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的历史
① 丽江古城是什么时候建的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
古城名称来源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驻军于此。
丽江木氏此后称呼皆为土司木氏,木氏土司是指明清云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纳西族木氏封建领主,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历经22世470年。宋宝祐元年,蒙古宪宗三年(1253),蒙古军经境征大理国,第二年,封巨津州纳西族首领和牍之子阿乾为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同年,改丽江路通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从此,这个家族在延续父子联名制的同时,拥有了汉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
而木氏土司为了保持统治集团姓氏的高贵,在纳西族内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袭,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
明代,木氏土司承前启后,开采银矿,用武力向北与吐蕃争夺金矿、盐矿,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及手工业、商贸业,与蒙化、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富冠诸土司,并以知诗书、好守礼义而著称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木氏土知府积极向朝廷捐饷银、战马,多次派士兵帮助朝廷征战,成为全省土司之首。清代,初期沿明制仍封木氏为世袭土知府。但实力大不如前。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至清雍正元年(1723),清王朝对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袭土知府为世袭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统治权。
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② 丽江古城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如何
丽江古城,作为中国云南省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研究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从丽江古城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丽江古城的文化传承
1. 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称为“大研镇”,是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源地。到了明朝,丽江古城开始形成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白族、藏族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格局。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 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纳西族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其中,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4. 民俗风情
丽江古城的居民以纳西族为主,他们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祭天、祭祖、祭神等民间活动,以及纳西族特有的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
二、丽江古城的发展现状
1. 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过度商业化也给丽江古城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同质化等。
2. 文化遗产保护
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等。同时,也积极推广丽江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纳西古乐、东巴画等。
3. 城市更新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丽江古城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更新改造工作,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需求,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可持续发展挑战
丽江古城面临着诸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文明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综上所述,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代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丽江古城的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