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盈江历史

盈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5-10 19:21:47

①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② 盈江傣族历史渊源

一般文献茶不到,如果你懂得老傣文的话建议你读一下《舍本勐宛》,就是傣文经的陇川史。里边可能会有记载的。

③ 盈江县的地理环境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位于东经97°31′~98°16′,北纬24°24′~25°20′之间。其东北面与腾冲县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 截至2013年,盈江县境内收集物种98目246科2394种,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6目175科1918种,单子叶植物22目33科347种,蕨类植物38科12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云南石梓、山白芏、榆绿木、箭毒木、四薮木、老虎须、岩梧桐、毛鸦旦子、火烧花、云南七叶树、秃杉、翅果柄、野茶树5、香果树、白桂木、滇菠萝蜜、厚朴。列入国家保护的稀有植物有:柚木、野荔枝、红锥、楠木、合果含笑、木莲、番龙眼、琼楠、桢南、鹅掌揪、铁力木。属中国稀有新分布植物有:大果藤黄、芒果槟榔青、高大含笑、滇藏榄。属我国特有新植物有:红萼藤黄、双子藤黄。属全国重点保护的珍稀龙脑香科植物有:阿萨姆娑罗双、毛芽龙脑香、盈江龙脑香。重要药用植物有:美登木、杜仲、金鸡纳、毕菝、芦子、罗芙木、肉桂、木香等。
盈江县野生动物种目纷繁,有兽类10目27科57种,鸟类18目51科335种,鱼类6目15科63种,两栖类7科19种,爬行类12科33种,昆虫类15目107科40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蜂猴、白眉长臂猿、印度支那虎。属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水鹿、猕猴、蟒蛇、绿孔雀、原鸡、冠斑犀鸟。 甘蔗、坚果、咖啡、草果、马铃薯、烟叶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跃上新台阶,成为全州“六树一草”特色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以坚果公司和咖啡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十七大以来,盈江县农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5.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5亿元,年均增长17.5%。粮食产量从2007年的12.38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8.08万吨,成为历史上最高产粮年;年均增长9.5%,实现了5年连续增产。油料产量达到0.4万吨,年均增长25.3%;肉类总产量达2.5万吨,年均增长15.6%。 2011年,盈江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58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6.6%,比2007年提高15.3个百分点;传染病发病率每10万人中为298人,比2007年减少208人。

④ 云南与老挝的边境城市

云南与老挝的边境城市有:瑞丽,芒市,陇川,盈江,腾冲等。

相关介绍:

1、瑞丽:

瑞丽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毗邻。地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余脉的向南延伸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2、芒市

东、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与缅甸交界。

3、陇川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东邻潞西县,南连瑞丽市,北接梁河县、盈江县,西与缅甸毗邻。陇川属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农业县,具有土地开发成本低、适宜发展绿色产业经济的最大优势和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口岸区位优势。

4、腾冲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东北与泸水市相邻,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毗连,西北、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

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5、盈江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东北面与腾冲县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

⑤ 盈江女哭长城是什么故事

你说的是孟姜女的故事吧。这个历史故事大致梗概是这样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 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的消息,孟姜女伤心地痛哭起来,直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忽然听得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最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尸骨。这就是我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⑥ 傣剧的溯源

傣剧最初产生于盈江,流行于德宏州和保山地区部分傣族聚居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若追溯
其源流,不能不联系到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和十二马。歌手们把眼前事物和生活中的感受编成唱词,即兴演唱,唱出来的调子就是喊班涛。用山歌找对象,是傣族地区一种习俗,青年男女们在试探对方、倾听爱慕时一唱一答,便产生了冒少对唱。以后,艺人们改变腔调,加上动作,发展成表现人物的布腾拉。布腾拉已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还有纸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现爷爷和孙子犁田,奶奶送饭,三人对唱。
后来,艺人们又创造出一种诗、歌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十二马。十二马可以说是傣戏产生的基础。如《牙圣西》、《高罕》等,虽然还幼稚、粗糙,但可以说是傣戏的雏形。大约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将汉族的京剧、川剧、滇剧剧本叫傣族知识分子翻译成傣语,搬上舞台。1910年左右,刀盈廷的儿子刀安仁从日本留学回乡,组建了第一个傣剧专业剧团。他一方面派人到腾冲、昆明去学滇戏一方面还请滇戏艺术家到盈江教戏。故傣剧受到汉族剧种的很大影响,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变和提高。这时傣剧有了汉戏的锣、鼓、钹等乐器,男角多穿汉族古戏装,女角保持傣女装,唱腔则仍保持着傣族音乐的特点。傣剧的演出,也从田间、广场,走向舞台。傣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由盏西、干崖一带传播开去。后来逐渐流行于德宏州的盈江、潞西、瑞丽、梁河、陇川及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的傣族聚居区。
傣剧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60年傣族艺人用新艺术眼光改革傣剧, 重新创作剧目、建立导演制、舞台表演更加规范和唱腔更加丰富,成功地演出《娥并与桑洛》。1980年傣剧恢复演出时,重在纠正傣剧演出中的汉族戏曲化的倾向(如完全套用滇剧的锣鼓和戏装)、注重突出傣剧的民族特色,使傣剧成为傣族节日集会中的一朵鲜艳瑰丽的民族 之花。1987年傣剧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到缅甸演出。每场演出中观众过万人、盛况空前。1992年第一批傣剧学员到北京戏校学习,时下这批毕业的演员已成为傣剧艺术的接班人。 他们根据《盗仙草》改编演出了《热西姆洛》,使原本只有歌、舞形式的傣剧又增加了打斗场面。在汉族传统戏曲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傣剧在德宏的演出却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受到傣族人民的欢迎。

⑦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达光(哀牢)王国时期
公元前425年,傣族先民在澜沧江中上游(保山坝)建立了达光王国(又译“哀牢国”或“乘象国”),位于伊洛瓦底江、怒江中上游的德宏成为达光王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滇国(云南中东部)及雟、昆明等部(云南中西部、四川西南部),占领达光王国东部的领土,促使很多傣族先民越过怒江向西迁徙,德宏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汉(东汉)帝国时期
公元47年,达光王贤栗率达光军民归附汉朝,达光王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之后,汉朝势力在达光迅速膨胀,达光王被迫将王城迁至怒江以西的德宏境内(梁河北部)。公元69年,达光王柳貌再次率达光军民归附汉朝,汉朝将已占领并划入益州郡的达光领土划出,加上尚未占领的达光领土设置永昌郡,归达光王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德宏属永昌郡治下的哀牢县(今德宏州及保山市的腾冲县、龙陵县、隆阳区潞江坝)。
达光(掸)王国时期
公元76年,达光王类牢起兵反汉,被汉朝平定后,达光残余势力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区发展势力,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崛起,汉史称“掸国”,傣史仍称“达光王国”。德宏成为达光(掸)王国的一部分。
前果占璧王国时期
公元576年,瑞丽江河谷地区的傣族头人混鲁、混赖兄弟趁达光(掸)王国衰落之机,在勐卯(德宏瑞丽)称王,建立“果占璧王国”(即前果占璧)。德宏成为前果占璧王国的统治中心。
南诏王国时期
公元762年,前达光(哀牢)王族在洱海建立的南诏(蒙舍)王国占领果占璧首都勐卯,历经195年的前果占璧政权被南诏颠覆,当地傣族青年混等被南诏王招为驸马并册封勐卯王。德宏成为南诏王国的一部分,分属南诏王国的永昌节度(云南保山)和丽水节度(缅甸克钦)。
后果占璧王国时期
公元954年,前果占璧王族在勐兴威(缅甸兴威)恢复果占璧王国(即后果占璧)。公元1176年,后果占璧王国在勐卯(德宏瑞丽)修建陪都“允外遮”,与勐兴威的首都“允线遮”遥相呼应。德宏是后果占璧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帝国时期
公元1254年,蒙古大军征服大理王国后,越过澜沧江进入果占璧王国,果占壁各部或逃亡、或归顺。公元1261年,果占壁各部合派八位使臣赴北京朝谨忽必烈,元朝改果占壁为“金齿”,设置金齿安抚司。公元1276年,升级为金齿宣抚司,立金齿六路总管府于永昌(保山隆阳),下设麓川(瑞丽及陇川)、平缅(梁河南部及陇川北部)、镇西(盈江)、茫施(芒市)、柔远(潞江坝及龙陵北部)、镇康(永德及镇康)六路予以管辖,后又增设南甸军民府(梁河)。其中,麓川路、平缅路、镇西路、茫施路及南甸军民府属于今日之德宏。
麓川王国时期
公元1312年,麓川路总管混依翰罕宣布脱离元朝金齿宣抚司,在勐卯(德宏瑞丽)称王,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建立“麓川王国”。思汗法通过武力和招抚统一了大多数傣族地区,麓川王国的疆域西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阿萨姆)、东到红河流域(云南元江)、北抵青藏高原边缘(缅甸克钦)、南到湄南河上游(泰国清迈)。德宏境内有勐卯、勐宛、勐腊、勐盏西、勐底、勐养、勐焕、勐遮放等八个麓川王国勐级行政区,德宏成为麓川王国的统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文化中心。
明帝国时期
公元1441年起,明朝三次(1441年、1443年、1448年)发兵麓川,数十万明朝将士经过九年时间将麓川政权逼到孟养(缅甸克钦),麓川政权在孟养养精蓄锐后南下兼并了阿瓦王国(缅甸中部),直至1604年,被缅族的东吁王国灭亡。明朝在占领的麓川王国领土上分封傣族土司,在今德宏境内先后设置南甸宣抚司(梁河)、干崖宣抚司(盈江东半部分)、陇川宣抚司(陇川)、盏达副宣抚司(盈江西半部分)、遮放副宣抚司(芒市遮放)、芒市安抚司(芒市)、勐卯安抚司(瑞丽)等七个傣族土司管理区。
清帝国时期
公元1659年,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进驻云南,德宏各傣族土司归附清朝。清朝沿用明朝制统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内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属云南行省腾越厅和龙陵厅。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户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腊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隶属腾越厅;芒市安抚司、遮放安抚司、勐板土千总(光绪时由芒市分出)隶属龙陵厅。 中华民国时期
公元1911年10月27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攻打清朝在昆明的守军,占领昆明城宣布云南独立;同一天,干崖土司刀安仁与进步人士张文光等人也在腾越(腾冲)发动起义,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拥护云南独立。
公元1913年,云南军政府改“滇西军都督府”为“滇西道”,后又改为“腾越道”,管辖滇西29县及10行政区(原土司管理区),行政区行政委员(弹压委员)由原世袭土司担任。德宏境内有南甸行政区(梁河)、干崖(盈江东)行政区、盏达(盈江西)行政区、陇川行政区、芒遮板(芒市)行政区、猛卯(瑞丽)行政区,均隶属腾越道(滇西道)。
公元1929年,民国中央政府通令,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除道制,但在云南成立第一、二殖边督办公署管理边境地区事务。德宏境内的南甸行政区、干崖行政区、盏达行政区、陇川行政区、芒遮板行政区、猛卯行政区,均隶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
公元1932年,南甸行政区改为梁河设治局、盏达行政区改为莲山设治局、干崖行政区改为盈江设治局、陇川行政区改为陇川设治局、芒遮板行政区改为潞西设治局、猛卯行政区改为瑞丽设治局,仍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1940年,民国废殖边督办公署,德宏6个设治局改属腾龙边区行政监督署。
公元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德宏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唯一交通要道。
公元1942年5月,日军入侵云南,德宏沦陷。
公元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德宏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公元1949年7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公元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
公元1952年,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改设县,并增设县级畹町镇,均隶属保山专区。公元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公元1956年5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
公元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公元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公元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公元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公元1985年,畹町镇改为县级畹町市。公元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市。公元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公元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两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
公元2010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 “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

⑧ 大盈江的介绍

大盈江是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高黎贡山南麓,大盈江乃举世罕见的超级开发,在短短2km的河段上竟然建设了三个大型水电站,大盈江一级水电站坝址下游0.7km即为大盈江二级水电站大坝,而大盈江三级水电站坝址仅仅距离二级坝址 1.3km。人类水电开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剩下两个正常开发的则是大盈江四级水电站和缅甸太平江一级水电站。大盈江各级水电站蓄水位分别为:788m、735m、692m、585m、255m、在海拔105m的缅甸八莫汇入伊洛瓦底江。2014年12月17日,住建部公布今年执法检查结果,大盈江风景名胜区为不达标等级,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1。

⑨ 德宏有几个县市

截止2020年10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辖2个县级市、3个县,分别为:芒市、瑞丽市、陇川县、陇川县、陇川县。

德宏:

德宏一般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

(9)盈江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

1952年,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分别改设县,畹町镇由潞西县划出设县级畹町镇,均隶属保山专区。

1953年7月,潞西县、瑞丽县、陇川县、盈江县、莲山县、梁河县、县级畹町镇由保山专区划出设德宏泰族𠎠颇族自治区。

1956年5月,德宏泰族𠎠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1985年,畹町镇改为县级畹町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市。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

2010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 “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

热点内容
抚宁县教师 发布:2025-01-12 01:53:50 浏览:902
特岗教师课 发布:2025-01-12 01:25:15 浏览:975
滁州教师 发布:2025-01-12 00:16:50 浏览:456
生石灰物理常数 发布:2025-01-12 00:11:41 浏览:257
拼音a怎么打 发布:2025-01-11 23:54:51 浏览:644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发布:2025-01-11 23:41:11 浏览:648
数学软件应用 发布:2025-01-11 23:27:30 浏览:526
语文作业下载 发布:2025-01-11 23:26:40 浏览:901
延庆教育委员会 发布:2025-01-11 23:26:39 浏览:215
上海洛德化学 发布:2025-01-11 22:57:23 浏览: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