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石
❶ 古生物化石的类型
古生物化石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按生物级别分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又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等;根据个体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按照古生物化石的保存类型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广义上的化石还包括化学化石和活化石等。
图1.1 三叶虫化石
大化石:泛指一般不需利用显微镜,用肉眼可观察研究的化石,如腕足类、三叶虫(图1.1)、头足类、昆虫、脊椎动物及植物的茎、叶化石等。
微体化石:指需要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包括有孔虫、、介形类、牙形石、轮藻、孢粉(图1.2)等。微体化石形体微小,数量众多,可大量采集。
图1.2 孢粉化石,其大小1,2为40μm,3为70μm,4为50μm
超微化石:指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总称。其大小范围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仅限于10μm以下。如细菌和蓝藻等。
实体化石:指生物遗体(或其中的一部分)被埋藏,经过石化作用所保存的化石(图1.3)。
图1.3 产于莱阳王氏群林家庄组中的鹦鹉嘴龙实体化石
图1.4 模铸化石
模铸化石: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或铸型。模铸化石是一种常见的化石保存类型,对于研究不具硬体或壳易溶蚀的生物的内部及壳体等构造,都很重要(图1.4,图1.5)。
印痕化石:生物在松软细密沉积物表面留下的印迹,如动物行走、爬行时留下的足迹、行迹、移迹等及植物叶片、鸟类羽毛落下形成的印迹等所形成的化石。
图1.5 模铸化石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保留于化石围岩上的生物遗体外表特征及表面纹饰的迹痕。外模仅能反映生物遗体的外表形态及纹饰特征,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内模是保留于内核表面或岩石上的生物遗体内部形态特征的印痕。常见的多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外壳和芦木及新芦木等髓部的内模。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称核化石。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内核是充填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形成与原空腔形态、大小一致的实体,其表面就是内模。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此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其表面特征与原硬体表面特征相同,外表特征由外模反印到外核上形成。外核和内核内部都是实心的,不具有硬体的内部构造。
铸型化石:当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被溶解,并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称铸型化石。
图1.6 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生活活动时产生在底质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活动记录所形成的化石,包括足迹(图1.6)、移迹、潜穴、钻孔以及动物的粪便、卵(蛋)、植物根系等形成的化石。由于遗迹化石是活着的生物留下的痕迹,所以它对于岩相和古生态分析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图1.7,图1.8)。
图1.7 已知非海相遗迹化石的环境分布(据杨式溥等,2004)
图1.8 按各种生态习性分类的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是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在遭到破坏后,由分解后残留在地层中的有机成分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化石,有些可以形成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一种叫作“活化石”,它并非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而是现生的生物物种,这种物种曾在某一地史时期繁盛,且种类多、分布广,已形成了重要的化石类别,该物种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缓慢进化,则变化不大,至今仍在个别地区残存,这类残存的现生生物种就被称为“活化石”。如银杏纲(图1.9),曾繁盛于中生代,白垩纪末衰退,第四纪冰期仅银杏一个种残遗于中国,达尔文称之为“活化石”。其他如皱鳃鲨(图1.10)、舌形贝、拉蒂迈鱼、水杉等,也都是典型的“活化石”。
图1.9 活化石(银杏)
图1.10 活化石(皱鳃鲨)
地质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在与生物作用无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或其他机械、化学作用下,所造成的各种形态的岩石矿物体或构造,时常会与某种化石很相像,如“龟甲石”、“叠锥”、“树枝石”、“石灰华”等,因为它们与生物作用无关,不具生物结构,所以不是化石,而是类似化石的“假化石”,常见的“树枝石”,就是一种“假化石”,常见于岩石层面或节理面上,是由于锰的氧化物结晶形成的一种树枝状的薄膜,或像苔藓和藻类的印痕。在第四系岩层中,常见有圆形结核体,外形像恐龙蛋,实际也是“假化石”
❷ 通体化石是什么生物
通体化石是少有的古代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有很多,但目前唯一看到的恐龙化石。和三叶虫化石居多。
❸ 化石是生物的()、遗物或()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直接的版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权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深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A符合题意.故选:A.
❹ 请问这是什么生物化石
化石主要来自于沉积岩,这种石头不是沉积岩,看起来也不像是化石。
❺ 生物化石的显微结构
按生物矿物晶体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及相互关系,可将钙质分为粒状、纤状、柱状、片状和单晶结构,现分述之。
1.粒状结构
由三向大致等轴方解石、文石等晶体组成,主要为古杯、海绵、原生动物等低等生物的结构类型。按成因和颗粒大小分如下几种:
胶粒结构 由钙质或有机质胶结稍大的方解石、石英粉砂或其他碎屑而成。见于蓝藻、红藻、低级有孔虫等。
隐微粒结构 由小于10 μm的均匀颗粒组成,成分为方解石或文石。通常伴有较多的有机质,在薄片中色暗微透明,光性方位杂乱,其中小于1 μm的称隐粒,1~10 μm的称微粒。见于蓝藻、红藻、古杯、有孔虫、纺锤虫等。
晶粒结构 由大于10 μm的均匀方解石颗粒组成,在薄片中透亮,光性方位杂乱。除海绵体壁和骨针外,其余门类所见晶粒均由文石转化而来,如腹足类与一些双壳类壳。
2.纤状结构
由平行或放射状排列、单向延长的方解石或文石晶体组成,纤体宽小于5~10 μm。其光性C轴与纤体延向一致,为腔肠动物、节肢动物和轮藻藏卵器的主要特征。在苔藓、腕足、软体动物中多分布于外层。按晶体大小和形状可分五种。
层纤结构 纤体垂直基面,随基面弯曲而改变方向,正交镜下呈前进波状消光。见于珊瑚、层孔虫、介形虫及部分苔藓虫。由于生长的周期性间隙,常产生层状构造。
柱状结构 纤体沿基线向上向外生长,多呈束状或喷泉状,横切面呈十字消光,纵切面呈直线摆动消光。见于轮藻藏卵器、水螅、层孔虫等。
球纤结构 纤体沿基点向周围辐射生长,在任何切面中均呈十字消光。球纤多由文石组成,常见于某些水螅、六射珊瑚和藻类中。
柱层纤结构 纤体排列先由水平基线辐射构成柱纤结构,再由柱纤平行排列成层,并向外生长层纤,构成柱层纤结构。仅见于软体动物外层、腹足类和轮藻藏卵器等。
玻纤结构 由小于1 μm的纤体垂直壳面平行或放射排列而成。为节肢动物的特征,见于三叶虫、介形虫、有孔虫、光壳节石等。
3.柱状结构
相当于腕足类的棱柱结构,方解石(文石)柱宽5 μm以上,断面呈多边形,柱体C轴方位不定。常见于某些腕足类内层,双壳类和腹足类的外层。柱状结构可能由纤状结构演化而来,也可能由片状结构退化而来。
4.片状结构
由近乎平行的方解石或文石片以各种方式叠积而成。常见于苔藓虫、腕足类和软体动物等硬体中。按叠积方式分如下几种结构:
平行片状结构 晶片常小于1~2 μm,彼此平行叠积,且平行壳面。在单偏光镜下,当晶片与偏光方向垂直时,色暗,可见片面密集,且延伸甚远。正交镜下在垂直切面上可见波状消光。腕足类和苔藓虫常具此结构。
倾斜片状结构 由1~2 μm厚、同向倾斜的晶片叠积而成。晶片常与壳面斜交。在单偏光镜下色浅,片稀疏,常歪曲不规则,延伸较短。腕足类化石内层、隐口目苔藓虫化石内层常具此结构。
交错片状结构、复杂交错片状结构、珍珠片状结构仅见于软体动物的现代种属中。化石多转化为晶粒结构。
5.单晶结构
骨骼碎片由单一的方解石晶体组成,正交镜下消光一致。为棘皮动物化石的特征结构。按单晶形态可分成:
连生单晶结构 原生方解石晶体与次生方解石晶体C轴方向一致,故在正交镜下呈一致消光,有时可见解理纹。海百合茎具此结构。
网格单晶结构 为海胆类骨片的主要特征,它是海胆死后,有机质腐烂后形成的孔洞被单晶方解石充填,原骨片的方解石和充填方解石的结晶轴是相互垂直的,原方解石平行棘刺长轴,充填方解石平行步带板,所以成两个光学系统的网格状。
薄壁单晶结构 由厚约10 μm、延伸较远、C轴平行壁面或生长方向的单晶方解石组成。仅见于隐口目苔藓虫虫室间壁和红藻的翁格达藻的细胞壁中。
一般说来,在上述化石的原生结构中,从粒状结构,到纤(粒)状结构,到片状结构,再到单晶结构,与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趋势是大体一致的。有的生物化石具一种结构,有的则具两种或多种结构。
除钙质硬体外,其他矿质硬体也显示结构类型。磷质可按磷灰石形状、大小和排列,分为隐微粒结构、玻纤结构、正纤结构和片状结构四种。硅质硬体只有结晶程度和晶格的变化,可分隐粒蛋白石、隐微粒玉髓、球纤玉髓(负玉髓)、球纤石英(正玉髓)和晶粒石英五种。有机质硬体的结构类型还不清楚,但仍可按有机质的分子构型和颜色加以划分。
❻ 生物化石类型及生态
1.
珊瑚是海底栖生物,固着在坚硬的基底上,食悬浮生物。珊瑚一般在海水清澈、透光性好、含氧量高、盐度正常、温度为25~30℃、水深不大于100m、尤其是20m左右的热带、亚热带浅海最发育。但单体珊瑚适应范围略宽,硬软基底均可生存。在坚硬的海底上,珊瑚多呈锥状、角锥状,具根状物支持;在松软的海底上,呈扁平盘状、蘑菇状。珊瑚的形态与海水动荡强度有关,一般块状复体珊瑚为强动荡水环境所特有,个体密集,分枝粗短;而纤细丛状复体珊瑚多为水较深且宁静的海域所特有,个体稀疏细长。如巢湖凤凰山黄龙组的块状复体珊瑚Lithostrotionella(小石柱珊瑚)在动荡高能的亮晶砂屑石灰岩中很常见;而金陵组中的单体角锥形珊瑚Pseudouralinia(假乌拉尔珊瑚)和丛状复体珊瑚Syringopora(笛管珊瑚)与生粒质灰泥石灰岩共生,看来海水的能量不会太高。另外,珊瑚的群体形态也随深度而变化,如现代珊瑚Montastrea annularis,在水深小于5m时呈半球形,5~25m时呈圆柱状,大于25m时呈板状。
本区石炭系的珊瑚主要分布于下石炭统,单体复体均有(图版Ⅱ—1,2,3,4),形成环境从正常海到局限海,直到生物礁均有。
3.腕足类
腕足动物多营底栖固着生活,其中大多数用肉茎固着在底质上,一些无铰腕足类则粘结在底质上,还有一些自由躺卧在底质上或用壳刺固着在底质上。腕足动物多生活在30‰~40‰的近正常盐度的海水中,食悬浮生物,在浑浊度低且略有动荡的水域最为适宜。腕足动物对温度和水深适应性强,从寒带到热带,从潮间带到深海区均有分布。但其形态特征则随水深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浅而动荡的水体中,为便于生存和固着,壳体往往重而大;而在深而静的水体中,为便于浮游生活,壳体往往薄而小。在南方石炭系中,主要为一些有铰纲底栖腕足类(图版Ⅱ—5,6,图版Ⅲ—1),如Choristites(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始分喙石燕)、Gigantoproctus(大长身贝)、Linoproctus(线纹长身贝)等。但在一些深水盆地,如钦防盆地中,也偶见一些体小壳薄营浮游生活的腕足类。
4.藻类
钙质的藻类,如蓝藻、绿藻和红藻等均为底栖藻类,生活在水深数米至数十米的近岸浅水水域。从藻类发育的深度看,一般不超过30m。南方石炭系的钙藻大多已破碎成碎片,呈细砂级—粗砂级大小,其边缘已泥晶化或重结晶;只有少部分藻类保存较完好(图版Ⅲ—2,3)。也有很多的蓝绿藻类粘结
5.苔藓虫
苔藓虫营底栖固着生活或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生活,对水深与气温适应的范围较大,多数繁盛于温暖而较清洁或浑浊度略高的正常浅海中,尤其在水深25~60m的海域中。苔藓虫群体形态与海水动荡强度有关,在动荡较强的水域多呈层状或皮壳状,牢固地固着在海底岩石上;而在动荡较弱的水域,多呈直立细枝状、网格状、薄壳状,这样可以有较大的接触面从水中摄取食物。在广西田林浪平的大塘阶中苔藓虫化石较多,主要为笛管苔藓虫,呈球状、半球状、枝状或不规则状,含量占颗粒总量的5%~50%,与复体珊瑚泡沫柱珊瑚一起构成了南方石炭系中唯一的礁体。
6.双壳类和腹足类
双壳类和腹足类均为广盐性水生生物,也有少数腹足类生活于陆地。这两类生物的壳体受环境影响变化较大,且有较广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分布范围。一般来说,生活于寒冷地区或深水中的,壳体较小较薄,壳形简单,壳表纹饰极少或没有。而生活于温热带动荡的浅水区的,壳体一般较大较厚,壳表装饰丰富,壳体笨重。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宽,从淡水到过咸水均有分布,但以正常海环境最为多见。对水动力条件的适应范围也很广阔,从开阔海岸的潮间带到基本静止水体的深海或泻湖,均有产出。南方石炭系中所产的双壳类和腹足类以热带浅水类型占主导,壳较厚,个体较大;但也有少量产于半咸水过渡环境和深水盆地环境中,壳较薄,个体较小。
7.放射虫和海绵骨针
放射虫是海生浮游生物,从浅水到深水区均有分布。在浅水区,放射虫很少或无,个体小,壳薄,构造纤细,壳刺细而长;在深水区,放射虫量多,个体大,壳厚,构造线密,壳刺短而粗。一般来说,放射虫壳体的存在不能作为水深的标志。但放射虫组合及其共生生物组合往往可以指示水体的深度。南方石炭系的放射虫主要分布于石夹组和板城组中,共生生物有硅质骨针、菊石和薄壳腕足类等,因此应是深水标志生物。
海绵骨针在本区有钙质和硅质两种。钙质骨针在本区深水碳酸盐盆地常见,如在罗甸纳水剖面中(图版Ⅲ—5).骨针为单轴和双轴,长0.1~0.7mm,宽0.03~0.08mm,含量达20%~40%,常密集呈定向排列,并与半深水的牙形石一起构成斜坡和盆地环境的特征性生物组合。硅质骨针主要见于石夹组(图版Ⅲ—6)、巴定组和望谟桑朗的下石炭统中,单轴、双轴和三轴均有,含量不高,一般小于10%,共生生物有菊石、放射虫和薄壳腕足类等,因此,基本上也是深水标志生物之一。
8.其它生物
除以上常见或较常见的生物类型外,在南方石炭系中还有很多常见或较常见的生物及生物碎片,如海百合茎(图版Ⅳ—1,2)、介形虫、非
❼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什么,什么,或什么
化石的概念: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统称为化石。
❽ 这是生物化石吗
只是一块普通的变质岩,不是化石。 是闪石矿物中的一类。角闪石岩一般多出现于变质岩和火成岩中,是分布很广的造岩矿物之一。黑白为主要色调,其余有灰黑、灰绿、灰白、黛青、浅红、黄、褐、黑等颜色,石面上交织着千姿百态的白色纹理
❾ 什么是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学以化石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化石指保存于岩层中的,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或生命活动的痕迹。化石与一般的岩石的区别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学特征,或者由生物活动所产生并保留下来的痕迹。
❿ 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生物化石都有哪些特点
很多地方都有,这是由于大陆漂移造成的。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红海星,鲸鱼,鲨鱼等。
这是花岗岩的一种。花岗岩属于火成岩,火成岩中不存在化石。 这块石头是从山上崩落后在溪流中冲刷而成。石头表面凹凸不平,是因为组成岩石成分硬度不同,有些部分硬度小,被侵蚀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