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发布时间: 2020-11-18 20:28:11

A. 高中物理 知识结构

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动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把其中的一个物体称作施力物体,另外一个物体称作受力物体。有时虽然不特别指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但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5. 力的单位:牛顿(N)

6.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9. 力名称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回复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 内力、外力。

10. 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说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纬度处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体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13.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并非严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点:在重心

15.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部。对质量分布均匀是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质点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19. 形变种类: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20. 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的形变。

21. 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并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而产生的力的作用。

22. 弹力产生条件:(1)要直接接触,(2)要有弹性形变

23. 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对于线(绳),指向线(绳)的收缩方向。对于面,垂直于面并且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对于物体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对于物体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达式: F=kX K为劲度系数(N/m),由弹簧自身决定 X为形变量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种表达式: △F=k△X

27. 补充:一根滑绳若无重,绳中弹力处处同。

28. 摩擦力的产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一个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

29. 摩擦力分类: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30. 产生条件: (1) 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3)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1.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32. 滑动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33.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34. 静摩擦力大小: 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6. 动摩擦因数有关因素: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7. 合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力,这个力所产生的效果根原来几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41.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42. 三角形法则: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44. 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5.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1⊥F2时: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围: |F1-F2|≤F≤|F1+F2|

50. 合力随夹角(α角)的变化: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作图时要严格选择标度。

52. 多力的合成:采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几个力所代替,则这几个力就都是这个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57. 共点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8.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形。

60. 转动平衡: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62. 力矩:力于力臂的之积。 M=FL

63.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矩为零的情形。

65. 处理平衡问题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图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实验用推论: ΔS=aT2

1.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物体。选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 质点: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不予考虑的时候,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4. 轨迹:运动质点所通过的路线。

5. 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6.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7. 时间和时刻认识:4秒初与4秒末的区别;4秒末与第5秒初的关系;第4秒内,前4 秒内的区别。

8. 时间的单位:秒 分 时。测量工具:钟、表、打点计时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是矢量。是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短,是标量。

1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12. 位移---时间图象: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 t 的图象(s---t图象)。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14.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义式 V平=S/t 。计算时必须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7.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测量 用速度计。

18.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19. 速度—时间图象: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v--t图)。图线下面的“面积”表示的是位移。

20.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21.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运动。

22.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24. 加速度定义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2)若vt<v0,速度减少,a为负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

27. 加速度单位: m/s2

28.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的运动。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都相同即速度变化是均匀的。

29. 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为零。

30. 根据加速度对运动的分类: 根据加速度是否为零,分匀速、变速。在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是否为常数分为匀变速、变加速。在匀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方向是否与速度方向一致分为匀加速、匀减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义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义

33.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34.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间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实验用推论: 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37. 实验数据处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40. 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2. 自由落体运动推论:Vt2=2gh

43. 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论: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47. 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48. 竖直上抛特点: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竖直上抛过程处理: (1)全过程处理 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 看作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

50. 补充1:追赶问题中,两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极值(极大、极小)的临界条件。

51. 补充2:直线运动公式中的物理量,计算时,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地面作为参照取值,也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任何一个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取值。

52. 补充3:对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计算。

补充4:运动量A相对于C = A相对于B + B相对于C.

B. 物理必修2 知识结构框架图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包括3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机械能守恒定律

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开普勒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人造卫星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功和功率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C. 求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动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把其中的一个物体称作施力物体,另外一个物体称作受力物体。有时虽然不特别指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但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5. 力的单位:牛顿(N)

6.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9. 力名称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回复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 内力、外力。

10. 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说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纬度处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体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13.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并非严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点:在重心

15.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部。对质量分布均匀是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质点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19. 形变种类: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20. 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的形变。

21. 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并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而产生的力的作用。

22. 弹力产生条件:(1)要直接接触,(2)要有弹性形变

23. 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对于线(绳),指向线(绳)的收缩方向。对于面,垂直于面并且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对于物体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对于物体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达式: F=kX K为劲度系数(N/m),由弹簧自身决定 X为形变量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种表达式: △F=k△X

27. 补充:一根滑绳若无重,绳中弹力处处同。

28. 摩擦力的产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一个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

29. 摩擦力分类: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30. 产生条件: (1) 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3)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1.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32. 滑动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33.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34. 静摩擦力大小: 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6. 动摩擦因数有关因素: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7. 合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力,这个力所产生的效果根原来几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41.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42. 三角形法则: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44. 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5.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1⊥F2时: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围: |F1-F2|≤F≤|F1+F2|

50. 合力随夹角(α角)的变化: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作图时要严格选择标度。

52. 多力的合成:采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几个力所代替,则这几个力就都是这个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57. 共点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8.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形。

60. 转动平衡: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62. 力矩:力于力臂的之积。 M=FL

63.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矩为零的情形。

65. 处理平衡问题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图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实验用推论: ΔS=aT2

1.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物体。选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 质点: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不予考虑的时候,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4. 轨迹:运动质点所通过的路线。

5. 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6.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7. 时间和时刻认识:4秒初与4秒末的区别;4秒末与第5秒初的关系;第4秒内,前4 秒内的区别。

8. 时间的单位:秒 分 时。测量工具:钟、表、打点计时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是矢量。是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短,是标量。

1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12. 位移---时间图象: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 t 的图象(s---t图象)。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14.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义式 V平=S/t 。计算时必须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7.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测量 用速度计。

18.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19. 速度—时间图象: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v--t图)。图线下面的“面积”表示的是位移。

20.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21.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运动。

22.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24. 加速度定义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2)若vt<v0,速度减少,a为负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

27. 加速度单位: m/s2

28.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的运动。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都相同即速度变化是均匀的。

29. 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为零。

30. 根据加速度对运动的分类: 根据加速度是否为零,分匀速、变速。在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是否为常数分为匀变速、变加速。在匀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方向是否与速度方向一致分为匀加速、匀减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义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义

33.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34.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间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实验用推论: 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37. 实验数据处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40. 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2. 自由落体运动推论:Vt2=2gh

43. 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论: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47. 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48. 竖直上抛特点: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竖直上抛过程处理: (1)全过程处理 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 看作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

50. 补充1:追赶问题中,两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极值(极大、极小)的临界条件。

51. 补充2:直线运动公式中的物理量,计算时,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地面作为参照取值,也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任何一个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取值。

52. 补充3:对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计算。

补充4:运动量A相对于C = A相对于B + B相对于C.

D. 高一物理知识结构图!急!!!

运动学:
一、运动的描述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加速版度
二、匀变速直线运权动的研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
5.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力学:
一、相互作用
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弹力
3.摩擦力
4.力的合成
5.力的分解
二、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E. 高中物理知识点结构框图归纳

新华书店有卖的!网上的都是要钱的!分文理综合!你可以去买!
估计10元左右!

F. 高一物理知识结构图

你那种我有,我是用钱买的当然不会免费给你,你就看看下面好了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当 派/2<= a <派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G.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网络图

原子和原子核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 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完成
现象:
a. 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 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 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 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 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 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b.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v=E2-E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的乘积等于h/2 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的乘积等于h/ 的整数倍,即
n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n,和电子轨道半径rn分别为: En=E1/n,rn=n²r1,n∈N.
其中E1、r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1=-13.6ev, r1=0.53×10-10m(以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级图。
n=∞ 0
n=4 -0.85ev
n=3 -1.5ev
n=2 -3.4ev
n=1 -13.6ev
其中n=1的定态称为基态。n=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二、原子核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
成 份 组 成 电离作用 贯穿能力
α 射 线 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很 强 很 弱
β 射 线 高速电子流 较 强 较 强
γ射 线 高频光子 很 弱 很 强
2、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α衰变: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β衰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γ射线是伴随 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 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半衰期为T,经时间t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m=mo(1/2)^(t/τ).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 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 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4、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三、核能:
1、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E=mc² ——质能方程
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及应后的总质量,少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就是放能反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ΔE=Δm·c²
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链式反应的条件:
③ 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能量
1kg 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H.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结构图怎么

你好,具体什么结构图, 用关系为线索,用自上而下的连线表示调用关系并注明参数传递的方向和内容,从宏观上反映软件层次结构的图形,结构图分建筑图和组织结构图。

中文名:结构图
分类:建筑结构图,组织结构图
英语结构图:construction(al)drawing
宏观上反映:软件层次结构的图形。
分享
概念

结构图:指以模块的调用关系为线索,用自上而下的连线表示调用关系并注明参数传递的方向和内容,从宏观上反映软件层次结构的图形。

分类

分类: 结构图又分为建筑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其它结构图等。

用英语表达结构图

construction(al)drawing

skeleton drawing

structure drawing

construction plan

structural diagram

assumption diagram

建筑结构图
一、结 构

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包含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内部归档)。

2 图纸目录 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和标准图。

3 结构设计总说明 每一单项工程应编写一份结构设计总说明,对多于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结构施工图 设计总说明。如为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则设计总说明中的内容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和各层结构平面图上。 结构设计总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本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

2 设计0.000 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

3 图纸中标高、尺寸的单位;

4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和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5 建筑场地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6 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

7 扼要说明有关地基概况,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抗液化措施及要求、地基土的冰冻深度,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8 采用的设计菏载,包含风荷载、雪荷载、楼屋面允许使用荷载、特殊部位的最大使用荷载标准值;

9 所选用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及相应的产品标准,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说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接长方法,预应力构件的锚具种类、预留孔道做法、施工要求及锚具防腐措施等,并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材料提出特殊要求;

10 对水池、地下室等有抗渗要求的建(构)筑物的混凝土,说明抗渗等级,需作试漏的提出具体要求,在施工期间存有上浮可能时,应提出抗浮措施;

11 所采用的通用做法和标准构件图集;如有特殊构件需作结构性能检验时,应指出检验的方法与要求;

12 施工中应遵循的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
希望能帮到你。

I. 求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知识结构图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学好高中物理的窍门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深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我把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热点内容
合肥特岗教师 发布:2024-11-24 13:22:16 浏览:105
火眼教学 发布:2024-11-24 13:17:16 浏览:615
长丰在哪里 发布:2024-11-24 11:49:23 浏览:970
儿童英语基础 发布:2024-11-24 11:16:49 浏览:293
夜钓教学 发布:2024-11-24 10:55:55 浏览:337
长白是哪里 发布:2024-11-24 09:48:48 浏览:253
学习英语翻译 发布:2024-11-24 09:26:06 浏览:633
2018银行校园招聘报名时间 发布:2024-11-24 08:13:54 浏览:280
宁波港的历史 发布:2024-11-24 08:07:23 浏览:775
紫檀是哪里的 发布:2024-11-24 07:39:40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