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初一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3-31 23:38:59

1.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

地球仪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一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 教育 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 故事 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 和 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总结 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 乒乓球 ,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 其它 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 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2. 海陆变迁的板书怎么设计好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
上,
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是区域
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
、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
陆变迁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
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
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
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
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
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知道荷兰、
日本、
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
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
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
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3.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 七年级地理 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依托,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感谢欣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范文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 文化 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理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加到7个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 学习 方法 、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 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5、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授课内容 1-2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3-4

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地球

5-6 国庆节 放假;第一次月考

7-8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四节 海陆变迁 9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10 期中考试

11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12 第四章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3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4

第三次月考

15-17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五章 18-

复习;期末考试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 工作计划 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四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 教育 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第17-18周 复习及期末考试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相关 文章 :

1.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

2. 湘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

3.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4.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5.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肢卖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历饥败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肢颤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

(2)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识别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多变的天气》教案 篇2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对天气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1)讨论配对方法,了解合作要求①Ppt展示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这些图片表示生活中我们会做的事情,你看懂了吗?

②出示操作板(以晴天为例)怎样才能从8幅图中选出所有适合晴天的图片?三个人一组,该如何合作?遇到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师结合幼儿回答,梳理配对方法与合作要求,如:可以一张张图一起看,也可以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起讨论,一起看;合作时可以一起先看,再配对,再检查,也可以有人负责配对,有人负责介绍;遇到有疑议的,可以讨论或者放在操作板?区)

(2)幼儿三人一组,合作配对图片(评析:图片配对,截取了幼儿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巧妙的用游戏配对的形式呈现,使幼儿在自我分析、配对的过程中获得发现,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分享合作经验哪一组完成最快,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2)交流操作结果你们选了哪些适合X天的图?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这么选,说说你们的想法?

结合幼儿回答,进行经验拓展或提升①例:晴天除了晒被子,还可以晒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都适合在晴天做?

②例:雾天为什么乘船、做飞机都不适合在雾天进行?雾天为什么适合戴口罩?

(3)提出疑议问题,引发幼儿思考①例:雨伞为什么晴天、雨天、雪天都适合用伞?这8幅图中还有没有别的事情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都适合?

(评析:交流体现了幼儿思维过程的碰撞,因为配对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所以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幼儿的不同想法,进行同伴间的经验分享。这一过程是开放式的,对幼儿具有思考、分析、表述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3.小结原来变化的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选择做一些合适的事情。

(评析:适时小结,再次归纳提升。)

四、介绍极端天气,引发继续了解的兴趣

1.介绍极端天气出示极端天气图片或播放视频剪辑——沙尘暴、台风、干旱、暴雨、暴雪、雾霾除了我们了解的天气,还有很多极端天气,你知道它们吗?

2.引发继续了解的兴趣极端的天气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灾害,你知道会有些什么灾害吗?

这么多极端天气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极端天气里人们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应对呢?

变化多端的天气留给我们很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家寻找答案,明天继续交流。

(评析:从常见的天气转换到极端的天气,这是“多变”的再次递进,既链接前面的经验认知,又为后续的关注提供铺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多变的天气,教材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天气及其影响,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多变的天气》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

课件、表格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四、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多变的天气》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天气的多变性,了解一些简单的气象标志和常识。

2、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观察、记录、统计天气。

3、对天气变化感兴趣,乐于观察、探索。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气象的图片和光碟。

2、课件、视频、气象标识卡、天气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记录请幼儿记录几天的天气。然后一起回顾前几天的天气记录情况,做个比较,了解天气的变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天气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天气预报)

二、观看视频请幼儿仔细观看天气预报,认识其中一些简单的天气符号。提问幼儿: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除了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呢?

三、欣赏故事请幼儿欣赏故事《倒霉的小马》,结合故事提问:晚上,小白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第二天是一个大热天呢?天空周围很红很红会怎么样?太阳四周围了一个圆圈,天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其中所描述的天气变化现象及征兆。

四、交流、讨论引导幼儿讨论:小动物会怎样预测天气呢?(蚂蚁搬家、燕子低飞、鱼儿浮出水面吸气)。在天气变化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玩游戏,听声音出示气象标志,巩固认识气象标志。

五、分组操作幼儿分成三组,(三位老师每人负责一组)统计不同地区二月份的天气情况,幼儿间互相合作统计出晴天、阴天、雨天各多少?做一个比较,进一步感知天气的多变性。

六、分享、交流检查每组幼儿的统计情况,总结出本月以什么天气为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多变的天气,教材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天气及其影响,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多变的天气》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知识,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也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天气与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节出现较多的概念,都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不要求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实践性强,抽象概念较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讨论探究等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化难为易。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将抽象问题形象好、枯燥知识生动化,利于学生掌握。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知识。考虑到学生们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⑵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⑶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⑷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和生活,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课下从多渠道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实践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⑶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⑷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⑵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会看天气预报。

2、难点

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5.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 经验 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 实施方案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 方法 ;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经线、纬线的性质(形状特征、长度特征、指示方向、数量特征)。

3、各条经线、纬线的区别方法—经度和纬度。

①经度、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②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判定)。

③半球的划分及范围(判定)。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 2、点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学目标确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记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2、理解地球仪的设计原则、作用、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3、通过观察地球仪探究得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4、知道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探究各半球的范围,能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

6、知道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经纬网的学习初步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意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 教育 。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各半球的范围。

2、难点: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和表示。

四、课时划分:三课时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至少每两人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 教学方法 :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总结 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继续引发探究:请同学观察图1.11,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纬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赤道为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最北端为北极点纬度为北纬90°;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最南端为南极点纬度为南纬90°)

(五)“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及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判定”部分的教学。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0中东西经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 、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 篮球 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热点内容
国脉生物科技 发布:2024-12-25 13:31:17 浏览:849
语文背诵表 发布:2024-12-25 12:48:15 浏览:677
语文二年级下册 发布:2024-12-25 12:42:15 浏览:826
吴忠安全教育平台 发布:2024-12-25 10:36:07 浏览:489
西阳中学 发布:2024-12-25 10:03:26 浏览:328
古剑奇谭校园贵族后续 发布:2024-12-25 09:31:05 浏览:248
加盟龙文教育 发布:2024-12-25 09:13:20 浏览:768
化学化工资源 发布:2024-12-25 09:12:37 浏览:221
堕落jk与废人老师 发布:2024-12-25 08:55:04 浏览:962
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 发布:2024-12-25 08:02:09 浏览: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