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的生物
1. 濒临灭绝的生物
1、斑鳖: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卵生。斑鳖是中国国家一内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容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全球已知存活仅3只,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越南同莫湖1只、越南宣汉湖1只。
2、缅甸星龟:栖息地的过度利用开发以及人类捕捉它们作为食物和药物,使得缅甸星龟成为比放射陆龟和安哥洛卡象龟更加濒危的物种,缅甸星龟在自然界的个体数可能少于250只,现已属于极度濒危动物。
3、贺兰山鼠兔:仅分布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脊顶地区,分布范围极有限。乃是中国特有种。贺兰山鼠兔其数量太稀少,现竟连它的1张全身照片尚难觅。
(1)灭绝的生物扩展阅读:
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 生物的“功能性灭绝”是什么意思
“功抄能性灭绝”是对生物生存袭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描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十分容易走向灭绝。
3. 20世纪至今灭绝的生物有哪些
白鳍豚只能是濒临灭绝 而且是从21世纪开始计算的
二楼 你说的是国家保护动物 人家问的是灭绝的
20世纪我国共宣布灭绝十种动物 其中部分马上就要到达50年的期限
新疆虎(1916年灭绝)
原产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普氏野马(20世纪60年代灭绝)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高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灭绝)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因森林的砍伐,对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直隶猕猴(20世纪80年代灭绝)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白头鹳(灭绝年代不详)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
豚鹿(20世纪70年代灭绝)
豚鹿,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小齿灵猫(20世纪80年代灭绝)
小齿灵猫,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镰翅鸡(2000年宣布灭绝)
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
冠麻鸭(20世纪中叶灭绝)
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
4. 现在因人类而灭绝的生物有哪些
那就多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著名的是渡渡鸟!
平均每小时灭绝1个物种,科学家认为地球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曾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创;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96%物种灭绝了,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
5. 物种灭绝的危害
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引入。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
不过有一点需要考虑,就是人类出现之前,动物的进化只有两个动力: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人类出现之后,第三个动力出现:人工选择。所以,人类出现后的物种灭绝,人类是有一部分责任的。人类已经开始充当上帝的角色了。
6. 灭绝生物的资料
纹兔袋鼠:1906年灭绝
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West Africa 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Australia 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South California 猫狐:1903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0年灭绝
东袋狸:1940年灭绝
North America 白狼: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5年灭绝
恐鸟:1800年以后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西非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在澳洲大陆:1906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910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
北美白狼:19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915年灭绝
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灭绝
马里恩象龟:1918年灭绝
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
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
澳豚足袋狸:1926年灭绝
澳花袋鼠:1927年灭绝
澳巨兔袋狸:1930年灭绝
北美旅鸽:1930年灭绝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1930年灭绝
澳洲塔斯马尼亚狼: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1934年灭绝
塔斯曼尼亚虎:1936年灭绝
1937巴厘虎:1937年灭绝
巴墓斯坦沙猫:1940年灭绝
大海雀:1944年灭绝
亚洲猎豹: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
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西亚虎:1980年灭绝
爪哇虎:1980年灭绝
加拿大黑足雪貂:199X年灭绝
亚欧水貂:20世纪末灭绝
7. 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 哪5次灭了哪些生物
第一次
编辑
时间: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又称奥陶纪大灭绝。
奥陶纪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来源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生物演化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chitin)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三叶虫在胸、尾进化出许多防御性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已经出现。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85%的物种灭绝。
灭绝
最终生物大灭绝。
第二次
编辑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
泥盆纪简介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第四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的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两栖类、爬行类的祖先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出现。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化石记录说明当时远至北极地区都处于温带气候。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发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
编辑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
二叠纪简介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大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
有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如果这种撞击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全球产生一股毁灭性的冲击波,引起气候的改变和生物的死亡。搜集到的一些证据引起了人们对这种观点的重视。但大多数生物科学家认为这场灭绝是由地球上的自然变化引起的。
气候的改变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的变化是形成这场大灾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二叠纪末期形成的岩石显示,当时某些地区气候变冷,在地球两极形成了冰盖。这些巨大的白色冰盖将阳光发射回太空,会进一步降低全球气温,使陆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难适应。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发,就会成为灭顶之灾。
传染病泛滥
还有些生物医学家认为,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远古时期一场传染病使生物死亡。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尘埃进入大气层。火山灰团不仅会使动物窒息而死,还有可能遮蔽太阳,使全球气温降低。所以,火山活动也可能是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亚就曾经发现当时火山猛烈爆发所喷出的物质。
沙漠的肆虐
二叠纪的陆块碰撞接壤而形成了庞大的盘古大陆。来自海上的雨水和雾气再也无法深入内陆地区。二叠纪的某些区域越来越干燥炎热,致使沙漠范围越来越广,无法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就此灭绝。
第四次
编辑
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
三叠纪简介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海洋生物灭绝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
编辑
时间: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事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
白垩纪简介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后的一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位于侏罗纪之下、新生界之上。白垩纪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
恐龙时代终结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零点几至几个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陆地的霸主恐龙。
小行星撞击说
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1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大气中。由于大气中大量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植物,植食性的恐龙饥饿而死;没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的恐龙失去食物来源,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未能幸免于难。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K/T(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在撞击过程中形成,但同时撞击所形成的撞击坑却未被找到,多数的陨石坑被认为其大小与推测不相符合。
美国人查特吉约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大。
8. 世界灭绝了多少生物
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West Africa 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Australia 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South California 猫狐:1903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0年灭绝
东袋狸:1940年灭绝
North America 白狼: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5年灭绝
恐鸟:1800年以后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十九世纪初灭绝
西非狮: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亡
斑驴: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在澳洲大陆:1906年灭绝
亚洲狮:1908年灭绝
西袋狸:1910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
北美白狼:1911年灭绝
基奈山狼:1915年灭绝
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灭绝
马里恩象龟:1918年灭绝
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
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
澳豚足袋狸:1926年灭绝
澳花袋鼠:1927年灭绝
澳巨兔袋狸:1930年灭绝
北美旅鸽:1930年灭绝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1930年灭绝
澳洲塔斯马尼亚狼: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1934年灭绝
塔斯曼尼亚虎:1936年灭绝
1937巴厘虎:1937年灭绝
巴墓斯坦沙猫:1940年灭绝
大海雀:1944年灭绝
亚洲猎豹: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
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西亚虎:1980年灭绝
爪哇虎:1980年灭绝
9. 生物灭绝的灭绝时期
地球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距今时间 1.寒武纪与奥陶纪之交 距今约5.1亿年前 2.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 距今约4.38亿年前 3.晚泥盆纪 距今约3.75~3.55亿年前 4.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 距今约2.5亿年前 5.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 距今约2.05亿年前 6.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 距今约0.65亿年前 注: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10. 我国濒危或灭绝的生物资料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明确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10)灭绝的生物扩展阅读:
世界上有1万6千多种植物和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说,这些物种受到过份开发、气候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栖息地被破坏的威胁。
我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