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活动过程的感悟等,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是对活动过程的直观把握,其合理性主要由活动的有效性来保证,如“老马识途”;二是体验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成就感与失败感、自我调节心态的体会等,如“大赛经验”;三是观念性成分,是指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意识和信念,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事的信心与信念等等。[6]经验注重过程,启发思考。使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都可能成为经验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当学生参与某项数学活动会形成的某种图式是建立在他的认知结构中进行登记,然后开始考虑其逻辑依据,与先前的相关内容发生联系,使得与本人的数学认知结构趋于和谐,当到一定阶段,经验会在他面临不同具体情境时逐步获得反馈消息,以加深经验的体验。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⑩ 新课标提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把数学基础知识和丛本技能的学习看作是显性的话,那么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具有隐性的特征.\x0d首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一类是过程性目标.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是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如《标准(2011年版)》规定,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也有一些过程性的描述: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热点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发布:2024-11-23 20:52:47 浏览:947
土猫教学 发布:2024-11-23 20:06:07 浏览:586
继续教育考题 发布:2024-11-23 18:51:13 浏览:335
leaf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23 18:39:57 浏览:858
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册答案 发布:2024-11-23 17:57:47 浏览:818
西安古琴老师 发布:2024-11-23 17:57:04 浏览:749
金东区教师招聘 发布:2024-11-23 17:24:37 浏览:782
女教师嫖 发布:2024-11-23 17:17:33 浏览:882
中华响扇教学下 发布:2024-11-23 15:32:20 浏览:13
抱着老师 发布:2024-11-23 15:14:24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