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A.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五章谁有
你最好买一本http://www.chinesepdf.com/archiver/tid-14942.html
【内容简介】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中国历史研究法》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
【目录信息】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共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清代学术概论
蒋序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1号任公,1又号饮冰室主人.a广东新会人.a1895年,1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组织强学会,c次年任《时务报》主笔,1鼓吹变法,1风行海内.a1898年入京参与维新运动,1失败后流亡日本,1创办《清议报》,1宣传改良,1主张保皇.a1902年发表《新史学》一文,1倡导史界革命.a同时创办《新民丛报》,1大力传播西方新学理,1批判封建专制,1其后又主张开明专制,1反对革命,1并与革命派展开论战.a1912年回国后,1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c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a1915年策划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保卫共和政体.a1918年至1920年赴欧洲考察,1晚年潜心著述,1并任清华研究院.c南开大学等校教授.a一生撰著多达千余万字,1大都收录在《饮冰室合集》中.a1a1c1ac111c111a1a1
B.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电子版
可以下,地址是
http://d93.d.iask.com/fs/800/1//pdf/姊佸惎瓒呫
C. 如何研究历史
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最低限度讲来,中国人所一向重视不断讲究的修齐治平之道,较之并世各民族,断不能说是落后。此一分辨,近代惟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据孙先生意见,中国人所讲治平之道,实在比之并世诸民族远为先进。惟孙先生亦只是粗枝大叶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来仔细发挥阐述,自然应该是有志研究史学者的责任。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著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著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与理论,多已见诸其当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因此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著作,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但我们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却是极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体材料,此事值得我们注意。 我根据上述,敢于说,中国人自古代历史开始,实已表现有一种极大的民族性的天赋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间讲,能完成而统治此广大的国土。以时间言,能绵延此一大一统规模达于几千年之久而不坠。此何以故?一言蔽之,因其能有一种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则因中国民族天赋有此能创立优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说创制立法,是中国人天赋上一种优异表现。试举一简单易明之例,如中国的赋税制度,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而且能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只要此制度一订立,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社会便可藉此安定几百年。综有变坏,经一番乱事之后,此项制度又复活了。此事似极寻常,不值得我们来夸大宣扬。但以此和西方历史比观,我们的赋税正为没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产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预算决算都要由民选议会来通过。现在我们偏爱说中国人无法制,无定宪,永远在帝王专制下过活,那岂非冤枉了中国历史。这因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历史,遂误认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于是只想抄袭别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国家庭,各有贫富职业种种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袭别人家的一套规模,来应用于自己家庭,而可以获得理想安乐的?何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而立国规模却要完全向外国去学习模仿,那实在是近代中国一悲剧。 近代的中国人,每每夸耀西方,如电灯,如无线电,如原子弹和火箭等,莫不是别人家在发明。一切近代科学确是如此。但我要试问,如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和赋税制度等,这不是一种发明吗?这究是谁在发明的呢?我们历史上的古人,他们究自何处抄袭这一套,而把来传入中国的呢?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他的伟大处,在能确见中国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处,实早已凌驾在西方之上。孙先生此说绝非无据。孙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学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政治之优点,已能洞若观火。在这一点上,他确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觉者。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一面固当比较参考西方的,固当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数典忘祖,我们实无此能力来把自己腰斩了而还能生存。我们若从头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组织、地方自治等项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后再汇在一起。须能看其乃是一整体。又须能配合现实,坐而言,能起而行。当知政治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中国古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如董仲舒、司马光,他们都绝不单是一书生。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又能见诸实施的。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创立出一套制度来,垂之几百年,即朝代换了,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超越他们。这是中国政治家之伟大处。我们今天如能有人来写一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或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这一类书,必可对此下国人发生大影响。 (摘自钱穆先生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标题为编者所加。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D. 《中国历史研究法》_学术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中国历史研究法》_学术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应该是全本了
E.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有哪些人写过序
梁先生自序的。
F. 历史知识
史学 亦称“历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和年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当继起于文字的发明。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总的说来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过多地强调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条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把少数英雄伟人当作历史的创造者,而不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两点,实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集中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且有力地论证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样,历史学才开始成为科学(参见“历史科学”)。史学的研究对象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的或分类的研究。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科技史等专门史类,均可包括在史学范围之内。
G. 钱穆和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1、好读吗,2、在大陆都是删节本吗
http://book.knowsky.com/book_622896.htm
可以抄先看袭看电子书版本
H. 中国历史如何入门
先从邓广铭先生提出的学习中国古代史入门的四种基本工具:年代、地理、职官、目录
学起吧。这样会容易一点。不知道你是想只是自己了解玩玩,还是想做研究。
如果想玩玩,就把年代、地理、职官三个先弄明白。再看通史自己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什么关系
和怎么回事,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时期了,在专攻一下。
祝你能在历史的世界玩的开心
I. 中国历史研究法怎么样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目录: 自序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总论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子 组织 丑 文学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 年谱的种类 乙 年谱的体例 丙 年谱的格式 丁 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孔子传》的做法 乙《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子 道术史的做法 丑 史学史的做法 寅 社会科学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学史的做法(略) 已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读后: 上个月刚读过法国史学家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次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觉两本书的相似之处很多,均是在一个学术转型时期对历史学进行了新的发展。相对而言,我读本书体会更加深刻一些,也许是由于以前经常读中国传统史书,对转型之前的了解比较深入,因而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论述更加相应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茅塞顿开之感。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认为新的史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对史学目的的重新认识。传统史学的目的在于弘道,以及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必须给历史赋予新的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还史学本来面目。首先要反映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以人物列传的形式出现,但每一篇列传,必代表一类重要人物或者社会上的重要方面。“每篇都有深意,大都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映,并不是专替一个人作起居注”。因此,梁启超认为前四史之后的官方史书流于芜杂,纯粹成为了人物的墓志,对社会各方面的反映不够。 看本书我还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讨论历史因果论的文字中,我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佛教哲学的影子。计划浏览一下饮冰室合集,特别要看一看梁启超为了实践他的历史研究法而撰写的人物传记。梁启超这一代人在中国传统学术氛围内成长,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国际化的一批学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有很多地方直接引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思路,但与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形成了比较成功的融合。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往往能够形成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思想。实际上,很多我现在看到的史学研究著作从大的思路上说都不能逃脱本书的范围。
J. 一般学习历史,研究那个朝代的
个人爱好,喜欢哪个朝代就去看哪个朝代
既可以通读一遍,然后挑喜欢的多看
要知道,一个朝代都够研究一辈子的
比如唐朝
历史,故事,诗歌,文学,经济,国际
哪个不是一串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