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历史
A. 河北省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1982年搬迁到省会石家庄,借用河北省展览馆办公并举办展览。1986年展览馆、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河北省博物馆,次年正式开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200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改扩建河北省博物馆,同年开工建设。2013年6月8日对外试开放,2014年6月9日正式开放,同时河北博物院揭牌。河北博物院的正式开放,是河北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必将开启河北文博事业的新篇章。现馆舍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建于1968年,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外观仿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0028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200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区为新建区,总建筑面积33100平方米,总投资6.28亿元。新建筑周围环以高大的廊柱,与北区建筑形制和主色调相呼应。河北博物院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建筑巍峨壮丽,和谐统一,是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馆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河北博物院集合省直文博单位文物藏品优势,撷取河北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推出新馆基本陈列体系,共9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暂未开放)、《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发展史。河北博物院每年还举办多个有关当代文化艺术、社会热点透视、国内外文物交流及其它各类型的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60年来,河北博物院在文物的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以及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的河北博物院正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的陈列展览,洁净、舒适的参观环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观众的到来。
B. 北京与历史有关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乘1、2、10、59、120路,或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系统地收藏了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
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乘1、4、52路工会大楼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木樨地站下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博物馆共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包括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办公科研楼。这里的展览陈列多为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的珍品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
北京民俗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乘101、109、110、112、750、846、855、858路神路街站下
北京民俗博物馆设在集元、明、清古建群为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是京城唯一一家国办民俗类博物馆。博物馆旨在保护、挖掘东岳庙历史文化,征集北京地区民俗文物,研究、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都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宣南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9号
乘6、57、715路牛街站下
京城名刹长椿寺修缮一新后特辟为宣南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博物馆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八个展厅。
北京戏曲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3号
乘6、57、70、102路虎坊桥路口西站下
北京戏曲博物馆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湖广会馆内,是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馆。戏曲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北京戏曲史略”,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向观众展示了以京剧艺术为主的北京戏曲发展史。馆藏展品有京剧名家王瑶卿、梅兰芳的拜师图,武生泰斗杨小楼演出用的戏装等珍贵藏品。
C. 博物馆对我们有何作用,它的历史起源来自哪里
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过去的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珍贵的宝藏。博物馆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他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成我们现在所认识到了解到的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民族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保护更好的珍贵宝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博物馆发展到我们现在的样子,是时代的必须,这是一件有利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事情。
博物馆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人气供更多的科学普及知识,我们没有办法亲自回到过去的那个时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那个时候东西了解到那个时候时代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逝去,我们不能永存,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我们所创造出的财富可以留给自己的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共同瑰宝,它是人类延续人类延续的一种方式,不管可以很好的记载,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类文明,它使我们用我们现代整体人类的一生,换来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
D. 故宫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其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一六三六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不断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一百余座,屋宇五百余间,占地面积达六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这是清王朝亲手缔造的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其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宫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满汉建筑艺术融合得尽善尽美的范例,沈阳故宫既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的创建有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背景。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发祥于中国东北长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满激情的传奇英雄——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六年的征抚,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大业。在统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等在内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猎组织牛录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是为一旗,共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将女真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等融为一体,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变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机勃勃的社会机体,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六一五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自称抚育列国英明汗。后经过萨尔浒之战、开(原)铁(岭)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广宁之战等多次大捷,金国国势日盛,都城也几经迁徙。
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一六二六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又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族,于一六三六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
迄皇太极逝世止,几度岁月沧桑,多少风云变幻,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六四三年,皇太极与庄妃所生的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此时清朝已足以与明朝抗衡而一争天下。一六四四年,八旗军纵横捭阖,一举攻占北京而定鼎中原,确立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权。
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十次东巡故里,拜谒祖先陵墓的同时,还要瞻仰先皇使用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一抒自己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
因此,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E. 北京介绍历史的博物馆
故宫是最好的,其实还可以去军事博物馆,里面有枪支和军械的历史发展,有关民族历史的可以去中华世纪坛。北京到处都是历史!
F. 上海博物馆历史故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专门收藏上海地方的文物标本,对地方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历史发展和建设成就进行研究、陈列。临时馆址在上海市虹桥路(东方明珠内)。1984年5月开馆。
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陈列也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租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以及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中心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直到上海解放的革命历史。
G. 博物馆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世纪,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珍希的自然标本等大都收藏在皇家宫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学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第一座专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的房屋建筑,即今乌菲齐美术馆。1683年英国创建了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但房屋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仍然是殿庙宇式的,博物馆内部没有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区分。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路易王朝在卢浮宫的收藏向公众展出,象征旧秩序的宫殿改成了博物馆,这是利用旧建筑开办公共博物馆的开端。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许多专门为博物馆修建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宫殿寺庙的古典形式。1870年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97年建立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巴黎的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建筑平面、立面,不是宫殿式就是希腊神庙式。这类博物馆建筑通常以宏大的门厅、楼梯厅等为中心,联系主要的二层楼展厅,各个展厅之间又互相连通,建筑平面多采用“日”字或“田”字形,立面常有典雅的大理石柱廊,内外装修有繁琐的雕饰。从现代博物馆使用的要求来衡量,这类馆舍建筑使用上存在着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如功能分区不明确、人流路线组织不合理、层高过高、采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条件差、辅助用房不足等。
本世纪中期,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影响下,新建的博物馆再也见不到宫殿式的平面或庙宇式的立面了,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大量实墙面、条形采光口,或玻璃幕墙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例如路易斯安娜博物馆 (丹麦,哥本哈根)、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苏联莫斯科国家画廊、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羽毛湖博物馆、日本佐仓国家历史民俗博物馆、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亦服从于这一点,使现代博物馆建筑中增设了许多服务性设施用房,诸如公共餐厅、咖啡厅、博物馆商店、公共图书馆、视听室、讲演厅等。其中,又常常把博物馆门厅设计得很大,或专辟“共享空间”,向社会提供社交活动场所。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生活相联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成为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
在现代博物馆中,有些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只能建在古建筑中才能体现其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例如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等。许多名人纪念馆也都是利用其故居建筑改建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古旧建筑就会削弱博物馆的纪念价值。但由于旧建筑自身具有的历史性、艺术性,往往与合理使用的功能要求之间有矛盾,早期博物馆专门建筑,也有这类矛盾。因而产生了改造旧建筑的动议。这类改造常常是结合博物馆增建、扩建同时进行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力图保持建筑物原有外貌前题下,改造内部装修,拆除或遮蔽雕饰彩画,增加或改变隔墙位置,加装吊顶,降低展室层高,遮蔽采光口,改善照明设计,加设空气调节机,使展出的视觉环境适合表现展品内容。藏品库方面的改造则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安装防盗报警设施,改进排架方式和库内照明,为稳定库内小气候装置空调设备等,使库房环境适合于藏品永久性保管。此外,还调剂出部分房间辟为各种服务设施用房。
H. 中央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
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南京博物院当时为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职事务太忙而离职,教育部改聘李济继任。李济上任后,着手进行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兴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委员有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
在1934年7月26日第一次会议上,公推其中的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三位为常务委员,梁思成为专门委员,会议还讨论了征用院址土地的问题。8月4日,筹备处即正式致函南京市政府,拟征收中山门内路北旧旗地为院址。至1935年4月,市政府正式函复,划定半山园旗地100亩为院址,后又增加93亩。地价、青苗、拆迁诸费共五万多元,由中央研究院补助,于1935年分别拨付。建筑费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150万元。当时计划建:自然馆1410平方丈,人文馆1320平方丈,工艺馆2000平方丈,公用270平方丈,共计5000平方丈。建筑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包括行政办公楼和人文馆等,人文馆暂由三馆共用。
1935年4月16日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征选建筑图案章程,邀请李宗侃、李锦沛、徐敬直、杨廷宝等13位建筑师送设计图参选。审查委员会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杭立武、著名建筑师刘敦祯、专门委员梁思成及张道藩、李济等5人组成。经审查,全部图案均不符合章程规定,故决定从各图中选出比较合用、最有修改价值的图案。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审查委员们一致选出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的图案,报呈教育部备案。院建筑委员会聘请徐敬直为本院建筑师,由他会同专门委员梁思成等修正原图,测量院址,并指导、监督建筑工作。参选的十多份建筑图案,还于同年10月初在博物院筹备处公开陈列展览。
兴建中的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5年9月6日,在13份竞选设计方案中,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所拟建筑图案当选,徐敬直被委任为筹备处建筑师。徐敬直原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经会同梁思成修改成仿辽建筑,陈列室内部为西式建筑样式。[3]
为加强对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领导,1936年4月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研究院聘请蔡元培、王世杰、胡适、李书华、秉志、朱家骤、张道藩、翁文灏、李济、傅斯年等13人为理事,公推蔡元培为理事长,傅斯年为秘书长,拟定通过《国立中央博物院理事会议事细则》、《国立中央博物院各馆组织暂行通则》,确定理事会的职责是推举院长,负责审议预决算,监督藏品的保管,为开展学术研究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等。同年11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建筑工程奠基典礼。蔡元培到南京,主持奠基典礼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蔡元培先生于1940年逝世后,由王世杰任理事长。
一期工程完工后的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6年6月6日,国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同年11月12日,建筑工程奠基仪式举行。1937年8月,因时局变化,第一期建筑工程完成75%后,被迫停工。1947年,一期工程按原设计继续进行,至1948年初完工。
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于1937年底迁离南京,将文物分三路转移到西南各处,经过数处转辗,最终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与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女子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机构一起成就了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运回南京。
日寇占据南京期间,在博物院设有防空总机构,对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坏多处,损失严重。1946年8一12月,在中山门内院部,建筑委员会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复工程计划。在修复计划决定前,由傅斯年代表建筑委员会,通过谈判,解决了原承包商江裕记问题,得以另行招标复工。经过公开招标,报价最低且信誉很好的陆根记中标。
1946年12月份签订合同后,即行开工,仍按原设计图案进行。主要项目包括人文馆陈列室、大小讲堂及图书室、理事会及院长办公室、人文馆保存库、研究室等。电气、卫生及消防等附属工程,也以招标的形式进行。
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5月29日一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陈列室内举办了联合展览,展出商周铜器、汉代文物、民族文物、历代帝后像等,蒋介石、于右任等要员名流出席、参观,观者塞途。
1948年,国民政府将北京故宫、南京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运至台湾,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1965年在台北落成新馆,定名为「中山博物院」,又名国立故宫博物院。此外,北平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曾一度归属于中央博物院建制而成为中央博物院北平分院。
1949年新中国成主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
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性质仍是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经费由中央拨款,任务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拨款对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算最后完成。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图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而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
I. 有关历史的博物馆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乘1、2、10、59、120路,或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系统地收藏了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
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乘1、4、52路工会大楼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木樨地站下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博物馆共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包括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办公科研楼。这里的展览陈列多为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的珍品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
北京民俗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乘101、109、110、112、750、846、855、858路神路街站下
北京民俗博物馆设在集元、明、清古建群为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是京城唯一一家国办民俗类博物馆。博物馆旨在保护、挖掘东岳庙历史文化,征集北京地区民俗文物,研究、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都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宣南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9号
乘6、57、715路牛街站下
京城名刹长椿寺修缮一新后特辟为宣南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博物馆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八个展厅。
北京戏曲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3号
乘6、57、70、102路虎坊桥路口西站下
北京戏曲博物馆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湖广会馆内,是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馆。戏曲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北京戏曲史略”,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向观众展示了以京剧艺术为主的北京戏曲发展史。馆藏展品有京剧名家王瑶卿、梅兰芳的拜师图,武生泰斗杨小楼演出用的戏装等珍贵藏品。
望采纳
J.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历史博物馆壮观的建筑已使它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地标,而它悠久的建馆历史又和宏伟的建筑相得益彰,它初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
1912年筹建。1912年,在蔡元培(时任教育总长)的关心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聘请京师大学堂教授胡玉缙为主任,以国子监为馆址,开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迁入故宫前部端门至午门及其朝房,为救济灾民、失业工人及“为国伤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门票收入赈灾。
1926年10月正式开馆。1926年,馆藏渐臻丰富,各类藏品已达26类,二十余万件,于午门辟陈列室,精选藏品,依类陈列,于同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展出,当月观众即达45,020人,同时《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开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
1933年4月改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以保护文物,避免遭受战争破坏为主,进行了少量的图片、文物展览。
1945年8月恢复中央博物院北平历史博物馆旧名。 1949年10月改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馆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总数达16962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为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博物馆着手建立新的历史陈列,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教育机构。
1950至1965年是历史博物馆的高速发展期,由裴文中、贾兰坡指导的“原始社会陈列”于1951年正式展出,该展览是我国博物馆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组织历史陈列的尝试。以此为起点,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部、文物局领导的热情关心下,以及全国各文博考古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通史陈列”各个历史阶段陈列逐步完成并进行了预展,包括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学者先后来馆参观、审查,不断完善通史陈列。
中国通史陈列自原始社会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特点划分历史阶段,其特征是以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物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历史,这不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博事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陈列。
1958年8月国家决定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
1959年10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新馆大楼落成,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一起迁入新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1961年7月1日,“中国通史陈列”正式对外开放。1962年之后,通史陈列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修改,并陆续编印了《中国古代服饰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釉陶俑选辑》、《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雕塑选辑》等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通史陈列”暂时关闭。
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改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中国通史陈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进行,突出秦汉、隋唐、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统一场面,同时将通史陈列下限延至“五·四”运动。1975年10月,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正式预展。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馆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展开,成功举办了著名的《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1978年1月,“中国通史陈列”对外开放。
自1978年始,中国历史博物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制定了全馆八年发展规划纲要,除继续完善通史陈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还积极参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动,相继出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历史与文物资料》等刊物及《中国古代史常识》、《简明中国历史图册》、《明蓝瑛花卉兰石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图录》、《中国历史博物馆》、《华夏之路》、《中国通史陈列》等图书,组织和参加了多项考古发掘,举办了多项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览,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文物展览”、“医圣张仲景展览”、“中国南海沉船文物展”、“丝绸之路与茶之路”、“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等展览。
198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将旧民主主义革命陈列划归中国革命博物馆。1984年,“中国通史陈列”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表现。1988年至1997年,开始进行“中国通史陈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全国各地征调了近千件文物,绝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出土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同时,陈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设计。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幕之日对外开放,“中国通史陈列”隋唐至明清时期也于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设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开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与日本合作,对广东南海海域进行调查,并于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国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先后对广东、山东、辽宁等地水域进行调查。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开展现代航空摄影考古意向书,开始进行洛阳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的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大众的作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群众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先后举办了“湖南中学生‘拥抱红太阳’夏令营”、“我爱北京天安门”活动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学和部分边远郊县举办了“中国近代史图片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图片展览。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来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文物事业50年特别展览”于国庆节前在本馆中央大厅展出。同年该馆还成功举办了“盛世重光—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并参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周”的展览工作。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同时也是欢庆新的龙年的到来,中国历史博物馆特别推出“迎千禧,贺辰岁—龙的艺术精品展”和“龙文化特展”,于2000年1月分别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纪的曙光到来的时候,汇聚着古代文明与现代化气息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