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的历史
夏商时期,境内置小诸侯国(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始称“厉(Lài)”,属豫州。此乃鹿邑县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余年。此设置一直延续至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名相和鸣鹿(今鹿邑县辛集镇),均属豫州陈国。公 元前 571年,周敬王42年7月(前478年),楚惠王灭陈,苦又属楚。秦时,苦县属豫州陈国。
西汉,苦县属兖州淮阳国。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赖陵复苦县。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食邑于此,属豫州陈国。现鹿邑县境内还存有三国曹魏修建的武平城(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及观武台(今鹿邑县玄武镇)遗址。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为父阳和武平属陈留郡。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间改父阳为谷阳,属陈留郡。
隋,谷阳属豫州谯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武平为鹿邑,并移治今试量镇属淮阳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军田黑社占据鹿邑,改鹿邑为涡州。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田黑社败,更涡州复名鹿邑。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和鹿邑同属淮南东路亳州辖。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取名鹿邑,治所设置在今县城,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从此,县名始一,境域至清末亦无大变化。
明清时期,鹿邑均隶属河南归德府。
民国时期先后属开封、商丘、淮阳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鹿邑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建国初期鹿邑县先后属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专区。1968年6月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至今,国务院批准周口撤地设市,鹿邑从之。[4] 2014年1月1日,鹿邑晋升为省直管县,由河南省政府管理。
已经有4000年历史了
❷ 介绍一下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学者、道家修士陈抟,均诞生在这里。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太清宫、老君台等纪念老子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台、太清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鹿邑先后承办了“老子邮票首发式”,举办了“老子学术研讨会”,组织发掘了隐山文化遗址,建成了老子纪念塔,启动了老子故里旅游开发,为鹿邑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鹿邑县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现存有太极殿一座,唐柏三株及历代碑刻十数通。其中“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太清宫北一里许的洞霄宫是纪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周 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就位在这里。鹿邑县城内的老君台是唐代明道宫院 的一部分,老子年轻时曾在此讲学,老君台又为传说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为升仙台,台高数丈,古柏森森,历千年而不毁。此外,鹿邑县境内还有隐阳山,赖乡沟、“万教之祖”牌坊、孔子问礼处、九龙井、望月井、武平城、陈抟庵等名胜古迹。太清宫建于东汉,初名老子庙,唐朝时改名为太清宫,是历朝历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太清宫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唐朝创始人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太清宫又成了唐皇家庙,从而大加扩建,古书说,唐时太清宫就象长安皇宫一样宏伟壮阔。此时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为老子出生地历史上今存众多碑刻中最早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宫,俗称后宫,初名李母庙,唐时改为先天太后庙,后改名为洞霄宫,是历朝历代祭祀李母的地方。宋真宗赵恒来祭拜后御笔御书并篆额立下“先天太后之赞”的“三御碑”,就在洞霄宫东南侧,该碑已立千年,但仍然完好,据专家讲,为目前中国保存的最大的四块宋碑之一。此外还有金、元、明、清碑刻10余通。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❸ 老子故里的鹿邑太清宫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河南省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向东,被誉为老子故里,它和老君台一起构成了鹿邑老子文化的主要内容。
据史志记载,165年,汉桓帝刘志派遣中常侍管霸来鹿邑建造了寺庙,名为老子庙。
620年,李渊为了方便自己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就按照积善行的建议,把老子认为自己的祖宗,在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据记载,当时的老子庙规模就如同王宫一样,是李家的皇室家庙。
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且重新建造了“紫极宫”和“太清楼”,将庙名改为“玄元庙”。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太清宫的规模达到了鼎盛时期,占地近60万平方米。庙内的建筑排列井然有序,太清宫被称为前宫,祭祀老子,洞霄宫称为后宫,供奉着老子的母亲。
自从建庙以后,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保留下来有20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元“太清宫执照碑”“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所刻的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位于主殿太极殿的东侧,碑高约4米,宽1米,厚0.5米,此碑刻距今大概已经有将近1300年的历史了。碑身四面刻有1122个隶书字体,是唐玄宗对于《道德经》的注释文。石碑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因为受邱处机地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地发祥地鹿邑太清宫进行保护。
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的这块石碑是元朝于1260年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该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
碑文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颁给的;二是规定了太清宫所属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宽10里,四面计40里”,也就是说太极殿周围25平方千米的土地都属太清宫宫观所有;三是规定了这25平方千米内的所有田地、园果树木尽归太清宫宫观所有,诸人不得争执;四是说明南北宫,也就是太清宫和洞霄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生地的鹿邑太清宫,有许多的碑刻,虽然这块碑不大,但价值很高,它以皇帝诏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园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太清宫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就是闻名遐迩的丹桂古柏。传说是老子亲手种下的,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由于是老子亲手种,再加上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游览过太清宫后,都会对这古树进行记述。唐玄宗为此专门下诏:
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
这两棵古柏,虽然一样高,但是西面一株枝繁叶茂,若虬龙盘旋,虽然看起来干瘦,但是却仍然有新的枝芽萌发。为什么会这么干瘦呢?
据说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世民曾经派遣麾下的大将尉迟敬德前往拜祭,尉迟敬德下马后就直接去殿内进香了,他的卫兵把马拴到了这棵柏树上,马饿了,就把树皮给啃掉了,但是这棵古柏却并没有死,依然生机盎然,而没有被啃的那一棵,很明显的要粗壮很多,两棵树东西交相辉映,引来众人一阵阵围观,是太清宫最重要的一处景观。
老子所创办的道教讲求阴阳,而这个院子中的气场很重,就连这两株古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年前,曾经有人用铁锯锯掉了树上的一根枝丫做小板凳,可是他发现,这棵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
这个人非常讶异,觉得触动了神物,于是赶紧跑到老君像前拜祭。这两棵一大一小的古柏正体现了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
铁柱俗称赶山鞭,一根在太清宫,还有一根在纪念老子遗迹的老君台上,是纪念老子之物。据记载,老子主要负责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按照规矩,大臣们上殿议事的时候,必须站着,但是老子记录天子言行的时候,既要站立,还要写字,真的是太累了。
于是周天子下令在朝堂内建造了一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不仅减轻老子的劳苦,还彰显了对史官的尊重。
当然,也包含了苍天厚土,定于一柱的意思,到了后来,凡是国内外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这样一根铁柱,逐渐成为了纪念老子的标志。
望月井也是太清宫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天空中圆圆的月亮总是能够投影到望月井的正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
而周围的许多水井,哪怕是相邻的水井,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奇观,不明所以的百姓们都认为这是老君爷显灵了,所以就更加虔诚地拜祭。
鹿邑太清宫前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