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北山化学

北山化学

发布时间: 2022-09-26 09:26:08

A. 北山中学的优秀教师

丁红_重庆市骨干教师:成都体育学院本科毕业,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永川市优秀教练员,重庆市优秀教练员,重庆市体育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骨干教师,曾培养出国家二级运动员10人,国家三级运动员若干,向包括北京体育学院在内的体育院校输送了大学生数十名。
王开权_重庆市级数学骨干教师: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重庆市级数学骨干教师,永川市数学学会理事,永川市中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成员,永川市级优秀教师,所带班级曾被评为重庆市先进班集体,参研课题曾获永川科研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有多部专著(合作)正式出版。
黄勇_重庆市中学数学骨干教师: 数学教育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中学数学骨干教师,永川市课程改革中心实验组成员,永川市优秀教师,永川市优秀党员,永川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参曾与重庆市级教材《创新学习》的编写,曾获得永川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三等奖,管理工作优秀,教学业绩突出。
陈军_重庆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重庆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永川市中学历史中心教研组成员,永川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国家田径二级裁判员,北山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优秀班主任。《永川日报》曾专题报道其先进事迹。
马奇鑫_重庆市化学骨干教师:重庆市化学骨干教师,2003年永川市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永川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永川市中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常年把关高三化学教学,成绩显著。

B. 永川北山的化学老师罗庆照怎么联系

问学校不就行啦

C.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一)模式辨认

1.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

按13个指示元素在两个图幅(774km2)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定单元素水系沉积物异常555个(表1-2-6)、综合异常15个,总面积达300km2,这在1:5万地球化学普查中是十分罕见的。其异常的密集分布往往反映有区域性成矿结存在的特征。在区域地球化学图上,沿骆驼山-明水-牛圈子以西至大奇山西部,正好为一由4个区域性综合异常组成的南北向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带。营毛沱和沙井子幅正好横贯牛圈子以西综合异常的南北部分。该南北向综合异常带北部可达明水马庄山区域异常,南部跨入大奇山综合异常。而另一个南北向区域异常结构带大体位于红石山-音凹峡一线的南北向区域性异常结构带以东的97°20′ 经度以西,由5个区域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组成。除南北向综合异常带外,按测区的东西西向区域异常结构还有从金窝子至马鬃山,由4个区域异常组成的东西向异常综合带。

表1-2-6 水系地球化学异常下限与异常数量

2.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明显的分带性

依据异常密集程度还可将测区地球化学异常由北向南分为3个异常密集带:

北带:位于火石山以北,北界延出图边未封口,图幅内带宽10km 以上,东西向延伸。由5个综合异常组成(Hy-1~Hy-5),异常总面积达105.4km2。综合异常之间还有大量规模小的点状异常。5个综合异常均为以Au为主的Au、Ag、As、Sb、Hg、Cu、Pb、Zn、W 元素组合异常,其内有矿点(化)出现。如Hy-1异常中的独山东金钨矿化、Hy-5之中的拾金滩铜金矿化、Hy-4之中的星海钨矿点,以及Hy-3之中的含铜石英脉矿化等(拣块样分析Au1.2×10-6,Cu 0.63×10-2)。所圈定的异常带主要为长城系绿片岩相变质碎屑岩及志留系火山-沉积岩和泥盆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复式侵入体出露区。花岗岩蚀变强烈内有成群的石英脉分布。

中带:在火石山以南至两个图幅交界处稍南,南北宽12km,大致呈东西向延伸、西端未封口。由5个综合异常组成(Hy-6~Hy-10),总面积达131.9km2。因地层表面建造不同异常及局部有所交汇,交汇面积约有8km2。在5个综合异常中,Hy-7异常为营毛沱地Au的成矿远景区,白石滩金矿点即在该综合异常区内;Hy-8综合异常形态规则,元素组合比较复杂,除Au、Ag、Sb、Hg、Cu、Pb、Zn外,还有Co、Ni、Mo、Sn等,其中Ag水系沉积物异常峰值达1.4×10-6。该带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碎屑岩出露区。而Hy-10的Cu、Ag、Zn、Co、Ni、Mo、Sn组合异常则与东南侧的酸性、基性超基性杂岩出露有关。

南带:位于大红山锰矿以南至图边,并未封闭,图幅内南北宽大于10km,东西向延伸,两端亦均未封闭继续延出图外。由(Hy-11~Hy-15)综合异常组成的总面积为63.48km2。经核查表明,Hy-13为大红山锰矿带及其南北两侧的构造蚀变带,主体位于震旦系含锰浅变质碎屑岩和寒武系黑色岩系出露区,Hy-14为一北西西向发育的铁帽带,Hy-12则为黑山铜镍矿的东延地球化学异常。Hy-15岩石建造大体与Hy-14相同,为一Ag、As、Hg、W、Sn、Mo综合异常区。南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黑色岩系和沉积碎屑岩及少量中酸性侵入岩,异常组合包括Ag、Zn、Cu、Mo、Au、As、Sb、W、Ni、Co、Sn元素等。

(二)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布规律

1.Au异常

以火石山为中心至测区北界的一个南北宽约25km、面积500km2以上的Au异常密集区(图1-2-6)。按图式,其中的Hy-1异常大部分范围还在图外。目前,已在测区500km2的Au异常密集区内共圈定Au异常115个,其中面积大于10km2的Au异常有3个,具一定面型规模的异常55个。

据2000~2003年地科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北山和东疆开展的15万km2超低密度深穿透地化勘查,在调查区北部圈定面积约300km2Au的地球化学区域异常,大约有140km2,主要浓集中心都在测区范围内,说明项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Au异常密集区多为深部穿透区域Au异常的反映。

将上述地球化学勘查圈定的深穿透区域Au异常分解为小区域面性异常(略大于10km2)和局部Au异常,则可由Au元素套合程度体现出地球化学模式谱系的存在,明显是金成矿、成晕(异常)中不断聚集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所见达工业品级的白石滩金矿化点、火石山以西拾金滩含金蚀变带应是这个聚集过程的最终产物。这也包括营毛沱北部和北东部的一些中酸性侵入岩中发现的含铜石英脉(拣块样分析Au含量达1.2×10-6)。这些赋存含Au石英脉的侵入岩,大部分在Au1和Au10异常范围内,表明该Au异常密集区有一定成矿与找矿意义。

图1-2-6 营毛沱Au异常分布图

2.Ag异常

在地球化学图上,Ag同区内总体地球化学异常分带一样也有3个近东西向明显异常带。

北带:

位于营毛沱幅北部边缘,与Au异常展布特点相似,其异常中心在测区以外。

中带:

位于火石山南,宽约12km,东西横穿整个图幅,面积约250km2,有Ag异常65个。西端未圈闭,向西有继续延伸之趋势(图1-2-7)。空间展布上具十分明显的NE和NW向成结的特点,规模较大的异常如Ag12、Ag19、Ag28、Ag41,它们似乎处于EW 与NE、NW 向或NE与NW 向的构造结点上。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异常有4个,并以Ag12和Ag19最有代表性,异常面积大、浓度高,具明显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其特高值可达1400×10-9(1.4×10-6),为矿致异常。该异常带除Ag外,还有Au、Cu、Zn、Mo、As、Sb、Hg伴生元素异常,异常形态也较规则和清晰。

图1-2-7 营毛沱Ag异常(中带)

该带异常主要以寒武系(下统)和奥陶系下统地层为背景,可能含部分黑色岩系,Ag异常可能与后期断裂构造和动力改造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有关。

南带:

范围北至大红山锰矿以北约1~2km,南至砂井幅南界并延入图外。南北宽约10km,东西横跨全图幅,两端均未封口,面积约210km2。带内规模大、浓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异常为Ag65,峰值达1095×10-9(1.095×10-6),面积10.78km2

按岩石地层背景该异常带又可分为两个亚带(图1-2-8):北亚带主要以震旦系洗肠井群含锰硅质岩、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寒武系中上统双鹰山组碳酸盐岩-硅质岩以及奥陶系下统罗雅楚山组沉积碎屑岩为背景;南亚带基本受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下统岩石地层控制。比较而言Ag的异常强度略逊于北亚带,仅局部有浓集中心。

与中带比较,NE60°方向上也有与中带特点相似的Ag异常结构带出现,并呈相间约5km 平行展布,但NW 向不明显,而处于大红山锰矿一带的Ag65异常却恰处于EW 和NE构造结点上。这种NE向的地球化学异常结构可能是NE向基底构造在浅部的继承性反映。

南带Ag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Au、Ag、Zn、Mo、As、Sb、Hg等,元素组合也较复杂、地质背景和化探元素异常组合大体可与花牛山一带热水沉积型银铅锌矿床特征相对比,是个有一定规模的高强度Ag异常带。

图1-2-8 沙井子Ag异常带(南带)

3.Pb、Zn异常

在测区Pb、Zn异常并不紧密伴生和重合,Pb多为低缓异常,唯在北部和北东部中酸性侵入岩中有较高的背景值,而在Ag异常带内多为小规模或点异常。相反,Zn则多呈较大规模的地球化学异常,并与Ag异常伴生,如Zn11、Zn14、Zn24面积均在5km2以上。在南带,与Ag异常共生的Zn异常主要出现在北亚带的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内,且有较高的浓度。而在南亚带,Zn则多呈高背景分布。

从地球化学指示意义上讲,Pb的指示意义比Zn差,而Zn对Au、Ag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或者成为直接指示元素。

4.W、Sn、Mo异常

W、Sn异常多与侵入体有关,但规模一般较小,仅在沙井子幅NE部的中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中有规模较大的W 异常,峰值可达29×10-6。在营毛沱幅中,W 元素异常成规模小而强度高、浓度分带清晰的单元素异常或点异常。

Mo异常与Zn分布有相似之处,尤其与Ag异常多紧密伴生,且具一定规模。部分Mo异常还与岩体有关。

在调查区Mo异常的指示意义并不同于一般热液矿床原生晕或次生异常的判断准则,这从Mo多与Zn、Ag共生说明,它们大多代表的是一种黑色岩系(热水沉积岩)的地球化学背景,不是矿化剥蚀较深或矿体(矿床)尾部特征指示元素信息。

5.As、Sb、Hg异常

按一般规律,As、Sb、Hg三元素,是作为金矿化和部分类型的多金属矿化的前缘指示元素来选择的。

调查区As、Sb、Hg异常多与Au异常紧密伴生,尤其是在北部Au异常密集区内。其中As异常在白石滩和拾金滩金矿化带比较发育,并多呈东西向展布;As、Sb异常同Ag伴生出现在寒武、奥陶系地层内,尤其是在Ag异常中带较为明显。在Ag异常南带,As、Sb、Hg则为星罗棋布的小规模或点异常展布,仅个别稍显一定规模。

6.Cu、Ni、Co异常

Cu、Ni、Co异常组合具一定专属性,与中 基性火山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分布有关。调查区内规模最大的有位于沙井子幅北东部的Hy-l0号异常,面积在40km2以上,以Cu、Ni异常组合为主,Co多为点异常。而Hy-12Cu、Ni、Co综合异常为已知黑山铜镍矿外围Cu、Ni异常之东延部分,在测区内面积约8km2

D. 核废料的专业

你的设想很有道理,不过这个事关重大,国家有统一的严格管理制度,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
核废料的处理现在我国主要由环保方面负责,具体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保中心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项目负责人王驹博士负责的。
目前,核废料的处理,国际上通常采用海洋和陆地两种方法处理核废料。一般是先经过冷却、干式储存,然后再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或深埋于建在地下厚厚岩石层里的核废料处理库中。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因幅员辽阔,荒原广袤,一般采用陆地深埋法。为了保证核废料得到安全处理,各国在投放时要接受国际监督。 通常所说的核废料包括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和高放射性核废料两类,前者主要指 核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废液、废物,占到了所有核废料的99%, 后者则是指从核电站反应堆芯中换出来的燃烧后的核燃料,因为其具有高度放射性 ,俗称为高放废料。 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危害较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地面开挖深约10—20米的 壕沟,然后建好各种防辐射工程屏障,将密封好的核废料罐放入其中并掩埋,一段 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这种方法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安全性也有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两个中低放 射性核废料处置场,其中北龙中低放处置场位于广东省大亚湾附近,另外一个则建 在甘肃省某地。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产发电以来,中 国核电事业在十几年间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来自核工业部门的最新资料,2002年 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40万千瓦,预计到2005年,中国核电发电量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 随着我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的巨大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这些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核废料。目前我国核电站 每年产生150吨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预计到2010年这些核废料的积存量将达到1000吨。由于高度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与人体都有极大的危害性,中国百姓对于核电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为了全面了解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的详细情况 ,记者来到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保中心,对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项目负责人王驹博士进行了专访。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对各 种方法评估比较后,深地质处置法成为最佳选择,即将高放射性核废料保存在深入 地下几百米处的特殊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高度危险性,一旦处置库选址不当, 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核废料处置库选址必须非常慎重,需要综合考虑整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人口分布、交通设施、候选地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因 素。王驹博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处置库都建在经济落后、人 烟稀少的地区。 那么中国的核废料处置库最终将建在哪里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王驹博 士起身走到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旁边,手指指向了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区, “这个地区叫北山,是我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重点候选地之一”。 谈到为什么选在这里,王驹博士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说道,“北山的条件实在是 太好了,这里是一片与海南省面积相当的戈壁滩,人烟非常稀少,整个地区人口不 到1.2万人,可以说除了沙砾和枯黄的骆驼草以外,寂寞得连回声都没有。北山经济发展很落后,周围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建设核废料库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这 里气候条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减少了放射性元素随地下水扩散的危险。北山还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库址距离铁路也就七八十公里。此外北山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这里地处地壳运动稳定区,库址所在地有着完整的花岗岩体,而花岗岩是对付辐射的最好的 ‘防护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在北山进行考察之后称,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废料库址之一”。

E. 区域地质、自然地理与地球化学

黄怀曾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颜秉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饶克勤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北京100044)

摘要在地质因素制约下,表生母质中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呈现出按构造背景分区的特点;在现今自然环境影响下,表生元素迁徙后重新组合,又具有按地理要素分区的特色;元素的离散与集聚还受其自身的地球化学行为束缚。正是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我国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地球化学分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从我国西北到东南共分四个区。不同地球化学区内元素及元素组合的集散现象,则突出显示了上述不同因素在不同区内各自所起的主导作用的差异。大量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特点,同样是上述不同地球化学区内元素集聚与离散规律的反映。

关键词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地球化学元素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各种元素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与岩石和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质背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元素的物源是岩石,而岩石和岩石组合类型的分布又受构造背景和地质作用制约。从原始地幔分异出来的地壳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改造,形成浅部以硅铝质为主,深部以硅镁质为主,上地幔则以铁镁质为主的层次分明的组合构架。与此同时,由于地球动力学和长期的构造活动,构架中各分层物质的组合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但可使表层物质重新组合,而且还可将深部物质带到地表,改造地壳表层组分。现今地壳原生物质横向分区、纵向分层的分布状态正是地质作用长期活动的结果。此外,构造格局还决定了表层物质的迁移、聚集状态。其中隆起带主要为剥蚀迁移,而坳陷盆地则为聚集堆积区。地貌分异和气候变迁也是决定物质迁移速率和迁移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大陆陆壳由于受中一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异常复杂。西部多崇山峻岭,东部则主要为低山丘陵和辽阔平原。大体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的地貌景观,在构造上,东西两部也表现为迥然不同的构造景观。西部,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随着特提斯海槽自北向南后撤直至封闭,我国西南部由北而南逐渐抬升。至晚喜马拉雅旋回,雅鲁藏布江以南构造作用以强烈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高耸的褶皱山系。青海南部高原则为引张作用下的断块山系,天山南北形成规模巨大的山前坳陷。与西部的情况相反,我国东部喜马拉雅构造期则以大陆边缘褶皱带为特点,其上发育了张裂盆地。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体,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以隆起为主的构造背景上,发育小型的山间盆地;此线以西的四川和鄂尔多斯则以坳陷为主,形成鄂尔多斯、四川一滇中大型坳陷带。到白垩世晚期,东部断裂下陷,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新生代时期,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中国东部地形由高变低,有的地方甚至降到与海平面接近。由于大陆边缘沉降,造成了当今的滨海平原地貌景观。

1地球化学分区与元素分布特征

1.1地球化学分区

复杂的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及南北气候的变迁都是制约物源化学元素的分离、迁移和堆积聚集的重要因素。岩石地球化学与水系沉积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虽不完全等同,但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岩石物质组分受成因机制约束,即取决于它形成时的古环境和古地球动力学。水系沉积物则是地质大循环作用下岩石半风化或风化作用的产物,它受物源、气候、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制约。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物在表生作用下风化分解,有的元素呈离子状态或呈络合物形式,有的元素呈胶体或颗粒悬浮物分离出来,经迁移转化重新离散或富集。-些易溶元素,如钠、钙、镁、硼、锶等,迁移能力较强,大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因此,这些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平均含量大大低于地壳的平均值。与此相反,难以流失的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往往超过地壳的平均值。显然,以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组分所表征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是包括古地球动力学、古环境和现今环境在内的综合因素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因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差别组成了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多元环境地球化学景观。

图1中国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图

根据近20余年来国土资源部(前地质矿产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综合地质背景与现代环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区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且从西北到东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区(见图1):

Ⅰ.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内陆区)

Ⅱ.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高原区)

Ⅲ.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地球化学区(三江区)

Ⅳ.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沿海区)

1.2环境因素影响的地球化学分区特点

众所周知,构成地壳岩石主成分的硅酸盐,乃是对环境十分敏感的矿物。环境化学因素的千变万化,最终主要反映在硅酸盐矿物的变化上。从我国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由于pH值总体上依次降低,硅酸盐矿物也相应地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从西北的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逐步转变到东南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硅酸盐矿物长石等,则经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到完全分解成铁、铝氢氧化物,正反映了水系沉积物内部元素组分迁移、转化的宏观规律性。而四个地球化学分区也正反映了这种鲜明的分带特色。但必须指出,即使在同一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纵向上也会出现这种分带现象。

1.2.1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

本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属干旱地区,光照充足,雨量稀少,蒸发强烈。除阿尔泰山、天山降水量较多外,年降水量一般小于200mm,基本没有地表径流。全区植被稀少,但植物残体分解较彻底,除在低洼湿润环境可形成沼泽和泥炭外,腐殖质堆积很少。通常在pH值大于8.5的干旱氧化环境下,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岩石中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等仅在多雨季节通过水合作用开始转为水云母、水绿泥石。与此同时,氯、硫、碘大量析出,积聚在风化壳、土壤和洼地中,但钙、镁、钠、钾流失不多。与其他三个区相比,水系沉积物中这类元素含量与母岩最为接近。

1.2.2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

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为主体。为半干旱地区,地表水系发育一般,多为江河源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pH值通常在8.5~7.5的范围内,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在H2O和CO2作用下发生分解,生成粘土矿物水云母、拜来石、蒙脱石,氯化物、硫酸盐大部分溶解,Cl-

淋失,游离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钠部分带出,钙、镁、钾部分保留在残积层中,并使一部分SiO2转入溶液,常形成钙、镁碳酸盐堆积,以至水系沉积物中钙、镁、钠、锶等含量下降。

1.2.3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地球化学区

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区。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年降水量在400~800mm间,属半湿润带。是pH值为7.5~5.5的弱酸性环境。矿物中硅酸盐、铝硅酸盐盐基几乎全部被溶解,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强烈淋出流失,SiO2、Al2O3、Fe2O3沉淀下来,生成不含钾、钠、钙盐基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埃洛石或构成氢氧化物。钙、镁、钠、锶、钾含量继续下降。

1.2.4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

本区地处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内,地貌上主要为低山丘陵,仅在临海区内有近海平原。由于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地表水系发育,大多经本区入海。由于高温多雨,pH值通常小于5.5,在还原环境下的潮湿带内,化学与生物风化彻底,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钠、钾均被游离出来带走,铝硅酸盐彻底分解,Al2O3、Fe2O3与SiO2分离,SiO2大量淋失,Al2O3、Fe2O3和部分SiO2呈胶体状,在酸性介质中聚集,生成水铝英石、褐铁矿及蛋白石。钙、镁、钠、锶降到最低水平。

1.3地球化学分区的地质背景与元素分布特点

1.3.1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

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北山—阿尔泰山区,为准噶尔-阿尔泰海西褶皱系。以出露古生代地层为主,显示出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点,杂砂岩和硅质岩较为常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以北山地区硅质岩为例,化学组分介于正常化学沉积与火山沉积的硅质岩之间,反映了硅质来源不仅与表生地质作用有关,且与地壳深部的地质作用也有密切关系。常量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表1说明,除表生作用下的钡、锶丰度较高外,来自地壳深部的亲铁元素铁、锰、钛、钒、铬、镍、铜也偏高,而钠、钾、镁、铅偏低。

表1北山地区早古生代硅质岩微量元素平均值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mg/kg。

区内花岗岩约占25%,主要为海西早期的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以活动大陆边缘型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海西晚期裂谷型的碱性岩浆活动,另有少量基性岩和超基性岩。这几种岩类均有幔源物质渗入,元论是岩石成因分析还是局部岩类的直接分析结果,都反映了相对富集铁族元素钒、铬、钴、镍、铁、锰、钛,铜、钙、镁含量也较高,钾、钠相对偏低。在古生代地层中,普遍夹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与相应的深成岩属同源的产物,具有类似的元素组合特征。

1.3.2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

北迄大兴安岭-天山,南止喜马拉雅山,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从高原区内整个地质构造背景分析,除塔里木为地台,冈底斯山和昆仑山具清楚的岩浆弧特征外,可能以不同时期陆壳内部的裂陷活动为主,构成了规模不一时代各异的一系列褶皱系。裂陷拉张虽也能将幔源物质带到地壳,但总体上,它对地壳改造的程度远不如活动大陆边缘来得强烈。这在岩浆活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秦巴地区深熔花岗岩出露面积仅占19%,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占81%。前者富集铁族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后者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青藏高原区在冈底斯带和昆仑带上有以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黑云母花岗岩、拉斑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为代表的深熔岩浆岩,青海南部有新生代霓霞岩、霞石白榴岩、霞石正长岩、黝方石响岩、碱性粗面岩、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幔源碱性岩浆活动,但青藏高原大范围内仍以地壳内重熔型花岗岩为主,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合为其典型代表,它们在物质组分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就出露面积占80%左右的沉积岩和变质岩而言,在大兴安岭-天山、昆仑山、冈底斯山等优地槽内发育火山质和长石质硬砂岩,在唐古拉、北喜马拉雅冒地槽内堆积了岩屑质硬砂岩,在地台或地槽沉积物上常覆盖着中、新生代大型陆相盆地沉积,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二连盆地。新生的堆积物由于沉积分异作用而使物质重新组合,地壳表层物质组分发生重大变化,与原先的槽型沉积相比,铁族元素含量降低,碱金属、碱土金属和卤族元素含量增加,虽在那些没有覆盖物的褶皱带地层裸露点上,依然保留了活动构造带物质组分的特点,但从整个地区地壳表层组分平均水平来看,钒、铬、钴、铜、铁、钛、锰、镍和钠、钾、钙、镁、硼含量分别出现下降和上升趋势。

1.3.3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地球化学区

从东北三江区到西南三江区斜穿我国中部的宽阔带,地质构造上以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为主体。地台区出露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为最早期地幔未完全分异的产物。古老变质岩系中常含基性和超基性岩透镜体,并有辉长岩岩墙贯入。平均物质组分偏向基性,镁、钙及幔源组分明显偏高,大离子亲石元素钾、钠、硼、锂等含量相对偏低。表3记录了华北地台新太古界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元素含量。在广泛出露的地台型海相沉积盖层中,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虽颇为发育,但在沉陷地区可形成不同的沉积组合。从震旦系到下古生界不同层位上,淀积有来自基底剥蚀残留下来的磷、铁、钒、钴、镍、钼、铜等元素,局部地区富集,形成具有一定品位的工业矿床;在上古生界风化壳上还发育有铝土矿和锰矿。岩浆岩出露面积所占比例甚小,不超过10%,其中二叠纪大陆拉斑玄武岩和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具有鲜明的慢源特色,与整个区域古老结晶的基底元素分布的总体特点是一致的。

表2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元素含量*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μg/g。深源同熔型以冈底斯地区为代表,碱性-偏碱性以羌塘地区为代表,壳源重熔型以喜马拉雅地区为代表。“*”为全铁。

表3冀东迁安新太古界变质岩元素含量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μg/g。“*?为全铁。

1.3.4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

沿海区以华南褶皱系为主体。原岩组分基本特点为亲铁元素低于相邻的三江区,钼和钨族元素显著增高。华南褶皱系实际上是在多处较弱拉张基础上汇集而成的一个裂陷槽,尽管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约占30%,但深源岩浆活动十分微弱。最新的裂谷型第四纪幔源碱性玄武岩仅在琼、粤、闽、浙、台等省有限区域内见及,不足以影响沿海区地壳表层的平均成分。以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闪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为主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只是地壳内部物质的重新组合而已,并不改变地壳的总体成分,不过,它可使钨、锡、铋、钼、铅、锌、汞、砷等元素集聚,甚至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古生代裂陷槽内,很少见到快速堆积的粗碎屑物质,主要为来自源区历经分选的细碎屑复理石沉积。较为充分的沉积分异作用,在原生物质迁移过程中,带来一定数量的活动元素和过渡元素,弱活动和不活动元素更多地滞留在剥蚀区内,可能也是造成区内弱活动和不活动元素含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2元素富集特点

现着重阐述与农作物生长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24种元素区域分布特点。先将每一1:20万国际分幅中数百到2000个左右的单元素全量数据,经多次叠代剔除异常值后,分别算出单元素平均值,意味着这些数值仅代表宏观的区域背景,而不反映局部异常;然后,再在每一1:20万国际分幅分值的基础上,算出全国平均值。表4清楚地反映了各种元素的地壳丰度值和全国水系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

表4全国水系沉积物与地壳平均含量对比表(mg/kg)

注:背景值为全国平均值。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元素的区域分布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若将分布特点相近的元素归为一类,则可分成以下8类。

2.1钠、钙、镁、钾、锶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高值区分布面颇广。除K外,其余4元素[Na(>2.04%)、Ca(>5.0%)、Mg(>1.70%)、Sr(>346.75mg/kg)]高值区大面积汇集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含量变化由西北往东南逐渐降低。锶和钠的高值区范围还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总体上我国南半部多为钙、钠、锶的低值区,其含量分别低于其背景值。镁高值区虽也出现在北方地区,但与钙、钠、锶的展布状况略有不同,它在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等地仅为中等偏高含量区(0.93%~1.70%),南方的湘、鄂西部处于同样的水平。我国总体上处于低K水平,高值区(>2.14%)和低值区(<1.92%)呈星点状分布。相对而言,浙江、江西、福建、吉林、辽南和内蒙古东北部高值区面积较大,西北、西南、中南含量一般偏低,但海南岛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等地有小片高值至偏高值区出现。

2.2铬、铁、锰、镍、钴、钒、钛

铁族元素分布的高值区和中值区(高于全国平均值)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从云贵高原直达吉林长白山区,其中尤以我国西南、中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较为集中。新疆北部也有铁、钒、锰、钴偏高值区出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两条上述7个元素的低值带(低于全国平均值),其含量均分别低于其背景值。一条由青藏高原和新疆南部延至内蒙古东部,一条展布于华南及东南沿海,构成两条大致平行,但规模差别较大的低值带。但钛例外,在东南沿海及华南区无明显低值分布。

2.3铜、锌、铅、汞

这些元素总体上表现为由东南往西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即高值和中值区大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高值区和中值区主要集中于秦岭—大别山以南,藏东三江流域以东的我国西南、东南和中部地区。此外,铜在新疆北部和太行山区,锌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地区出现规模不等的中等值区。铜、锌含量分别低于其平均背景值的低值区分别出现在内蒙古至藏北、浙江至广西沿海地带和内蒙古至藏北、山东半岛、广东至广西沿海一带。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多属汞(>72ug/kg)、铅(>32.5mg/kg)高值至中值区,且呈大片集中分布;北方地区汞和铅含量总体上分别在平均背景值43mg/kg和24.73mg/kg以下。

2.4砷、镉

砷高值(>20.76mg/kg)和中值(15.31~20.76mg/kg)区主要出现在西藏、云南、广西、湖南和广东等省区。尤其是西藏境内,砷含量几乎都高于其平均背景值(11.31mg/kg)。在内蒙古和新疆,虽在小范围内有砷含量偏高现象,但在其他地区砷含量则普遍低于平均背景值。

镉高值(>0.32mg/kg)区分布范围与As较相似,但比较集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但在鄂北、陕南和浙西等地出现规模不一的零星的中值区至偏高值区。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均属低于背景值的低镉区。

2.5氟、硼、锂

这些元素在我国水系沉积物中分布颇广,除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及海南岛等地为低值区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硼、氟、锂的含量都分别在平均背景值45.02mg/kg、465mg/kg和37.1mg/kg以上。但这些元素的富集状况及其高值、中值的地域分布则不完全相同。硼与锂的高、中值区分布范围更为接近,硼在西藏富集程度较高,锂除在西藏明显偏高外,从云贵高原东部到鄂西及江汉平原均为其高值带。氟高值区在我国南方呈零星分散状,与锂的分布情况总体相似,但在西藏地区,则未见明显富集。

2.6磷

我国有磷高值(>10.30mg/kg)和中值(8.78~10.30mg/kg)带各一条,与其相应还有两条低于背景值(647mg/kg)的磷低值带。高值带展布于阿尔泰山和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中值带从云贵高原断续延伸到东北南部,呈明显的北东-南西向展布。两条磷低值带:-条汇集在我国东南及东南沿海诸省和海南岛,另-条从青藏高原经甘肃、内蒙古西部直至辽西。

2.7铝

我国大多数地区属铝含量接近于平均含量(6.52%)或稍高于平均含量的中值区,仅在滇、闽、粤、辽、吉、黑、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晋南、川东、藏南、豫鄂皖交界地区,铝含量相对较高[w(Al)>8%]。铝中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我国东南部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和四川盆地等地均属低铝区。总体上说,铝的平均含量从东北到西南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8钼

从宏观上看,我国东部存在两条北东-南西向的钼高背景值带(>1.90mg/kg)。一条位于东南沿海,在浙、闽、粤等省比较集中,成片分布;另-条由云贵高原东部断续向北东方向延伸,经湘鄂西部、鲁西、川东,直到陕南。此外,在东北北部、新疆、西藏及青海也有不连续分布的高背景值区。内蒙古、陕、甘、宁、川西和辽、鲁、豫、苏、皖、赣则构成大致平行排列的两个低钼带。

3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

现今展现的元素的分布格局乃是元素特性、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若仅对以水系沉积物为标志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作定性探讨,难以将各复杂因素之间关系明确地区分开来,但借助于各因素聚合而成的水系沉积物中的元素组合面貌,仍可揭示出区域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不同地区元素间的主成分多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五个主成分可代表24种元素的累计贡献率的67%,但各个主成分的整体关联性并非十分密切。因此,我们采用了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不同旋转方法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进-步剖析。旋转结果见表5。从正交和斜交旋转的结果可以判断出24种元素与五个因子的对应关系,并从中分析出究竟何种因素对不同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起着支配作用。

3.1因子1与钒、铬、钴、铜、铁、钛、锰、镍呈显著正相关

从地质背景分析,这八种元素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再或是早期原始地幔分异的残留物;从现今环境来看,属于难以迁移的元素,具相近的化学特性,在风化过程中易于-起集聚和离散,因此,内陆区和三江区铁族元素的丰度高于高原区和沿海区。总的说来,影响水系沉积物中这类元素区域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地质背景,并不是环境。

表5正交因子旋转:最大方差旋转的正交因子解模型(VARIMAX)

注:*表明呈明显的相关性。

3.2因子2与钾、钠、镁、铝、钙、磷、氟呈显著正相关

这七种元素主要富集在上地壳内,其在地壳表层的总平均含量高于相应层位的铁族元素总平均含量。在它们自身的习性与行为支配下,从西北到东南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淋溶作用和迁移能力增强,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呈现出逐级下降的情景。这就表明,它们的迁移积聚状况主要受现今环境约束,而供给水系沉积物的母岩对其影响的程度仅处于从属地位。

3.3因子3与硼、汞、锂、砷呈正相关,与锶呈明显的负相关

在内生作用中,从超基性岩经基性、中性到酸性岩,硼和锂含量逐步上升,尤以岩浆期后气成-热液形成的伟晶岩中最为富集;在表生作用下,硼、锂矿物皆易分解析出,并被粘土矿物吸附,吸附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正比,水系沉积物中含量与现代环境关系较为密切,北低南高的变化趋势与粘土矿物量区域分布大体一致。砷和汞都易于在岩浆期后集中,在表生作用中又常伴生在一起,且不易迁移,水系沉积物中含量北方低于南方,基本上反映了原生状况。锶在伟晶岩中含量最低,在表生作用中易被镁置换而流失,水系沉积物含量出现了北高南低的变化。正是不同原因将这五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与因子3建立了相关关系。

3.4因子4与钼、铅、锌呈明显的正相关

这三种元素往往出现在与火成岩相伴生的热液中,而华南地区的岩浆活动为这类元素的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就钼而言,华南花岗岩中含量并不高(0.3~2.8μg/g),但在强还原的表生作用下,在富含有机质和铁硫化物的沉积中,常发生一定程度的积累。铅、锌在内生作用中常紧密共生;在表生作用中,当处在中性环境下,遇到碳酸盐时,生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还原时,又一起生成硫化物沉淀。正是一些共同的特点,使这三种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出现相互消长的关系。

3.5因子5仅与镉显著相关

无论在岩浆岩中,还是在岩浆期后的热液中,镉均未出现显著的集中,常寄生在锌矿物内,成为稀有的分散元素。表生作用中的镉迁移能力很弱,易于留在原地,被粘土矿物吸附。正因为镉具有独特的习性,使其独自构成单一的体系。

参考文献

黄怀曾,吴功建等.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黄怀曾.全球地学断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见:张炳熹等主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出版社,1997.8~19

李家熙,吴功建等.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左国朝,何国琦等.北山板块构造及成矿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严阵.秦巴花岗岩的主要特征.见:李之彤主编.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15~119

黄怀曾等.青藏高原岩浆活动及岩石圈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韩等.华北陆台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全国环境监察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刘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李家熙,吴功建,黄怀曾等.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F.  北山晚古生代裂谷金铁成矿带

3.8.1概况

北山晚古生代裂谷金铁成矿带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即穹塔格以南,罗布泊以东的广大地区,在新疆境内北东东向长240km,宽50~80km,面积约16000km2

该带是发育在塔里木陆壳基底上的一个陆内裂谷。它是在近东西向的前震旦系构造基底的基础上,于中、晚古生代形成的强烈活动的裂谷,早二叠世达到高潮,晚二叠世早期裂谷封闭,形成断裂带。

北山成矿带内矿产资源丰富。它们是与前寒武纪花岗伟晶岩有关的稀有—稀土元素和宝石矿床(石英滩);与寒武纪盖层沉积有关的磷、钒、铀矿(大水、平台山);与石炭纪韧性剪切带破碎蚀变岩有关的金矿(红十井);与二叠纪上叠裂谷拉张阶段火山-潜火山建造有关的铁铜矿床(磁海铁矿、辉铜山铜矿等)。

北山成矿带的铁矿和金矿近年已投入开发。

3.8.2成矿地质背景

3.8.2.1地层及其含矿性

基底地层由古元古界北山群片岩、片麻岩及含铁石英岩和中元古界白湖群绿片岩及大理岩组成,岩性变化大,变质程度深,变形构造复杂,是基底构造层的产物。

裂谷活动期的沉积物有: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及千枚岩,厚约1300m;上石炭统玄武岩、安山岩、玄武质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顶部出现生物碎屑灰岩及砂砾岩,厚约3700m;下二叠统砂岩、砂屑灰岩及杏仁状玄武岩,厚约300m;上二叠统灰岩和含砂砾岩,厚约310m。玄武岩及含炭质碎屑岩与金矿化有一定的联系。

3.8.2.2岩浆岩

北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历史悠久,具有多期次多类型的特征。从区域上看,裂谷带西南段表现为以中坡山超基性—基性复式深成侵入体为中心,四周为中性和酸性侵入岩。岩性有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呈不规则岩基,岩株和岩脉产出,它们与铜镍矿化、磁铁矿化有一定的关系。

3.8.2.3构造

该区历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华力西期和喜马拉雅期四次构造运动,每次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构造形迹。

古元古代运动形成以强烈韧性形变为主的构造变形,显示早期构造变形的特征。中元古代运动使中元古界地层形成南北向平卧和韧性剪切构造。这两者形成了基底构造层的主要构造形迹。

华力西运动,早期受北山裂谷的张开作用影响,产生滑脱,形成东西展布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晚期受北山裂谷的全面关闭的近南北向挤压,晚古生代地层发生全面褶皱,形成东西向褶皱,并使已有构造进一步复杂化。

喜马拉雅运动,北山受由北而南的推覆作用,产生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自北向南发生滑动。

3.8.3北山金矿带

仅就近年找矿效果较好的北山金矿带作一简要论述。

3.8.3.1矿带基本特征

金矿是北山成矿带中的主要矿种之一,主要成型金矿近10处,基本特征如表3-21。

表3-21北山金矿带矿床(点)地质特征一览表

3.8.3.2矿石组构与矿石类型

北山金矿石,按其形成阶段和方式,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前者形成于成矿期,而后者形成于表生期。

按矿石矿物成分划分为含碳酸盐石英脉型金矿石(次要矿石类型,次级构造作用下热液活动的产物,石英脉多呈细小的网脉无规律的分布在蚀变岩型金矿石中)、黄铁矿—绢云母蚀变岩型金矿石(主要矿石类型,为蚀变玄武岩或千糜岩化凝灰质砂岩经矿化作用而成)和石英脉型金矿石(主要矿石类型),三种矿石紧密共生,难以单独划分。

3.8.3.3矿化阶段

北山金矿床矿石中矿物组合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假象),少量黄铜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菱铁矿及少量绢云母、绿泥石、孔雀石。

黄铁矿是金矿床中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含金量最高可达1180×10-6),具有多期次多晶形,成分复杂,含金性变化大,且黄铁矿贯穿于金矿化的全过程。

北山金矿区金矿床可划分为两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可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

(1)硫化物—石英阶段:石英呈灰白色、白色、他形粒状,粒径一般在0.8~4mm之间,个别达10mm,呈块状或大脉状产出,主要由石英组成,少量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星散状产出,粒径0.3~3mm,偶见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该阶段产物多分布于矿床(点)的上部及远离主断面的蚀变碎裂岩带中,由于受后期构造的改造作用,在主断面附近难以见到该阶段产物。

(2)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呈灰—烟灰色,表面不洁净,他形粒状,粒径一般在0.03~0.15mm。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体产出,含金量高。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脉宽3~15mm,主要沿早期石英裂隙穿插,分布于主控矿断面附近。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偶见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含自然金。该阶段是本区主成矿阶段。

(3)石英—碳酸盐阶段:呈浸染状、细脉状产于石英脉中部或尖灭端,以乳白色石英、方解石脉的出现为标志。矿物组合为石英、方解石、菱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和细脉状黄铁矿。在这一阶段可见少量自然金。

在表生期黄铁矿均氧化为褐铁矿,矿物组合为褐铁矿、玉髓状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孔雀石、石膏、硬石膏以及少量磁铁矿、黄钾铁矾、铜蓝、伊利石等。

北山金矿床中金的赋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脉中;另一种是以不可见的显微金赋存于黄铁矿中,含量很高(最高可达1180×10-6)。其中第二种是金矿中金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炭质板岩中,金一方面赋存于其中的黄铁矿内,另一方面也可呈胶体金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的表面或边缘。

3.8.3.4成矿物质来源

北山金矿床中金主要赋存于石英和黄铁矿中。因此,通过对金矿石中的主要载金矿物石英和黄铁矿及围岩(蚀变玄武岩、浅变质含碳碎屑岩等)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成矿流体特征等综合分析,探讨北山金矿床成矿物源。

(1)石英。微量元素特征:石英微量元素含量与围岩的微量元素平均值对比表明,石英与围岩的微量元素变化曲线一致,反映成矿物质来自围岩。同时,北山南缘金矿床(点)围岩中的金含量远大于其上地壳克拉克值,由此可见,在成矿之前,成矿元素已初始富集。

稀土元素特征:北山各金矿床(点)矿石中石英的稀土元素含量及总量均很低,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含量高的特点,如∑LREE/∑REE高达84.19%~97.05%,平均91.82%,∑La/∑REE高达80.62%~94.80%,平均88.63%。∑LREE/∑HREE高达5.324~32.928,平均15.40,说明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明显分离。新疆北山南缘金矿床(点)矿石中石英的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表现深部物源的特点,而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及其配分曲线又与浅成金矿床接近,说明成矿物质既可来源于深部地幔,也可来源于浅部沉积岩系;金矿床(点)是矿质多次活化、多次分异、多次富集的产物。

石英薄片红外光谱特征:将石英样品加工成包体薄片,面积20mm×15mm,厚度0.3~0.4mm,用无水酒精洗净薄片上的粘合剂,在4000~2000cm-1波数范围内用红外光谱仪进行扫描,其中9个石英样品的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石英的红外光谱中,在3000~3600cm-1内出现很强的吸收带,这是水分子扩散峰,表明石英中有大量水分子存在,主要为液体包裹体中的水,也可能有晶格缺陷中的水。在2350~2360cm-1内一般出现很弱的二氧化碳吸收峰,表明石英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由于浅成石英脉中水的含量很高,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因此石英脉的红外光谱特征反映了石英脉是浅成的。此外,还详细研究了含金石英中包体的水、CO2的相对密度,主要利用包裹体中的水(及OH-)、CO2以及石英本身(即以石英为内标)的特征谱带在3800~2000cm-1范围内的红外光吸收强度(光密度)来进行研究。一些谱带的波数范围是H2O(及OH-)3380~3450cm-1,光密度为DH2O;CO2为2350~2360cm-1,光密度为

:石英为2240~2250cm-1,光密度为DQ。为了消除由于薄片厚度不均的影响,采用相对光密度值,即D1=

/DQ,D2=

/DQ,光密度采用基线法,所用公式为

其中T0为谱带基线的透过率,T为谱带最强吸收的透过率。

石英脉金矿石英脉的D1值绝大部分均大于1。据研究,D1<0.5的石英属岩浆或气成产物;D1=0.5~1.0的石英是热液产物或是由热阶段的矿化作用叠加在早期产物上形成的;D1>1的石英为热液产物(申少华,1995)。因此,含金石英脉应为热液产物。

(2)黄铁矿。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围岩中Zn、Co、As、Sb、Au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上地壳丰度值,说明新疆北山南缘存在这些元素的富集层。研究表明,北山南缘围岩地层中普遍发育有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胶状、草莓状黄铁矿(1%~3%)或有机碳(5%~12%)及泥质,金等成矿元素在地层中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当黄铁矿在某一地质体中富集时(>20%),即构成金矿;而有机碳和泥质也可能吸附金。由于黄铁矿中的金矿以吸附金为易释放金(朱韶华,1994),因此新疆北山南缘地层中的金主要以易释放形式存在。黄铁矿和围岩的变化基本一致,反映成矿物质来自围岩,在成矿之前,成矿元素在围岩中已初始富集。

由于北山南缘的氧化作用非常强烈,黄铁矿中的亲硫元素As、Te、Se均已大部分流失,不能用来推测矿床成因,但其中的Au、Ag及过渡金属元素Co、Ni或因化学性质稳定,或因可形成氧化物而得以保存,故具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在北山南缘经部分氧化的黄铁矿中,Co含量0.017%~0.372%,平均0.085%,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Co>100×10-9)(邵洁涟,1988)范围。w(Au)/w(Ag)=0.706,属于地下热水渗滤作用的矿床(w(Au)/w(Ag)=0.68~23.58)范围。w(Co)/w(Ni)=3.86(平均值)显示出与内生金矿床(w(Co)/w(Ni)>1)(贾建业等,1996)相似的特点。

稀土元素特征:黄铁矿稀土元素总量及轻稀土元素含量均较围岩偏低,且δEu值较围岩偏大。而从黄铁矿和围岩和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看出,黄铁矿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炭质板岩及含炭粉砂岩基本一致,而与蚀变玄武岩的配分曲线则大不相同,总体上均为右倾斜的曲线,表现出富轻稀土元素的特征,说明黄铁矿是浅源的,在物质组成上继承了围岩的特点。此外黄铁矿Ce负异常不明显,个别样品出现Ce正异常,而围岩均表现Ce正异常和明显的Eu负异常,这些差异表明黄铁矿的物源既有围岩,也可能有少量深源物质。

3.8.3.5成矿流体特征

北山金矿床(点)石英中包裹体发育,数量多,以星散状分布的原生包裹体为主,部分沿裂隙呈不规则线状出现,形态多为不规则状、椭圆形和长条状,大小不等,一般为5~10μm,个别大于15μm。类型以CO2单相、二相液体包裹体为主,有少量含有机质,其中CO2包裹体中CO2相体积比一般为10%~20%,个别大于50%。

(1)均化温度和成矿压力。北山各金矿床(点)中石英中包裹体均化测温、成矿压力资料和成矿深度表明,北山金矿床(点)中主要脉石矿物石英的形成温度范围为147~251℃;成矿压力为26.0~34.75Mpa,相应成矿深度为0.87~1.16km,属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

(2)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北山金矿床(点)矿石石英包裹体化学成分,在包裹体溶液中阳离子成分主要为K+、Na+、Ca+、Mg2+、Li+、其中含量大小依次为Na+>Ca2+>K+>Mg2+>Li+,阴离子成分主要为F+、Cl-,且Cl-/F+大于1,反映具有地下热水特点(巴恩斯,1985)。在离子总量中,阴离子大于阳离子。气相组分中主要为H2O、CO2、H2、CO、CH4,且H2O>CO2,均含有CH4,pH值为6.6~6.8。

(3)氢氧同位素特征。北山δ=-48.2‰~-73‰,δO18=+12.3‰~20.7‰,接近于变质水的范围,说明成矿热液主要属变质热液(构造变质),并掺合地下水热液。

3.8.3.6成矿信息提取及量化分析

该课题通过对北山金矿带的地层控矿信息、脉岩控矿信息、推覆构造前缘叠瓦带导矿信息、强应变质容矿信息、矿床(点)等距分布的空间格局、矿化蚀变信息、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石英红外光谱特征、3X荧光信息、TM多波段图像信息特征及RCB最佳波段组合优选的综合和解析,圈定或深入研究了八一泉、大青山、红十井金矿区的定位预测,优选了找矿靶区。

G. Hy-5(甲)异常地球化学详查及特征

Hy-5(甲)异常为拾金滩金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山地区属一种以物理风化占优势的残山地貌,表生带多为裸露岩石和广布的岩屑,极少有成熟的土壤分布。因而地球化学详查方法主要选择岩石测量,采样网度为200×20m,部分加密到100×10m。结果表明,岩选择的Au、As、Sb、Hg、Mo、Cu、Pb、Zn等10个指示元素可基本反映拾金滩金矿化地段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尤其是Au、As、Sb、Hg等原生晕和浓集区分布,清晰地显示出该地段的成矿远景。这由前缘指示元素的原生晕的连续面形分布及激电测深剖面资料可印证,从而显示拾金滩的深部金资源有大潜力。而在该地球化学异常上,呈线状和点状展布的Cu、Bi、Mo、Pb、Zn元素原生晕,大体可反映矿带剥蚀程度较浅。而且Au原生晕浓集中心明显受控于格子状构造,线状原生晕和Au原生晕浓集带的斜列现象还表明成矿带构造的扭动力学性质,其构造交汇部位恰是矿体(矿化体)的具体位置所在。

(一)指示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与地球化学参数

拾金滩指示元素地球化学的背景参数系在元素含量频率直方图(如图1-2-16的Au)上以解析法求取,并以此确定原生晕(异常)下限。其求得背景参数列于表1-2-16。

在该异常10个指示元素中,除Mo、Ag元素因低含量而分辨率较低,使频率直方图左部不完整外,其他8个元素均呈现完整的背景全域,每个指示元素大多呈对称的相对背景含量频率分布,其概率形态也基本符合对数正态。根据中心极限定律,呈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与受控因素间是一种乘积关系,结果不是成倍增加就是成倍减少。

图1-2-16 Au含量频率直方图

表1-2-16 拾金滩指示元素相对背景地球化学参数

其中Pb元素含量频率分布出现了正负异常全域(图1-2-17)形态,表明构造蚀变带成矿的阶段性,出现Pb的负异常地区位于构造蚀变带南缘,规模虽不大,但反映出蚀变带的指示元素再迁移(活化)而残留下来的地球化学印迹。

图1-2-17 Pb元素含量频率直方图

从详查地段的原生晕分布来看,还未完整控制矿带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指示元素地球化学背景还只是相对于浓集带(或浓集中心)的一部分。所圈定之原生晕和Au元素异常只能算是局部地球化学异常,从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来看,也只能算是稍大规模的局部异常的浓集中心或浓集地段。

(二)指示元素的分配与地层岩石的含矿性

拾金滩Hy-5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处于志留纪构造混杂岩带中。涉及岩石包括凝灰质砂岩、玄武岩-安山岩、含铁碧玉岩、结晶灰岩和石英脉等。其指示元素的分配见表1-2-14。由表可以看出:

(1)凝灰质砂岩:在矿化凝灰质砂岩中主要指示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呈相对背景的无矿化凝灰质砂岩。尤其在成矿、成晕的Au、As、Sb、Hg特征组合上,两者几何平均值分别相差6.2、2.2、1.9和15.2倍。从元素地球化学性状分析,除Au外,As、Sb、Hg为典型探途元素或前缘组合。这种特点可反映出成矿成晕并不受岩性影响,也与地层岩石无明显关系,成矿成晕组分应来源于深部。

(2)玄武岩、安山岩的相对背景与受矿化影响的玄武岩和安山岩指示元素的含量同凝灰质砂岩相似。

(3)石英脉的含矿性。拾金滩地区所见石英脉可分变质分异或侧分泌两种,二者的含矿性差别极大。侧分泌成因石英脉的指示元素含量与围岩基本一致,而蚀变带中变质分异的石英细脉则是成矿成晕作用的蚀变产物。其Au含量比侧分泌的石英脉高出17.4倍,As高出13.8倍,Hg高出14.4倍,Sb则略高于侧分泌形成的石英脉。而其他指示元素相差不大。

(4)结晶灰岩与以上3种岩性大同小异。

(5)含铁碧玉岩。出露于测区东的含铁碧玉岩建造,指示元素Au、As、Sb、Hg均呈中强异常。这些指示元素的富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与含铁建造同生的。但成矿成晕作用可能是Au和其他元素活化迁移或再富集的结果。与拾金滩成矿成晕作用比较,硅铁建造是共同一个重要区别标志。

(三)指示元素原生晕特征

1.Au元素原生晕

以10×10-9为下限,在拾金滩地段共圈定31个Au元素原生晕,所见Au原生晕在拾金滩西,大多为具浓集外带线状异常,中东部Au多呈较高浓度的原生晕。按Ta0、Ta1、Ta2的浓度分带原则.有9个具浓度内、中、外带的Au原生晕,尤以Au7、Au10、Au18(Au18-1,Au18-2)、Au29有一定规模,Au原生晕多呈近东西向延伸,但连续性稍差。

其间以位于19线(图1-2-18),南北宽450m,东西长600m,形态不太规则的Au10原生晕较典型,该原生晕可分南北两个浓集中心,面积116000m2,Au的几何平均值34×10-9,几何标准差2.5×10-9.最大值>300×10-9(按不定值处理原则为450×10-9)、最低值10.7×10-9。Au元素原生晕衬度为3.4,呈清晰度很高的原生晕,与Au最大值相对应的Hg含量高达91400×10-9,Hg浓度克拉克达101。Au10南部浓集中心(浓度内带)面积57000m2。7个样中,Au最大值>300×10-9,最小值44.4×10-9,几何平均值为134×10-9,几何标准差为2.11×10-9,面金属量0.747m2%,具明显的矿致异常特征。经西侧18线的激电测深证明,其深部有高激化率矿体存在。Au10原生晕的另一个特点是Au与As、Sb、Hg原生晕紧密相伴,如Hg6原生晕,其形态、面积与Au10极为相似,整体叠置在Au原生晕中。Au-Hg相关系数0.896,6个高含量样品Au-Hg相关系数达0.974,相应的对数回归方程为:Au=1.998+0.8Hg、Au=2.17+0.546Hg,其真数回归方程为Au=99.5Hg0.8、Au = 147.9Hg0.546。同样,与Au10原生晕相应的As13和Sb2原生晕规模更大。如As13从15线向东直至测区东边长约4km。在Au10的对应位置上,As也是一个面积约0.3km2的浓集地段。As的最大值在18线.为255×10-6,浓度克拉克值高达127.5。而在19线As的浓集中心则与Au10南端浓集中心重合。Au10原生晕中,Au-As相关系数为0.709,回归方程:Au=0.017+1.094As(对数)和Au=1.04As1.094(真数)。

表1-2-14 指示元素的分配

图1-2-18 拾金滩Au10原生晕

Sb2在东部的浓集带与Au10一致,但由于水平分带不同,同一样品中Au、Sb含量变化不大同步,Sb的浓集中心相对北移约200m。Au-Sb相关系数为﹣0.041。

从Au与As、Sb、Hg原生晕的相关关系表明看,Au10可能代表深部盲矿体或矿化的一种成矿成晕作用,这同18线的地球物理激电异常的存在相印证。

其他Au原生晕特征见表1-2-15。

表1-2-15 拾金滩Au元素原生晕特征

续表

从表可见拾金滩其他27个Au原生晕和4个点异常总面积超过1km2。达1002000m2,面积为测区原生晕面积的19.26%,考虑到Au18和Au19西部未封口,此比例超过或达到20%。就单个Au原生晕看,有成矿预测意义的为Au7、Au10、Au16、Au18-1、Au18-2、Au296个原生晕异常。

(二)As、Sb、Hg原生晕

As元素原生晕在拾金滩有呈极为连续分布的特点,除西端有部分线状原生晕外,从17线以东到As13几乎占整个观测区70%的范围。虽然形态有些不够规则,但这种不规则连续分布基本反映了该区域一些成矿成晕的特点。As13东西长达4km以上,由于As原生晕在东西测区间未封口,密度无法度量估计。若扩大详查范围,则As元素还会显示出更大规模的原生晕。在5.2km2观测范围内,全部As原生晕面积为2.47km2,占测区面积的47.5%;而As13的面积在2km2以上,占整个As原生晕面积的80%以上。

在As13原生晕中有21个浓集中心,并部分分别与 Au10、AuAu7、Au13、Au18-1、Au18-2、Au14、Au15、Au16、Au17、Au21、Au22、Au23、Au27、Au28、Au29原生晕重合。这些浓集中心As的含量最高达到大于500×10-6,一般都在25×10-6以上。根据Au10的Au浓集带的相关分析,Au-As的相关系数达0.709,说明As与Au的成矿成晕的密切关系,且大面积As原生晕的分布意味着金的深部资源潜力。

Hg的原生晕虽因Hg元素的易挥发和分析条件难以控制,但在17线以东与As原生晕的有共同特点,仍然呈现出较连续的面形原生晕,与As、Au有大致相吻合的浓集中心。

Sb元素在27线以西形成连续的面形原生晕,而在东部多为连续性较好的带状、线状原生晕,Sb元素的这种特点涉及到热液矿床原生晕轴向的组分在前缘的顺序分带。

总的来说,对Au有特殊指示意义的As、Sb、Hg探途元素的原生晕组合,示意着该地段的金矿的深部资源成矿潜力。

(三)Cu、Pb、Zn、Ag原生晕

Cu、Pb、Zn、Ag在测区基本呈现为近东西向延伸的线状原生晕,而Pb、Zn元素有的甚至出现负异常,表明在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中,它多处于中部和下部。

(四)Bi、Mo原生晕

Bi、Mo由于在金矿床热液原生晕轴向上,多为尾部元素。在拾金滩,Bi、Mo多形成点异常或面积极小的原生晕。

上述主要指示元素的原生晕都表明拾金滩深部有金矿体存在的信息。

H. 中国大陆浅表地球化学场分区

由于资料所限,本次分区以中国中东部为主,西部及东北森林区涉及较少。

依据前述中国浅表地球化学场基本特征,拟定以下原则进行地球化学分区:

1)一级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域):依据全国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的显著差异程度和元素总体分布趋势进行划分。

2)二级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省):主要依据亲核、亲地幔元素与亲地壳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重要成矿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划分。由于陆块和造山带中上述元素含量分布和元素组合特征有显著差异,且不同陆块间和造山带间也有所差别,因此二级地球化学区的划分考虑了大地构造单元分区,但有所差异。

3)三级地球化学区:在二级地球化学区内主要依据成矿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异常分布及元素组合特征进行划分。

一、一级地球化学区

以中央造山带为界,可将中国大陆浅表地球化学场划分南北两个地球化学域。

1)中国北部地球化学域:指分布在东昆仑、秦岭—大别以北地区。总体特征是,除K2O、P外,所研究的20余种元素中几乎所有亲核亲地幔元素、亲壳元素和成矿元素,其含量均比南部低,其异常规模和强度均比南部小和弱。没有出现亲核亲地幔元素和亲壳元素的地球化学域或巨省,也未出现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巨省。铁族元素和SiO2的异常带基本沿地台和造山带的边界分布,成矿元素异常的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2)中国南部地球化学域:指分布包括东昆仑、秦岭—大别及其以南地区。总体特点是: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呈高背景分布,铁族元素和Cu等在其西南部形成引人注目的地球化学域,SiO2在东南部构成巨大的地球化学域,W、Sn、Pb、Zn、Ag、Au、U、Hg、As、Sb、Mo、F等都形成规模巨大、强度极高的地球化学省或异常区带。

二、二级地球化学区

根据已有资料,暂将我国大陆浅表地球化学区划分为13个二级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省)(图1-1):

华北陆块(Ⅱ-5)、秦岭—大别(Ⅱ-6)、祁连(Ⅱ-7)、东昆仑(Ⅱ-8)、下扬子(Ⅱ-9)、上扬子(Ⅱ-10)、华南(Ⅱ-11)、西南三江中段(Ⅱ-12)、雅鲁藏布江中段—怒江上游(Ⅱ-13)以及尚不完整的阿尔泰—准噶尔(Ⅱ-4)、天山(Ⅱ-3)、霍林郭勒—多伦(Ⅱ-2)、吉林长白(Ⅱ-1)。

1.华北陆块(地台)二级地球化学区(Ⅱ-5)

可划分为华北陆块北缘亚区和南缘亚区。陆块中部由于大片覆盖、资料较少,暂未划分。

其基本特征是:①Au呈高背景分布,铁族元素(Fe2O3、Ti、V、Cr、Ni、Co、Mn、P)和Cu、F、MgO等呈中高背景分布;②As、Sb、Hg、W、Sn、Mo、U、Nb、B和SiO2等呈低或中低背景分布;③区域性异常和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的南北缘,其次是分布在太行山断裂带南、北两段。地台南、北缘具有大致相同的异常元素组合:Au、Ag、Cu、Pb、Zn、Mo、F、U、Nb、Hg以及Cr、Ni、Co、P、Mg。主要金属成矿元素为Au、Pb、Zn、Ag、Cu、Mo;但南北缘也有些差异,南缘Mo、W、Pb、Nb异常更显著;北缘出现B、K2O、SiO2异常。

2.秦岭—大别二级地球化学区(Ⅱ-6)

分为秦岭和大别两个亚区。其基本特征是:①Cu和铁族元素呈高背景分布。秦岭亚区与大别亚区不同的是,Au、Ag、Mo、As、Nb、F、Mg等也呈高背景分布;②秦岭亚区除南秦岭Sn、W呈低背景分布外,其它元素几乎无低背景域分布,大别山亚区Ag、Zn、W、Sn、As、Mo、Sb、B、F、Mg等均呈低背景分布;③区域异常呈带状分布在深大断裂带上,其中秦岭亚区在整个造山带中异常元素组合最为复杂多样,且异常强度高、规模大。

3.祁连二级地球化学区(Ⅱ-7)

祁连地球化学区Cu、Co、Cr、Ni、Mg等亲铁族元素呈高背景分布;Ag、Pb、Zn、Hg、B、Sn、W、Nb、Ti等呈低背景分布。在这个区里呈异常分布的元素有Cr、Ni、Cu、Au、Ag、Pb、Zn、W、Mo、Mn、As、Sb、F等。其中Cr、Ni异常强度高(三级浓度)、异常连续,其它元素均为呈带状分布的不连续或孤岛状异常,且强度较低(一级浓度)。值得注意的是Au、W在西段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Cu、Zn、Pb、Ag、Mo等元素异常在中东段大致呈等间距分布,与呈NW向分布的断陷盆地的分布基本一致,异常多在盆地边缘。

高强度Cr、Ni异常的分布与北祁连缝合线基本一致。可将其作为圈定缝合线的地球化学标志。

4.东昆仑二级地球化学区(Ⅱ-8)

图1-1 中国浅表地球化学场分区图

该区与祁连地球化学区显著不同的特点是,铁族元素均呈低背景分布;与祁连基本一致的是Ag、Pb、Zn、Hg、B、Sn、Nb、Ti等元素均呈低背景分布。该区几乎无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该区主要异常元素为Cu、Au、As、Sb和W、Sn。Au、As、Sb、Cu异常在它们的中高背景带上多呈弱异常分布,在断续800km的异常带上,异常数量不多,且一般规模较小。W、Sn异常主要分布在地球化学区的东段,规模较大,有多个浓集中心。

5.下扬子二级地球化学区(Ⅱ-9)

在该区铁族元素呈中高背景分布,Au呈高背景分布,与华北地球化学区一致。与华北陆块地球化学区明显不同的是Cu、Pb、Zn、Sn、W、Hg、Sb、As、Ag、Mo、B等元素和SiO2的含量明显增高,呈高背景或中高背景分布;F、P明显降低,呈中低背景分布。

该区异常元素多,组合比较复杂,异常多成片、成带分布,且规模较大。主要有长江中下游Cu、Au、Pb、Zn、Ag、As、Sb、Mo异常带,浙西-赣东北Cu、Mo、Pb、Zn、Ag、Ni、As、F、Au、U、Sb、Sn、W异常带,皖南-赣东北 Au 异常区、皖-浙-赣Sn异常区等。

6.上扬子二级地球化学区(Ⅱ-10)

包括扬子地台的长沙以西地区和右江造山带。

这个区的突出地球化学特征是,铁族元素呈高背景(Fe2O3、Cr、Mn)或异常(Co、Ni、V、Ti)分布;Cu、Zn、Hg呈异常分布。上述元素的平均值在全国各区最高。此外Au、Pb、As、Sb、Sn、U、B、F、Mo、Nb、P也呈高背景分布;仅SiO2和K2O呈低和中低背景分布。

该区铁族元素及Cu、Zn、Hg、Mo、Sb、F、Nb、Pb等元素异常在区内成片、成带分布,强度高,规模巨大。Au、Ag等异常环绕四川盆地周边,向东南扩至右江造山带和华南造山带,呈巨形环状分布。

7.华南二级地球化学区(Ⅱ-11)

华南地球化学区的突出特点是铁族元素(Fe2O3、Cr、Ni、Co、Mn、V、Ti)和Cu、Zn等呈低背景域分布;SiO2、Sn、W、Pb、Nb、U、Sb、Mo、Au、Ag、Hg呈高背景分布,其中W、Sn、Pb的平均值已达异常域值;W、Sn、Nb、SiO2为全国各区中最高。As、Ag、K2O为中高背景。

上述呈高背景或中高背景分布的元素,在华南区均有大规模的区域异常分布。其中Sn、W、U、Pb、Nb、F等已形成规模巨大的地球化学巨省或独具特色的地球化学异常集中区。Cu等呈低背景分布的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强度较弱,往往呈串珠状或孤岛状分布在低背景带中。

8.西南三江中段二级地球化学区(Ⅱ-12)

铁族元素呈高背景(Cr、Ni)和中高背景(Fe2O3、Co、Mn、V)分布;SiO2呈低背景分布;

该区呈高背景分布的金属元素有Cu、Au、Pb、Zn、Ag、W、Sn、As、Sb、U、Hg,其中Pb、Sn的算术平均值已达一级异常浓度。该区几乎没有呈低背景分布的元素。

该区Cu、Ag、Pb、Zn、Au、U、Sn、W、Sb、As已形成地球化学省,在这个省中这些元素异常带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缝合带和昌都地块分布,长达数百千米。

9.雅鲁藏布江中段—怒江上游二级地球化学区(Ⅱ-13)

该区SiO2、K2O呈高背景;铁族元素除Cr、Ni外均呈低背景(Fe2O3、Co、Mn、V、Ti等)。呈高背景和中高背景的金属元素有Au、Pb、W、As及Sb、Sn、U等。

该区异常多呈近EW向和NEE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大的异常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铁族元素(Fe、Cr、Ni、Co、V)及Cu、Zn、Au、Hg、As、Sb异常区,改则—那曲造山带中段Cu、Au、Pb、Zn、Ag、U、W、Sn、Mo、As异常区。

Cr、Ni、Hg异常带沿雅鲁藏布江南岸呈EW向和沿怒江北岸呈EW-NW向分布。它们可以作为雅鲁藏江缝合带和班公错-怒江缝合带显示的地球化学标志。

10.阿尔泰—准噶尔二级地球化学区(Ⅱ-4)

呈高背景域分区的元素为Cu、Fe族元素、W、U和K2O,其余元素呈低背景分布。沿额尔齐斯、纳尔曼德和伊利克得断裂有Cr、Ni、Cu、W、Au、U异常分布。

11.天山二级地球化学区(Ⅱ-3)

在西天山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有 K2O、As、F、Cu、U、Ni等。Au、Cu、Pb、Zn、Ag、As、Mo、Sn、W、U、F、Cr、Ni、Mn等元素异常沿NW向断裂带串珠状分布。东天山和北天山,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为Mo、Cu、Au、K2O。并分布有Cu、Au等异常。

12.霍林郭勒—多伦二级地球化学区(Ⅱ-2)

位于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的中东部。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为SiO2、K2O、Pb、Zn、As、Sb、Mo。其显著特点是:W、Sn、Pb、Ag、Zn、As、Mo、Cr、Ni、K2O、SiO2异常呈NE向分布,其中Sn、Pb、As、Zn、Ag、Mo、W异常带具有相当规模。

13.吉黑长白二级地球化学区(Ⅱ-1)

目前该区黑龙江的资料较少,暂以吉林资料为主简述。该区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为铁族元素和Mo、Hg、Ag。呈异常分布的元素有Cu、Ni、Cr、Co、Au、Ag、U等。

热点内容
画鸭教学视频 发布:2025-01-09 13:29:46 浏览:224
焊接怎么焊接 发布:2025-01-09 12:12:03 浏览:783
沪江教育上市 发布:2025-01-09 11:05:30 浏览:187
床垫多少钱 发布:2025-01-09 09:54:56 浏览:32
吴晓梅老师 发布:2025-01-09 09:53:29 浏览:788
宁夏安能生物 发布:2025-01-09 09:43:06 浏览:108
河南省高校教师 发布:2025-01-09 09:37:36 浏览:596
骊威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09:32:09 浏览:504
教师闪光点 发布:2025-01-09 09:29:56 浏览:890
对老师说些什么 发布:2025-01-09 09:05:37 浏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