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 2020-11-18 21:35:04

❶ 高三历史应该怎么制定备考计划

高三的历史在文综试卷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想取得高分也是非常的难的,那么高三历史应该怎样制定备考计划呢,小旭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系统复习应该怎么制定计划
历史要进行笔记,这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笔记。笔记要记两次,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和板书进行笔记,课后要整理笔记,在整理的过程中,又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高三学生如何制定历史学科复习计划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即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
高三历史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❷ 如何进行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学习计划

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三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4年6月—2015年3月上旬(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6、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7、重视训练与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8、关注“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
(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
(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
五、第一轮专题复习的大致安排表

周次

5、26——30

必修一

第一、二单元

6、3 —— 6

必修一

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6、9—6、13

必修一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6、16 — 20

必修一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第五单元

6、23 — 27

必修一

第六单元

6、30 — 7、4

必修一

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7、7 — 7、11

必修一

第七单元

9、1——5

必修二

第一单元

9、8——12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及单元测试

9、15——19

必修二

第二单元7——10课

9、22——26

必修二

第二单元11——13课及练习

9、29——10、3

必修二

第三单元14——17课

10、6——10

必修二

第一阶段考试 第四单元18、19课

10、13——17

必修二

第四、第五单元

10、20——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1——4课

10、27——31

必修三

第一单元5、6课 、第二单元7——10课

11、3——14

必修三

第三单元1——15课

11、17——21

必修三

第二阶段考试

11、24——28

必修三

第四单元17——19课;第五单元20课

12、1——5

必修三

第五单元21——24课

12、8——12

必修三

第六单元25——28课

12、15——19

必修三

第六单元29、30课及考试

12、22——26

选修一

九大改革1、2、3

12、29——1、2

选修一

九大改革4、5、6

1、5——1、9

选修一

九大改革7、8、9

1、11——1、12

第三阶段考试

3、1——5

选修四

3、8——12

综合训练

❸ 如何发挥高三历史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的引领作用

落实每一道习题,选题要精当。训练题要注意:典型性、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因而资料不是全而难就好,不是怪而新就好,不是名校的名牌的就好,关键在“适合”自己的学生,适合学生的基础,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做到不把满天飞的资料随意交给学生,资料要经过学科教师的严格把关精选。方法上,立足学情对资料添、选、改、换。核心理念是:在选用的资料中,应当依据个人经验和学生实际,有所取舍,决不全盘照搬照用,绝不被成套的资料牵着走,要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能动地使用所有资料。
落实每一次评讲,评讲精当。评讲试卷是高三教学非常关键的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要注意练习评讲的重点性、规律性、针对性、拓展性和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试题评讲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本题考查了考纲中的哪个考点,考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2.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的思路?3.解答本题主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4.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是属于知识、逻辑、心理、习惯,还是策略的原因?只有通过这些,才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落实每一次纠错。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
对重要考点、问题集中的考点,教师可以采用“找分式练习六步讲评”,其流程为:展示答案(把学生原始答案投影出来或请学生板书在黑板上)→讨论给分(教师亮出本试题的分值和评分标准,请学生分别给呈现出来的答案给分)→扣分分析(该答案没有获得满分,请大家分析扣分原因,扣分点是在哪里,可以讨论,分析要准确,切合呈现出来的答案)→错点修改(请大家根据扣分点在原始答案的基础上修改答案,修改的答案要完全符合本题的评分标准,把丢了的分数重新找回来)→再次评分(请大家对修改后的答案,再根据本题评分标准再次给分)→反思小结(启发大家讨论:原始答案出错的原因,后来大家是怎样改正的,有什么教训要吸取,从中可以寻找出什么规律。最后,可以公布标准答案。启发大家根据试题题干和试题材料,对应分析出标准答案的对应来路,从中梳理出答题要领,补充前面找分式评讲得出的答题规律)。

❹ 你们在高三的时候是怎么安排课程学习的

1、制定目标

高三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学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份学习计划中高三学生需要明确自己通过这一段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有哪些目标等。计划制定的越详细越好,另外,计划制定完后要严格的按照计划实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注意,高三学生制定的计划不能和老师的教学计划起冲突,而是应该和老师的计划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

对于高三学生各科学习的时间,学生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分配。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可以少分配一些时间,而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则可以多分配一些时间。要分清主次,不要随着心情胡乱分配,这样可能会降低学习效率,浪费宝贵的时间哦!

3、定时写完作业

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绝对不能只写完作业就了事。每天留的作业,如果有晚自习就尽量在晚自习中完成,如果没有晚自习也最好规定一个时间,在时间内完成,这样有不会的可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另外也可以节省出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三学生应该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随身携带纸笔

高三学生要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纸上记录一些知识点,利用空闲时间,随时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❺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教法,考试的要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在实际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过去的复习课主要是传授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让学生识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来,甚至本末倒置。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扮演好指挥家的较色,而不是保姆式的教学,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二、对教材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也是新历史高考的命题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结构上作出了重大变化。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跨度大、概念多,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给学生的记忆与理解造成了混乱和困难,不利于学生掌握。同时, 3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被分别以不同的侧面出现,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和割裂。因此,复习备考时我们可以首先对教材的学习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通史体列和中外顺序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模块内容加以构建,这是一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
三、夯实基础,渗透能力培养
首先,通过对新课改后历史高考题的分析,新高考仍然强调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如何,是决定高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础知识是活水,源泉,如果连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谈何运用?所以,进行高三复习,先从基础抓起,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评价以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去掌握。另外,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概念性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否则,不便于对基础知识的消化。
其次,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既要注意历史事物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历史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纵横联系中加深对历史事物的整体把握。
再次,高三历史复习除了夯实基础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是能力的培养。就自己个人对高考试卷的分析及标准答案的理解,题目的设置往往有三处着眼点,一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往往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往往在教材所学中;三是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其答案往往是二者结合。而要准确答题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2009年高考第22题三个问题的设计:(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快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阐释能力。这也是新课标要求考察学生两大能力。这就要经常地讲,经常地练。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提升对新材料新情景的运用与理解能力
总之,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考和学生。

❻ 高考如何复习历史

理论上一般按照这三步:
1.跟随老师计划,老师讲什么你就记什么,上课告诉做笔记,(我上高三一个月就写了3个笔记本)把老师说的一字不啦的记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点就是能够专心致志的抓住课堂。
2.做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大事记,从古代一直到现在,世界历史单独做一个。然后再以热门地域(比如北京)做一个分支的大事记。
3.抽出时间努力背背,分专题,有条理的。把书一字不啦的念一遍首先,然后简单理解,重点记忆,。但不要占用背英语的时间。
历史太简单了,地理也可以这样,但是地理要重点放在理解上,历史重点放在记忆上,还有多做题也是一个号方法。
每天下了晚自习(10.30——1.00)可以做两套卷子,一个语数英一个政史地,一个星期就可以做过来两边,等你到过年的时候就发现你提高很多。
步骤可以总结为:
一 听好课, 熟读课本,要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念起来朗朗上口,和读绕口令似的
二, 把薄薄的课本读后、
三、注意课本的框架结构
四。 注意历史的时间先后,可以把书本上有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出来,自己随意抽个时间,考考自己
五、 看看平时的错题集
六。 注意书本的边边角角,抓住细节
七。注重答题的方法及方式。像问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只类的很平常的问题,你要熟悉从哪些地方着手。

❼ 高三历史学科最后阶段如何复习

关于复习方法,可以给你一些思路:
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须有“本”可依。复习时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过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架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制定看书计划、绘出知识结构网络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归纳过程中,要有序地多角度概括思考问题,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根据知识结构网络图去发散、联想基础知识点和每个知识点的基础题,首先学会自我检测。
3、你可以通过开发大脑潜能来提高学习效率,高效率使用大脑的你,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步。之前我下载过一套开发大脑的课程《特斯拉潜能训练课程》,经过学习,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轻松自学各科知识,最终考上了复旦大学,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祝你好运!

❽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如何进行高三历史复习

历史是文综中的一部分,知识点比较散,也比较杂。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考,所以复习备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风,以夯实基础为根本。那么,高三历史要如何复习呢?
一、行云流水过知识的基础关
按照教材的顺序经济成长历程、政治文明历程、文化发展历程和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几个部分,知识包罗万象,共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共三百六十多个知识点,形成通史体例,逐个复习,讲练结合,通过周小考、月大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针学生对出现的问题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二、重点突出过知识的专题关
高中历史教材可分古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历史走向,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交流中共存,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等五个专题包括九十八讲:专题复习教学目标是掌握专题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提高运用这种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纵横联系过知识的网络关
高中历史共分五个专题,九十八讲共三百六十多个知识点,复习时从宏观入手,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类化、聚合、整理。
四、综合运用过知识的强化关
选取了“考点”后,首先应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例如,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以及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较异同,认识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中的进步性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多元化。既要对考点进行宏观分析,又要进行微观考查。从宏观上看,可分为把握其产生、发展的历程。但从微观考查,会发现侧重点不同时它的作用也不同,要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将来参与经济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再次,要发掘“考点”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隐性知识。深度挖掘,在联系比较中阐释知识,言之成理,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五、考前模拟过知识的检验关
高考前我校与联谊校,互通有无,针对考试大纲的变化,具体模拟出题,进行实战演练,重点训练审题立意、思维能力、适应新情境下创设新问题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力水平全面提高。考前无疑问,使学生信心满满,冲刺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

❾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实施历史教学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为改变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状,实施有效教学是一种最佳策略。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本人以为: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第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个“历史教研组”。“教研组”职责是课前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群众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及时总结。每个主持教学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要写一篇500~1000字的教学札记。教师在全过程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如果学生选择的教法优于教师的指导教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教师应作专题补充。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学生改造着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了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我执教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情境,整堂课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蓄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幕都有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最后还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和点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以及团体奖。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第三,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❿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一、打好基础,着力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即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括知识能力的训练,着力构架立体的知识之树,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统化、条理化的历史知识,在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适应问答题对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呢?①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②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展开论证,突破重点难点。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五个发展时期的各自特征,逐一组织史实,展开论证。③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们贯穿着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史的全过程。三条主线及其联系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基本内容。④抓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理解各种社会政治力理合乎逻辑的分化组全。如抓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历史阶段基本政策的相应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伴随主要矛盾变化的分化组合。⑤从历史基本结论出发,反思历史进程,加强史论结合。如从中国百余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几条基本历史经验出发,反思中国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四项立国之本的理解。⑥专题归类,纵横联系,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纵向整理知识,同时阐明五个方面的横向相互关系。世界史可按地区、国别整理知识,并注意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二、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 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对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如92年的第48题、93年的第42题、94年的第43题等),能否初步掌握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已成为影响考生答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师生应高度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历史学科具有这方面的得天独厚条件,关键在于要有自觉的教学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努力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训练,学会找准史论的结合点。 例如,在讲授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如下内容的内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上层建筑)→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辩证运动。在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段历史时,启发学生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政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体会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又如,在学习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有关“拿破仑的崛起”的内容时,应着重向学生指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保障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是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拿破仑的军事政治才能适应了这一必然趋势,为他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开辟了道路。说明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需要才出现了拿破仑式的人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NextPage] 三、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随着“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小切口、深分析”的材料论证题等新题型的出现,高考历史问答题对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针对性训练。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启发性、概括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概括。如在学习南昌起义的意义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四个一”,即:“第一枪”、“一面旗帜”,“一个节日”,“一个标志”。在阅读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可把它概括为“一化三改”。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要求理解概括独立战争中的六件大事:爆发——莱克星顿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独立宣言》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结束——英美和约签订。讲述甘地制定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要点时,在学生阅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意义的基础上,可把不合作纲领的六条内容概括为六个字,即:官、法、教、钱、义、货。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课本上总结性、概括性的结论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性设问,让学生以史实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如:中国古代史《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一节,最后总结:“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缔造作出了贡献”。在复习封建社会各阶段的内容时,都可以提出这一观点,让学生以史实论证。再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上可利用一些总结性的话进行这样的设问: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以本世纪20年代的史实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③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④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⑤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对课本上讲的一些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等,不能只是一味地去作逐条的死记硬背,而应自觉地用史实去论证,以锻炼自己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 三是以历年高考问答题为范例,有针对性地强化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首先要求读懂题目,准确把握题目的范围、内涵实质,明确题目对史实和观点的考查;其次要求理清答题思路,选准答题的突破口;最后要求对题目涉及的史实进行针对性的概括、提炼、升华,作出文字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的表述。如以93年高考第44题为例进行审题训练。(该题目是: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该题的三个要求明确,界定的词句有——“据此”、“19世纪70年代以前”、“政治领域”、“三股进步的”、“各举出两个”等,对这些词句应加以仔细审清;本题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认定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由于题目提示了“据此指出”,故应由工业革命的后果延伸联想,突破解题难点,从中得出三股进步的潮流,这样就找准了解题切口,化难为易了。又如以92年第49题、第50题、93年第43题、95年第42题等为例,进行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明确高考问答题对再现史实的要求是针对性、高度概括、标题式的,而非不着边际、支离破碎和细枝末节的,努力克服叙述史实时贪多求细的不良习惯,敢于大胆概括、提炼,进而升华史实,养成规范凝炼答题的习惯。 四、联系时事政治,结合历史知识,加深对重大政治生活 问题和时事热点的理解。 注重历史与现实重大政治生活、时事热点的联系,考查史政渗透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能力要求的又一新变化。问答题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具有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优势。这种考查已屡见于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内容涉及了政治思想教育的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功能。有反映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年内容的,如93年第43题考毛泽东,95年第43题考与“二战”有关的内容;有反映重大政治热点问题的,如93年第42题(“榷场题”)考民族关系问题,95年第42题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密切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政治的相互渗透,赋予历史学科现实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

热点内容
小山竹的真名叫什么 发布:2025-01-16 07:29:17 浏览:752
八年级英语上册试题 发布:2025-01-16 05:56:20 浏览:972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发布:2025-01-16 05:45:50 浏览:340
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 发布:2025-01-16 05:21:54 浏览:464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5-01-16 04:57:04 浏览:18
当班主任的书 发布:2025-01-16 04:25:58 浏览:281
军人的英语 发布:2025-01-16 04:22:27 浏览:186
叫什么网名好 发布:2025-01-16 04:14:09 浏览:719
奸诱丰满老师 发布:2025-01-16 02:55:03 浏览:12
面点老师招聘 发布:2025-01-16 02:33:11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