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地理
1. 赤壁之战
-- 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之战双方的实际参战兵力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的兵方击败曹操数十万大军,从而揭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帷幕。有关赤壁之战的若干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早在五十年代,有的史学家就对赤壁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表示了怀疑,近年来,史学界又就此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是以尹韵公同志的《赤壁之战辨》1为发端,他从时间和军事的角度出发,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大战,而是小战,是曹操所率的五千轻骑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孙、刘联军的遭遇战。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各方面问题的再次探讨。我们认为,对赤壁之战的研究尽管有了新的争论和进展,但有若干问题尚可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谨提出一些刍荛之见,请史学界指正。
一、赤壁之战的时间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各)和《吴书·吴主传》中,都记载有赤壁之战和孙权攻合肥之事,但两处的记载互异。对此,孙盛认为:“按吴志,刘备先破公(曹操)军,然后(孙)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2孙盛的说法对后人影响甚大,《后汉书·孝献帝纪》就把赤壁之战的时间记为建安十三年的“冬十月”,翦伯赞同志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也记为十月。以十月作为赤壁之战的时间来考察问题,就难免得出曹操率领五千轻骑匆匆忙忙从江陵东下的结论。为了考证孙盛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将《武帝纪》和《吴主传》中的有关记载摘引于次:
《武帝纪》载:“十二月,孙权为(刘)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吴主传》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畏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返。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误,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若按孙盛所说,赤壁之战的时间当在孙权攻合肥之前,即“十二月”以前。然而仔细推上引两段记载,对张憙救合肥一事各持一说,究竟以谁为是呢?关于张憙救合肥一事,在《蒋济传》中记载颇详:“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蒋)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薄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绕围走,城有得全。”将这段记载与《武帝纪》对照,我们可以知道,“孙权为备攻合肥是为了配合赤壁之战的战略行动,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曹操的兵力。曹操也果然派张憙率兵攻合肥,文是因为所领“汝南兵”又“颇复疾疫”,战斗力减弱,不能急赴合肥,致使孙权得以“攻城瑜月”。直到蒋济筹谋虚张声势之策,而孙权确信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的时候,才撤围退走。很显然,孙权配合赤壁之战的战略行动决不会在赤壁之战以后,一定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众所周知,《三国志·魏书》是根据官修王沈《魏书》、私撰鱼豢“《魏略》而写成,因此,关于张憙救合肥的记载,应以《武帝纪》为是。
能否因为《吴主传》将孙权攻合肥的事记在赤壁之战之后,就断言赤壁战争在前,围攻合肥在后呢?细考《吴主传》,发现此一结论过于武断。前引《吴主传》中,从“渝、普为左右督”始,到“军以胜返”止,记叙的是赤壁之战从出征到凯旋的全过程,以下则记叙孙权攻合肥的经过。揣摩作者记事的手法,以这两件事紧密相关互相影响,而以赤壁之战为主,围攻合肥为辅,作者就依事件的主从关系来叙述,这是并列的叙事方法,记叙的先后并不意味着事件本身的先后。因此,孙盛以“吴志为是”的说法是错误的。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九月入荆州,进军江陵。为了巩固后方,进一步扩张势力,曹操到江陵之后做了一系列存恤抚循、招降纳叛的工作。他“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3他派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4诸郡;他“加(刘)璋振威将军,兄(刘)瑁平寇将军”5,安抚益州的割据势力,以消弭东下江东时的西顾之忧。又有汝南王俊,早与曹操交谊,曾劝说刘表附翼曹操,为刘表所拒绝。王俊后来死于武陵,曹操“闻而哀伤”6,“及平荆州,自临江迎表,改葬于江陵,表为先贤也”。上述种种活动,是需要时间的。曹操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军事上的准备。北军善骑,一旦舍鞍马,仗舟楫,军事上的优势顿时削弱。为了新的战争形势,必须对军队进行新的编制和训练。曹操在给孙权的信中自夸“治水军八十万”7,说明他正在进行此项工作。这也是需要时间的。曹操不可能在长坂击败刘备,占领江陵之后,又紧接着乘船东下。他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怎会把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一群陆上汉驱去与人多势众的弄潮儿敌对?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据《武帝纪》和《蒋济传》的记载,在孙权围攻合肥的时候,曹操已经从江陵出,进行征讨江东的战争了。这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可见,赤壁之战的时间也一定在十二月。关于这个时间问题,周瑜曾说过:“又今盛寒,马无稿草”8。这就很清楚地说明,赤壁之战的时间确实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从时间上看,曹操占领江陵之后有整整两个月的停留,并未立刻从江陵乘船东下。因此,赤壁之战只是一次小规模遭遇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赤壁之战的地点
赤壁之战的地点,历来是争论较多的问题。最近,万绳楠同志在《“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9一文中指出:“乌林在蒲析县,赤壁山在武昌县”,“二者一上一下,并非隔江相对”,并且认为:“黄盖烧船应是上溯而非横断长江”,如果乌林与赤壁对岸,借东南风就不好解释了。
赤壁究竟在哪里呢?争论出自对《水经注》的理解。《水经注》说:“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百人山在什么地方,关系到对赤壁处所的确定。万绳楠同志确定赤壁山在武昌县,其根据就是百人山在武昌县。按《水经注》中的江左皆指江北而言。因此,百人山决不会在位于长江以南的武昌县。《水经注》介绍长江流经的重要地点时说,“江水右会湘水”之后,流经“江之右岸有城陵山”(今岳阳县城陵矶),“江水左经白螺山南”(今监利县白螺山),“又江水左经乌林南”(今洪湖乌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接着就介绍百人山、赤壁山,说明了这两座山是隔江相望的。赤壁山以下又介绍了军山、沌口等处(在今汉阳县)。考察《水经注》的记载,与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百人山就是现今洪湖县乌林的黄蓬山,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唯有此山耸立,与南岸的赤壁山遥遥相望。
《周瑜传》载,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泪遇,“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资治通鉴》载,周瑜率军“进,与曹操遇于赤壁”,“瑜等在南岸”。这两条记载说明,两军一南一北,正是“隔江相对”。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郦注据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10这条记载使后人对赤壁的地点产生了争论,有人即据此断定赤壁在武昌县。如果赤壁在武昌县,曹操有何必要在初战失利之后回棹西还,在长江中上溯一百六十里跑到乌林?如果赤壁在武昌县,黄盖所说“然观操军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11又当作何解释?黄盖决不可能在一百六十里以外观察到曹军的船舰。赤壁之战肯定有一定长度的战线,但无论如何也不会长到一百六十里。我们认为,“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并不是指乌林与赤壁之间的距离而言,而是泛指乌林所辖的地理范围。赤壁本是山名,是小的地理概念,只是因为这里发生过著名的战争,后人遂把它与乌林并称了。《后汉书·孝献帝纪》有“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即为一例。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也。”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乌林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
由于乌林的地理范围较大,因而说乌林“与赤壁相对”,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曹军与孙、刘联军隔长江垂直相对。倘如此,则孙、刘联军无论有多大能耐,也不能在长江中游截住曹军。实际情况是,曹军在上游,孙、刘联军在下游,两军以赤壁为界线,正是所谓“一上一下”。由于赤壁山突兀江心,横断江流,造成了封锁长江之势,所以孙、刘联军据此扎营下寨,阻遏了曹军东下的水路。
从赤壁出发到曹营,既需要“上溯”又需要横江,黄盖的舰船完全可以借东南风势一边“上溯”一边横过江去。《周瑜传》中注引《江表传》所说“中江举帆””一语,就明确地说明了黄盖是在横渡长江。长江中流水流湍急,如果只需要“上溯”而不横江,黄盖何必到“中江”去“举帆”?沿江岸借东南风悄然而上,岂不是更隐蔽更快捷?黄盖之所以到“中江中举帆”正说明他要过江到对岸的乌林。因为黄盖是从赤壁率水军出发往曹营诈降的,所以《水经注》说赤壁是“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因为曹军驻于乌林沿岸,与对岸的赤壁有一段距离,而曹操驻骅的大本营距离赤壁至少有几里之遥。黄盖由赤壁上溯,与曹军接触时举火,先烧着水军战船,后延及岸上陆营,曹操水陆两军一片混乱,不能抵御联军的进攻,战败逃离乌林,所以《水经注》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
《湖北通志》载宋人谢垒山云:“予自江夏沂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兵处无疑。”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属于赤壁之战的戈、矛、剑、戟、刀、簇、等铁制兵器已达千余件。除兵器外,赤壁还出土了三国时期东吴的钱币,乌林出土了三国时的铜马蹬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砚台。从宋代迄今不断出土的实物资料,确凿地证明了蒲圻赤壁曾经是三国时期的战场。
赤壁之战既然事属无疑,为何在吕蒙、程普、甘宁等人的传中,皆记为“破曹公于乌林”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不难详查。如前所论,乌林是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用之以指代这次战争,自然有其合理性。再者,曹军兵众势雄,屯驻于乌林,既有水寨也有陆营,形成了一条较长的战线。战争以水军在赤壁受挫开始,以陆军在乌林全面溃败而结束。所以,陈寿在吕蒙、程普、甘宁等人的传中记的是“破曹公于乌林”。然而他在《吴主传》和《周瑜传》中,记的却是周瑜与曹军“遇于赤壁”,在《黄盖传》和《周泰传》中,又都记的是“拒曹公于赤壁”。这说明,战争确实是从赤壁开始的。周瑜在赤壁初胜之后,与曹军有一个短暂的相持阶段,然后派黄盖从赤壁出击,最终击败曹军。这是周瑜以赤壁为据点,在赤壁揭开战幕的战争的全过程。这次战争,虽然对陈寿在不同的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我们认为,以其发端地的“赤壁”名之更为妥贴。
三、赤壁之战的规模
赤壁之战是通常所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这次战争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双方究竟动员了多少兵力?都是有争论的,因而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周瑜传》载,曹操据荆州后,江东将士惶恐,内部有一番和战之争。周瑜主战,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周瑜提出只要精兵三万便可破曹,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会用兵,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知道孙权不可能动员更多的兵力。注引《江表传》中孙权的回答是:“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这两条记载说明,周瑜率往赤壁的兵力只有三万人。《诸葛亮传》中也说孙权“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也载,周瑜率军上沂到樊口时,刘备往见,“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很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显然,周瑜、程普率兵三万确定无疑。
刘备有多大兵力呢?《先生传》载,刘备退到当阳之时,因随行百姓甚众。行军速度极缓,逐“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至于关羽所率究系多少人众,没有明载。刘备在长坂被曹操追及,“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部伍尽行溃散。“先生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刘备麾下除刘琦部众万余人外,应该还有由关羽所率的本部,这在《诸葛亮传》中有记载。诸葛亮在游说孙权抗曹时说:“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由此可知,刘备所部有二万人。孙、刘联军的总兵力是五万人。
曹操究竟动员了多大的兵力,史料记载互相抵牾,确实颇难考查,因此争论亦多。这个问题是应该也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遗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古人行军作战,往往将所率部众以整数言之,目的在于显扬军威,震慑敌军。曹操所言“八十万众”,不会是确数,其中一定有夸饰的成分。但这夸张是以相当的实力作为基础的,决不会离事实过远。倘若曹操果真只率五千人由江陵东下,怎能号称“八十万”?况且,孙权、周瑜等人对曹操所能动员的兵力决不会茫无所知,曹操怎能任意夸张而不被窥破?《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载有周瑜对曹军兵力的估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这番话是周瑜对孙权说的,目的是宽慰孙权,释其疑虑之心,使其能倾全力支持抗曹,难免将曹军的兵力有所隐瞒。然而就按周瑜所说计,曹操的总兵力已在二十五万左右了。
考查曹操的兵力,必须联系到刘表的兵力。据《刘表传》载,刘表初定荆州诸郡之时,已经有“带甲十余万”。到建安十三年时,刘表的军队已有较大的扩充,《周瑜传》载,刘琮降曹之后,曹操得到“船步兵数十万”。既言“数十万”,则至少也当在二十万左右。要击败这样一支军队,曹操必须动员更为庞大的兵力,因为此次南征的目的,并不止于夺取荆州,他意欲挥得胜之师一举平定江南。要平定江南,必须占据荆州,只有集中优势的兵力才能稳操胜券。因此,曹操的兵力一定在二十万人以上。倘若真如周瑜所说,曹军只有“十五六万”,是很难战胜刘表军队的。即使战胜,也很难把数量众多的刘表水陆军并入自己的编制。正因为曹操有数量大过于刘表的军队,又恰逢刘表卒的大好时机,所以才迅速地使“刘琮束手”;也正因为曹操军力庞大,才能把荆州降兵裹胁在自己的大军中而没有哗溃或倒戈之虞。
综上所论,我们认为曹操的军队加上荆州的降兵,总数当在四十万左右。以四十万左右的军队而言“八十万众”庶几可信。除新野、襄阳、当阳、江陵等地的守军外,曹操所率东下的水陆军当在三十万左右,至少也应如周瑜所言,当在二十五万左右。因此,赤壁之战确实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也确实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2. 三国志曹操传赤壁之战怎么赢
曹军适应水战的只有貂蝉和典韦,,所以不要硬打,,都往陆地去,,相反
海盗非常不适合陆地作战,,等他们上岸几刀就死,,唯一难点在于曹操很麻烦
带青领道,则曹操本身防御低了,,水面战海盗砍曹操很疼,命中很高,倚天,守不住
所以,曹操-倚天+白银【防止都督的水系法术】+风神盾,,倚靠ZOC占据地理,后面是程昱
用白羽+青领道,,,提前买解晕眩的药,,,不买难打,,买了后,,,
曹操抗,程昱每回合状态清除,用晕眩药或加血,,,后面医生开输送吊命,,,
其实会了打法,赤壁战很容易
3. 三国志曹操传关于压级练果打法
张辽3级是有条件的,不要要求全员三级,我打过一次,但是打的不好,收到的是5级的,原因在于第二高等级没有控制高,而且出现了2个4级的。
原则就是——能跑的就跑掉,不杀敌,能用友军杀的就用友军杀。这个不解释了,第一章里这样的关卡很多。曹操的等级是可以起来的,我印象里只要不超过18级就可以了。第二高的等级可以有个好几级,但是有限制不能最高超过多少。剩下的应该全部不拿反击经验为3级,即可收到3级张辽了。
《三国志》游戏简介:
初代《三国志》的游戏画面十分简单,主画面仅仅是以多个色块组成的中原地图,每个色块上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着占领这个区域的郡君主。虽然画面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粗糙的,但在游戏开发的细节上,初代《三国志》的表现即使放到如今看来也难能可贵。
首先,为了游戏的真实性与人物形象细节,“光荣”公司大量寻找了中国明清时期三国人物的白描绣像等文献资料,在人名地理方面也搜集了海量中国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力求精准。其次要提到的是《三国志》的音乐。
其音乐都属原创,由著名作曲家谱曲,其中包括了日本著名音乐人菅野洋子与服部隆之。从《三国志5》开始,游戏使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并以丝、竹、古筝等中国乐器与游戏剧情的氛围一致,可以说在游戏音乐方面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 曹操传提升能力跟一夫当关叠加吗
作为《三国志英杰传》中最基础的系统,能够给予玩家最直观感受的地图方面,制作者们倾注了最大的心血。上百万格的地图全部纯手工制作,包括资源点分布、怪物点分布、城市道路、关隘港口等等……可以说在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类型的网页游戏中,都没有这个耐心与韧性去制作这个庞大的实景地图,市面绝大多数同类型的网页游戏的地图大多是虚拟地图,而《三国志英杰传》的地图,将严谨遵从三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务必追求制作出一种磅礴、温厚,又让人爽心悦目的实景地图。在游戏中,栩栩如生的动态效果,野外兵团、怪物、全明线移动的军团推进及营寨移动、关隘、三国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十个城市、港口、长江、黄河、湖泊、高山、平原等,都将在《三国志英杰传》中一一得到重现。玩家一旦进入游戏,随着游戏进程的逐渐展开,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代入感,在这片真实的实景地图上排兵布阵、逐鹿天下,纵横三国。美哉!壮哉!
5. 曹操赤壁之战
[1]我讲两点理由,考虑分析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利益和立场来考虑,其答案自然明朗,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主力军队遭到重创,一时间难以恢复,他需要时间来整顿内部,发展生产,修养生息,恢复军队的士气,更换武器,补充马匹,粮食,衣物,药品。补充新兵,整改编制,重新训练,治疗伤兵等等。而他在做这些事情时,刘备趁机夺了荆州,又夺了益州,曹操夺了汉中。形成三方鼎立的居局面。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到底先打谁。自然先打孙权。理由两条。
第一,曹操要报赤壁之战战败的仇。这个好理解,赤壁之战前,曹操本来是打刘备的,眼看刘备就被曹操生擒活拿了,到嘴边的肉,居然被孙权抢去了。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曹操心里自然有气。而且他本以为孙权能够迫于他强大的军事压力而投降,没想到这绿眼睛的居然在赤壁烧了他二十万大军和无数战船。这个仇,这口气,不出心里实在难受。加上东吴的顶梁柱周瑜刚死,正好趁这个机会国内没有像样的统帅,赶紧发兵打他一场。指不定就能把东吴给灭了。
第二,刘备不好打。刘备集团在曹操修整军队的时候夺了益州。益州是蜀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么一个险要之地被刘大耳给抢了,要想灭掉他谈何容易?当年刘璋盘踞蜀中,朝廷尚且奈何他不得,何况刘备?刘备此时已经是兵精粮足,文武出众,能征惯战者极多。加上又占据险要地理,易守难攻。曹操若是去打刘备,岂不正好把自己拖入泥潭里?倘若刘备坚守不出,坚壁清野。曹操大军深入重地,找不到刘备军决战,又不能前进半步,空耗费军马钱粮。曹操岂不是被活活拖死在蜀中?
另外,曹操能打刘备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曹操打刘备的最佳时机就是刚占领汉中时。此时蜀地人心不稳,刘备杀人尚且控制不住人心。但是由于孙权在东边趁机打合肥,合肥是曹操集团的军事战略要地,且兵力极少。曹操唯恐有失,连忙从汉中撤兵,次年打孙权去了。为的就是把孙权赶走。解合肥之急。
所以曹操集团在不能打蜀的情况下,只能连续对吴用兵,迫使其一方先倒,刘备集团急于巩固政权,也没那闲工夫管孙权,孙权是孤军奋战。加之曹操水军已有了经验。打孙权是比较划算的买卖。
赤壁之战和合肥之战这两大战役在三国时期前后顺序争议非常多。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曹操几十万北方兵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了个大败。然后曹操败走关羽坐镇的华容道。这时候曹操和张辽都跟关羽的交情不错,最后关羽忍心放走了曹操和张辽等部队。为什么这里我把曹操和张辽都拉出了,曹操手里那么多大将,偏偏扯到了他。
张辽何许人也,这要回到东汉群雄割据时期。当时张辽是吕布麾下大将,张辽的一身武艺是基本是吕布传授。吕布白门楼被斩后,张辽投靠曹操。在赤壁张辽射黄盖救曹操、张辽威震逍遥津。张辽智勇双全、能力突出后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被称为曹操手底下的五子良将。
张辽介绍也说完了,下面该说正事了,曹操赤壁败走以后,急需到北方聚集实力。这时曹操担心后面孙权追兵,特调张辽、乐进、李典镇守合肥。争议来了。陈寿的《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根据曹操传:当时孙权先攻打的合肥,然后才有赤壁之战。然而孙权攻打合肥时,领兵是十万。但为什么在赤壁孙刘联军加起来还没有十万。
然而陈寿的《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根据孙权传:则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然而也是孙权领兵十万攻打合肥,难道赤壁之战曹操连孙刘联军的一个人都没杀死。更何况孙权也没有十万兵马啊?
《三国志·孙权传》和《三国志·曹操传》都是陈寿写的,但居然出现这么大的一个问题。
[2]我认为”张辽威震逍遥津’合肥之战应该在赤壁之战后面,因为当时合肥兵马只有7000多人,而孙权有10万兵马。这就可以证明,曹操在赤壁的死几十万大军基本是他80%-90%的兵了,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合肥这么重要的关口才那么几千人把手。
为什么我要研究这个呢?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特别对于东汉末年这种群雄割据的时期,可谓是英雄辈出啊一个赤壁之战,东汉三分天下。曹操兵败在赤壁后。为什么还是三国中兵将最多的,实力最雄厚的枭雄呢。他的这些实力是怎么在短期间内聚集起来的,这一点刘备和孙权就做不到。特别是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不带在政治和军事上才能突出,他的诗风也非常突出,特别是这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基本在初中、高中课本里经常见。
要说历史至今唯一的两位有才能在作诗方面不错的领导人,估计除了毛主席就属曹操了。
[3]《三国演义》是演义不是历史,所以不要相信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共有八十万左右的兵力,赤壁之战,曹操共出兵二十万,曹操并非败在什么周瑜、诸葛亮手里,而是败在传染病上。曹操兵士多为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加之当时吸血虫病泛滥,而吴国兵士皆为南人,适应南方的环境,对南方的流行疾病也有抵抗力,故曹操才败。赤壁后曹操佣兵六十万有余,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刘备不敢乘胜追击的原因了。罗贯中说赤壁前曹操拥兵八十三万,被火烧连营全军覆没,明显不合逻辑,难以自圆其说。
[4]曹操很有下江南之心,但惧江南之传染病,后加家人之催促,主力死于赤壁,遂退兵镇守北方
6.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
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
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
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
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
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
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7、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第5回)
①华雄被斩后,董卓令吕布出战,公孙瓒不敌吕布,吕布举画戟要刺。②张飞挺丈八蛇矛来攻③接着一旁的关羽舞青龙偃月刀来战,两人仍战不倒吕布。④这时刘备掣双股剑来助战,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⑤最后吕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关,刘、关、张紧追而至。
8、匿玉玺孙坚背约(第6回)
①董卓战败,火烧洛阳,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②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另谋大事。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④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⑤孙坚为此发毒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箭之下;后来毒誓应验。
9、王允巧使连环计(第8回)
①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先将义女歌伎貂蝉许给吕布为妾,待择日送出;②后又将貂蝉献与董卓,并送至董卓府中;③然后离间吕布,使之以为是董卓夺己所爱。④貂蝉也以情迷惑吕布。⑤令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杀死董卓。
10、董卓大闹凤仪亭(第8回)
①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姬妾,心怀不满。②吕布乘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③貂蝉假意哭诉被董淫污、不能复事吕布。④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惭满面。⑤董卓回府后撞见吕布,怒而抢过吕布的画戟,掷戟刺吕布,吕布大惊而逃。
11、报父仇曹操兴师(第10回)
①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到兖州,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经徐州。②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黄巾降将。④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窜他处。⑤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一路杀戮百姓,包围徐州。
12、刘备北海救孔融(第11回)
①陶谦求援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孔融自顾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②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干,往北海郡进发。③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④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⑤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13、陶恭祖三让徐州(第12回)
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刘备也引兵相救。②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③曹操因吕布攻击后方而退兵,陶谦及部属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坚辞。④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⑤后徐州军队和百姓拥立刘备,刘备乃领徐州牧。
14、挟天子以令诸侯(第14回)
①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②曹操兴师入朝,董昭建议曹操迁都许都。③献帝和群臣惧操而不得不从。④迁都许都后,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将军、武平侯。⑤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15、吕奉先射戟辕门(第16回)
①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②刘备写信向吕布求助,吕布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解。③吕布将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并说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④如果射不中,则两家厮杀。⑤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
16、曹孟德割发代首(第17回)
①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刈。②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③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犯了军令,理当斩首。④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⑤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显示自己带头执法。
17、夏侯惇拨矢啖睛(第18回)
①夏侯惇与吕布手下的高顺两军相遇。②高顺战败,夏侯惇绕阵追之,曹性暗地里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③夏侯惇用手拔箭,连眼珠也拔了出来,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④便将眼珠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而战。⑤曹性被他一枪搠透面门而死。
18、白门楼吕布殒命(第19回)
①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②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③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的看法,④玄德以吕布认丁建阳、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劝曹操杀掉吕布。⑤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19、曹阿瞒许田打围(第20回)
①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②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③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④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⑤众皆失色,云长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20、曹操煮酒论英雄(第21回)
①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下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②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天下英雄的对话。③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后,指称自己和刘备为英雄。④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⑤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关公三约(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②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⑤曹操应允。
22、身在曹营心在汉(第26回)
①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欲陷之不义。②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③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④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⑤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刘备下落,可以骑它速去相见,曹操后悔不已。
23、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6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②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③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④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24、关羽千里走单骑(第27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糜二夫人去寻刘备。②但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守将均不放行。③于是关羽就保护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④斩了孔秀、韩福、王植等六员守将。⑤夺下渡船,过了黄河,一路追寻刘备。
25、战官渡袁绍败绩(第30回)
①袁绍得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怒而起兵攻曹。②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一度欲回守许昌。③谋士荀彧劝曹操与袁绍相持,使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生变,再出奇制胜。④曹操纳其言,并依许攸计谋派兵袭烧了袁军之粮。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6、劫乌巢孟德烧粮(第30回)
①谋士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袁绍不听。②许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许攸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屯,大胜。③袁绍也去劫曹城,却中张辽之计。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四处溃散,袁绍父子仓皇北逃。⑤袁绍全面溃败,只带着八百单骑,回到冀州。
27、刘皇叔跃马檀溪(第34回)
①蔡夫人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大会众官于襄阳,请刘备赴会而杀之。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刘备起如厕,从西门逃脱。③蔡瑁引军追赶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卢马失了前蹄。④刘备加鞭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⑤那马从水中涌起,跃过檀溪,仓皇而逃。
28、曹操施计谋徐庶(第36回)
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派人取徐母至许都。②程昱诈称与徐庶结为兄弟接来徐母,仿徐母笔迹去信召徐庶来许都。③徐庶无奈,含泪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④徐庶归曹后,徐母因徐庶弃明投暗而自缢。⑤徐庶心怀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又经此变,虽在曹营,却终身不为之设一谋。
29、刘玄德三顾茅庐(第37回)
①第一次,刘关张来到隆中拜访卧龙,无缘谋面,遇见诸葛亮密友崔州平。②第二次,刘关张冒着大雪前往,遇见了诸葛亮的两位密友及诸葛亮的弟弟。③归途中还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但与诸葛亮仍无缘谋面。④第三次,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前等着,自己拱立阶下,相候多时。诸葛亮醒来,两人相见,刘备请其赐教。诸葛亮论三分天下,愿出山效犬马之劳。
30、博望坡孔明初胜(第39回)
①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②他调度军队,准备火攻,命令赵云,只许输,不许赢。③众将都未见诸葛亮用兵,心中怀疑,张飞等人也不信任诸葛亮。④幸有刘备信任,诸葛亮的命令才可执行。⑤曹军死伤惨重,博望坡一战大捷,众将皆服。
31、诸葛亮火烧新野(第40回)
①曹仁、曹洪引军十万杀奔新野。②诸葛亮张榜晓谕居民,随刘备往樊城暂避。③曹仁领兵进驻空城新野,后夺房造饭安歇。④初更后狂风大作,诸葛亮让赵云领兵往城里射火箭,西、南、北三门火起。⑤曹军夺东门出逃,又连遭赵云、关羽和张飞等截杀,曹军大败。
32、刘玄德携民渡江(第41回)
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33、赵子龙单骑救主(第41回)
①赵云不见了刘备夫人,单枪匹马去寻找,在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送至长坂坡;②在枯井旁寻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存子嗣,投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③赵云独自一人,怀抱阿斗,七进七出,左右冲杀,连斩了曹操五十多员大将。④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急问左右是谁,⑤当得知是赵云时,曹操感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34、张飞大闹长坂桥(第42回)
①张飞设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树枝,往来奔跑。②马匹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不敢轻进。③他立马于桥上,曹军众将都不敢近前。④他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诸军众仓皇而逃。⑤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令拆断桥梁,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疑兵之计。
35、诸葛亮舌战群儒(第42回)
①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来江东见孙权,早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在此等待。②张昭等人主张降曹自保,挑言问难。③诸葛亮侃侃而谈,一一辩驳,东吴群儒皆失色无语。④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入见孙权。⑤诸葛亮则使用激将法,终使其茅塞初开,同意联合抗曹。
36、诸葛亮智激周瑜(第44回)
①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②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对方。③鲁肃大惑不解,夹在两人中间,互相说解。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操乃是为了二乔而来。⑤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37、群英会蒋干中计(第45回)
①蒋干自称与周瑜同窗交契,为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②周瑜大张筵席,令太史慈监酒,不准谈军旅之事。③群英会上,周瑜故做狂态,佯醉泄露机密。④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让曹操误认为蔡瑁、张允通敌。⑤曹操中了反间计,除掉了张允、蔡瑁两位水军都督。
38、用奇谋孔明借箭(第46回)
①周瑜决意杀诸葛亮,委任他十日打造十万支箭。②诸葛亮领命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③他算定第三天江上会有大雾,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于是夜趁雾色靠近曹营。④曹军不知虚实,只命射箭不止。⑤孔明不费一兵一卒借回十万多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39、献密计黄盖受刑(第46回)
①为了实施火攻曹军的战略,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③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④随后黄盖诈言降曹,曹操上当。⑤而后黄盖顺东南风率船纵火冲入曹操水寨,火烧赤壁,立下大功。
40、庞统巧授连环计(第47回)
①周瑜密谋使用连环计火攻破曹,可是没有人去曹营实施计策。②正巧曹操又派蒋干来探消息,庞统受周瑜之命,将计就计,随蒋干至曹营。③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④庞统以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多生疾病为由,建议船只首尾相连。⑤曹操不谙水战,被庞统所骗。
41、七星坛诸葛祭风(第49回)
①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②孔明写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说可为他借得东风。③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等候东风吹起。④三更东南风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斩杀孔明。⑤孔明早已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42、周公瑾火烧赤壁(第49回)
①曹操率大军南征,处于弱势的蜀吴联合抗曹,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②周瑜行反间计骗取曹操杀了水军将领。③又以连环计让曹军战舰相连成,诸葛亮作法祭来东南风。④黄盖行苦肉计诈降,率船顺风纵火冲向对岸,火烧曹军。⑤曹军全面溃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
43、关羽华容释曹操(第50回)
①赤壁大败后,曹操从华容道败走。②他三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③然而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多亏部下相救才得以逃脱;④三笑笑出关羽,且又在万夫莫开的华容狭路上。⑤曹操以昔日之情说动关羽,关羽义重如山,放了曹操。
44、关云长义释黄忠(第53回)
①黄忠与关羽大战时马失前蹄,跌倒在地,关羽义释黄忠,让他换马再战。②长沙太守韩玄将他的青马送与黄忠,并令其射死关羽。③黄忠心下不忍,几次虚射后只射中关羽盔缨。④韩玄大怒,欲杀黄忠,这时魏延杀了韩玄开城投降。⑤后来刘备亲往黄忠家探视,黄忠才投降刘备。
45、“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
①东吴孙权要向蜀索回荆州,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②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③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④周瑜带兵追赶,却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⑤诸葛亮令军士高声羞辱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46、孔明三气周公瑾(第56回)
①赤壁大战次年,周瑜欲夺荆州,却被孔明抢先夺去,火气攻心,箭伤破裂;②周瑜本想假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这一机会,逼诸葛亮交出荆州,③不料孔明让赵云依锦囊行事,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④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⑤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47、耒阳县凤雏理事(第57回)
①刘备初见庞统,以貌取人,未重用其才,只委任庞统为耒阳县令。②庞统终日饮酒为乐,荒废政事。③张飞奉命前去视察,责问庞统。④谁知不到半日,庞统将一县所积公务全部办理,有条不紊。⑤张飞大惊,回报刘备,刘备知错,任其为副军师中郎将。
48、曹阿瞒割须弃袍(第58回)
①西凉马腾兵败被曹操所杀,马超得韩遂相助兴兵报仇,直入军中捉拿曹操。②曹操听见“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脱下红袍;③又听见“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慌忙割断胡子;④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⑤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最后曹洪、夏侯渊相继赶到,曹操才得以逃脱。
49、曹操抹书间韩遂(第59回)
①曹操在阵前约韩遂单独谈话,让马超心疑。②然后又送去一封有涂改的书信,使马超以为是韩遂有意涂改。③韩遂想请曹操阵前攀话让马超刺杀曹操,曹操却令曹洪上前向韩遂说莫误丞相之言。④马超听了大怒,欲刺韩遂。⑤韩遂无奈想要降曹,事情败露被马超砍断左手,幸得曹军所救。
50、张松献图投刘备(第60回)
①张松入都拜见曹操,要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②曹操见张松相貌丑陋,对他傲慢对待,乱棍赶走。③张松回西川,赵云得命等候在路上迎接他。④张松得到刘备的厚待,遂将私自绘制的西蜀地形图交给刘备。⑤又将法正、孟达推荐给刘备,引刘备入主西川。
7. 曹操为什么会兵败赤壁
曹操当时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倒不是因为曹操当时骄傲自大轻敌的原因。
第一个错误:未能先赶走刘备的军队。当时刘备只有2万人,而曹操至少有20万的大军,他完全有能力先灭掉刘备的军队,不是他曹操轻敌,而是他知道他一进攻,刘备就跑,自己一追,刘备就会跑到益州或者直接渡江,他的渡江计划将要重新筹划。
第五个错误:曹操错估了当时的战略形式,其实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曹军。
8. 赤壁之战的地点在哪里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编辑]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编辑]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编辑]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编辑]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
[编辑]
附录
[编辑]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编辑]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编辑]
参考书目
*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 蒋永星. 「周郎赤壁何处」,《历史教学》,1980.12,50
* 解放军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1986
* 李友松. 「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中华医史杂志》, 1981年第11卷第2期
* 张作耀. 《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 三国志曹操传刘禅那一关要怎么过才容易
1.拉级 就是带几个 最厉害的 别带多 就带几个 然后 把级低的全带上
因为 敌人的 级是 取咱们出征人的平均数 所以…打起来一定不难
2.多买药 一步步走 一步步抗 到门口时 让一个先去死 引伏兵 让大部队在门口堵 消灭堵的 那路后 另外一路估计也来 然后 靠地理 一点点耗 耗完 在望前杀 不过这关 麻烦的很 得有耐心
10.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三、曹操南征和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彧问计,荀彧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四、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决心,此时谋士贾诩说:“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动,现在应该修养生息,养精蓄锐,对南方施加压力,那么孙权可以不战而定” 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词打动了孙权(注五),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注六),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的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军界抗击曹操的坚决态度,注定了曹操在长江上将有一场硬仗。
当周瑜和程普率领意志坚定、水战能力冠绝天下的东吴水军精锐三万人逆江而上时,曹操却十分不顺利。
,但曹操没有同意。
而且,曹军将面临瘟疫的威胁。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赤壁战前虽然曹军没有大规模瘟疫发生,但军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对于军心的影响不能小看。
克劳塞维茨计算军队战力的公式是:工具与意志的相乘。
曹军在意志上输给了东吴,其水战工具也未必比吴军精良,此次作战,曹军很难占到便宜。
五、决战赤壁
赤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其实在火烧乌林之前,曹军与孙刘联军是有一场正面接触的水战的,结果是曹军不利。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也采取了《周瑜传》的记载:“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大致就是:周瑜率领吴军逆江与刘备军汇合,共同迎战曹军,恰巧曹操到达赤壁(这是赤壁个泛指,《三国志》中多人传记均见“赤壁”,但这个“赤壁”应该是包括乌林在内的大片地区),于是,两军在大江上有过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试探,或许是曹操确实准备登陆,又或者仅仅是小规模接触。
其实关于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汉末英雄记》记载:“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牌)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前半部分描写,那么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那场接触战的全景,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描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全貌,那么这就显得有点荒谬了,曹操取得大批战船是可以确认的,怎么可能会“无船,作竹椑”呢?会不会是王粲把赤壁之战和那场接触战混在一起说了?
不管怎么说,在决战赤壁之前确实是与一场接触战的,结果是曹操败了,正是因为这场战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所以他把战船链起来了,这样能够保持船身的平稳,有利于不习水战的北军南渡。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曹操的这个破绽被看出后,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献诈降书(注七),又派黄盖准备“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与《三国演义》中描写得一样,当时确实有东南风(注八),只不过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现象。
当黄盖的油船接触到曹船后,立刻点火,被连在一起的曹船无法躲避,纷纷着火,周瑜水军随后跟进,曹操大败而走,死着不计其数。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大致情况就是:大火一起孙刘联军跟进追击,曹操引军败走。
曹操败得很狼狈: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可见当时曹操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也是因为无法选择道路),从华容败走,华容当时是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就是沼泽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与对荆州地理的模糊有关系。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
六、曹操北归和孙刘跟进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曹操传》: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可见,曹操的陆军从乌林经华容到云梦大泽与从水陆退到巴丘的水军残余汇合,烧毁残余船支,随后派遣张憙率领骑兵支援合肥。
同时《资治通鉴》记载:“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又派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
周瑜则率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等进攻南郡曹仁,刘备收取荆南。
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七、曹(A)、刘(B)、孙(C)各时期参战的兵力的探讨。
1、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注九),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B、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还是有点实力的,长阪败后他仅关羽水军就有数千,那么刘备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多到两万之间,可惜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阪彻底击溃。
C、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进十万的数量级。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
又有,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合肥。
可见,当时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
2、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A、曹操给孙权的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万的数量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个“数十万”,笔者的理解是二十万以上。
同时还有仆从国的部分兵力:《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B、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那么刘备的兵力笼统来说就是最多一万人。
C、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是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对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
3、曹操赤壁败后的兵力
A、《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曹操的这个动作很有再次下江东之意,如果单纯是孙权威胁合肥,则没有必要“作轻舟,治水军”,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周瑜的一把火烧垮了曹操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八、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和失误小结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四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九、曹操行军路线
1、进攻路线: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十、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纪》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