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框架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
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五大结构组成。请看下图图示——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文库-专业资料-IT/计算机一文)
2. 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数据是一个GIS应用系统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GIS的操作对象,是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确良。图3展示了GIS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表达与分层。
一个GIS应用系统必须建立在准确合理的地理数据基础上。数据来源包括室内数字化和野外采集,以及从其他数据的转换。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 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
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GIS系统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提供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检索、修改和更新的能力。矢量数据结构、光栅数据结构、矢栅一体化数据结构是存储 GIS的主要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所能执行的功能。
数据结构确定后,在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中,关键是确定应用系统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的结构以及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连接。目前广泛使用的GIS软件大多数采用空间分区、专题分层的数据组织方法,用GIS管理空间数据,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
3. 什么是地理空间数据什么是地理空间信息
利用并分析影像和地理空间信息,对地球上的自然地物以及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活动进行描述、评估和直观展示的一种工作。地理空间情报由影像、影像情报和地理空间信息组成。
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动态更新的、持久的空间数据集合叫地理空间信息
4. 什么是地理中的空间尺度思想
地理空间
简介:地理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及行为在地理范畴中的广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态、结构、过程、关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时在“暂时”时间的延续(抽象意义上的静止态),讨论所表达出的“断片图景”。地理空间的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内容:
①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②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
④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⑤地理事物的空间效应特征;
⑥地理事物的空间充填原理及规则;
⑦地理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
⑧地理空间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问题;
⑨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值。
5. 什么是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
简介:地理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及行为在地理范畴中的广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态、结构、过程、关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时在“暂时”时间的延续(抽象意义上的静止态),讨论所表达出的“断片图景”。地理空间的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内容:
①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②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
④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⑤地理事物的空间效应特征;
⑥地理事物的空间充填原理及规则;
⑦地理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
⑧地理空间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问题;
⑨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值。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wdLOa
6. 地理空间数据集成
早期GIS系统几乎是完全独立的系统,拥有自己特定的软件组件、文件格式和自己专门采集的空间数据,不同GIS系统之间很少进行交互和集成。随着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发展及GIS应用领域的扩大,发展了许多空间数据集成理论和方法。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的概念有如下几类:①GIS功能观点,认为数据集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②简单组织转化观点,认为数据集成是数据层的简单再组织;③过程观点,认为地球空间数据集成是在一致的拓扑空间框架中地表描述的建立或使同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不同数据集彼此之间兼容的过程;④关联观点,认为数据集成是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李军,2000)。
按照数据集成的类型及实际应用中数据集成需求,地球空间数据集成分为4大类:①区域集成,指根据一定区域范围集成各种类型的数据(Eugene,1992);②专题集成,以要素作为数据集成主要指标的集成;③时间集成,以时间为集成主体,内容包括多时间尺度数据集成、时间序列数据集成等;④数据综合集成,即综合度差异数据之间的集成,从数据与其表达的地学过程空间尺度的关系分析即是多空间尺度数据集成。
这四类集成中每一类都包含具体的集成类型,其中数据的综合集成是最为复杂的一类,常规意义的制图综合和数据细化都包含在该类数据集成中。
按照数据集成模式可以把GIS数据集成分为3种模式:①数据转换模式,是经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不同数据格式的集成;②数据互操作模式,是根据OGC颁布的规范,所有数据源的软件(数据服务器)需要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便数据客户进行访问,并处理数据客户的请求从而完成数据服务;③直接数据访问模式,指在GIS系统中实现对其他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存取和分析,利用空间引擎的方法实现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宋关福等2000;闾国年等,2003)。
这三种集成模式各有利弊,其中,①模式是传统的一种模式,但由于不同数据格式描述空间对象时采用的数据模型不同,因而转换后不能完全准确表达源数据信息,此外由于这种数据格式转换的涉及输出和输入两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②模式,由于实现各种数据格式宿主软件的数据访问接口,一定时期内还不现实,且对于数据客户来讲,同时需要拥有两种格式的GIS软件,并同时运行才能完成数据的互操作,给数据的集成带来了局限性,因此目前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③模式虽然提供了更为经济实用的多源数据集成模式,是实现空间数据共享的理想方式,但由于构建成本比较大,且需要具备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和一种内置于GIS软件中的特殊数据访问体制,目前是相对比较困难且技术要求较高的集成模式。
综上所述可知,关于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目前主要集中于物理实现和逻辑模型层次上的集成方法,是从数据本身入手来研究数据集成,属一种微观的数据集成。因此,数据集成必须同时集成数据的语义,才能满足用户应用的需要。
2.2.1.1 接口规范与标准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加强了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迄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上地理信息产业的标准和规范发展十分迅速,各国对地理信息产业的标准和规范空前重视,在地理信息标准化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方面合作十分密切,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211)和以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GC)为代表的国际论坛性地理信息标准化组织,以及CEN/TC287等区域性地理信息标准化组织,在其成员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了完整的地理信息标准化体系,研究和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国际通用或合作组织通用的标准或规范。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已经发布实施的信息技术(IT)标准为基础,直接引用或者经过修编采用;二是研制地理空间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描述、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标准。
我国于1997年成立了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230),负责我国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组织协调、研究制定、审查上报等。
2.2.1.2 分布式空间查询处理技术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空间索引技术和分布式查询处理策略等方向上。英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Abel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Ooi等人(1995)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理论中的半连接思想,首先研究了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空间连接查询处理问题,提出了空间半连接算子,并基于空间对象的一维索引结构,提出了一种空间半连接查询处理算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an等人(2000)将上述算法扩展到多维索引结构,并分析了算法在不同数据分布和网络带宽情况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空间半连接操作可以极大地降低网络数据传输量,这对于网络带宽有限的分布式环境来说,如网络将很好地改善查询的整体响应时间。但是,空间半连接操作也带来了额外的CPU和I/O开销,在高速网络环境下,且传输数据量较小时,采用基于空间半连接操作的查询处理策略反而可能引起性能的下降。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在并行计算体系结构下的分布式空间查询处理问题,Patel等(2000)提出在并行计算体系结构下的两种空间连接查询处理策略。
2.2.1.3 组织管理与集成体系结构
对于组织管理与集成体系结构即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集成技术研究,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集成阶段。②面向服务的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集成阶段。③网格环境下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集成阶段。海洋时空数据属于地理空间数据的范畴,但是由于海洋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海洋时空数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海洋时空数据与其他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集成有着很大的区别。
7.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较多,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方面。
1.3.3.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方面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工作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得以稳健发展,高效互操作与集成的基础,得到了许多国际化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作为全球最大的空间信息、互操作规范的制订者和倡议者,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盟(OpenGISConsortium,OGC)已经认识到在地理信息领域中引入 Web 服务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地理信息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主要包括: 网络矢量数据服务(Web Feature Service,WFS)、网络栅格数据服务(Web Coverage Service,WCS)、网络地图服务(Web Map Service,WMS)、网络处理服务(Web Geoprocessing Service)、网络目录服务(Catalogue Service-Web)等地理信息服务的相关规范。以上这些规范既可以作为 Web 服务的空间数据服务规范,又可以作为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实现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11 技术委员会在 ISO 19119 草案中也对地理信息服务的相关概念、标准做了规定。在 ISO/TC211 技术委员会和 OGC 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服务的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地理信息 Web 服务研究中。然而,国内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工作非常少。
1.3.3.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及框架方面
国外 Panatkool(2002)介绍了一种基于 P2P 网格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地理信息服务可以在节点间迁移。Onchaga(2006)研究了一种服务质量(QoS)支持的服务链方法,使得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在发现、组合以及执行过程中能同时顾及功能性以及质量上的要求,并且构建了一个服务质量管理框架以对服务链中基础的概念,规则以及机制进行定义。Shu et al.(2006)提出了如下图 1.8 融合 OGC 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架构。
图 1.8 于 OGC 服务的网格框架(Shu et al.,2006)
梁旭鹏等(2006)在分析了传统的解决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方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从数据共享、功能互操作系统集成等多面考虑实现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的设计思想,建立基于 Web 服务的分布式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模型。陈应东(2008)提出了适合空间信息特点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组成结构,并详细论述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特征,以及模式之间的演变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服务活动过程的实现架构与运行流程,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基于脱坡结构的描述服务之间关系的方法(陈应东,2008)。罗英伟等(罗英伟等,2003; 王文俊等,2005)设计了一个基于 Web Services 技术的、可实现城市空间信息服务集成与互操作的框架 - π 系统框架,系统由 6 个层次组成: 应用层、WWW 服务层、Web 空间应用集成层、空间应用集成服务层、元数据服务和空间信息服务层以及空间信息库层,系统给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个二次开发的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框架,屏蔽了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分布性和 GIS 平台的异构性,整个系统贯穿 Web Services 的概念,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为支持其他 GIS 平台和空间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李琦等(李琦等,2002; 黄晓斌等,2004)在阐述空间智能体 GeoAgent 的概念、特点和行为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 GeoAgent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能够利用 GeoAgent 的优势来克服现有GIS 的不足,并通过与 Web 服务等技术相结合,为数字城市中地理信息服务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有利的支撑。汪洋等(2004)认为,区域性/全国性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需要集成许多已有业务化运行的海洋信息系统,并且要为成千上万的应用系统提供服务,迫切需要一个支持分布式异构环境的海洋监测信息及服务集成框架来指导系统的建设。因此他提出了基于 XML,Web Service,Ontology 等技术的集成框架包括集成总线及 Adapter Serv-ice,元数据库及集成协调器与供二次开发的 API 及 Web Service 工具集。这一集成框架是开放的可扩充的,它实现了数据互操作,软件互操作与语义互操作,可以应用于大规模海洋监测系统的动态集成,并能有效利用网上丰富的涉海商业 Web 服务(汪洋等,2004)。
1.3.3.3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应用方面
这方面研究比较多,Best(2007)介绍了一种是通过在科学工作中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方法来实现动态环境中对海洋哺乳动物栖息地的预测。Hamre(2009)在 InterRisk项目(欧洲海洋海岸带环境风险互操作服务)中建立了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海洋污染监测与预报互操作服务,并成功运用于挪威、英国、爱尔兰、德国以及波兰的水域。Foerster et al.(2010)在网络服务环境下基于 OGC 的 WPS 服务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地图综合以及模式转换。王兴玲(2002)对基于 Web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以及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 XML(GML/SVG)和 Web Service 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 Web 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并成功应用到 “北京指南”平台中。马林兵等(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可重用 Web Services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解决 GIS 数据集成和共享问题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刘文亮等(2009)、杨峰等(2008),分别通过 Web Service 实现了在分布式环境下海洋标量场数据与矢量场数据的远程时空过程可视化。何亚文等(2009b)通过 Web Service 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 NDVI 的计算,研究了基于Web Service 的 Argo 数据服务框架及相应的实现方法,为用户提供透明的、 “一站式” 的Argo 数据 Web 应用(何亚文等,2009a)。
8. 说说地理空间模型是怎样建立的
建模的基本思路:确定区域范围-建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空间数据库
首先,对现实世界进行区域选择,确定区域范围,对其进行抽象简化表达,建立概念模型。
其次,对概念模型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抽象概念集进行数据编码,表达和建立空间逻辑结构关系。
最后,对逻辑结构中的空间数据进行组织,建立空间数据库并存放于计算机内部。
9. 什么是地理空间框架
地理空间框架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及其采集、加工、分发、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也是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是宗旨,共建共享是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政策法规标准是保障。
10. 什么是地理空间信息
地理空间信息是有关地理空间数据的信息化名词,与其有关的科技项目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例如GPS就是最好的典范。
另外是有关地理空间信息的基准问题:包括几何基准、物理基准和时间基准,是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