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发布时间: 2020-11-18 17:43:31

A. 跪求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目录!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5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学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B.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知识点

下面是网络文库的资料,可以直接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ttp://wenku..com/view/d407d53383c4bb4cf7ecd1ac.html

C.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

算了,我替你要了。
别浪费吖..
第18课
解析与探究
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力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自我测评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因而改革时受到苏联的影响较少。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
第四单元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19课
解析与探究
动因:土地改革完成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程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自我测评
1、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实行的政策是②。
2、我国从1951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第20课
阅读与思考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城乡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区别。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解析与探究
1、 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二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美国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经济危机,即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二战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而苏联则采用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成功。因而,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自我测评
1、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活动建议
①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②确保企业离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③作好下岗职工思想观念工作、树立自强自立、勇于创业意识;④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21课
知识链接
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非歧视待遇,充分体现了世贸组织缔约方之间平等的原则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外外无别”和“内外无别”两个方面。分别体现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精神。由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同发达国家缔约方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世贸组织还专门拟定一些条款处理“欠发达缔约方”的发展和贸易问题,这是非歧视待遇的一种特例。
阅读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解析与探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但同时还应该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勇于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自我测评
1、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③。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体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进全球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22课
阅读与思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城市化的前奏,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前提。一方面,能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另外,暂缓了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步伐,减轻了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压力,同时还把素质较高的群体保留在农村,保证了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解析与探究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里,中国青少年不应一味地崇尚西方的一切事物,而应当认清西方先进的方面,也应当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应辨证地分析。
自我测评
1、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更明显,年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其原因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2、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的快捷性对于习惯于规律性和节奏感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另外,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增强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引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
第四单元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24课
阅读与思考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在此危急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从而使韩元升值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趋向稳定,在此基础上韩国经济迅速恢复。
解析与探究
(1) 1929年经济危机程度的加深,使世界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并由此促使德、日、意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二战。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2) 罗斯福没有出说美国的全部目的。美国的目的还有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从而为美国世界霸权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
自我测评:
1、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过了如下步骤:
(1) 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竟毛关系的两大支柱。
(2) ]1947年,美、中等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又一大支柱。
(3)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25课
阅读与思考
欧元图案的设计特点在于:每种面值的纸币正面都有窗户和走廊的图案,象征着欧盟成员国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每种面值的反面则是欧洲不同发展时代的建筑造型,这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灿烂辉煌,激励欧洲人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解析与探究
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是:1951—1967年,欧洲共同体出现;1968—1993年,欧共体实现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使欧盟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自我测评
1、 欧洲一体化的饿主要内容是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即欧盟成立。
2、 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来看,其合作内容虽然达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趁度,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但是其成绩主要是表现在经济领域方面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内容已设计到政治领域,但是政治一体化需要欧盟各国转让国家主权,这种权利让渡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可能一帆风顺,由此影响到欧洲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可见,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可能直线发展。
第26课
阅读与思考指导
这些数据说明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日趋明显,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其速度大大加快。
解析与探究摘要
从亚太经合组织的组成来看,其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在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很强,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从其组织原则来看,提倡互相尊重和平等、开放的地区主义、协商一致和自愿,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等原则;从合作方式来看,是基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从结果看,是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以上几方面体现出亚太经合组织七个关键词的精神。
自我评测解答
根据本课和上课所学的内容填表
名称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67年 1989年
参与成员之间的差异性 大都有发达国家组成 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合作领域 经济、政治、军事 经济 经济、政治、军事 经济
有无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 无 无 无
第27课
阅读与思考
全球化使不同种类、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之间距离拉近,因而全球意识加强。但由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国情迥异,因而我们在推进全球化上午同时必须做到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这样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世界贸易状况,材料二、三则反映了现代世界贸易的状况。综合比较三则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世界贸易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即建立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之上;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是靠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来实现的。而现代世界贸易的特点在于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加深;世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贸易把各国的经济有机的联系起来。
自我评测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起发展消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大型跨国公司迅猛增加。

D.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

一.中国早期工业处境艰难:既要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又要受封建政府的重税盘剥,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导致其发展缓慢。
主要困难有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工业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
(3)工业比例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辅,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4)内外压制,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存发展。——后天畸形 二 如果就间接作用来说,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直接的作用来说,对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于贸易的往来,对于邮政业务的发展,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作用相对来说要更大些。(可再具体说一下)三 “斯大林模式”(1924-1953)1、 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2、 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制度制约,斯大林个人因素。3、 历史功绩:①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②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家。4、 弊端:(1) 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2) 经济方面:①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内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② 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劳动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③ 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5、 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发展不利。6、 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与列宁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对市场和商品货币的认识斯大林经济政策: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起决定作用,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列宁的经济政策:改变国家垄断做法,恢复市场和货币关系。四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经济运行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局限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五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别忘了奖励啊~!

E.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提 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知识要点归纳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例5)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例7)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知识要点归纳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
第4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要点归纳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知识要点归纳: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2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知识要点归纳: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基础知识:
1、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 “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 “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见教科书45页
基础知识: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 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含义: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
2、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3、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2)、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购销制度: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4、意义:(1)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4)意义: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F. 最新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的目录

目录
学法指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一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 梨园春秋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二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三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四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五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主义新文化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解
第六单元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答案与提示

G.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的目录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亚洲与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H.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下面是网络文库的资料,可以直接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I.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课后题

看看是不是这个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学思之窗】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A: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 ; B:重农抑商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C:保证赋役征收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本课测评: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原因:A、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B、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等,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影响:A、“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B、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热点内容
肉丝丝教师生活照 发布:2025-01-13 07:16:55 浏览:126
童年吉他弹唱视频教学视频 发布:2025-01-13 07:09:04 浏览:457
生存英语 发布:2025-01-13 06:26:58 浏览:210
dnf艾丽丝怎么打 发布:2025-01-13 05:36:14 浏览:14
欧美老师恋 发布:2025-01-13 05:36:09 浏览:698
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发布:2025-01-13 04:27:07 浏览:149
无翼鸟家庭教师漫画 发布:2025-01-13 02:38:41 浏览:599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1 发布:2025-01-13 01:41:22 浏览:621
高考文言文作文满分 发布:2025-01-13 01:20:30 浏览:917
答学科技 发布:2025-01-13 00:44:54 浏览: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