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战机历史

战机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6-09 00:02:06

Ⅰ T-50战斗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开始研发新一代战机,以取代当时的主力机种米格-29战斗机和苏-27战斗机;当时的发展计划衍生出了苏-47战斗机和米格1.44战斗机两种机型。
2000年,俄印最便已开始就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进行接触。苏霍伊公司领导人波戈相曾向印方承诺,俄方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的性能将与美国的F-22“猛禽”相当。由于研制新型战斗机的费用极其高昂,俄方独自承担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印度则想从俄方那里获得制造第五代战机的技术,因此两国很快便在联合研制新一代战机的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协议。
2002年,苏霍伊公司获选主导“未来战术空军战斗复合体”(PAK-FA)的发展,融合苏-47和米格1.44战斗机的技术,制造出了T-50原型机。
2007年,是T-50试飞的原定时间,但由于引擎研发及其他技术问题,试飞时间延期为2009年8月,但是在该年5月时,负责发动机的土星公司已暂停研发。因为国防部资金短缺及合约到期,可能影响试飞时间。
2007年4月24日,俄罗斯的发动机制造商——“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NPO Saturn)的网站首次对外透露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可能的布局图片。俄罗斯未来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作为未来战术航空综合系统(PAK FA)项目的一部分正在进行开发,苏霍伊设计局的T-50战斗机在与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竞标俄罗斯国防部第五代机项目中取胜,“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被选择为该机提供发动机。
2010年1月29日,T-50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进行了首次试飞,比美军的F-22晚了整整13年 。
2010年10月,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表示在年底前可能与印度签订设计草案协议。印度空军总参谋长表示采购该飞机的费用为250亿美元左右。由于印度计划大量采购西方新型战斗机,是否仍将订购T50战斗机有一定疑问。
2011年3月3日,第2架原型机进行了44分钟的试飞。此两架原型机都未装上雷达及武器控制系统。
2011年8月17日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举行的2011年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上公开亮相。
截止到2012年2月,已有三架T-50的原型机参与各项测试,总飞行次数已超过120次。据悉,第四架T-50将在2012年后半年加入测试。
2012年8月,第三架原型机试飞中开始进行对主动电子扫描雷达的测试。
2012年8月12日,为庆祝俄罗斯空军成立100周年,俄第五代战机T-50继2011年莫斯科国际航展首度亮相后,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
2012年秋天,澳大利亚军事智库Air Power Australia军事分析师们对苏霍伊设计局的T-50和美国的F-22“猛禽”及F-35“闪电2”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认为,俄罗斯新型歼击机在很多方面要优于美国的同类型飞机。
2012年12月2日,第四架原型机首飞。
至2013年,T-50共进行了100次试飞,其后的9个月再进行多20次。
2013年8月俄罗斯已经为T-50战斗机研制出机载供氧系统,并打算将其运用到其他高空飞机上。俄罗斯已经为其最新型号的战斗机T-50研制出一种机载供氧系统。俄罗斯的飞机仍然在使用氧气瓶系统(重90千克/198英镑左右)。也就是说,飞行在4000米(1.2万英尺)高空中飞机上的飞行员必须监控其空气和燃料供应。俄罗斯新的机载供氧系统设计仅重30千克(66磅),结构更加紧凑,能够供应远多于同等重量的氧气瓶供给的氧气。俄罗斯计划开始用机载供氧系统更换所有飞机上的氧气瓶。印度也研制出一种机载供氧系统,它将首先安装在作为技术验证机的新轻型作战飞机(Light Combat Aircraf,LCA)上。最终,这种机载供氧系统将安装在印度的所有高空战机上。
2014年6月10日,T-50战斗机第5架原型机055在靠近莫斯科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基地地面起火。随后被运回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维修。
2014年10月30日,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下属的“雷达电子技术”公司交付第一批为未来前线航空系统(PAKFA)T-50研制的“喜马拉雅”电子战系统。T-50飞机机体上集成了独一无二的主动和被动雷达和光学定位系统,实现了“智能蒙皮”功能。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改善了飞机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敌方飞机的隐身技术。
2014年11月2日,俄罗斯T-50战机再次试飞。翼下增添四个挂架。
2015年,普京宣布第一批T-50将交付俄罗斯空军,并开始部队测试,然后组建飞行大队。据悉俄罗斯将在茹科夫斯基城开始第五代(注:按美国的标准为第四代)重型多用途战斗机T-50的飞行试验。试验时间大约持续五年。
2015年12月8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表示,俄第五代战斗机T-50的飞行性能试验接近尾声,目前已经在进行航空电子设备测试。
从T-50首飞的2010年1月29日一直到2015年秋,改项目的5架原型机完成了700架次试飞,其中多架原型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维修。
2025年,俄罗斯将用T-50全部替换老旧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

Ⅱ 中国战斗机发展历史!

解放前的不说了,没什么可说的。
解放后的朝鲜战争开始修理飞机。进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参加朝鲜战争。同时装备了相当多的拉-11战斗机。还有几架国民党留下的P-51野马战斗机。
50年代仿制米格-17,命名为歼-5。产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开始仿制米格-19,不过急于求成,质量低劣。同时开始引进米格-21,自己论证的几种战斗机过于“大跃进”了,纷纷下马。60年代,沈阳主抓米格-19仿制的歼-6定型,成都准备生产米格-21仿制的歼-7。歼-7大量生产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对歼七哟所改进,但是由于米格-21基础太差,性能没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昼间战斗机。

70年代陆续研制歼-9和歼-13,因发动机和本身设计经验不足,加上管理混乱,外行领导内行、空军出尔反尔,无功而返。
唯一幸存的是沈阳的歼八,在80年代开始小批量生产,陆续至今。

80年代开始和以色列合作,结合歼-9的经验研制歼-10(基本上是引进)。2000年后投入生产装备部队。80年代末与美国合作改进歼八失败,引进法国幻影2000因价格太高而放弃。90年代引进苏-27,2000年后才国产化。
2000年后歼6完全退役,歼-7停产开始退役。
目前主力机型中,骨干是苏-27/歼-11、苏-30MKK、歼-11B、和歼-10,占到将近一半。其余是歼八和歼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七,然后是缺乏电子战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的歼八。10年内空军主力还是三代机,数量上以歼10为主。歼-20开始少量装备。

Ⅲ 美国F-22战斗机的开发历程是怎样的

1971年美国战术空军指挥部提出的下一代战机的研发计划。这个计划带动诸多1970年代的小型研究计划,美国空军原先打算于1977年到1981年之间以两组原型机进行试飞,可惜因预算不足而取消。当年美国战机的设计重点是对地攻击为第一优先,只要求空战时有足够自卫的能力。

1979年时,美国空军将对地攻击和空战性能的重要性提升到同一层次。

1982年美国空军面对苏联战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空军准备使用F-15E与F-16担任对地攻击的任务、F-117进入试飞阶段,对地攻击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当年10月,最终定案的计划正式在最后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

ATF的技术要求将以下五个特点集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侦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不需使用后燃器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满足于以往使用后燃器短时间超音速冲刺)、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能力。

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必须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与YF-23的竞争试飞后,F-22被美国空军选中继续研发。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小组的YF-22中标,并按要求制造两架原型机。1990年9月29日,第一架YF-22首飞,10月26日进行了第一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机进行首次飞行。11月3日YF-22原型机进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飞行。

随后于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国湖海军武器试验中心首次发射了未装弹药的“响尾蛇”导弹,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导弹试验场发射未装弹药的AIM-120“阿姆拉姆”导弹。

1991年8月2日空军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亿美元的工程发展合同,制造13架试验型飞机。1991年12月16日,空军确定了F-22战斗机的外形,并制造了风洞试验和测定雷达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开始准备内部设计和飞机制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设计修改。同月,进行了F119型试验型发动机部件的关键性设计评审,完成了发动机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进行F119发动机的生产和组装。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发展阶段的发动机开始进行试验。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统公司开始制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关键设计评审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飞机机身的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组装完毕,开始进行加注燃料和发动机试车。4月9日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公司首次公开了F-22战斗机,并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绰号。1997年9月7日,该机在罗宾斯空军基地进行了58分钟的首次试飞。随后,该机于1998年春返回爱德华空军基地,交由空军试验。

2001年8月,F-22研制成功10年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批量生产F-22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接生产295架F-22的生产订单,如果价格成本令军方满意,五角大楼将会增加订数。

2002年1月,美国空军官员宣布F-22“猛禽”战斗机的首支作战联队将驻扎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首批F-22战斗机计划于2004年9月抵达兰利空军基地,2005年12月将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兰利基地成立三个F-22战斗机中队,共拥有72架飞机和6架备用机。

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完成F-22静力试验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F-22的疲劳试验。F-22机体要求使用寿命为20年或8000飞行小时。

2002年8月,美国空军宣布,将F-22更名为F/A-22,以更准确地体现F/A-22的使命,包括对地攻击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配合空军提出的FB-22轰炸机型的任务。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飞行试验,在试验中,F/A-22实现了以2倍音速飞行;飞行高度15240米以上,并完成了高过载机动飞行,如9克转弯。在3048米以上高度进行了亚音速飞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困扰多时的F/A-22软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标志着F/A-22项目又取得一次显著的进展。改进版本的软件安装在F/A-22上后,显著改善了座舱系统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于软件的问题,座舱系统每运行两小时就要关闭一次,现在则可以连续运行21小时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试验飞机在例行试飞时差点坠毁,据空军初步调查称,事故是因驾驶员没按原定程序进行飞行机动而致,并非飞机本身出现问题。

2004年3月,空军决定略微增加订购F/A-22的数量,主要的原因是该项目在削减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认为当前的项目估算支持采购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军确定的采购目标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国空军宣称F/A-22进入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阶段,这为扩大“猛禽”战斗机的采购扫清了障碍。

2004年6月,美国空军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项价值4.92亿美元的固定价格确认合同,用于购买制造24架F/A-22所需的先进器材和相关设备,这标志着第五批“猛禽”战斗机即将投入低速初始生产。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F/A-22的生产速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步伐。该公司的目标是2004年生产19架战斗机,并计划在大批量生产阶段每年生产24架F/A-22战斗机。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军F/A-22“猛禽”战斗机坠在美国内华达州南部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坠毁。

虽然美国防部还未正式宣布,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防部已经批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A-22战斗机进入全速生产。F/A-22单价1.2亿美元(不含研制成本·武器和维护费用)。2005年5月12日,首架作战型F/A-22已交付给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第1战斗机联队第27战斗机中队。

2005年在美国空军正式服役的量产型则为“F-22A”。最初计划采购750架,经过两次削减最后确定的采购数量是183架,现已交机50架。空军目前正考虑增加购买60架。F-22“猛禽”战斗机每架成本高达1.3亿美元。

F-22的试验和改良十分细致和周到,因为美国空军认为“F-22并非今日所需,而是为了对付明天的威胁。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在研制,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预料的明天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问题。

我们考虑的是美国空军明天的空中优势。因此F-22必须组合有最好的隐身性、超音速巡航。一体化航空电子系统、敏捷性以及作为制空权所需的对空、对地致命的打击和支援性。”

2009年4月6日,奥巴马政府时任国防部长盖茨宣布,国防部将向国会建议删减许多大型武器采购计划,包括在制造生产的187架F-22战机完成后,减少乃至停止生产这一昂贵战机。

Ⅳ 战机的发展史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但是这个系统会造成子弹的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发展历程

初露锋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

两次大战间的发展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

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

进入喷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冷战时期的变迁

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设计方向

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

喷气式战斗机——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图)(苏联的米格-1550年代初世界上最 成功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在朝鲜战争中有突出表现)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
(图)(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用来与米格-15相对抗的F-86型喷气式战斗机)

变后掠翼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图)(俄罗斯的米格-29高机动性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

http://hi..com/007cn/blog/item/edb35c6034950bdf8db10ddb.html

Ⅳ 介绍一下U2战机的历史

1954年4月,洛克希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提交第9732号报告,报告中提出以XF-104原型机的机身和尾翼,加上翼展为21.54米、展弦比为10的机翼,作为新型高空侦察机的主要机体设计。飞行高度22250米,足以躲开当时苏联各种高射炮、导弹和战斗机的拦截。任务半径为3200千米,有效载荷为270千克。发动机采用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J57(推力为4200千克)。

1954年4月,洛克希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提交第9732号报告,报告中提出以XF-104原型机的机身和尾翼,加上翼展为21.54米、展弦比为10的机翼,作为新型高空侦察机的主要机体设计。飞行高度22250米,足以躲开当时苏联各种高射炮、导弹和战斗机的拦截。任务半径为3200千米,有效载荷为270千克。发动机采用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J57(推力为4200千克)。

1954年12月9日,中央情报局与洛克希德公司正式签定了20架新型侦察机的合同,并正式命名为U-2。最后订单增加为50架(不包括后来的U-2R),研制经费从秘密预备资金中拨出,共计5400万美元。 U-2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制,至今已形成11种型号。它历经冷战各大事件,甚至是事件中的主角。经过上述改进,U-2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U-2R基本数据

全长 19.20m
全高 4.88m
全宽 31.39m
机身重量 7.03t
最大速度 692km/h(高度21300m)
巡航最高高度 27430m
最大航程 4830km

Ⅵ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朝鲜战争时期是修理。
战后开始组装,然后是自己制造零件组装。米格-17,中国叫歼-5
然后是引进组装米格-19,中国叫歼-6

很快又引进米格-21,从沈阳转到成都生产,中国叫歼-7。
沈阳开始研制歼-8,历时10年才定型,不过只是白天型,没有安装当初设想的雷达和中距离导弹。(雷达工作不稳定,探测距离短,PL-4导弹射程短,和红外导弹一样,不到10公里。)
80年代后歼-7改型,并大量出口,又从外国买回米格-21M进行仿制,中国叫歼-7大改、歼-7III(后来编号J-7C/D)。原计划大量生产,后来由于性能不好,只生产49架,装备北京军区空军15师和南京军区空军29师各一个团。
成都同时开展歼-10的研制。引进了以色列的Lavi(狮)式战斗机部分技术,现已生产装备空军。目前还在继续改进中。
沈阳继续改进歼八,命名为歼八II,目前已经具备中距离作战能力。
90年代购买俄罗斯苏-27和苏-30战斗机,并引进仿制苏-27,中国叫歼-11。后来自己更换机载设备 ,命名为歼-11B。(有侵权之嫌)
现在成都研制的歼-20已经试飞。
巴基斯坦出资一部分,成都“借鉴”俄罗斯米格公司技术研制了FC-1枭龙(巴基斯坦JF-17雷电)已经服役。
据说沈阳从乌克兰购买了苏-33的部分图纸,仿制苏-33,中国叫歼-15。

南昌在米格-19的基础上修改设计,研制出强五。不过由于改为两侧进气,迎风面积增大,局部外形设计也有缺陷,最大速度降低大约10%。
目前“借鉴”俄罗斯雅克公司技术研制的L-15教练机可以充当攻击机。
西安研制的攻击机歼轰-7是吸取1974年西沙之战教训,为海军研制的远程攻击机。差点被空军搞流产了。好在海军坚持,终于定型投产装备了。

有几个人不能不记住:徐舜寿(中国第一代战斗机设计师,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黄志千(歼八第一任设计师,因飞机失事遇难)、陈一坚(坚持JH-7)、宋文骢(J-10)、屠基达(J-7出口型为国家挽回千万损失)

Ⅶ 世界战斗机发展史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发展历程】

初露锋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

两次大战间的发展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

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

进入喷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冷战时期的变迁

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设计方向】

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

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

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

变后掠翼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

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

隐身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

战斗机可以执行除了精确攻击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务。战斗机可以将地图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舰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才能生产战斗机。
最早的军用飞行器主要是用来担任侦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飞机设计师安东尼·佛克尔发展出一种传动装置,此装置能让装配在飞机上的机关枪将子弹在螺旋桨旋转的空隙间射出。这就是第一架战斗机的诞生。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将敌人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击落。在此之后,由于轰炸机被广泛地使用,战斗机也担任拦截敌方轰炸机或是护卫己方轰炸机的任务。最能够确保友军的轰炸机飞抵目标位置并执行任务的方式,就是击落敌方的战斗机。

Ⅷ 美国F-14战斗机有着怎样的研究历史

现在让我们回溯到1970年底,格鲁曼公司出厂的第一架F-14原型机,由计划试飞员威廉与格鲁曼公司首席试飞员罗伯特特进行首次试飞。这次试飞只持续一个简短的时间,可变翼也维持在全开的状态。但是第二次试飞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架原型机因为主要液压系统故障,威廉与罗伯特随即将拖着黑烟的飞机掉头朝着跑道飞去。并且使用紧急气动装置将主起落架放下,准备进行迫降。

结果没想到就在跑道尽头不远处,这架原型机的第二套备用液压系统也告故障。这两名飞行员只好弹射逃生,飞机全毁。随后还有19架原型机出厂,其中第7架将会成为F-14B的原型机。而被送到马里兰州的第10架原型机,则与威廉同归于尽。

按照1969年所签定的合约,美国海军向格鲁曼公司订购429架F-14A量产机。这些量产机是以固定价格成交,也就是说格鲁曼公司得自行吸收通货膨胀等额外成本。但是在70年代初期,恶劣的经济情况导致格鲁曼公司每交机一架,它自己也要贴钱进去。

到71年3月时,格鲁曼公司已经承受不了这种损失,要求美国海军重新订合约。直到1973年,格鲁曼公司才与美国海军达成新的合约。从第135架量产机开始,采用新的议价方式。而且美国海军借给格鲁曼公司两亿美金让它周转,直到再议价成功为止。

但是这项借贷遭致批评,于是在74年时,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不再借贷给格鲁曼公司。正当难关横亘于前,幸好伊朗巴勒维政府也要采购F-14,于是伊朗银行便借贷7500万美金给格鲁曼。美国银行团也联合贷款12500万美金给格鲁曼周转。雄猫机的量产计划才得以继续。

1972年秋天,位于穆古海军基地的VX-4作战测试评估中队接收了头三架F-14A战机。这中队专门负责战术的发展,以及教范的建立。同年6月,位于迈拉玛海军基地的VF-124中队开始换装F-14A战机。

该中队的主要工作是训练合格的舰载机中队飞行员。而头两个完成战备的飞行中队是VF-1以及VF-2中队,全都在迈拉玛海军基地。在74年中旬,这两个完成战备的中队就被调到企业号航空母舰上了。

比起老旧的F-4鬼怪机,F-14A的性能算是改进甚多。在高推力的情况下,F-14A能够维持在77度的高攻角一阵子。而美国海军限制飞行员只能将战机飞到2.25马赫,雄猫机在这种高速下能够作出6.5克的动作。

它从静止到1.8马赫的加速耗时75秒。在装载4枚不死鸟导弹,两枚麻雀导弹与两枚响尾蛇导弹的情况下,F-14A可以在航空母舰外280公里处执行战斗空巡任务达90分钟,或者是距离航空母舰470公里处执勤一小时。在相同挂载下,F-14A可以在远达航空母舰317公里处,执行1.3马赫的拦截任务。

Ⅸ 一式战斗机的历史

一式战斗机是中岛飞机公司于1937年12月在日本陆军的指示下开发的单发单座战斗机。用于取代九七式战斗机(中岛Ki-27)。军方要求该机的最大速度达到500公里/时,并能够在5分钟内爬升至5000米高度,续航距离必须在800公里以上,武器则为两挺7.7毫米机枪。
除此以外,新飞机必须拥有等同于九七式战斗机的优异机动性。中岛任命由小山悌所领导的设计团队进行设计,在机体的整体设计上除了加入了可收放式起落架设计以外,基本结构大多与九七式战斗机相同,因此开发进度还算顺利,第一架原型机于1938年12月12日进行首次试飞。这是日本陆军第一架配备可收缩起落架,可是这项设计也遭致许多飞行员的批评;不过在测试的结果表现出一式战斗机的续航力以及最高速度比九七式战斗机来的优秀,但是在回转性上比九七式来的差,测试结果出来之后陆军对此机型还算满意并下令量产,不过也下达了换装更高出力发动机的改良型开发命令。
设计初期,由于陆军要求不合理以致于中岛在开发此机型过度将机体轻量化以达到陆军之要求性能水平,导致在原型机试飞时发生了空中解体的惨剧,由于在解体前有零战原型机在空中解体的前例,联带的让陆军对隼的不信任,将其配发时间延后要求其对机体结构加强。但因为此次意外之后日本陆军对隼的性能要求回归合理面,不再一昧追求机体性能指标,而回归要求机体的稳定性为主(此种性能指标之要求为当时日本各军种之通病)。
此机也是日本战机中第一种装备防弹装甲及自封油箱之机种。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一式陆战是日本陆军最重要的战斗机,足迹遍及所有日本陆军涉及的战区,也是盟军经常碰上的对手。由于在外型上与三菱的零式战机相近,很多盟军飞行员的作战纪录其实是遭遇一式陆战,而非零式战斗机。大战末期一式陆战除了担任第二线的任务之外,也参与神风特攻队的自杀任务。
到大战结束时,总产量约为5919架,是仅次于零战生产量的战斗机。

Ⅹ 96式舰上战斗机的战机历史

世界第一种性能超越陆基战机的舰载战机,很可能还是当时最强的战机,不过初期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日本飞机的性能,所以96舰战的名气不大,该机1937年开始在中国战场投入实战,性能比中国空军当时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机都好,不过初期数量不大以及国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超过预料,加上96舰战虽然盘旋性能很好,但速度不是很快,国军利用96舰战这个缺点,采取高速战机与慢速双翼机搭配的战术对付96舰战,由慢速双翼机纠缠96舰战,由高速单翼机伺机偷袭对付96舰战,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96舰战航程有限,并不能为日军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而且战区滞空时间有限,并不能与就近起飞的国军战机长时间格斗,所以96式舰战虽有整体性能优势,但也无法解决国军空军的战斗机力量的威胁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海军航空兵多数战机其实依然是96舰战,96舰战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与美军英军各种战机交锋而且还略占优势,到1942年底则由性能更加优秀的0式舰上战斗机全部取代,退役的96舰战转为海军舰上战斗机训练机

热点内容
文章说英语 发布:2025-01-10 14:10:08 浏览:972
华祺教育 发布:2025-01-10 13:53:42 浏览:186
aa校园巴士 发布:2025-01-10 11:44:41 浏览:729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发布:2025-01-10 11:29:56 浏览:123
全国二卷2017数学文科 发布:2025-01-10 11:17:49 浏览:111
配音h教学 发布:2025-01-10 11:16:27 浏览:276
笙视频教学 发布:2025-01-10 09:02:09 浏览:765
负责英语 发布:2025-01-10 08:32:28 浏览:302
学校师德师风检查总结 发布:2025-01-10 08:09:29 浏览:291
顺产多少钱 发布:2025-01-10 07:56:11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