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新闻报道

历史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 2022-06-16 17:36:37

⑴ 新闻报道历史事件八国联军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⑵ 历史古代时事新闻10条

南方洪灾7月6日报道,入汛以来,连续的暴雨让南方多个省份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多个城市变成一片泽国。据悉,自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共出现了20次暴雨过程,是历史同期最多的。受灾人口超过3千万,直接经济损失五百多亿元。多名记者航拍记录了受灾区的洪涝状况。图为2016年5月26日,长沙,洪水流经湖南橘子洲。橘子洲上的主要道路已经被淹没。尼伯特台风最强:2016年第01号超强台风尼伯特(Nepartak),8月9日14时,风速68米/秒,移速30公里/小时,东经129.30°,北纬19.00°,气压897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8级。7级风圈最大150公里,10级风圈最大350公里。中心持续风速215km/h,瞬时最大阵305km/h,为1949年以来最强的首个登陆台风。台湾“尼伯特”台风强力来袭,根据台当局灾害应变中心截至8日上午10时统计,2人死亡,66人受伤,死者为7日在花莲七星潭落水的男子及东引有一名军人落海。全台46乡镇、262村里及938条河川溪流列为黄色警戒,目前全台撤离疏散15413人,收容3635人,停电户数达390096户,台电表示,已修复131392户,尚有258704户待修复。自来水公司表示,全台有2700户停水,已抢修2300户,有400户抢修中。电信方面,市话没有问题,移动电话基地台受损502处,已抢修27处,尚有475处待修。交通部分,台7、台7甲线等13条省道,共19处预警性封闭,高铁、台铁对号列车今天全面停驶,海运也全面停驶,岛内航线取消254班次,国际航线延误174班次、取消302班次。台东、绿岛滞留游客41人、兰屿滞留游客1079人,小琉球滞留游客89人,澎湖滞留游客4639人,马祖滞留游客约450人,岛上民生物资无虞。[4]“尼伯特”登陆台湾,台东、绿岛、兰屿多处停电,铁皮屋、路树、招牌全被吹得四散。受台风影响,台湾南部和东部降雨100-200毫米,台东和花莲等部分地区雨量有250-400毫米,花莲县富里乡局地554毫米;台湾东部和南部出现9~13级大风,台东兰屿局地阵风达15~17级,最大阵风71.3米/秒。受台风影响,截至8日晚,台湾有2人死亡,72人受伤。[5]福建福建省大部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20个县(市、区)降雨量达到100-250毫米,闽清县最大降雨量突破350毫米。据统计,截至7月11日9时,灾害已造成福建省福州、厦门、莆田等9市54个县(市、区)45.2万人受灾,9人死亡,18人失踪,21.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00余间房屋倒塌,1.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6千公顷,其中绝收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福建省减灾委、民政厅紧急启动Ⅲ级救灾应急响应,下拨救灾应急资金1000万元,向灾区调拨2000床毛巾被、500张折叠床、1700件夏季常服、10台发电机、1000台应急灯等救灾物资。目前,灾区各项救灾工作正有序开展。[6]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单体建筑闽清宏琳厝也在此次洪灾中被冲塌。截止7月11日傍晚的统计,“尼伯特”带来的强降雨已经导致闽清县10人死亡,11人失踪。共转移群众34397人,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人。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继续。[7]截至14日18时,农作物受灾面积约达7.95万亩;房屋倒塌8299间,民房溜方500余户;因灾停产工业企业157家,商贸企业2130家;坂东、塔庄、省璜等南部11个乡镇全部断水、断电,通讯中断;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受灾,约11.69万人,经济损失约52.3亿元人民币。这次特大洪灾已造成60人死亡,其中确认身份52人,未确认身份8人。[8]截至17日12时统计,闽清、永泰、闽侯、罗源和福州高新区5个县(区)共计死亡83人,失踪19人。5县(区)63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0.38万人,倒塌房屋9652间,转移人口12.4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0.56亿元。[9]江西据江西省民政厅报告:吉安市泰和县、万安县8100余人受灾,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近100人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太湖防洪台风降雨导致太湖水位快速上涨,加之风浪作用,将进一步加大太湖流域的防洪压力。三是前期降雨过程较多,安全度汛形势严峻。此前,江淮、江南、华东等地降雨持续时间长,河湖底水高,水库蓄水多,土壤饱和度大,一些水毁工程尚未及时修复。台风深入内陆后,局部超强降雨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四是暑期旅游流动人口多,转移避险任务重。目前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台风登陆时又恰逢周末,沿海岛屿、山区景点、河湖周边旅游人员多,加之沿海地区和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防台风意识比较薄弱、经验相对不足,给人员疏散转移避险增加了难度。

⑶ 历史上10月份有关新闻史的事件

应该声明!

美国查同治初年(1860年)菲尔特他的弟弟查尔斯·马利克·美国到上海的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大约1862年前,江苏药水厂开始后。他的中国买办辰鑫耿看到“上海日报”,卖相佳,高利润,提出了报纸。
“宣言”是现代报业的开端的中国符号。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来,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的主要目的。老外在报纸,以及由中国撰写,负责的事务,“宣言”是第一个。新闻业务的“宣言”进行改革:首先出版的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应该“几乎国民经济部门”和“对经济关初年,下小人物的痛苦知道养殖。”其次,改革的新闻报道。关注新闻的真实性,日军入侵台湾,美国,为了了解事实真相,发送到台湾采访调查,这是军事通信上海中国报纸的开端,也是“申报”大重视反映真实的消息。二,注重反映实际的社会生活,报道连续三年,“杨乃武冤案”,这是中国最早的报纸报道的最长连续,终于露出不公的事实。第三,公布的补充文本的重要性。第四,企业的副业。文学杂志的创办①; ②出版白话商报。 1876年 - “申报”创办了平原白话小说“闵包。”这是最早的白话报纸。 ; ③画报出版。 1877年“申报”发表了“瀛寰画报”。 ; ④印刷书籍。此外,江苏医药博物馆的“宣言”还经营水,肥皂厂,并由此形成了“美国的查尔斯有限公司” 1889年,银价30万的总资产,成立该基金超过180倍,达到美国勾选“利润”的宗旨。

⑷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古代新闻传播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央:

①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 ”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唐代报纸的特点:

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

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

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其他传播媒介:“榜”(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

【备注】:

1、宋代小报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闭,打破了官报“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2、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为有一定的生命力。

3、宋代报纸的特点:在封建中枢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地方,完全从官文书里分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4、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是民间的新闻传播活动,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是“小本”。

5、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

①《万历邸钞》: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② 《天变邸抄》:记录了明熹宗年间发生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③ 《急选报》:内容主要是关于官员任命。

“邸报”的超传和发行工作流程:

通政司——刘客——提塘。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手机和发布的有关诏旨和章奏;提塘:将招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筛选和复制再传发。】

地方: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民间报房多数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

其他传播媒介:

塘报: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汇报军情的文报(类似于宋代的边报)。

告示: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竹筹、揭帖和牌报,主要流行于人民起义队伍中。

6、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4)历史新闻报道扩展阅读:

唐朝初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从贞观到开元(公元627—741年)这一百多年间,社会经济持续上升,终于使唐代成为汉族文化的发皇时期。不仅在艺苑上百花争艳,其它各个文化领域,包括新闻传播活动在内,也都显示出长足的进展和创新的活力。

"新闻"观念的产生,宫廷"条报"和藩镇"邸报"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官方新闻的发布,虽然并不起始于唐代,然而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传通渠道,也还是在这一阶段。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形成一种社会性的事业,似应从唐代算起。

在探讨古代新闻活动时,往往涉及到对"新闻"概念的理解。有些人把古代的"左史记行,右史记言"视为新闻记录,将烽火台点燃狼烟看作新闻传递,这样就必然使新闻的概念无限扩大,造成研究工作中的混乱。

⑸ 中国新闻的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1日,CCTV-4正式开播,当日20点30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国新闻》前身)播出第1期,共10分钟。首播之后,又分别在22点、24点和次日8点30分安排重播。
1992年10月3日起,《中国新闻》又在CCTV-2(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0点30分安排重播,后调整至20点重播。 《中国新闻》在CCTV-2的重播一直延续到2003年5月新闻频道开播前。
1992年12月18日,《中国新闻》播发《李光耀说:英国在香港搞民主是阴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就香港问题答记者问》,次日时任广电部部长艾知生表扬了这一编排,说利用外国政治家的观点为外交斗争服务很有力,要继续坚持下去。有关领导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一是《东方时空》的创建,二是《中国新闻》的崛起。
1993年5月17日,《中国新闻》第1次改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改名为《新闻》,节目由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除通过CCTV-2和CCTV-4播出之外,还通过卫星向北美地区传送。
1993年12月1日,《中国新闻》第2次改版,节目由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同时在CCTV-4的播出时间调整为20点30分(首播)、23点10分和0点(重播)。在增加信息量的基础上,注重服务性,增加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
1994年5月1日,《中国新闻》第3次改版,节目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正式启用现栏目名。台领导提出了“汇天下之精华”的编辑方针,把栏目办成海内外要闻荟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1994年10月7日,《中国新闻》粤语版——《粤语新闻》创办,每天21点30分播出,每次20分钟。
1995年5月,《中国新闻》开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实行每天8次滚动播出。
1995年9月4-15日,《中国新闻》参与联合国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报道 ,并首次增加午间和傍晚新闻时段。
1995年9月27日,《中国新闻》通过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在其新闻中直播5分钟新闻。
1996年5月1日中午12点,《中国新闻午间报道》创办,时长20分钟,15点重播。北京时间中午12点是北美(西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开办此新闻的目的主要是为方便北美地区观众收看。
1996年8月5日,另外一档《粤语新闻》创办,每天18点30分-18点50分直播20分钟,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曾一度转播该档新闻。
1997年1月1日,《中国新闻》再次改换片头。
1997年7月28日,《中国新闻早间报道》开办,北京时间8点-8点15分直播,使国际重要事件的报道比午间提前了4个小时。北京时间早8点是北美(东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
1998年1月26日,《中国新闻15’》开播,北京时间10点-10点15分直播。同日,每天12点45分的重播《粤语新闻》改为首播。
1998年6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改换新片头。还增加了《中国新闻财经报道》和《中国新闻文化报道》。
1999年9月23日,《中国新闻》开设台湾“9·21”大地震特别报道《北京—台北两岸寻亲热线》,当晚有近千名观众打进寻亲电话。
1999年,《中国新闻》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
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启用新片头,并在片头中加上英文名称“China news”。
2000年2月7日,CCTV-4改版,原《中国新闻早间报道》扩容升级为《新闻60分》,北京时间8至9点直播,以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和亚太地区早间收看电视的华语观众为受众主体,是央视首个1小时新闻栏目。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次日凌晨的4个整点,《中国新闻申奥特别节目》对各界人士的反应进行现场报道。
2002年9月2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实现“整点有新闻,次次有更新”,实现了24小时整点新闻的准新闻频道架构,同时建立了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中国新闻》还增设了《地方连线》《国际观察》等特色板块,栏目获2002年中国“彩虹奖”一等奖。
2003年2月24日,《中国新闻》18点档推出《评论员时间》。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10时41分40秒《中国新闻》第一时间播发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从此开始全程同步直播报道整个伊拉克战争。3月20日至4月10日,共直播328小时,首播1450条新闻,滚动字幕发布13400条新闻。伊拉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又陆续赶制并播出30集系列专题片《伊拉克战事全纪录》。
2003年5月8日,CCTV-4改版,每次5分钟的整点新闻全部改为10-15分钟,全天还有4个1小时重点新闻,使频道的新闻节目时间增加到每天465分钟,真正成为“以新闻立台”的国际频道。
2004年4月26日,《中国新闻》午间节目改版,突出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强化焦点新闻理念、时效、现场、跨媒体传播理念、对外特点和“有闻才报”的原则,推出“港澳台专讯”板块。
2005年4月26日至5月13日,《中国新闻》全程跟踪报道连战和宋楚瑜的大陆之行,收视率迅速飙升。
2006年1月30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新片头以红色作为主色调。
2007年1月1日,CCTV-4分为亚洲、欧洲、美洲三版,绝大部分《中国新闻》直播时段三个版本通用。
2008年1月1日,12点档《中国新闻》推出“直通港澳”,每天播出来自港澳地区的新闻资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新闻》参与特别报道,CCTV-4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持续22天,推出直播304场,总时长超过220小时,播出新闻近5100条(次)。
2009年8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全新片头,启用现行栏目口号——“全球(最初为世界)新闻,中国播报”。此次改版对字幕进行重新包装,增大字体,背景升级为动画背景;片尾直接以“中国新闻”取代“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新的版权标识,并启用新的片尾音乐。并注重加强新闻评论,传播中国观点 。从2009年起,《中国新闻》改由整合后的央视新闻中心国际频道新闻编辑部具体承制。
2009年9月15日,8点档和12点档《中国新闻》中的即时新闻评论工作由央视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
2010年4月30日,为配合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新闻》主播台上增加上海世博会相关主题的装饰。
2010年12月1日,CCTV-4改版。12月6日1点档《中国新闻》在临时演播室播出,4点档《中国新闻》时,原演播室投影背景更改。
2012年7月28日到2012年8月13日伦敦奥运会期间,CCTV-1(香港版)首次与CCTV-4(亚洲版)并机直播《中国新闻》,主要在凌晨部分时段、早间时段并机。
2012年11月5日1点档,《中国新闻》的圆形演播台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4点档,全新演播台首次出镜。
2012年12月29日4点档,《中国新闻》的新演播台小改,完成首次出镜。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参与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2014年2月16日起,CCTV-4在北京时间每周日19:00-20:00推出《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
2014年12月26日1点档《中国新闻》起,《中国新闻》开始在央视新址以16:9制式直播。
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时段的《中国新闻》正式在央视新址播出。在此之后,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开始使用独立片头,节目片头为方形印章的《中国新闻》标志,包含内容提要,启用新的片头音乐;4点档和其它小时段使用《中国新闻》大文字片头(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中为片花),无内容提要,沿用2009版的片头音乐。
2016年1月起,《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取消,19点-20点改为《中国新闻+今日亚洲》(周一至周六)、《中国新闻+中国舆论场》(周日)。 21:00-21:30
21点档《中国新闻》以“权威盘点”为理念,梳理全天发生的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重点突出、大事不落”。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国内(含港澳台)观众和亚太其它地区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
12:00-13:00
12点档《中国新闻》因为60分钟篇幅,因此内容更为丰富,设“新闻头条”、“直通台湾”、“媒体焦点”、“天气预报”等板块,其中台湾新闻和全球媒体内容摘播两部分是最大特色。该档新闻同时服务北美洲(西部)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
8:00-9:00
8点档《中国新闻》由原《新闻60分》改版而成,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也服务国内(含港澳台)和亚太其它地区早间收看新闻节目的华语电视观众。
4:00-5:00
4点档《中国新闻》主要服务欧洲、非洲观众,前半小时播出新闻,后半小时重播《今日关注》。如前一日无《今日关注》,则整1小时均为《中国新闻》。

⑹ 八年级历史:以英国第一次和我国的鸦片战争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

耻辱 英伦为钱贩毒 中华有理抗争公元1840年,英夷为达到肮脏的目的,迅速瓦解中华民族,以使其得以迅速吞并中华,不顾清政府的强烈反对,最大限度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此举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反对.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各地举行了反英销烟斗争.1840年6月,英国以此为由派兵武装侵略中国,挑起战争.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的部署下,广州军民严阵以待。英军无隙可乘,逐北犯厦门,也未得逞。又进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继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将英国外交大臣的照会送交直隶总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门口外的穿鼻,与英军统帅谈判,议定草约,称为《穿鼻草约》。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圆,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清政府大为震怒,于是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兵赴广东作战。次月,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琦善被锁拿入京问罪。同年四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
同年夏秋,英军继续扩大战火,先后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皇侄奕经奉命赴浙江主持军务,连遭挫败,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宝山,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争一直持续到1842年10月清政府战败.史称鸦片战争...

⑺ 提供一篇中国近代历史的新闻稿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低谷,中国人民备受压迫的一个时段,他也见证了帝国专制的衰败和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原因,同时也是使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中国几千年的耻辱就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清末帝王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变得衰退败落,封建思想,封建统治,制约了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变得日益衰败。但历史无法改变,中国衰败的时段无法被磨灭,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用鲜血,苦难,沉痛,悲哀换来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要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唤醒东方沉睡的雄狮,让他的吼声告诉全世界,中国不再是那个让人宰割的旧中国,现在的中国,未来的中国都将是一个文明富强的中国。
这是我的历史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正好派上用场了!

⑻ 中国古代新闻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历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只能发出一些最简单的、来源于其身体结构的声音和姿势,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很少超越实际经验的范围。“因为语言是思想的手段,正如簿记是商业的手段一样。它把思想记录下来和固定下来,使得思想能发展成为越来越复杂的观念。”[⑦]作为思想的材料,新闻消息成了语言交流的主内容。
远古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
式。它包括个人与个人的交谈,众人在一起的议论,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议,广泛流传的民谣、说唱,和田边地头的传闻等。这些交流所传播的,固然不全是新闻性内容,但是可以肯定,新闻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除了上述形式外,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播方式。如古代雅利安部族中的行吟诗人,他们是口语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口语发展的因素。他们向人们弹唱或背诵以往史事和在世的头人及其人民的事迹;他们还讲述自己编撰的故事。就其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而言,他们是活的书本,活的人物史,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报道现实变化的新闻记者。古希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这些行吟诗人历代累积的成果(参见图1-1-4)。古希腊还有一次著名的口头新闻传播。在公元前490年5月,波斯帝国重兵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希腊人奋起抗击,以弱敌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士兵菲迪皮茨奉命从40多公里外的马拉松战场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激动地宣布:“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一报道完这一重大消息,他就倒地牺牲了。为了纪念菲迪皮茨,人们创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
古代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486年),曾于国内交通干道沿线,有时为了取捷径,在山头、湖泊地带设立高台,在那里派驻专职通讯兵。每有重大事件,便令他们高声呼喊,用语言接力的方法,向各地传达命令。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在征服北方蛮族高卢时,也发现高卢人利用和波斯人类似的方式,“用巨大的呼叫声互相传递消息。”在古代印度,当佛教兴起后,云游和尚除传教外,还要给人们讲述他看到和听到的新闻。基督教传入印度后,传教士们也旅行各地布道和传播新闻。当时的惯例是,寺庙和修道院的主持人允许不同宗教的传教士于每年雨季在自己的寺庙和修道院居住四个月。在此期间,和尚和教士辩论宗教教义,同时也交换新闻信息。由于各种宗教的信徒越来越多,每年有很多教徒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朝圣。这些朝圣者又成了一批新闻传播者,而庙会和节日庆祝场所则是交换信息的最佳所在。在其他古代文明和民族地区,也流行着上述类似的口头传播。口头传播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类生理和口头传播本身性质的局限,口头传播的影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人们的声音传播范围有限,一旦超过有效的范围,传播的内容,将无法为其他的人类所知晓;另方面,口口相传、语言接力式的传播,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天长日久,最后的受众所听到的内容,与传播者最初发布的消息相比,难免面目全非。此外,口头传播还要求传播过程和接受过程必须同步。正如文字脱胎于原始的图画,人类最早的手书新闻作品,也出现在原始人早期绘制的图画中。此种图画在法国南方、西班牙北部山区漆黑的洞穴里,或非洲东南方加坎斯伯山的洞穴中,均有大量的发现。随着简化了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各古代文明地区的手书传播逐渐发展起来了。在两河流域、巴比伦地区,曾流行过泥板新闻(在泥板上刻写的文字新闻),上面载有文字及漫画,内容以战争及宫廷生活为主;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则大量利用河岸沼泽地带盛产的纸草作为文字载体,其作品中亦有不少具备鲜明的新闻性特征。在稍晚些时,古希腊的文明成就更是达到了令后人羡慕的程度,人们思想解放、崇尚雄辩、追求真理,手书传播成为维系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流传至今的大量著作中,有相当部分书信就属于“新闻信”性质。不过,西方古代手书传播最为发达的地区,当推古罗马。古代罗马在世界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罗马共和”时期,手书新闻传播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手书传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一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其二是私人新闻信。这两种形式,在罗马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不久,即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报告,务须每日公布。”为此,罗马政府就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被称为‘每日记事’。 《每日纪事》在形式上与现代的阅报栏颇为相似。其内容除元老院记录外,还有本城婴儿出生和死亡的人数,各项税收入库情况,法庭审判及皇族活动等情形。当恺撒拒绝称王时,《每日纪事》还发表评论赞扬他。恺撒在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斗争,他的外甥屋大维成了罗马最高统治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推尊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由此成立。在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其报道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和议会纪录等等。屋大维本人亦曾为《每日纪闻》撰文,反对罗马人的大家庭制度。该报除公开张贴外,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分送给首都及各大都市、政界要人和驻各地的军队。至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已把现在的西班牙、德国、英国、土耳其、伊拉克西部和非洲北部包括其中。《每日纪闻》也传播到了上述各地。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跟不上去有关。大约在《每日纪事》、《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的手书新闻信。当时的罗马城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都想探知罗马的各种消息。于是有人抄录政府公报,分送各地订户,以领取酬金,这就是最早的“新闻信”。新闻信的发行人通常拥有十几名奴隶,并备有船只,由奴隶将新闻信分送各订户,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除了这些营利性的新闻信外,罗马的一些政界要人、社会名流也广泛地使用新闻信来传播消息。例如恺撒于公元前47年征讨本都王国胜利后立即写了一封新闻性很强的信向罗马告捷,其内容是:我到,我见,我胜。罗马的另一个著名学者西塞罗一生写了大量的信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向对方报告新闻的。他描述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详细过程的一封信,不仅是一篇生动的目击记,而且是一篇出色的新闻通讯。这些新闻信在包括罗马在内的欧洲地区流行了1000多年。直到15世纪印刷技术的发明,它一直是欧洲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

⑼ 初二历史,新闻报道

鸦片战争主角——中国、英国,林则徐虎门销烟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定。
落后就要挨打。

⑽ 历史上有没有很重大影响力很大的新闻

摘要 1.2010年六月24日进行的温布利顿网球公开赛,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比赛,整场比赛共耗时665分钟。

热点内容
江西教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1-11 02:17:51 浏览:527
师德有感 发布:2025-01-11 02:03:11 浏览:366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发布:2025-01-11 00:50:22 浏览:843
教师教学日记 发布:2025-01-11 00:19:00 浏览:708
轩辕剑数学 发布:2025-01-10 23:23:31 浏览:683
国泰君安2016暑期 发布:2025-01-10 22:30:34 浏览:624
师德锤炼典型案例 发布:2025-01-10 21:48:58 浏览:6
使徒的气息有什么用 发布:2025-01-10 21:42:23 浏览:748
东营泰贝尔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2025-01-10 19:59:16 浏览:443
八字教师 发布:2025-01-10 18:25:48 浏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