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历史
『壹』 缅甸翡翠的历史发展
清代缅甸玉普及全国,身价倍涨。清代缅甸玉流传要分两个领域观察:一是翡翠在民间流传情况;二是翡翠与内廷的关系。先说翡翠在民间流传情况。清代翡翠向北传播,至北京应当很早。翡翠这种特殊商品不因朝代更替或社会安危而发生大变动,如清代统一中华,吴三桂镇守云南,又转向抗清,战乱八年可能殃及翡翠的开采和运输,产量减小,运进北京更少,但这种情况不会太久,只能是暂时的,估计最迟在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息后翡翠便源源不断进入北京,供市民购置佩用。如果考虑厄鲁特蒙古的分裂强占新疆全境,制造了阻碍玉路、玉贡断绝的危机,这为孟拱翡翠大量进入内地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就是说,厄鲁特的分裂割据帮助孟拱翡翠乘虚而入、迅速传播。
到乾隆晚期翡翠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我们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可得到些考究。里面记载说翡翠是由蓝田干黄的彩石升华为云南翡翠玉,由强名以玉上升为珍玩,而且价格远远超过真玉,价位也在和田玉之上。人们的翡翠玉文化观及其市场交易价的两个转变发生在乾隆初年至晚年。翡翠在乾隆朝一举翻身,登上帝王玉的大雅之堂,奠定当今翡翠价值观及其价格飙升的基础。这种北京翡翠玉文化观和市场价格对内廷必然产生影响,满洲贵族和官宦、富贾聚居于北京,他们与内廷衙役、帝后妃嫔都有着血缘或姓氏的密切关系,上述消息很快传播到内廷帝后耳中,无疑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
据内廷档案记载,翡翠的名称来自两个系统:一是云贵督抚差贡中常见的,有云南石、云南玉、云玉、永昌碧玉、滇玉等名;二是来自内廷外派衙门的贡品名称,即翡翠。两种名称来源不同,云玉与翡翠通用于雍正至道光年间,大约百余年。至清末,西太后主政时变翡翠为绿玉,通行于养心殿造办处及外派厘税衙门。慈禧皇太后与衙役已认同翡翠为绿色之玉,故亦称之“绿玉”。乾隆朝时期,翡翠收藏已经很丰富,很多云南供奉的翡翠制品不合要求的便退回,但此并未影响翡翠市场的正常运转。
乾隆朝翡翠器多由地方官员进贡,得到乾隆帝的认同,终于在皇家玉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玉翠双轨制的框架,也就是形成了由和田玉、翡翠并用的帝王玉的崭新局面。
继乾隆盛世结束,嘉庆朝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民变蜂起,经济衰退。嘉庆十七年,新疆回部贡玉减半,各织造、盐政、税关等衙门玉贡中翡翠增多,并出现翡翠二器合锦,如:翡翠事事如意、扳指合锦;翡翠和合献瑞、福寿三多合锦。还出现翡翠、子玉合锦等。这种玉翠小件器物合锦贡品可能受到嘉庆帝的好评,未见有驳出者。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淮盐政都是贡云石,说明嘉庆帝仍然喜爱翡翠、云玉等器物,似乎对其中小把件更为喜欢。嘉庆朝帝王玉仍是沿着玉翠双轨制道路继续前进。嘉庆朝帝王玉仍是沿着玉翠双轨制道路继续前进。
道光帝标榜孝道、提倡节俭,登极后立即停止回部玉贡,玉器碾琢活动甚少。道光三年,缅甸进水绿玉子一块,六年着改做玲珑山子,还成做翡翠扳指、玉子烟壶各一个、将旧藏象牙口蝈蝈葫芦一件,换绿玉口、白玉盖。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大清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道光二十七年命工刻“慎德堂制”款于白玉囊口上,并赏玉工石青褂料一件、五钱重银锞十个,足见道光帝在国运衰竭的情况下对玉翠的雅兴不减。至此,清玉翠双轨制帝王玉已近低谷。
后来,又慈禧太后掌权。由于她是女性,在服饰打扮方面都有她自己的特殊要求。内廷造办随着她的审美趣味逐渐改变,内廷玉器也由重和田玉转向重翡翠。此时,内廷翡翠改称“绿玉”,这可能与道光帝有关,如道光初年《清档》记有“水绿玉子”“绿玉”,同时也有“翡翠扳指”、“翡翠玉子扳指”。慈禧时期内廷多用“绿玉”,偶尔用“翠”、“云玉”等名称。为她操办绿玉活计的有苏州织造、江南织造、淮安关、粤海关等内廷外派衙门。索贡绿玉器物多为女性用首饰、镯戒或器物,如:绿玉长簪、绿玉镯子、绿玉戒箍、绿玉扁方等,无一不是后妃所佩之发髻、耳、手等饰。慈禧死后除殉葬有翡翠首饰外,还有脍炙人口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白菜等价值连城的俏色翡翠。帝王玉由白玉转向翠玉且女性化,这是清末帝王玉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长达四千年的帝王玉的唯一一次翡翠占优势的一瞬间,这种情况可能对民间翡翠市场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