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答案
①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大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前代贵族
义务:a、定期朝贡; b、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a、加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b、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2、宗法制:
概念:西周统治者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
特点: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尊敬祖宗 c、等级森严 d、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关系 c、实行世袭制 d、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朝统一的意义:
意义——a、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秦朝统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发展
1、皇帝制度:
创立者:秦始皇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汉朝:实行郡国并立制度。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明清:实行内阁制度。
3、君权与相权:
秦朝:中央设三公,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又设“中朝”制约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首脑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有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4、监察体制:
秦朝——御史大夫 汉朝——汉武帝设刺史 其他——御史台、都察院等。
5、选官制度:
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评价——积极: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c、有利于读书风尚和“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是一种比较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e、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消极:a、考试科目、内容仅限于儒学经义范围。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历史上,相权妨碍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b、导致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导致国家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制度的不同:
不同——a、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度,是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明朝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并无决策权。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见,它们名称相同,本质不同。
2、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② 求这道高中历史题的答案,谢谢
①《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
A答案明显错了,标成了古埃及。
②楔形文字,源于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B答案正确,是两河流域。
③《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摩诃婆罗多和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被称为“印度的灵魂”。
C答案标注印度,正确。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D答案标注黄河长江流域,正确。
③ 高中历史解答题!
答案(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有海无防)
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割占香港岛,迫使上海等五口开埠。(或海防主权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商埠)
(2)加强海防,创建三支海军,修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等。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
(4)认识: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海军多次派遣护航编队参与护航行动便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海军力量日益强大。
④ 高中历史高考题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吗
高中历史高考题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但是高考试卷的答案不是在每一科考完后,就立刻会公布。
考前不可能公布试卷,因为利益牵涉太大太广,没有人能保证不泄露,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有人准备和准备大学入学考试,考试结束后,本文将发表的内容。
按照检验工作的第三条规定颁发教育部2015年,考试问题(包括答案纸和试题的内容,下同)应打开和使用全国统一考试前政府根据国家绝密级。因此试题的内容在用完之前不能公布。
查高考题答案(历年)有多种方法:
1、去书店购买高考真题卷子,后面都会附有答案。
2、在上网搜索要查年份的高考科目,大多高考网站有免费的历年高考真题并附有答案供参考学习和下载 3.高考结束后都会有高考答案解析发给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可相互借阅。
高考题属于国家绝密,每位参加高考命题的命题专家都要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如果泄密可能要负法律责任,同时在进入命题之前首先要上一节安全课,要求在高考结束后,所有命题教师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不能对外宣传自己曾是命题教师的身份,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高考
⑤ 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答该题分两步。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而法国人同一时期 “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果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 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
D.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 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 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即为正确答案。
⑥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要正规的,附答案。
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5.(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6.(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7.(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8.(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9.(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0.(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11.(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图4
12.(2011•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3.(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2011•安徽文综•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5.(2011•上海单科•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16.(2011•安徽文综•17)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17.(2011•上海单科•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18.(2011•天津文综•8)“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19.(2011•四川文综•20)狄德罗《网络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邦共和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11•江苏单科•13)“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21.(2011•上海文综•11) 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这场运动是 (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文学革命
22.(2011•海南单科•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23.(2011•福建文综•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11•北京文综•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
A.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5.(2011•浙江文综•22)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玲的少女》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6.(2011•天津文综•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27.(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8.(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29.(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30.(2011•上海单科•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31.(2011•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32.(2011•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33.(2011•江苏单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34.(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35.(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⑦ 高中历史题,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急求解析
1.“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说的是明清时代徽商票号的借贷经营,积蓄的九成都外借,进行本金的再投资,类似现在的银行资本借贷,B的说法是正确的。
2.宋朝中央直接设立了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务,此举“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比较宽泛,不如D更加准确,材料明确是由中央直接设置。
⑧ 请给我一百道高中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买本资料书吧,五年高考3年模拟很好
参考答案:
1—5:ADDBD 6—10:BDBCC 10—15:CBCDB 16—20: ABDCC 21-25:DBDCD 26-30:ADDCB 31-35:ABDBD 36-40:CCAAB 41-45:DBADD46-50: DBABB 51—55:CCBAA 56—60 BAAAC
61-65:DBCDD 66-70:ABADD 71-75:DADBD 76-70:BBBCA 80-85:CDADA 86-90:BDABD 90-95:ADBCC 96-100:CCACA
1、“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19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主要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中国
2、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涌现反映了哪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A.汉代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3、“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5、清朝晚期,有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当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政府同外国的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最早应发生在
A.1842年以后 B.1844年以后 C.1856年以后 D.1858年以后
6、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7、“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民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
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8、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A.定都天京 B.天京变乱 C.被清政府攻破天京 D.北伐失利
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0、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俞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1、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 6世纪欧洲的市民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20世纪70年代,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这一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世界出现金融危机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D.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13、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荤图》
14、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15、“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A.婉约派 B.豪放派 C.田园派 D.花间派
16、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的一组是 (1) (2) (3)
A.图(1)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宗旨
B.图(2)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图(3)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
D.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但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却是相矛盾的
17、图片书中的人物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影响是
A.缔造美国
B.对美国的1787年宪法产生重要影响
C.最大限度发挥美国的民主意识
D.加强美国中央集权
18、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A. Isasc Newton B. C.R.Darwin C. T.A.EdisOn D. A1bert Einstein
19、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工商业 B.保护小农经济
C.巩固封建统治 D.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0、15世纪,欧洲人探险寻新航路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 B.欧洲人的贪欲特别旺盛
C.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欧洲的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
21、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发展的趋势
C.增强殖民扩张的实力 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22、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生产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已的命运
2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A.甲午战争后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4、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实践性的探索始于:
A.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待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建国方案
C.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D.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25、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干预经济
B.整顿了财政金融体系
C.对工业加强了计划指导
D.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6、二战后初期,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C.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D.工业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27、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市场经济 B.深化国企改革 C.引进先进技术 D.增强企业活力
28、城镇化的含义是指:
A.农村变为城市 B.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C.乡镇企业大量移到城市 D.人口、用地、经济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9、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30、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性质是:
A.国际政治组织 B.国际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组织 D.国际政治经济组织
31、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
C.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D.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32、欧共体的两大支柱是:
①欧元 ②统一大市场 ③关税同盟 ④共同的农业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标志着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的事件是:
A.欧共体的成立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
C.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 D.欧元的诞生
34、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35、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合作集团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6、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
A.技术密集型产品 B.本密集型产品
C.劳动密集型产品 D.知识密集型产品
37、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困、落后之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
A.取消国际不等价交换 B.免除发展中国家外债
C.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缩小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38、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和发展教育,这说明:
A.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C.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3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区域经济一体化
C.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强调可持续发展
4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科学技术发展是其根本动力 D.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但存在严重问题
41、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C.区域集团化即将被全球化取代 D.两者既有矛盾也相互促进
42、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43、请观察下图然后判断这种工具出现的时间: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44、下图是西汉的博山炉,请你仔细观察此图然后回答西汉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A:器物造型庄重雄奇 B:纹饰细腻优美
C:工艺精湛处于最高峰 D: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精美华丽
45、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46、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的是
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B、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C、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期
D、南宋政权重视农业生产,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47、 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区域扩大 ③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8、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49、 唐代,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
A丝 B麻 C棉 D毛
50、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51、 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只重军事不重经济 B 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扬西方思想文化
52、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5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5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55、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识之士的推动 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56、 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
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
57、 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58、 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战胜封建主义农业文明是一大进步
B.工业革命使工人生产积极性倍增
C.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的一切因素
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成效
59、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看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B.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C.商业危机的产物 D.人文主义倡导的产物
60、最早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仑布 D.麦哲仑
6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
A.欧洲 B.亚洲 C.地中海 D.大西洋
6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促进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量大增 D.引起了殖民扩张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63、从历史渊源看,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
A.资本主义萌芽 B.文艺复兴运动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4、假如你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下列商品你不能从市场买到?
A.中国的瓷器 B.非洲的象牙 C.美洲的咖啡 D.澳洲的皮革
65、被称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66、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B.英国海盗抢劫活动
C.荷兰要扩大北美殖民地 D.英国抢夺荷兰的海运事业
67、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活动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主要作用是
A.抢占了广大海外市场 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削弱封建贵族势力 D.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68、 十七世纪对我国进行殖民侵略的国家有 :①英国 ②西班牙 ③葡萄牙 ④荷兰 ⑤法国
A.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69、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B.圈地运动获得大量劳动力
C.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 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70、“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
A.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B.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 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71、工业革命密切联系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媒介是
A.炮舰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军队 D.物美价廉的商品
7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化学工业的建立 D.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73、20世纪初,人类可以使用的最新交通工具是
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74、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C.自然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 D.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75、世界市场能够形成,从根本上说是
A.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推动 B. 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C.新的通讯手段的应用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76、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
A.大宗 B. 小宗 C.关系是相对的 D.不确定
7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78、古代中国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统治的重要标志是
A.三公九卿制的形成 B.郡县制的实行
C.文化专制 D.皇帝制的形成
79、西汉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的官员包括
①三公 ②尚书令 ③侍中 ④九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0、唐朝草拟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8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 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2、《清史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8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85、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④设转运使负责全国漕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86、之所以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轨道,是因为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平民的民主权利,这些措施包括(1)废除债务奴隶制(2)设立平民可参与的民众法庭(3)确立了“陶片放逐法”(4)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A.(1)(2)(3) B.(1)(2)(4) C.(1)(3)(4) D.(2)(3)(4)
87、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88、西方法律继承了罗马法的
①陪审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 ④自由民主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9、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国家决策机构是
A.执政官 B.元老院 C.公民大会 D.民众法庭
90、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91、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
A.首相 B.国务卿 C.英王 D.众议会在野党领袖
92、下列对英国19世纪中期以后的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②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④内阁选举实际上是政党间的权力角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最高法院可以
A.通过被总统否决的法律 B.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C.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D.自行任命联邦法官
9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95、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形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包括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共同体 D.亚太经合组织
96、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都
A.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秩序
B.是两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成熟的基本标志
C.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D.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策略
⑨ 高中历史答题历史大题如何作答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一)审题方法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 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1/3.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 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谓"一击即中".
2,最佳选项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3,因果选择题
___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根本原因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5,推理选择题
___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6,排序选择题
___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做此类题型时可用排除法!!___
7,比较选择题
___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___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___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___ ___ 解题方法: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解答
读——是解答的前提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关键
___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回到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比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这里的关联
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答——是解答的落点
1.注意答好第一问 .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设问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如"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 答案补充 三,历史问答题解答策略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
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答案补充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原因,影响,异同点,特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 .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要找出这些要素,将答题范围明确界定出来.
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
⑩ 高中历史小题大做答案
高中历史小题大做(二十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