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函数
Ⅰ 数学家与函数的故事
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1906年5月6日-1998年8月6日),数学家,Bourbaki小组创办者之一。他是哲学家西蒙娜·韦伊的兄长。
韦伊生于巴黎,于巴黎、罗马和哥廷根学习,1928年获博士学位。
二战后韦伊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然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定下来。
他在许多领域都作出实质的贡献,最重要的要算是代数几何和数论的深刻连系。他的成就有数个韦伊猜想(后来由伯纳德·德沃克、亚历山大·格罗登迪克和皮埃尔·德利涅证出)和函数域的黎曼猜想。他又为代数几何建立良好基础,并发现了韦伊表示,之前Segal和Shale也把它引入量子力学,它为理解二次型的经典理论给了良好框架。
韦伊懂得欧洲多国语言,他采用挪威语字母代表空集。他也有深刻造诣于数学史,这从Bourbaki的《数学史》可以看得出来。Bourbaki出版《数学史》是他提出的。
韦伊在1979年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翌年获得斯蒂尔奖,1994年获得京都基础科学赏。
Ⅱ 谁能告诉我数学家与函数的故事啊 ....
高斯的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在这样的小山村里不可能会有什么天才,因而对于教育并不上心,一天上课,他给学生们布置下了一道计算题,从1加到100,他认为大家肯定会用很长时间去做,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心看书学习了,哪知,才一会儿高斯就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老师不敢相信,因为高斯,他改变了自己的上课态度。这一年,高斯9岁。
Ⅲ 哪些数学家与函数有关的
欧拉、柯西、拉格朗日、黎曼、高斯等等
Ⅳ 是谁发明的函数著名的数学家有哪些
函数不是谁发明的,它是一个数学概念! 1673年,莱布尼兹首次使用函数一词表示“幂”18世纪中叶,达朗贝尔与欧拉先后引出了“任意的函数”的说法在函数概念发展史上,法国数学家富里埃的工作影响最大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函数的定义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4.著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5.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6.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7.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8.著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9.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2.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Ⅳ 关于函数的数学家
函数小史
数学史表明,重要的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数学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分支的产生起着奠定性的作用。我们刚学过的函数就是这样的重要概念。
在笛卡尔引入变量以后,变量和函数等概念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纵览宇宙,运算天体,探索热的传导,揭示电磁秘密,这些都和函数概念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函数的概念不断深化。
回顾一下函数概念的发展史,对于刚接触到函数的初中同学来说,虽然不可能有较深的理解,但无疑对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将是有益的。
最早提出函数(functio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最初莱布尼茨用“函数”一词表示幂,如y=kx+b都叫函数。以后,他又用函数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上一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1718年,莱布尼茨的学生、瑞士数学家贝努利把函数定义为:“由某个变量及任意的一个常数结合而成的数量。”意思是凡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数。贝努利所强调的是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后来数学家觉得不应该把函数概念局限在只能用公式来表达上。只要一些变量变化,另一些变量能随之而变化就可以,至于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否要用公式来表示,就不作为判别函数的标准。
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在欧拉的定义中,就不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了。由于函数不一定要用公式来表示,欧拉曾把画在坐标系的曲线也叫函数。他认为:“函数是随意画出的一条曲线。”
当时有些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来表示函数感到很不习惯,有的数学家甚至抱怀疑态度。他们把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真函数”,把不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假函数”。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给出了类似现在中学课本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函数的定义:“x的函数是这样的一个数,它对于每一个x都有确定的值,并且随着x一起变化。函数值可以由解析式给出,也可以由一个条件给出,这个条件提供了一种寻求全部对应值的方法。函数的这种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但仍然是未知的。”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来求出每一个x的对应值。
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的定义是:“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变量y称为x的函数,只须有一个法则存在,使得这个函数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或图象或表格或其他形式。这个定义比前面的定义带有普遍性,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因此,这个定义曾被比较长期的使用着。
自从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集合论被大家接受后,用集合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就是现在高中课本里用的了。
中文数学书上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我们可以预计到,关于函数的争论、研究、发展、拓广将不会完结,也正是这些影响着数学及其相邻学科的发展。
Ⅵ 哪些数学家与函数有关的啊
最早提出函数(functio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最初莱布尼茨用“函数”一词表示幂.以后,他又用函数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上一点的横坐标、纵坐标.1718年,莱布尼茨的学生约翰·贝努利(BernoulliJohann,瑞士,1667-1748) 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某个变量及任意的一个常数结合而成的数量.”意思是凡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数,他强调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1755年,欧拉(L.Euler,瑞士,1707-1783) 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并给出了沿用至今的函数符号 . 1821年,柯西(Cauchy,法国,1789-1857) 给出了类似现在中学课本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 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国,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 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德国,1805-1859) 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狄利克雷的函数定义,出色地避免了以往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简明精确,以完全清晰的方式为所有数学家无条件地接受.至此,我们已可以说,函数概念、函数的本质定义已经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函数定义. 等到康托尔(Cantor,德,1845-1918)创立的集合论被大家接受后,用集合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就是现在高中课本里用的了. 中文数学书上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Ⅶ 数学家与函数故事,数学符号______________求有关函数的数学资料
1983年,王见定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半解析函数理论,1988年又首次建立了共轭解析函数理论,并将这两项理论成功地应用于电场.磁场.流体力学.弹性力学。此两项理论,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引用和发展,并由此引发双解析函数.复调和函数.多解析函数.k阶解析函数.半双解析函数.半共轭解析函数以及相应的边值问题,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等一系列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而且这种发展势头强劲有力,不可阻挡。以上事实,上网一查便一目了然。
Ⅷ 创建函数的数学家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全部包含函数或称为变量关系的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因当时尚未意识到要提炼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时还没有人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673年,莱布尼兹首次使用“function”(函数)表示“幂”,后来他用该词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等曲线上点的有关几何量。与此同时,牛顿在微积分的讨论中,使用 “流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