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资料
❶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澳门,古称“蠔镜”,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西南。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以下是关于澳门和香港的历史资料。
1.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沿革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1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给英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及其附近230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葡萄牙商人谎称商船通风暴,借澳门曝晒"水渍贡丛敬物"并贿赂明朝官员,得以入据澳门。但直至鸦片战争前的近300年间,中国明清政府仍然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赋税。
2. 澳门和香港的经济
澳门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特区政府加强与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发挥澳门与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传统联系的优势,担当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桥梁。
2003年10月,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签订《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同时首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及“国际华商经贸会议”在澳门举行,突显了澳门连接珠江三角洲、葡语国家和世界华商之间的平台作用。
3. 香港的经济
香港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第一次转型。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4. 澳门和香港的历史文化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名为濠镜或濠镜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因此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澳门的别名有濠江、海镜、镜海等。
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❷ 澳门的历史资料300字
澳门历史:
澳门由秦朝起成为中国领土,从明朝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
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当前葡国管治下的一个中国领土,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
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于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合共四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所以称“澳门”。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因此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
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着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这个名字源于妈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
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向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语的译音),大陆多拼写为Macao。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长和宽之比为3:2。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既与澳门古称“莲岛”,旧称的“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相关,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大桥、海水反映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
❸ 澳门历史资料
澳门历史资料:
澳门先秦属百越地,从秦帝国起就成为中国领土,属南海郡。澳门古称濠镜澳,与广州香山县的历史关系极其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已属百越海屿之地。约前3世纪(即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澳门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番禺县地。420年(晋朝元熙二年),澳门属新会郡封乐县地。
590年(隋朝开皇十年),废新会郡改属宝安县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废宝安县,改为广州东莞县辖。自南宋开始,澳门属广东省广州香山县。据史料记载,宋末名将张世杰与军队曾在此一带驻扎;早期在澳门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鱼与务农种植为生。元代属广东道宣慰司广州路,路治广州,明代属于广州府,清朝后期前属广肇罗道广州府,道治肇庆,府治广州。
明代澳门属广东省香山县辖地。1521年屯门海战失利后,葡萄牙人转往澳门地区寻找地盘。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贿赂当时明朝的广东提刑按察司巡视海道副使汪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1557年,明朝在香山县设提调备倭巡辑,俗称守澳官衙门。葡人除向明朝广东市舶司缴纳船税外,为巩固其在澳门的地位,每年贿赂广东海道副使五百两白银。
1571年,在广州交易会,葡萄牙人按惯例贿赂海道副使500两白银之际,广东布政使在场,翻译祇好称该贿赂为付给明国政府的“地租银”,受贿官吏祇得由布政使上交“地租银”到国库。从此,葡萄牙人的贿赂变成地租。
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于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场内交接澳门政权。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澳门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澳门地理位置:
澳门位于太平洋、南中国海沿岸,地处珠江口西岸,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部与广东珠海拱北相邻,西部隔西江支流、内港及夹马口水道与湾仔和横琴,隔伶仃洋东望即是香港的大屿山,南面与万山群岛相望。
澳门包括北部的澳门半岛以及南部的离岛区域。澳门的离岛区域由氹仔、路氹城和路环和所组成的大岛海岛市。该岛原为氹仔岛和路环岛,但在路氹连贯公路工程开始后,因为填海和西江水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关系,两岛之间的海床变得越来越浅,公路旁的土地亦越来越多。
澳门当局有见及此,便规划填海工程,而所得出来的土地就是路氹城。另外,从2013年7月20日起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正式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管辖,所以也有人认为此1.1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属于澳门。
古澳门地形基本上是丘陵地形,花岗岩地的质丘陵、台地广布,构成澳门地形主体。澳门的天然的平地很少,主要有半岛中部、路环东南部及西南部的海积层;氹仔大小潭山之间连岛沙洲;以及古时澳门岛与大陆相连造成半岛的莲花茎。始于1863年的填海工程,则是主要为澳门提供平地地段的来源。填海工程使现今澳门的轮廓与数百年前大为改变,亦使海岸线趋于平直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