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调味品
㈠ 无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调味品。无机化学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连,如调味品中就有氯化钠,而食盐中有加碘盐,那就是碘酸钠,而食盐中也有低钠盐,那就是氯化钾。
㈡ 常见的食用化学品有哪些
醋,食用小苏打,盐,味素(谷维酸钠),食用色素。
1、醋是中国各大菜系中传统的调味品。据现有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酒作为发酵剂来发酵酿制食醋,东方醋起源于中国,据有文献记载的酿醋历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
醋的用途:醋是烹饪学上的调味品,佐餐的七味之一。
2、食用小苏打是由纯碱的溶液或结晶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制成的。所以,小苏打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作食用碱(粉末状)。小苏打呈固体状态,圆形,色洁白,易溶于水。
食用小苏打的用途:在大批量生产馒头、油条等食品时,常把苏打粉融水拌入面中,热后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溢出,可致食品更加蓬松,碳酸钠残留在食品中。馒头中添加过量的苏打粉是可以品尝出来的。
3、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离子型化合物。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由于杂质的存在使一般情况下的氯化钠为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比重为2.165(25/4℃),熔点801℃,沸点1442℃,相对密度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杂质时易潮解。
食盐的作用很广: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重要的化工原料。
4、味精是指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
味精的作用: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5、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也同食用香精一样,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
色素的作用:用于染色,美化食物。
㈢ 调味品的化学成份
各种调味品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呈味成份,这与其化学成份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化学成份,可以引起不同的味觉。我们常用的调味品主要呈咸、甜、酸、辣、鲜、香、苦等味。下面把可以引起各种味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下。
1、咸味
咸味是化合物中,中性盐所体现的味道,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等都有咸味,但同时又有其他异味。各种盐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苦味等异味越重。咸味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氯化钠有纯正的味道。
咸味调味品有盐、酱油、酱类制品。对一些肾脏患者,在生活中不能用食盐,可以苹果酸钠,谷氨酸钾代用。
2、甜味
甜味是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味型。甜味的产生主要是氨羟基等产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聚合度较低的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调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红糖)蜂蜜、饴糖、冰糖等。
3、酸味
酸味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电离的氢离子所产生。食醋、番茄酱、变质的酱油和酒都可以作为酸味调味剂,常见酸味的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有机酸,是一种弱酸,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对人体健康无影响,能溶于水,其酸味远不及无机酸强烈。
4、辣味
辣味是一些不挥发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产生的感觉。其成份较复杂,各品种的辣味来源于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胡椒的辣味是辣椒碱和椒脂;生姜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葱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
5、鲜味
味精、鸡精、虾子、蚝油、虾油、鱼露等都有鲜味,虾子,蚝油,鱼露的呈鲜成份是各种、酰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钠,鸡精是肌苷酸钠。
6、香味
香味来源于挥发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以及脂类等物质。
香味调味品有茴香、桂皮、花椒、料酒、香糟、芝麻油、桂皮酱、酱油、丁香花、玫瑰花等。
7、苦味
苦味来源于茶叶碱、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有酮类化合物。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也具有苦味。苦味食物有茶、咖啡、苦瓜、莲蕊等。
㈣ 化学:日常生活调味剂主要成分是什么
调味品有很多,成份也非常复杂。
味精:主要是谷氨酸钠;
盐:主要是氯化钠;
酱油:主要是盐(氯化钠);
胡椒粉:主要是胡椒碱等
㈤ 初中化学中重要的调味品
(1)E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为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I为碳酸钙,C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F和G,并且G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和X反应生成H和C,生成的H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为氢气,而F为氧气; (2)D为常见的调味品,可知D为氯化钠,而E为二氧化碳,C为水,所以可以知道A和B分别为盐酸或是碳酸钠(碳酸氢钠);G为氢气,X为四氧化三铁,所以可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O 2 ;CaCO 3 (2)Na 2 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写NaHCO 3 也对); 4H 2 +Fe 3 O 4 高温 . 3Fe+4H 2 O (写CuO或MnO 2 均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