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基础教程
❶ 初中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我为大家整理了电化学中的知识点,大家跟随我学习一下吧。
原电池构成
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电解质存在。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发生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腐蚀原理
当金属被放置在水溶液中或潮湿的大气中,金属表面会形成一种微电池,也称腐蚀电池(其电极习惯上称阴、阳极,不叫正、负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使阳极发生溶解,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一般只起传递电子的作用。腐蚀电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吸附了空气中的水分,形成一层水膜,因而使空气中CO₂,SO 2 ,NO 2 等溶解在这层水膜中,形成电解质溶液。
电解池工作过程
电解池的主要应用用于工业制纯度高的金属,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个装置(构成:外加电源,电解质溶液,阴阳电极)。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还原氧化反应的过程。
以上是我整理的电化学基础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带给大家带来帮助。
❷ 铅酸蓄电池电化学基础及制造工艺
一、常用的蓄电池分类及特点
目前,我们常用的蓄电池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普通蓄电池、干荷蓄电池和免维护蓄电池三种。
1)普通蓄电池;普通蓄电池的极板是由铅和铅的氧化物构成,电解液是硫酸的水溶液。它的主要优点是电压稳定、价格便宜;缺点是比能低(即每公斤蓄电池存储的电能)、使用寿命短和日常维护频繁。
2)干荷蓄电池:它的全称是干式荷电铅酸蓄电池,它的主要特点是负极板有较高的储电能力,在完全干燥状态下,能在两年内保存所得到的电量,使用时,只需加入电解液,等过20—30分钟就可使用。
3)免维护蓄电池:免维护蓄电池由于自身结构上的优势,电解液的消耗量非常小,在使用寿命内基本不需要补充蒸馏水。它还具有耐震、耐高温、体积小、自放电小的特点。使用寿命一般为普通蓄电池的两倍。市场上的免维护蓄电池也有两种:第一种在购买时一次性加电解液以后使用中不需要维护(添加补充液);另一种是电池本身出厂时就已经加好电解液并封死,用户根本就不能加补充液。
二、蓄电池的结构
一般的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是由正负极板、隔板、壳体、电解液和接线桩头等组成,其放电的化学反应是依靠正极板活性物质(二氧化铅和铅)和负极板活性物质(海绵状纯铅)在电解液(稀硫酸溶液)的作用下进行,其中极板的栅架,传统蓄电池用铅锑合金制造,免维护蓄电池是用铅钙合金制造,前者用锑,后者用钙,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点。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传统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减液现象,这是因为栅架上的锑会污染负极板上的海绵状纯铅,减弱了完全充电后蓄电池内的反电动势,造成水的过度分解,大量氧气和氢气分别从正负极板上逸出,使电解液减少。用钙代替锑,就可以改变完全充电后的蓄电池的反电动势,减少过充电流,液体气化速度减低,从而减低了电解液的损失。
由于免维护蓄电池采用铅钙合金栅架,充电时产生的水分解量少,水份蒸发量低,加上外壳采用密封结构,释放出来的硫酸气体也很少,所以它与传统蓄电池相比,具有不需添加任何液体,对接线桩头、电线腐蚀少,抗过充电能力强,起动电流大,电量储存时间长等优点。
免维护蓄电池因其在正常充电电压下,电解液仅产生少量的气体,极板有很强的抗过充电能力,而且具有内阻小、低温起动性能好、比常规蓄电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因而在整个使用期间不需添加蒸馏水,在充电系正常情况下,不需从拆下进行补充充电。但在保养时应对其电解液的比重进行检查。
大多数免维护蓄电池在盖上设有一个孔形液体(温度补偿型)比重计,它会根据电解液比重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可以指示蓄电池的存放电状态和电解液液位的高度。当比重计的指示眼呈绿色时,表明充电已足,蓄电池正常;当指示眼绿点很少或为黑色,表明蓄电池需要充电;当指示眼显示淡黄色,表明蓄电池内部有故障,需要修理或进行更换。
免维护蓄电池也可以进行补充充电,充电方式与普通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基本一样。充电时每单格电压应限制在2.3-2.4V间。注意使用常规充电方法充电会消耗较多的水,充电时充电电流应稍小些(5A以下)。不能进行快速充电,否则,蓄电池可能会发生爆炸,导致伤人。当免维护蓄电池的比重计,显示为淡黄色或红色时,说明该蓄电池已接近报废,即使再充电,使用寿命也不长。此时的充电只能做为救急的权宜之计。
有条件时,对免维护蓄电池可用具有电流-电压特性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该设备即可保证充足电,又可避免过充电而消耗较多的水。
一般这类免维护电池从出厂到使用可以存放10个月,其电压与电容保持不变,质量差的在出厂后的3个月左右电压和电容就会下降。在购买时选离生产日期有3个月的,当场就可以检查电池的电压和电容是否达到说明书上的要求,若电压和电容都有下降的情况则说明它里面的材质不好,那么电池的质量肯定也不行,有可能是加水电池经过经销商充电后伪装而成的。
三、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免维护蓄电池也可以进行补充充电,充电方式与普通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基本一样。充电时每单格电压应限制在2.3-2.4V间。注意使用常规充电方法充电会消耗较多的水,充电时充电电流应稍小些(5A以下)。不能进行快速充电,否则,蓄电池可能会发生爆炸,导致伤人。当免维护蓄电池的比重计,显示为淡黄色或红色时,说明该蓄电池已接近报废,即使再充电,使用寿命也不长。此时的充电只能做为救急的权宜之计。
有条件时,对免维护蓄电池可用具有电流-电压特性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该设备即可保证充足电,又可避免过充电而消耗较多的水。
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主要有以下7点:
1、检查蓄电池在支架上的固定螺栓是否拧紧,安装不牢靠会因行车震动而引起壳体损坏。另外不要将金属物放在蓄电池上以防短路。
2、时常查看极柱和接线头连接得是否可靠。为防止接线柱氧化可以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
3、不可用直接打火(短路试验)的方法检查蓄电池的电量这样会对蓄电池造成损害。
4、普通铅酸蓄电池要注意定期添加蒸馏水。干荷蓄电池在使用之前最好适当充电。至于可加水的免维护蓄电池并不是不能维护适当查看必要时补充蒸馏水有助于延长使用寿命。
5、蓄电池盖上的气孔应通畅。蓄电池在充电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若通气孔被堵塞使气体不能逸出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造成蓄电池壳体炸裂。
6、在蓄电池极柱和盖的周围常会有黄白色的糊状物,这是因为硫酸腐蚀了根柱、线卡、固定架等造成的。这些物质的电阻很大,要及时清除。
7、当需要用两块蓄电池串联使用时蓄电池的容量最好相等。否则会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一般这类免维护电池从出厂到使用可以存放10个月,其电压与电容保持不变,质量差的在出厂后的3个月左右电压和电容就会下降。在购买时选离生产日期有3个月的,当场就可以检查电池的电压和电容是否达到说明书上的要求,若电压和电容都有下降的情况则说明它里面的材质不好,那么电池的质量肯定也不行,有可能是加水电池经过经销商充电后伪装而成的。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
·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就是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电池内储存起来,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供给外系统。其充电和放电过程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完成的,电化学反应式如下:
从上面反应式可看出,充电过程中存在水分解反应,当正极充电到70%时,开始析出氧气,负极充电到90%时开始析出氢气,由于氢氧气的析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重新复合得用,电池就会失水干涸;对于早期的传统式铅酸蓄电池,由于氢氧气的析出及从电池内部逸出,不能进行气体的再复合,是需经常加酸加水维护的重要原因;而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能在电池内部对氧气再复合利用,同时抑制氢气的析出,克服了传统式铅酸蓄电池的主要缺点。
·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氧循环原理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采用负极活性物质过量设计,AG或GEL电解液吸附系统,正极在充电后期产生的氧气通过AGM或GEL空隙扩散到负极,与负极海绵状铅发生反应变成水,使负极处于去极化状态或充电不足状态,达不到析氢过电位,所以负极不会由于充电而析出氢气,电池失水量很小,故使用期间不需加酸加水维护。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氧循环图示如下:
可以看出,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中,负极起着双重作用,即在充电末期或过充电时,一方面极板中的海绵状铅与正极产生的O2反应而被氧化成一氧化铅,另一方面是极板中的硫酸铅又要接受外电路传输来的电子进行还原反应,由硫酸铅反应成海绵状铅。 在电池内部,若要使氧的复合反应能够进行,必须使氧气从正极扩散到负极。氧的移动过程越容易,氧循环就越容易建立。 在阀控式蓄电池内部,氧以两种方式传输:一是溶解在电解液中的方式,即通过在液相中的扩散,到达负极表面;二是以气相的形式扩散到负极表面。传统富液式电池中,氧的传输只能依赖于氧在正极区H2S04溶液中溶解,然后依靠在液相中扩散到负极。 如果氧呈气相在电极间直接通过开放的通道移动,那么氧的迁移速率就比单靠液相中扩散大得多。充电末期正极析出氧气,在正极附近有轻微的过压,而负极化合了氧,产生一轻微的真空,于是正、负间的压差将推动气相氧经过电极间的气体通道向负极移动。阀控式铅蓄电池的设计提供了这种通道,从而使阀控式电池在浮充所要求的电压范围下工作,而不损失水。 对于氧循环反应效率,AGM电池具有良好的密封反应效率,在贫液状态下氧复合效率可达99%以上;胶体电池氧再复合效率相对小些,在干裂状态下,可达70-90%;富液式电池几乎不建立氧再化合反应,其密封反应效率几乎为零。返回页首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性能参数
· 开路电压与工作电压
1.1开路电压
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端电压称为开路电压。电池的开路电压等于电池的正极的电极电势与负极电极电势之差。
1.2工作电压
工作电压指电池接通负载后在放电过程中显示的电压,又称放电电压。在电池放电初始的工作电压称为初始电压。
电池在接通负载后,由于欧姆电阻和极化过电位的存在,电池的工作电压低于开路电压。
2 容量
电池在一定放电条件下所能给出的电量称为电池的容量,以符号C表示。常用的单位为安培小时,简称安时(Ah)或毫安时(mAh)。电池的容量可以分为理论容量,额定容量,实际容量。
理论容量是把活性物质的质量按法拉第定律计算而得的最高理论值。为了比较不同系列的电池,常用比容量的概念,即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电池所能给出的理论电量,单位为Ah/1或Ah/kg。
实际容量是指电池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输出的电量。它等于放电电流与放电时间的乘积,单位为Ah,其值小于理论容量。
额定容量也叫保证容量,是按国家或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保证电池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应该放出的最低限度的容量。
3 内阻
电池内阻包括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极化内阻又包括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内阻的存在,使电池放电时的端电压低于电池电动势和开路电压,充电时端电压高于电动势和开路电压。电池的内阻不是常数,在充放电过程中随时间不断变化,因为活性物质的组成、电解液浓度和不断地改变。
欧姆电阻遵守欧姆定律;极化电阻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大,但不是线性关系,常随电流密度和温度都在不断地改变。
4 能量
电池的能量是指在一定放电制度下,蓄电池所能给出的电能,通常用瓦时(Wh)表示。
电池的能量分为理论能量和实际能量。理论能量W理可用理论容量和电动势(E)的乘积表示,即
W理=C理E
电池的实际能量为一定放电条件下的实际容量C实与平均工作电压U平的乘积,即
W实=C实U平
常用比能量来比较不同的电池系统。比能量是指电池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能输出的电能,单位分别是Wh/kg或Wh/l。
比能量有理论比能量和实际比能量之分。前者指lkg电池反应物质完全放电时理论上所能输出的能量。实际比能量为lkg电池反应物质所能输出的实际能量。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池的实际比能量远小于理论比能量。实际比能量和理论比能量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W实:W理·KV·KR·Km
式中Kv-电压效率; KR-反应效率; Km—质量效率。
电压效率是指电池的工作电压与电动势的比值。电池放电时,由于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和欧姆压降,工作电压小于电动势。
反应交通用性表示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电池的比能量是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电池的质量水平,也表明生产厂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5 功率与比功率
电池的功率是指电池在一定放电制度下,于单位时间内所给出能量的大小,单位为W(瓦)或kW(千瓦)。单位质量电池所能给出的功率称为比功率,单位为W/kg或kW/kg。比功率也是电池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一个电池比功率大,表示它可以承受大电流放电。
蓄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性能是电池选型时的重要参数。因为电池要与用电的仪器、仪表、电动机器等互相配套,为了满足要求,首先要根据用电设备要求功率大小来选择电池类型。当然,最终确定选用电池的类型还要考虑质量、体积,比能量、使用的温度范围和价格等因素。
5.6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规定条件下,某电池的有效寿命期限称为该电池的使用寿命。蓄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或损坏而不能使用,以及容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时蓄电池使用失效,这时电池的使用寿命终止。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包括使用期限和使用周期。使用期限是指蓄电池可供使用的时间,包括蓄电池的存放时间。使用周期是指蓄电池可供重复使用的次数。
返回页首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自放电
1 自放电的原因
电池的自放电是指电池在存储期间容量降低的现象。电池开路时由于自放电使电池容量损失。
自放电通常主要在负极,因为负极活性物质为较活泼的海绵状铅电极,在电解液中其电势比氢负,可发生置换反应。若在电极中存在着析氢过电位低的金属杂质,这些杂质和负极活性物质能给成腐蚀微电池,结果负极金属自溶解,并伴有氢气析出,从而容量减少。在电解液中杂质起着同样的有害作用。一般正极的自放电不大。正极为强氧化剂,若在电解液中或隔膜上存在易于被氧化的杂质,也会引起正极活性物质的还原,从而减少容量。
2 自放电率
自放电率用单位时间容量降低的百分数表示。
式中Ca--电池存贮前的容量(Ah)
Cb--电池存贮后的容量(Ah)
T一电池贮存的时间,常用天、月计算。
3 正极的自放电
正极的自放电是由于在放置期间,正极活性物质发生分解,形成硫酸铅并伴随着氧气析出,发生下面一对轭反应:
同时正极的自放电也有可能由下述几种局部电池形成引起:
在电极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电极的孔隙和电极的表面处酸的浓度不同,因而电极内外和上下形成了浓差电池。处在较稀硫酸区域的二氧化铅为负极,进行氧化过程而析出氧气;处在较浓硫酸区域的二氧化铅为正极,进行还原过程,二氧化铅还原为硫酸铅。这种浓差电池在充电终了的正极和放电终了的正极都可形成,因此都有氧析出。但是在电解液浓度趋于均匀后,浓差消失,由此引起的自放电也就停止了。
正析自放电的速度受板栅合金组成和电解液浓度的影响,对应于硫酸浓度出现不同的极大值。
一些可变价态的盐类如铁、铬、锰盐等,它们的低价态可以在正极被氧化,同时二氧化铅被还原;被氧化的高价态可通过扩散到达负极,在负极上进行还原过程;同时负极活性物质铅被氧化,还原态的离子又藉助于扩散、对流达到正极重新被氧化。如此反复循环。因此,可变价态的少量物质的存在可使正极和负极的自放电连续进行,举例如下:
PbO2+3H++HSO4-+2Fe2+——PbSO4+2H2O+2Fe3+ (3-11)
Pb+HSO4-+2Fe3+——PbSO4+H++2Fe2+ (3-12)
在电解液中一定要防止这些盐类的存在。
4.负极的自放电
蓄电池在开路状态下,铅的自溶解导致容量损失,与铅溶解的共轭反应通常是溶液中H+的还原过程,即
Pb+H2SO4——PbSO4+H2 (3-13)
该过程的速度与硫酸的浓度、贮存温度所含杂质和膨胀剂的类型有关。
溶解于硫酸中的氧也可以发生铅自溶的共轭反应,即
Pb+1/2O2+ H2SO4——PbSO4 +H2O (3-14)
该过程受限于氧的溶解与扩散,在电池中一般以式(3-13)为主。
杂质对于铅自溶有的共轭反应——析氢有很大影响,一般氢在铅上析出的过电位很高,在式(3-13)中铅的自溶速度完全受析氢过程控制,析氢过电信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杂质沉积在铅电极表面上,与铅组成微电池,在这个短路电池组中铅进行溶解,而比氢过电位小的杂质析出,因而加速自放电。
返回页首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
构成阀控铅酸蓄电池的主要部件是正负极板、电解液、隔膜、电池壳和盖、安全阀,此外还一些零件如端子、连接条、极柱等。
返回页首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设计
1 板栅合金的选择
参加电池反应的活性物质铅和二氧化铅是疏松的多孔体,需要固定在载体上。通常,用铅或铅基合金制成的栅栏片状物为载体,使活性物质固定在其中,这种物体称之为板栅。它的作用是支撑活性物质并传输电流。
1.1正板栅合金
阀控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使用过程中不用加酸加水维护,要求正板栅合金耐腐蚀性好,自放电小,不同厂家采用的正板栅合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铅—钙、铅—钙—锡,铅—钙—锡—铝、铅—锑—镉等。不同合金性能不同,铅—钙。铅—钙—锡合金具有良好的浮充性能,但铅钙合金易形成致密的硫酸铅和硫酸钙阻挡层使电池早期失效,合金抗蠕变性差,不适合循环使用。铅-钙-锡-铝、铅-锑-镉各方面性能相对比较好,既适合浮充使用,又适合循环使用。
1.2负板栅合金
阀控电池负板栅合金一般采用铅-钙合金,尽量减少析氢量。
2板栅厚度
正极板厚度决定电池寿命,极板厚度与电池预计寿命的关系见下表:
正板栅厚度(mm)循环寿命(次)
[10h率80%放电深度,25℃]预计浮充寿命(年)
(正常浮充使用)
2.01502
3.02574
3.44006
4.580012
3 正负极活性物质比例
铅酸蓄电池设计上正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一般按30—33%计算,正负极活性物质比例为1:1,实际应用中,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一般比正极高,对于阀控铅酸蓄电池,考虑到氧再化合的需要,负极活性物质设计过量,一般宜为1:1.0—1.2。
4 隔膜的选择
阀控铅酸蓄电池中隔膜采用的是玻璃纤维棉,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①优良的耐酸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②厚度均匀一致,外观无针孔、无机械杂质;
③孔径小且孔率大; ④优良的吸收和保留电解液能力;
⑤电阻小; ⑥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保证工艺操作要求;
⑦杂质含量低,尤其是铁、铜的含量要低。
5 壳盖结构和材料选择
阀控电池壳盖结构设计主要是强度设计,散热设计和盖上的极柱密封设计。强度设计要求电池外壁在紧装配和承受内气压时外壁不应有明显的气胀变形,对于PP外壳,应加钢壳加固,对于2V系列电池,ABS和PVC外壳,壁厚一般要达到8—10mm。散热设计要求电池外壳散热面积大、材料导热性好且壁厚越薄越好。壳体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考虑强度和盖子封装配合即可。
6 壳盖密封和极柱密封结构
电池壳盖密封分为热封和胶封,热封是最可靠的密封方式,PP材料采用热封,ABS和PVC材料一般采用胶封,胶封关键是要采用合适的环氧树脂。
极柱密封技术是阀控电池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不同的厂家采用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7 电解液
阀控电池电解液中硫酸含量一般按理论量的1.5倍设计,电解液比重一般为1.30g/m1左右。
8 安全阀
安全阀是阀控电池的一个关键部件,安全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均匀性和安全性。根据有关标准和阀控电池的使用情况,安全阀应满足如下技术条件:
①单向开阀;
②单向密封,可防止空气进入电池内部;
③同一组电池各安全阀之间的开闭压力之差不应超过平均值的20%;
④寿命不应低于15年;
⑤滤酸,可防止酸和酸雾从安全阀排气口排出;
⑥隔爆,电池外部遇明火时电池内部不应引爆;
⑦抗震,在运输和使用期间,安全阀不会因震动和多次开闭而松动失效;
⑧耐酸;
⑨耐高、低温。
目前市场使用的安全阀主要有:柱式、帽式和伞形安全阀,其结构见下面示意图。
返回页首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铅酸蓄电池以一定的电流充、放电时,其端电压的变化如下图:
1. 放电中电压的变化
电池在放电之前活性物质微孔中的硫酸浓度与极板外主体溶液浓度相同,电池的开路电压与此浓度相对应。放电一开始,活性物质表面处(包括孔内表面)的硫酸被消耗,酸浓度立即下降,而硫酸由主体溶液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是缓慢过程,不能立即补偿所消耗的硫酸,故活性物质表面处的硫酸浓度继续下降,而决定电极电势数值的正是活性物质表面处的硫酸浓度,结果导致电池端电压明显下降,见曲线OE段。
随着活性物质表面处硫酸浓度的继续下降,与主体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加大,促进了硫酸向电极表面的扩散过程,于是活性物质表面和微孔内的硫酸得到补弃。在一定的电流放电时,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时间消耗的硫酸量大部分可由扩散的硫酸予以补充,所以活性物质表面处的硫酸浓度变化缓慢,电池端电压比较稳定。但是由于硫酸被消耗,整体的硫酸浓度下降,又由于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消耗,其作用面积不断减少,真实电流密度不断增加,过电位也不断加大,故放电电压随着时间还是缓慢地下降,见曲经EFG段。
随着放电继续进行,正、负极活性物质逐渐转变为硫酸铅,并向活性物质深处扩展。硫酸铅的生成使活化物质的孔隙率降低,加剧了硫酸向微孔内部扩散的困难,硫酸铅的导电性不良,电池内阻增加,这些原因最后导致在放电曲线的G点后,电池端电压急剧下降,达到所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
2 充电中的电压变化
在充电开始时,由于硫酸铅转化为二氧化铅和铅,有硫酸生成,因而活性物质表面硫酸浓度迅速增大,电池端电压沿着OA急剧上升。当达到A点后,由于扩散,活性物质表面及微孔内的硫酸浓度不再急剧上升,端电压的上升就较为缓慢(ABC)。这样活性物质逐渐从硫酸铅转化为二氧化铅和铅,活性物质的孔隙也逐渐扩大,孔隙率增加。随着充电的进行,农渐接近电化学反应的终点,即充电曲线的C点。当极板上所存硫酸铅不多,通过硫酸铅的溶解提供电化学氧化和还原所需的Pb2+极度缺乏时,反应的难度增加,当这种难度相当于水分解的难度时,即在充入电量70%时开始析氧,即副反应2H2O一O2+4H+4e,充电曲线上端电压明显增加。当充入电量达90%以后,负极上的副反应,即析氢过程发生,这时电池的端电压达到D点,两极上大量析出气体,进行水的电解过程,端电压又达到一个新的稳定值,其数值取决于氢和氧的过电位,正常情况下该恒定值约为2.6V。
返回页首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容量的影响因素
1 放电率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铅蓄电池容量随放电倍率增大而降低,在谈到容量时,必须指明放电的时率或倍率。电池容量随放电时率或倍率不同而不同。
1.1容量与放电时率的关系
对于一给定电池,在不同时率下放电,将有不同的容量,下表为bosfaGFMl000电池在常温下不同放电时率放电时的额定容量。
放电率(hr)123458101224
容量(Ah)
1.2高倍率放电时容量下降的原因
放电倍率越高,放电电流密度越大,电流在电极上分布越不均匀,电流优先分布在离主体电解液最近的表面上,从而在电极的最外表面优先生成PbSO4。PbSO4的体积比PbO2和Pb大,于是放电产物硫酸铅堵塞多孔电极的孔口,电解液则不能充分供应电极内部反应的需要,电极内部物质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而高倍率放电时容量降低。
1.3放电电流与电极作用深度关系
在大电流放电时,活性物质沿厚度方向的作用深度有限,电流越大其作用深度越小,活性物质被利用的程度越低,
电池给出的容量也就越小。电极在低电流密度下放电,i≤100A/m²时,活性物质的作用深度为3×10-3m-5×10-3m,这时多孔电极内部表面可充分利用。而当电极在高电流密度下放电,i≥200A/m²时,活性物质的作用深度急剧下降,约为0.12X10-3m活性物质深处很少利用,这时扩散已成为限制容量的决定因素。
在大电流放电时,由于极化和内阻的存在,电池的端电压低,电压降损失增加,使电池端电 压下降快,也影响容量。
2 温度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环境温度对电池的容量影响较大,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容量减小。环境温度变化1℃时的电池容量变化称为容量的温度系数。
根据国家标准,如环境温度不是25℃,则需将实测容量按以下公式换算成25℃基准温度 时的实际容量Ce,其值应符合标准。
公式中:t是放电时的环境温度
K是温度系数,10hr的容量实验时K=0.006/℃,3hr的容量实验时K=0.008/℃,
1hr的容量实验时K=0.01/℃
3 阀控铅酸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实际容量与放电制度(放电率、温度、终止电压)和电池的结构有关。如果电池是以恒定电流放电,放电至规定的终止电压,电池的实际容量Ct=放电电流I×放电时间t,单位是Ah。
❸ 应用电化学的内容
全书共分为八章:电化学理论基础;电催化过程;化学电源;金属的表面精饰;无机物的电解工业;有机物的电解合成;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书中还列有重要参考文献和习题,以便于读者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等专业的教学用书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化学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关人员参考。 前言
第一章 电化学理论基础
1.1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1.1.1电极
1.1.2隔膜
1.1.3电解质溶液
1.1.4电解池的设计与安装
1.2电化学过程热力学
1.2.1可逆电化学过程的热力学
1.2.2不可逆电化学过程的热力学
1.3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1.3.1电极的电容和电荷
1.3.2双电层理论概要
1.3.3零电荷电势与表面吸附
1.4法拉第过程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1.4.1电极反应种类和机理
1.4.2电化学实验及电化学电池的变量
1.4.3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及电极的极化
1.4.4电极反应动力学简介
1.5物质传递控制反应绪论
.1.5.1物质传递的形式
1.5.2稳态物质传递
1.6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
1.6.1稳态和暂态
1.6.2电位扫描技术——循环伏安法
1.6.3控制电位技术——单电位阶跃法
1.6.4控制电流技术——恒电流电解
1.6.5光谱电化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催化过程
2.1电催化原理
2.1.1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原理
2.1.2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2.1.3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2.2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2.2.1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2.2.2氢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2.3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2.3.1氧气的电催化还原
2.3.2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
2.4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
2.4.1有机小分子在单金属电催化剂上的氧化
2.4.2有机小分子在二元或多元金属电催化剂上的氧化
2.4.3有机小分子在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氧化
2.4.4有机小分子氧化电催化剂的制备
2.4.5有机小分子氧化催化剂的表征及反应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化学电源
3.1概述
3.1.1主要术语
3.1.2化学电源的主要性能
3.1.3化学电源的选择和应用
3.2一次电池
3.2.1一次电池的通性及应用
3.2.2碱性锌锰电池
3.2.3其他几种锌一次电池
3.2.4锂电池
3.3二次电池
3.3.1二次电池的一般性质及应用
3.3.2铅酸蓄电池
3.3.3碱性Ni/Cd电池
3.3.4氢镍电池
3.3.5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3.3.6Na/NiCl2二次电池
3.3.7处于研究、开发中的锌二次电池
3.4燃料电池
3.4.1燃料电池的历史和发展
3.4.2燃料电池的特点和分类
3.4.3国内外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
3.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的表面精饰
4.1金属电沉积和电镀原理
4.1.1简单金属离子的还原
4.1.2金属络离子的还原
4.1.3金属共沉积原理
4.1.4金属电结晶动力学
4.1.5金属电沉积过程中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4.2电镀过程
4.2.1镀层应具有的主要性能
4.2.2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
4.2.3电镀生产工艺
4.2.4几种典型的电镀过程
4.2.5塑料的金属化涂装
4.3金属的阳极氧化
4.3.1金属阳极氧化原理
4.3.2铝的阳极氧化
4.3.3钛的阳极氧化
4.4电泳涂装技术
4.4.1阳极电泳涂装
4.4.2阴极电泳涂装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无机物的电解工业
5.1概述
5.2氯碱工业
5.2.1隔膜槽电解法
5.2.2汞槽电解法
5.2.3离子膜槽电解法
5.2.4氯碱工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5.3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电合成
5.3.1氯酸钠
5.3.2高氯酸盐
5.4锰化合物的电解合成
5.4.1电解MnO2
5.4.2高锰酸钾
5.5电解法生产过氧化氢
5.6水的电解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有机物的电解合成
6.1概述
6.2有机电合成的若干发展方向
6.3已二腈的电解合成
6.4四烷基铅
6.5糖精
6.6苯二酚
6.7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氟化
6.8均匀设计法在有机电化学合成工艺中的应用
6.9国外有机物电解合成研究动向
6.9.1阳极氧化反应
6.9.2阴极还原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电化学传感器
7.1概述
7.1.1化学传感器分类
7.1.2电位型传感器简介
7.2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
7.2.1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的发展
7.2.2Clark电极
7.2.3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7.2.4气体扩散电极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7.2.5电流型气体传感器的几个性能指标
7.2.6新一代SPE控制电位电解型气体传感器的研制
7.3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7.3.1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7.3.2酶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8.1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意义
8.2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8.3腐蚀电池
8.4电势-pH图及其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
8.4.1Fe-H2O体系的φ-pH图的构作
8.4.2Fe-H2O体系的φ-pH图在金属防护上的应用
8.5金属的电化学防腐蚀
参考文献
全书思考题和习题
❹ 电化学原理的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1.2 电化学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1 电化学工业
1.2.2 化学电源
1.2.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3 电化学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1.3.1 电化学科学的发展简史
1.3.2 电化学的发展趋势
1.4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4.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4.2 离子淌度
1.4.3 离子迁移数
1.5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系数
1.5.1 复习有关活度的基本概念
1.5.2 离子活度和电解质活度
1.5.3 离子强度定律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2章 电化学热力学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1.1 相间电位
2.1.2 金属接触电位
2.1.3 电极电位
2.1.4 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2.1.5 液体接界电位
2.2 电化学体系
2.2.1 原电池(自发电池)
2.2.2 电解池
2.2.3 腐蚀电池
2.2.4 浓差电池
2.3 平衡电极电位
2.3.1 电极的可逆性
2.3.2 可逆电极的电位
2.3.3 电极电位的测量
2.3.4 可逆电极类型
2.3.5 标准电极电位和标准电化序
2.4 不可逆电极
2.4.1 不可逆电极及其电位
2.4.2 不可逆电极类型
2.4.3 可逆电位与不可逆电极电位的判别
2.4.4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2.5 电位pH图
2.5.1 化学反应和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
2.5.2 水的电化学平衡图
2.5.3 金属的电化学平衡图
2.5.4 电位pH图的局限性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3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3.1 概 述
3.1.1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3.1.2 理想极化电极
3.2 电毛细现象
3.2.1 电毛细曲线及其测定
3.2.2 电毛线曲线的微分方程
3.2.3 离子表面剩余量
3.3 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3.3.1 双电层的电容
3.3.2 微分电容的测量
3.3.3 微分电容曲线
3.4 双电层的结构
3.4.1 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
3.4.2 斯特恩(Stern)模型
3.4.3 紧密层的结构
3.5 零电荷电位
3.6 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3.6.1 无机离子的吸附
3.6.2 有机物的吸附
3.6.3 氢原子和氧的吸附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4章 电极过程概述
4.1 电极的极化现象
4.1.1 什么是电极的极化
4.1.2 电极极化的原因
4.1.3 极化曲线
4.1.4 极化曲线的测量
4.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139
4.3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4.3.1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4.3.2 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4.3.3 准平衡态
4.4 电极过程的特征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5章 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
5.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
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
5.1.2 液相传质三种方式的相对比较
5.1.3 液相传质三种方式的相互影响
5.2 稳态扩散过程
5.2.1 理想条件下的稳态扩散
5.2.2 真实条件下的稳态扩散过程
5.2.3 旋转圆盘电极
5.2.4 电迁移对稳态扩散过程的影响
5.3 浓差极化的规律和浓差极化的判别方法
5.3.1 浓差极化的规律
5.3.2 浓差极化的判别方法
5.4 非稳态扩散过程
5.4.1 菲克第二定律
5.4.2 平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
5.4.3 球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
5.5 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
5.5.1 滴汞电极及其基本性质
5.5.2 滴汞电极的扩散极谱电流——依科维奇(Ilkovic)公式
5.5.3 极谱波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6章 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
6.1 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
6.1.1 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活化能的影响
6.1.2 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
6.2 电子转移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
6.2.1 交换电流密度j
6.2.2 交换电流密度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6.2.3 电极反应速度常数K
6.3 稳态电化学极化规律
6.3.1 电化学极化的基本实验事实
6.3.2 巴特勒伏尔摩(ButlerVolmer)方程
6.3.3 高过电位下的电化学极化规律
6.3.4 低过电位下的电化学极化规律
6.3.5 稳态极化曲线法测量基本动力学参数
6.4 多电子的电极反应
6.4.1 多电子电极反应
6.4.2 多电子转移步骤的动力学规律
6.5 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ψ1效应)
6.6 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
6.6.1 混合控制时的动力学规律
6.6.2 电化学极化规律和浓差极化规律的比较
6.7 电子转移步骤量子理论简介
6.7.1 电子跃迁的隧道效应
6.7.2 弗兰克康东(FrankCondon)原理
6.7.3 金属和溶液中电子能级的分布
6.7.4 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子跃迁
6.7.5 平衡电位下和电极极化时的电子跃迁
思考题
例题
习题
第7章 气体电极过程
7.1 研究氢电极过程的重要意义
7.1.1 氢电极
7.1.2 研究氢电极过程的意义
7.2 氢电极的阴极过程
7.2.1 氢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过程
7.2.2 析氢过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7.2.3 析氢反应过程的机理
7.3 氢电极的阳极过程
7.4 研 究氧电极过程的意义和存在的困难
7.4.1 研究氧电极过程的意义
7.4.2 研究氧电极过程的困难
7.5 氧的阳极析出反应
7.5.1 氧的析出过程
7.5.2 氧过电位
7.5.3 氧电极阳极过程的可能机理
7.6 氧的阴极还原过程
7.6.1 氧阴极还原反应的基本历程
7.6.2 氧在汞表面上阴极还原的反应历程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金属的阳极过程
8.1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8.2 金属的钝化
8.2.1 金属钝化的原因
8.2.2 成相膜理论
8.2.3 吸附理论
8.3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主要因素
8.3.1 金属本性的影响
8.3.2 溶液组成的影响
8.4 钝态金属的活化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9.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和特点
9.1.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
9.1.2 金属电沉积过程的特点
9.2 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
9.2.1 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阴极还原的可能性
9.2.2 简单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
9.2.3 金属络离子的阴极还原
9.3 金属电结晶过程
9.3.1 盐溶液中的结晶过程
9.3.2 电结晶形核过程
9.3.3 在已有晶面上的延续生长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半导体电化学与光电化学基础
10.1 半导体的基本性质
10.1.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简介
10.1.2 半导体中的状态密度与载流子的分布
10.2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10.2.1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基本图像
10.2.2 空间电荷层的不同表现形式
10.2.3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电位分布
10.3 半导体/溶液界面上的电荷传递
10.3.1 平衡电位下的电荷传递
10.3.2 非平衡条件下(极化时)的电荷传递
10.4 半导体/溶液界面上的光电化学
10.4.1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光电效应
10.4.2 光电化学电池
思考题
第11章 化学电源
11.1 化学电池的基本性能
11.1.1 电池电动势
11.1.2 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极极化及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11.1.3 容量
11.1.4 自放电
11.1.5 电池的效率
11.2 电池反应动力学
11.2.1 伴有离子和电子传递的固相反应
11.2.2 反应生成物参与的固、液相反应
11.2.3 反应生成物溶解、再析出反应
11.3 一次电池
11.3.1 锰干电池
11.3.2 碱锰电池
11.4 二次电池339
11.4.1 铅酸蓄电池
11.4.2 碱性蓄电池
11.4.3 镍金属氢化物电池
思考题
第12章 燃料电池
12.1 燃料电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类
12.1.1 燃料电池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史
12.1.2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12.1.3 燃料电池的分类方法
12.2 燃料电池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2.2.1 燃料电池的效率
12.2.2 影响燃料电池实际效率的因素
12.3 碱性燃料电池
12.3.1 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2 碱性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
12.4 磷酸燃料电池
12.4.1 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4.2 磷酸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
12.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5.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5.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
12.6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2.6.1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6.2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
12.7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2.7.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7.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
思考题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
参考文献
❺ 楂樹腑鐢靛寲瀛﹀熀纭鐭ヨ瘑鍙婃槗閿欑偣锛
1.鐭ヨ瘑鐨勮縼绉诲疄鐜伴檶鐢熻呯疆鐨勮В璇伙細
鐢遍檶鐢熻呯疆鍥捐縼绉诲埌璇炬湰鐔熸倝鐨勮呯疆鍥
鐕冩枡鐢垫睜
鍙閫嗙數姹
鐢佃В姹
閲戝睘闃茶厫
2锛庡父瑙佸師鐢垫睜鐢垫瀬鍙嶅簲寮
(1)閾滐紞閿岋紞H2SO4鏋勬垚鐨勫師鐢垫睜
鈶犺礋鏋佸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f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㈡诲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2)姘㈡哀鐕冩枡鐢垫睜
鈶犵數瑙h川鏄疜OH婧舵恫(纰辨х數瑙h川)
璐熸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姝f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鎬诲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鈶$數瑙h川鏄疕2SO4婧舵恫(閰告х數瑙h川)
璐熸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姝f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鎬诲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鈶㈢數瑙h川鏄鐔旇瀺纰抽吀鐩
璐熸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姝f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鎬诲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鈶g數瑙h川鏄鐔旇瀺姘у寲鐗
璐熸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姝f瀬鍙嶅簲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鎬诲弽搴旓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绛旀堬細
(1)鈶燴n锛2e锛===Zn2锛嬧憽2H锛嬶紜2e锛===H2鈫戔憿Zn锛2H锛===Zn2锛嬶紜H2鈫
(2)鈶2H2锛4e锛嶏紜4OH锛===4H2O
O2锛2H2O锛4e锛===4OH锛2H2锛婳2===2H2O
鈶2H2锛4e锛===4H锛婳2锛4H锛嬶紜4e锛===2H2O
2H2锛婳2===2H2O
鈶H2锛2e锛嶏紜CO32锛===H2O锛婥O2 鈫 O2锛4e锛嶏紜2CO2===2CO32锛
2H2锛婳2===2H2O
鈶H2锛2e锛嶏紜O2锛===H2O
O2锛4e锛===2O2锛
2H2锛婳2===2H2O
3锛庡父瑙佺數瑙f睜鐢垫瀬鍙嶅簲寮(鐢垫瀬鏉愭枡涓虹煶澧)
(1)娲绘臣閲戝睘鐨勬棤姘ч吀鐩愭憾娑诧紝浠NaCl婧舵恫涓轰緥锛屽啓鐢垫瀬鍙嶅簲寮
鈶犻槾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槼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㈡诲弽搴斿紡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2)涓嶆椿娉奸噾灞炵殑鍚姘ч吀鐩愭憾娑诧紝浠CuSO4婧舵恫涓轰緥锛屽啓鐢垫瀬鍙嶅簲寮
鈶犻槾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槼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㈡诲弽搴斿紡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3)涓嶆椿娉奸噾灞炵殑鏃犳哀閰哥洂婧舵恫锛屼互CuCl2婧舵恫涓轰緥锛屽啓鐢垫瀬鍙嶅簲寮
鈶犻槼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槾鏋侊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锛
鈶㈡诲弽搴斿紡锛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銆
鏀剧數椤哄簭
闃存瀬锛
闃崇诲瓙鏀剧數椤哄簭锛欰g锛>Fe3锛>Cu2锛>H锛(閰)>Fe2锛>Zn2锛>H锛(姘)>Al3锛>Mg2锛>Na锛>Ca2锛>K锛嬨
闃虫瀬锛
娲绘臣鐢垫瀬>S2锛>I锛>Br锛>Cl锛>OH锛>鍚姘ч吀鏍圭诲瓙銆
绛旀堬細
(1)鈶2H锛嬶紜2e锛===H2鈫
鈶2Cl锛嶏紞2e锛===Cl2鈫
鈶2NaCl锛2H2O鐢佃В=====2NaOH锛婬2鈫戯紜Cl2鈫
(2)鈶2Cu2锛嬶紜4e锛===2Cu
鈶4OH锛嶏紞4e锛===2H2O锛婳2鈫
鈶2CuSO4锛2H2O鐢佃В=====2Cu锛2H2SO4锛婳2鈫
(3)鈶2Cl锛嶏紞2e锛===Cl2鈫戔憽Cu2锛嬶紜2e锛===Cu
鈶CuCl2鐢佃В=====Cu锛婥l2鈫
4.甯歌佸彲閫嗙數姹犵殑鐢垫瀬鍙嶅簲寮忥紙閾呰搫鐢垫睜锛
鏀剧數鏃讹細
璐熸瀬锛歅b-2e-+SO42-=PbSO4
姝f瀬锛歅bO2+2e-+SO42-+4H+=PbSO4+2H2O
鍏呯數鏃讹細
闃存瀬锛歅bSO4+2e-=Pb+SO42-
闃虫瀬锛歅bSO4+2H2O-2e-=PbO2+SO42-+4H+
鐗瑰緛锛氬厖鐢垫椂鐨勯槾鏋佸氨鏄鏀剧數鏃剁殑璐熸瀬銆
5.绂诲瓙浜ゆ崲鑶
绂诲瓙浜ゆ崲鑶滃湪姘纰卞伐涓氫腑鐨勪綔鐢锛
(1)閬垮厤Cl2鎺ヨЕNaOH婧舵恫浼氬弽搴,浣夸骇鍝佷笉绾锛孋l2 +2 NaOH =NaCl + NaClO + H2O
(2)閬垮厤鐢熸垚鐗〩2鍜孋l2娣峰悎锛岃屽艰嚧閬囩伀鎴栭亣寮哄厜鐖嗙偢
渚1锛庨攤閾滅┖姘旂噧鏂欑數姹犲归噺楂樸佹垚鏈浣庯紝鍏锋湁骞块様鐨勫彂灞曞墠鏅銆傝ョ數姹犻氳繃涓绉嶅嶆潅鐨勯摐鑵愯殌鈥滅幇璞♀濅骇鐢熺數鍔涳紝 鍏朵腑鏀剧數杩囩▼涓2Li锛婥u2O锛婬2O===2Cu锛2Li锛嬶紜2OH锛嶏紝 涓嬪垪璇存硶涓嶆g‘鐨勬槸( 锛
A锛庢斁鐢垫椂锛屾f瀬鐨勭數鏋佸弽搴斿紡涓篊u2O锛婬2O锛2e锛===2OH锛嶏紜2Cu
B锛庢斁鐢垫椂锛岀數瀛愰忚繃鍥轰綋鐢佃В璐ㄥ悜Li鏋佺Щ鍔
C锛庨氱┖姘旀椂锛岄摐琚鑵愯殌锛岃〃闈浜х敓Cu2O
D锛庢暣涓鍙嶅簲杩囩▼涓锛屾哀鍖栧墏涓篛2
銆愮瓟妗堛態
銆愯В鏋愩戞斁鐢佃繃绋嬩负2Li锛婥u2O锛婬2O===2Cu锛2Li锛嬶紜2OH锛嶏紝姝f瀬涓奀u2O鍙嶅簲锛岀⒈鎬ф潯浠朵笅閫氱┖姘旀椂锛岄摐琚姘у寲锛岃〃闈浜х敓Cu2O锛孉銆丆姝g‘锛涙斁鐢垫椂锛岄槼绂诲瓙鍚戞f瀬绉诲姩锛屽垯Li锛嬮忚繃鍥轰綋鐢佃В璐ㄥ悜Cu鏋佺Щ鍔锛屼絾鐢靛瓙涓嶈兘鍦ㄧ數瑙h川涓绉诲姩锛孊閿欒锛汥.纰辨ф潯浠朵笅閫氱┖姘旀椂锛岄摐琚鑵愯殌锛岃〃闈浜х敓Cu2O锛屾斁鐢垫椂Cu2O杞鍖栦负Cu锛屽垯鏁翠釜鍙嶅簲杩囩▼涓锛岄摐鐩稿綋浜庡偓鍖栧墏锛屾哀鍖栧墏涓篛2锛屾晠D姝g‘銆
銆愮偣鎷ㄣ戝洖褰掔噧鏂欑數姹狅紝閫氬叆绌烘皵涓杈逛负姝f瀬銆
渚2锛庣敤涓绉嶉槾銆侀槼绂诲瓙鍙岄殧鑶滀笁瀹ょ數瑙fЫ澶勭悊搴熸按涓鐨凬H4锛嬶紝妯℃嫙瑁呯疆濡傚浘鎵绀恒備笅鍒楄存硶姝g‘鐨勬槸( 锛
A锛庨槼鏋佸ゆ憾娑茬敱鏃犺壊鍙樻垚妫曢粍鑹
B锛庨槾鏋佺殑鐢垫瀬鍙嶅簲寮忎负4OH锛嶏紞4e锛===2H2O锛婳2鈫
C锛庣數瑙d竴娈垫椂闂村悗锛岄槾鏋佸ゆ憾娑蹭腑鐨刾H鍗囬珮
D锛庣數瑙d竴娈垫椂闂村悗锛岄槾鏋佸ゆ憾娑蹭腑鐨勬憾璐ㄤ竴瀹氭槸(NH4)3PO4
銆愮瓟妗堛慍
銆愯В鏋愩慒e涓庣數婧愭f瀬鐩歌繛涓洪槼鏋侊紝澶辩數瀛愬彂鐢熸哀鍖栧弽搴旂敓鎴怓e2锛嬶紝鏁呮憾娑茬敱鏃犺壊鍙樹负娴呯豢鑹诧紝A椤归敊璇锛涢槾鏋佷笂H锛嬪彂鐢熻繕鍘熷弽搴旓細2H锛嬶紜2e锛===H2鈫戯紝B椤归敊璇锛涙牴鎹闃存瀬涓婄數鏋佸弽搴旓紝闃存瀬娑堣桯锛嬶紝鐢佃В涓娈垫椂闂村悗锛岄槾鏋佸ゆ憾娑瞤H鍗囬珮锛孋椤规g‘锛涚數瑙d竴娈垫椂闂村悗锛岄槾鏋佸ゆ憾娑瞤H鍗囬珮锛岄槾鏋佸ゆ憾娑蹭腑婧惰川鍙浠ユ湁寰堝氱嶏紝姣斿(NH4)3PO4銆丯H4H2PO4銆(NH4)2HPO4銆丠3PO4绛夛紝D椤归敊璇銆
銆愮偣鎷ㄣ戞敞鎰忓垎鏋愭斁鐢甸『搴忋
渚3.鏌愬厖鐢靛疂閿傜诲瓙鐢垫睜鐨勬诲弽搴斾负xLi锛婰i1锛峹Mn2O4
A锛庨攤绂诲瓙鐢垫睜鏀剧數鏃讹紝Li锛嬪悜姝f瀬杩佺Щ
B锛庨晬姘㈢數姹犳斁鐢垫椂锛屾f瀬鐨勭數鏋佸弽搴斿紡锛歂iOOH锛婬2O锛媏锛===Ni(OH)2锛婳H锛
C锛庡傚浘琛ㄧず鐢ㄩ攤绂诲瓙鐢垫睜缁欓晬姘㈢數姹犲厖鐢
D锛庨攤绂诲瓙鐢垫睜鍏呯數鏃讹紝闃存瀬鐨勭數鏋佸弽搴斿紡锛歀iMn2O4锛峹e锛===Li1锛峹Mn2O4锛媥Li锛
銆愮瓟妗堛慏
銆愯В鏋愩慉椤癸紝閿傜诲瓙鐢垫睜鏀剧數鏃堕槼绂诲瓙绉诲悜姝f瀬锛屾墍浠Li锛嬪悜姝f瀬杩佺Щ锛 A姝g‘锛汢椤癸紝鏀剧數鏃讹紝姝f瀬鍙戠敓杩樺師鍙嶅簲锛屾柟绋嬪紡涓篘iOOH锛媏锛嶏紜H2O===Ni(OH)2锛婳H锛嶏紝B姝g‘锛汣椤癸紝棰樺浘琛ㄧず閿傜诲瓙鐢垫睜涓烘斁鐢佃繃绋嬶紝鑰岄晬姘㈢數姹犱负鍏呯數杩囩▼锛屾晠璐熸瀬Li鎺M鏋佸彂鐢烳锛婬锛嬶紜e锛===MH锛孋姝g‘锛汥椤癸紝閿傜诲瓙鐢垫睜鍏呯數鏃讹紝闃存瀬鐨勭數鏋佸弽搴斿紡锛歀i锛嬶紜e锛===Li锛屾晠D閿欒銆
銆愮偣鎷ㄣ戝逛簬鐢佃В姹犲拰鍘熺數姹犵殑涓茶仈锛屽彲鑱旂郴鐢垫瀬鍙嶅簲浠ュ強宸ヤ綔绀烘剰鍥句笂鐨勭墿璐ㄥ垽鏂鍝涓鏄鍘熺數姹狅紝鍝涓鏄鐢佃В姹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