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的历史
A. 细花百部品种考证
细花百部,其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据陶弘景描述,其根茎相连,外观类似天冬,但苦味较强,与蔓生百部的特征相符。《本草图经》进一步描述,春季生长的百部形成藤蔓,叶形尖长,类似竹叶,根部聚集成簇,形似芋子,每簇有十五六枚,颜色为黄白色,采集时间为二月、三月和八月,晒干后使用。
《本草图经》还提及了不同地区的百部品种,如滁州百部即直立百部,衡州百部类似对叶百部。《滇南本草》所载的百部是鞋齿天门冬。传统上,蔓生百部被认为是正品,常用于杀虱和止咳。考证来源,《本草经集注》有所记载。
陶弘景提到,百部广泛生长在山野,根茎可去虱,用作煮汤洗牲畜的虱子。《博物志》中记载的一种类似百部的草,称作嗽药,对治疗暴咳有良效。李时珍在《纲目》中指出,百部的茎叶有细叶如茴香者,可供食用,但干后则显得瘦弱。郑樵在《通志》中提到的叶似薯蓣的说法,被李时珍质疑。
《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百部在《别录》中被列为中品,江西所产的品种与《本草图经》描述的相似。李时珍认为有茴香叶的百部可能是误将天门冬误认,纠正了郑樵的错误。百部在秋季会开放四尖瓣的青白色花朵。
B. 百部草百部-植物形态
百部草的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其中被列为中品。据陶弘景描述,它的根部连在一起,形似天冬但苦味较强,只是与古代记载有所不同。《本草图经》记载了其详细形态,春日里,百部草以藤蔓生长,其叶大而尖长,类似竹叶,叶片青色且光滑。根部呈现出一团团状,仿佛芋子,一丛可达十五六枚,颜色为黄白色。采收期主要在二、三、八月,然后晾干使用。这些描述与蔓生百部的实际形态相吻合。
《本草图经》还附有“滁州百部”、“衡州百部”等不同地区的记录。滁州百部实际上是指直立生长的百部,而衡州百部则与对叶百部相似。至于峡州百部,它属于百合科的羊齿天门冬。《滇南本草》记载的百部又有所不同,名为鞋齿天门冬。自古以来,人们将蔓生百部视为正品,主要用于杀虫、止咳等功效。
在生长过程中,百部草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药用价值,在中药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