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过程
①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生物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描述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学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这些方法依次兴起,成为一定时期的主要研究手段。这些方法综合而成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体系和研究框架。
(1)生物过程扩展阅读:
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四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2.调查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实验法(如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4.测量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学
② 生物循环的三个过程
生物循环是指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合成植物的有机质,植物的有机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物、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连续过程。
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合成作用
生物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的合成作用有多种方式。自养型生物的合成作用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和无机盐类等,合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
生物循环除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外,细菌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合成有机物,但它们合成有机物的数量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数量相比微不足道。一切异养型生物,如动物、真菌和大部分细菌不能直接从无机碳化物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构成自身的有机体。
二、分解作用
生物的分解作用即矿化作用。生物在合成和累积有机物的同时,又进行着方向相反的分解有机物的过程。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后的残体,使之矿质化,形成CO2、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环境中。此外,生物本身的代谢作用,如生物的氧化过程也分解有机物。这是物质生物循环的终端。
生物合成有机质和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构成了地理环境中的物质生物循环。物质生物循环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地理环境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循环从最初以水生藻、菌二极生态系在还原性环境中进行,发展到水陆动物、植物、菌类三极生态系在氧化性环境中进行,后来人类也参与这一过程。
生物循环可保护土壤肥力。施肥可以改变栽培植物群落的物质生物循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污染物在环境中能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有些污染物在生物循环中通过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体健康。研究物质生物循环对农牧业生产、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
③ 生物中生理过程有哪些
高中生物重要生理过程、图解和反应式
1、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和功能;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比较;
3、酶活性与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关系;
4、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温度、CO2、叶面积指数等关系图;
5、呼吸作用与温度、氧气浓度等关系图;
6、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带色素的分布;
7、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及意义;
8、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及染色体变化曲线图;
9、脂肪、糖、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10、三大营养物质之间关系图与代谢图;
1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的调节过程;
12、体温调节过程(神经—体液调节);
13、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14、反射弧的结构;
1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比较及关系;
16、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17、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18、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19、果实的结构和发育;
20、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及用途;
2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原理;
22、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及原理;
23、动物细胞融合原理、方法及用途;
24、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及用途;
25、细胞癌变和衰老细胞特点
26、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27、中心法则(包括人、HIV、RNA病毒等生物);
28、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物质基础;
29、基因突变的实质、特点及诱导方法;
30、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比较
3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32、基因工程四步曲及应用;
33、培养基配置原则及种类
34、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微生物代谢调节;
35、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应用;
36、发酵过程及应用;发酵产品的提取;
37、生物膜直接和间接联系;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3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39、种间关系图(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
40、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41、“J”型曲线,“S”型曲线;
42、N循环、C循环、S循环图;
43、能量流动过程图;能量金字塔;
4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4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
46、河流生态系统轻度污染后净化过程的示意图;
47、光合作用反应式;ATP和NADPH的形成;
48、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
49、硝化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反应式
④ 生物的生理过程有哪些
主要由以下这些:
1、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和功能;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比较;
3、酶活性与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关系;
4、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温度、CO2、叶面积指数等关系图;
5、呼吸作用与温度、氧气浓度等关系图;
6、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带色素的分布;
7、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及意义;
8、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及染色体变化曲线图;
9、脂肪、糖、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10、三大营养物质之间关系图与代谢图;
1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的调节过程;
12、体温调节过程(神经—体液调节);
13、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14、反射弧的结构;
1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比较及关系;
16、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17、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18、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19、果实的结构和发育;
20、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及用途;
2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原理;
22、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及原理;
23、动物细胞融合原理、方法及用途;
24、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及用途;
25、细胞癌变和衰老细胞特点
26、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27、中心法则(包括人、HIV、RNA病毒等生物);
28、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物质基础;
29、基因突变的实质、特点及诱导方法;
30、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比较
3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32、基因工程四步曲及应用;
33、培养基配置原则及种类
34、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微生物代谢调节;
35、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应用;
36、发酵过程及应用;发酵产品的提取;
37、生物膜直接和间接联系;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3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39、种间关系图(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
40、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41、“J”型曲线,“S”型曲线;
42、N循环、C循环、S循环图;
43、能量流动过程图;能量金字塔;
4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4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
46、河流生态系统轻度污染后净化过程的示意图;
47、光合作用反应式;ATP和NADPH的形成;
48、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
49、硝化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反应式
⑤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内从原核生物进化为容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
(5)生物过程扩展阅读:
生物进化差异性产生原因:
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 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
⑥ 什么是生物过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占有重要地位、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古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地球变迁与古环境演化有密切关系;现代生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坡向和海拔高度所引起的水、热、养分资源与环境梯度变化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景观结构与格局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异质性的森林群落空间格局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自然和人为干扰体系与森林植物生活史特性相互作用是热带森林多物种长期共存、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森林动态稳定的重要机制。
森林采伐一般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森林采伐后树种多样性随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及其生态保护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存在争议。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球尺度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氮沉降、酸雨、气候变化和生物交换(有意或无意地向生态系统引入外来动植物种)。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最大的影响,其次是气候变化、氮沉降、生物交换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中,热带森林区和南部的温带森林区生物多样性将产生较大的变化;而北方的温带森林区由于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土地利用变化,所以其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变化不大。
⑦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
(7)生物过程扩展阅读:
生物进化差异性产生原因:
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
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生物进化
⑧ 生物的生长发育
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生殖、发育和生长
生殖是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对有性生殖生物来讲,受精卵的形成意味着下一代生命的开始。从受精卵分裂到性成熟生物体的形成是发育过程,所以,生长发育是生殖过程的继续,是把受精卵时具有的生命可能性变成生物现实的过程。发育过程包含着个体生长,生长发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个体生长过程中,经过量的积累,到性成熟时实现质变,从而完成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协调有序地进行是在神经—激素的调节下完成的。
2.个体发育、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即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
(1)胚的发育:
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如青蛙是从受精卵→蝌蚪。
被子植物: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在胚珠内发育成种子的过程(实质是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
(2)胚后发育:
动物: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该过程在有些动物是变态发育,如青蛙的蝌蚪发育成成蛙的过程;有些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些是不变态发育,如牛、羊等。
被子植物:种子萌发后,经营养生长,发育成成体;再经生殖生长,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的过程。
3.极核与极体、胚囊与囊胚之间的区别
极体是动物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与卵细胞同时形成的子细胞,由于含细胞质少,缺乏营养物质,而不能发育,最终被母体吸收。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三个极体,有两个(由第一极体产生的)遗传物质相同,另一个与卵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极体、卵细胞所含染色体的数目均是本物种的一半。
极核是游离于被子植物胚囊中的两个核,与精子结合后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供幼胚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胚珠内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大孢子,由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产生8个细胞(含有这8个细胞的结构叫胚囊),其中一个是卵细胞,两个极核,所以两个极核与卵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所含染色体的数目也均是本物种的一半。动物受精卵经卵裂形成囊胚腔的胚叫囊胚。
4.植物发育过程中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型的关系
为了便于记忆植物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型的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进行理解与掌握,即“两个除了”:
(1)从染色体数目看:(假定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除了精子、卵细胞、极核(一个极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为N;除了受精极核及发育成的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N,其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N。
(2)从基因型看:除了受精卵及发育成的胚,其基因型是由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组成;除了受精极核及发育成的胚乳细胞其基因型是由一个精子和两个卵细胞组成,其余细胞的基因型都和母体相同。
5.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是指植物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是指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消耗有机物、争夺着有机物,它们影响或改变着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部位。所以,对于栽培的叶、茎、根类蔬菜和牧草等,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对于收获谷粒、菜籽、果实的植物,应当采取措施在营养生长的同时,促进生殖生长,或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水平后,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6.羊膜的进化意义
两栖动物还摆脱不了水的限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初期)必须在水中,直接依赖外界水环境,所以,两栖类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羊膜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结构,羊膜内有充足的液体——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对水环境的要求,从而解除了个体发育中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羊膜为脊椎动物的完全陆生打下了基础,同时羊膜内的羊水能缓冲震荡,防止内部的胚胎出现机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