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历史
Ⅰ 兴平市的简介
【城市简介】
兴平市古称“犬丘”,原为兴平县,1993年撤县设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西部,渭河北岸,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5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总面积496平方千米,人口62万。年平均气温13.1℃,年降水量585毫米。东经咸阳距西安市40千米,西经扶风县至宝鸡市162千米,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工业已形成航海、航空、电子、医药、轻工等50多个行业。陇海铁路、西宝公路横贯全境,西兰公路从北穿过,各乡镇均通公路。名胜古迹有汉茂陵、霍去病墓、杨贵妃墓、兴平北塔等。土特产有兴平醪糟、云云馍等。
【风景古迹】
兴平旅游景点富有特色,兴平文物古迹驰名,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古迹文物共计39处6548件。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地处贵妃墓——黄山宫景区以西1公里。
黄山宫
黄山宫西距唐杨贵妃墓约1公里,为汉代第二个皇帝汉惠帝时期修建的道教胜地。宫内有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亲手栽植的“太上槐”及新石器遗址,又有唐明皇、杨贵妃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现为道、佛两教双栖之地。
秦五女墓
位于兴平市东关外300米处,北临兴渝路,南距东堡子村250米,地势平坦。为兴平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五女墓原为五个墓冢,尚存四冢。
【城市荣誉】
2012年1月13日上午11点11分
兴平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通过考核验收
2013年4月,兴平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Ⅱ 兴平市人民政府建置沿革
兴平市的建置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秦岭以北、黄河以西的雍州。当时,这里是犬戎族的聚居地,被称为“犬丘”。
公元前9世纪初,西周时期,随着王室衰落和猃狁族的强大威胁,西周懿王将首都从镐京迁移到了犬丘,即现在的兴平县阜寨乡南佐村。汉高祖三年(前204),槐里县(今阜寨乡南佐村)成立,隶属于中地郡。随后,中地郡被废除,槐里县又归内史管辖。
汉武帝时期,建元二年(前139),在槐里县茂乡为武帝修建陵墓,随后汉宣帝在茂乡设立茂陵县(今西吴乡窦马村),与槐里县一同属右内史。后来,茂陵县改属右扶风,治所在长安。公元9年,王莽改朝换代,槐里县改名为槐治县,茂陵县则成为宣城县。
东汉初期,建武元年(25),恢复了槐里县和茂陵县,右扶风治所迁至槐里县。进入三国时期,始平县(原平陵县)改名,成为曹魏管辖下的扶风郡的一部分,后来又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西晋泰始三年(267),始平郡在槐里县设立,管辖范围扩大。东晋至十六国时期,兴平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更迭。北魏时期,始平县治所多次迁移,归属北魏、西魏、北周,始终在雍州始平郡、右扶风的管辖下。
隋朝时,始平县归属京兆郡,唐代改为雍州,至北宋时归属陕西路。金、元时期,兴平县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元代归陕西行中书省管辖。明清两代,兴平县隶属于西安府和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民国时期,兴平县归属关中道,直至1949年解放,归属咸阳专区,后经历了专区、专区合并、专区撤销和改设市等多次变革,最终归入今天的咸阳市人民政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