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老师游戏
⑴ 初中物理实验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⑵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去年,参加海师院在我市举办的周末物理流动学院培训学习活动中,很荣幸听到了来自海南中学的徐老师上的一堂《电流的强弱》优质课,深受启示。徐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运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她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努力探究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徐老师的教学流程走一回。 一、利用类比法导入新课 游戏好玩,学生开心。课前,徐老师告诉学生,让我们来看扇风小游戏吧!徐老师边讲边扇问:你是怎样来判断风的方向?学生回答:凭感觉,因为有风吹来比较凉。老师故作惊讶问到:是吗?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不朝自己扇风的情况,问这时还能感觉到了吗?学生说不能。徐老师抓住这个好机会给学生点拨,我们是否可以借助纸片来帮助我们判断呢?引起学生思考,并演给学生看,使学生明白可以借助纸片的振动方向来判断风的方向。 体验实验过程,非常重要。徐老师利用小游戏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借助这种可观察到的现象来帮助我们探究观察不到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老师准备好的两组电路中的灯泡亮度有什么变化?先来看电源电压较小的电路,闭合电路开关,让学生观察。问:灯泡亮了吗?说明什么?学生争着回答: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通过。再来看电源电压较大的电路,闭合电路开关,让学生再次观察。问:灯泡亮了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又争着回答:灯泡亮了,且亮度更亮些。这时,老师抓准时机,引入课题,灯泡都亮了,说明都有电流通过;亮度不一样,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有大小,即电流强弱是不一样的,自然地导入新课后,接着板书:第四节,电流的强弱。 二、利用类比让学生会表示电流的强弱 身体有高矮身体的高度身高h电流有强弱电流的强弱电流I跟着感觉走,回味无穷。许老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上述例子的变化程序,能按老师的示范,说出表示方法来。随意叫一个同学起来模拟。许老师说,身高是表示身体高度的量,学生模拟说,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过模拟类比,更能让学生懂得电流强弱的表示方法。徐老师在学生的鼓掌声中进行板书:电流(I):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三、利用类比让学生理解常见的电流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徐老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提供的小资料常见的电流。然后,让几位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为多少?一个学生回答:100μA ,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为多少?另一个学生回答:50mA ,再比较就可以知道了。许老师表扬了这位学生,你很聪明,讲得非常好。徐老师就是通过提问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单位换算过程,来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指出小资料提供的电流值是不一样,它表示不同的用电器的电流也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要知道这一点,还要知道不能漏了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后才能进行电流强弱的比较的基本要求。徐老师还设置一些 单位换算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来掌握电流的换算关系,加深对电流强弱的理解。 巧妙设疑,步步推进。在学生了解小资料提供信息后,徐老师又接问,如果我们要知道生活中所用的用电器的电流强弱,怎么办?学生会说:我们去测量就可以知道了,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徐老师便顺水推舟说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测量电流的强弱,从而把课堂教学推上高潮。 四、利用类比让学生会读电流表上的电流 认识电流表,为了会用电流表。用什么去测量电流的强弱呢?徐老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再回答:用电流表。徐老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讲到,我们先来认识电流表,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电流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再次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说出电流表表头的特征。如,有三个接线柱,其中两个接线柱是红色的,一个接线是黑色的,表头有一个大写字母A ,有两个量程,分别是0~0.6A量程和0~3A量程。 模拟实验,学会选择量程和接线柱接法。徐老师借助模板电路,让学生观察老师的示范选择量程和接法,然后让学生动手把桌面上的电流表,连接成串联电路,同时,要理解接进的是红色接线柱,出来的是黑色接柱,如果接错了电流表指针会反转等等。因此,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需要来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接线柱的正确接法。 突破重难点,完成课程最终目标,第一,要掌握好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徐老师引导学生把已连接好的串联电路的开关闭合,然后观察指针偏转所指的刻度线,并准确地读出电流值是多少。具体方法是:看你选择的量程是0~0.6A量程还是0~3A量程;计算出所选择量程相应的分度值是 0.02A还是 0.1A;看准指针指到的刻度线是多少小格, 那么读数就等于分度值乘以格数. 第二, 互换对练,强化使用读数方法。即,把全班同学分组进行互换对练比赛,这种训练方式有创意,既能让学生亲自经历读数过程,学会准确读出电流表上的电流,来感受成功喜悦,以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配合的学习精神。具体是:让一部分学生尝试说出自己所选择的量程和指针所指的刻线位置,让另一部分学生要能准确地读出此时的电流值,然后互换重复练习,所选择的量程和指针指到的刻度线位置的由学生随意讲出来的。通过上述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真正懂得在电流表上准确读出电流值的方法。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最后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并结束本节课课堂教学。 跟你走一回,方知你个人教学魅力这么叫人着迷,更懂得类比教学方法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懂得珍惜此次班级的学习机会。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都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类比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且能不断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使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继续深入开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⑶ 外国老师上物理课用游戏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影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前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大推动力。《多变的影子》是通过教师讲故事《树荫》,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活动的重点:让孩子知道物体都有影子,但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活动的难点:通过让孩子做影子的小实验,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领会影子变化的原因,是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实录: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 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倾听故事,观察教师操作实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有一个孩子照着照着,突然影子不见了,他觉得很迷惑,原来他把手电筒罩在物体上了。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来寻找多变的影子,通过反复操作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提高孩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6、延伸活动:
1)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2)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教师评析:
在这一节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拓宽孩子们的探索思路。真正体验到“我能行”的积极情感。不足的是,如果在开展操作活动之前,我能不怕麻烦,多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为孩子提供更合适的材料,那会更好的开展此活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要注意观察,积累资料,不断总结深化,这样才能更好地 推动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