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
① 研究灾害地理学的意义
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可以看看这个! http://ke..com/view/206199.htm
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有关联,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③ 灾害地理学的分类
根据灾害的地理属性分为:
①气象气候灾害。如寒潮、台风、暴雨、冰雹、霜冻、冷害、热害、沙暴等;
②地貌灾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灾害。主要指植被和农作物的病虫害、天然森林火灾、植被退化、生物灭绝等;
④水文灾害。如洪涝、风暴潮、泥沙淤积等;⑤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层陷裂等;
⑥土壤灾害。如表土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当其达到一定强烈程度,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物质财富构成威胁或破坏时,始能称为灾害。
按照灾害波及的地理范围分为全球性、区域性灾害。
依照持续时间的久暂分为长期性、季节性和暂时性、突发性灾害。
还可按危害程度分类。
④ 研究灾害地理学的必要性是什么
防 治
⑤ 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高中地理学
中国国土空间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⑥ 灾害地理学的特性
从地理学角度看,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性:
①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广域性。不同自然地理区域其发生时间、种类、性质、频率、机制和后果大不相同。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决定了不同区域间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各地发生旱涝灾害,故往往超越国界和自然地理区域而具有广域性;
②相互联系的群发性。自然灾害在发生学上具有功能性联系,一种自然灾害能诱发或抑制其它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互为条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自然灾害群或系统。如地震往往伴生海啸、滑坡、地裂缝等,地震灾区又易滋生瘟疫;暴雨则诱发洪涝抑制干旱。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程度和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故灾害发生的地理规律与所采取的对策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专题讨论了地理环境中的灾害问题。
⑦ 福师 灾害地理学 暴雨形成条件有哪些
暴雨形成的条件,一是水汽条件,在天气尺度系统移进乌鲁木齐前,槽前的中亚到新
疆一带有一片准饱和区,即T一Ta<3`1C.这是决定此系统能否出现暴雨的重要依据之
二是垂直运动条件,有了丰富的水汽供应,不一定有暴雨,还需要有持续的,强的上升
运动,不同空间尺度的天气系统,将会引起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过程和不同强度的暴雨.
三是不稳定能量条件,出现暴雨前48h,从地面85kPa,70kPa,50kPa各层都能出现高能量
区,其中85kPa表现最为明显.
希望被采纳 谢谢
⑧ 研究灾害地理学的必要性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开展《灾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使读者初步了解灾害现象、认识灾害规律、研究灾害对策、探讨治理措施,培养读者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收集灾害信息、整理灾害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学会灾中自救、互救,减少伤亡损失;初步掌握灾害研究的野外考察方法。
⑨ 灾害地理学的介绍
灾害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应用地理学与自然灾害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⑩ 福师《灾害地理学》 冰雹形成的物理条件有哪些
冰雹,人们常称为雹。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气流升力与空气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冰 冰雹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 冰雹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①大气 地区降下短时冰雹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