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历史
『壹』 请大概介绍下德令哈
德令哈简介
德令哈历史悠久,古老文明。“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 市区海拔2980米,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近10万人口,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十三世纪,蒙古族蹶起,灭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国,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之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族两度进入柴达木地区。现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为厄鲁特蒙古禾硕特部(西蒙古)首领顾始汗之后裔。现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交相辉映的灿烂文化。每逢夏秋黄金季节,德令哈到处都可以看到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六月六”歌会、夏日篝火晚会、湖蟹节、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广场文艺演出、军地共同联欢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德令哈美丽神奇,资源富集。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川、盆、湖、泊、绿洲、戈壁、荒漠兼有,资源富集,土地肥沃,光热充足。这里是青海省生态绿洲农牧业的重点地区,是柴达木优质绒山羊的繁育基地。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 65个矿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境内还有丰富的野牦牛、野驴、雪豹、麝、岩羊、黄羊、雪鸡和沙棘、枸杞、锁阳等驰名中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河湖面积2067平方公里,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有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距市区以西40公里的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德令哈还有多处奇特的旅游景点,古柏蓊翳的柏树山,碧波粼粼的黑石山水库,神秘的“外星人遗址”,古老的怀头他拉岩画,一咸一淡、生态各异、遥相连接、神韵悠长的“褡裢湖”—— 托素湖和可鲁克湖特色旅游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德令哈生机勃勃,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德令哈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及省、州重视我市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全市上下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坚持不懈攻生态,以工兴市强实力,繁荣商贸活市场,调整结构创特色,改革开放促发展”及“稳定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始终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十五”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8.7%,人均GDP达到16104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2.2亿元,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8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9元,年均增长8.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5元,年均增长6.4%。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较上年增长27.5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7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到4140万元,较上年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8975元,较上年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609元,较上年增长13.7%。
德令哈区位突出,特色鲜明。德令哈市地处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都公路与109国道相连,是南进西藏、北连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 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迅、能源网络。近年来,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青藏铁路复线、德令哈至盐湖快速通道、110KV双回路和330KV西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即将建成,将极大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青海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禀赋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网络,优化资源组合,加快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材、中藏药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构筑六大特色产业链,努力将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德令哈开放开发,环境优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心、帮助、支持德令哈发展的良好机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争取和引进资金,努力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牧业基础不断巩固,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经济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功能逐步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近几年,德令哈市分别被命名为“全省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良好的信誉、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吸引着众多客商纷纷来德令哈投资发展,为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德令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一片投资的热土,是创业者的乐园。
展望未来,德令哈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将牢牢把握十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这一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十一五”期间,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上实现新突破、在特色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实现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突破1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10%的增速,分别达到13080元和3710元。使德令哈市成为工业水平较高、特色经济发展、商贸流通繁荣、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青海西部园林城市。
『贰』 青海海西州的历史沿革
东晋后期,今海西州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俗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州境内,后移治于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一角厮罗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在今海西西部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州地区为安全、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从此,今海西地区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治了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隶属青海办事长官。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
民国4年(公元1915年),今海西地区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
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
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
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
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
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将驻地由格尔木迁至大柴旦。
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改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同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自愿要求,并经中央及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叁』 德令哈是什么地方吖
德令哈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是青海省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柴达木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
“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广阔的金色原野”。奔流不息的巴音河象一条美丽的银色飘带穿城而过,使这里成为柴达木盆地一块富饶的绿洲。
解放前,这里仅有40多户人家,300多人,到处都是荒凉的土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德令哈已建成为一座新兴的高原城市。现在全市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有19个民族,人口约有6万。
德令哈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43种,其中煤碳储量大,煤质好,种类多,这里最大的资源优势是盐湖资源,位于德令哈东南约100公里处的柯柯盐湖。为德令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盐湖资源。
德令哈依靠祁连雪水灌溉万倾良田。这里因辊肘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所以粮食、蔬菜单产均很高。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势乎坦,耕作历史悠久。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发时起,大面积的土地就按照田、林、路统一的网格式规划,青海省最大的国有农场——德令哈农场,就位子市西南部。这里的农牧业条件优越,兴旺发达。
德令哈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年的戈壁荒滩,如今已经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市中心隆起的小山上,建有一座具有高原风格的小亭——海西第一亭。登上此亭,举目远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这里也是柴达木盆地的游览胜地,如位干市北的柏树山,市西南约40多公里处的柯鲁湖和托素湖等,每年都吸引着很多的游客。
自从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德令哈市与省会酉宁和格尔木联系更加方便,与内地的距离也大大缩短了。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纲要的规划下,德令哈市吏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德令哈历史悠久,古老文明。“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 市区海拔2980米,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近10万人口,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十三世纪,蒙古族蹶起,灭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国,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之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族两度进入柴达木地区。现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为厄鲁特蒙古禾硕特部(西蒙古)首领顾始汗之后裔。现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交相辉映的灿烂文化。每逢夏秋黄金季节,德令哈到处都可以看到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六月六”歌会、夏日篝火晚会、湖蟹节、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广场文艺演出、军地共同联欢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肆』 德令哈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类型
德令哈的气候特点
德令哈年平均气温:4.5℃ ; 年平均最高气温:11℃ ;年平均最低气温:-2℃
历史最高气温:35℃ 出现在2000年 ;历史最高气温:-37℃ 出现在1956年
年平均降雨量:169毫米
德令哈市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具有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年内四季不分的特点。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阳光充沛,日光辐射量为160-175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为3554小时,
德令哈的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平均海拔2980米,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地质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水文
德令哈地区主要河流:巴音河、白水河、巴勒更河。德令哈市面积较大的湖泊有四个:哈拉湖、柯鲁可湖、托素湖、尕海湖。面积分别为617平方公里、57.96平方公里、140平方公里、32.5平方公里。 巴音河:内陆河,属克鲁克湖水系,总长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7462平方公里,上游有9条支流,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白水河:全长15公里,比降1/25,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05亿立方米;巴勒更河:全长66.5公里,比降1/66,集水面积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37亿立方米。
德令哈的景点
托素湖
托素湖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境内,托素湖为咸水湖,面积为16 700hm2。在距湖西北岸约4.6和6.1km处的水面上有两个面积为13和370hm2的岛屿。区内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干旱。风蚀严重,蒸发强烈,水源补给日渐减少,年平均气温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3.l;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可达3353.5h,年降水量100mm,蒸发量多2233.2mm。
托素是蒙古语“酥油”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量很大,水中的含盐量增高,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辽阔、沿岸开阔,无遮无拦。风平浪静时,湖面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天气变幻时,湖水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
阿力腾德令哈寺
阿力腾寺院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塔尔寺赛多活佛创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为“佛法兴旺洲”。寺院总占地面积2383.2平方米,经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内藏有珍贵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是一座佛教艺术的宝库。经历了重重劫难后,现迁于德令哈市河东幸福路北侧,座向朝东,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地处幽静,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众拜佛烧香进行各项宗教活动的圣地。
怀头他拉岩画
位于怀头他拉乡西北约40公里处的哈其切布切沟内。初步测定,岩画的创作时间是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岩画制作技法精致,绘制风格独特,表现内容广泛,包括动物、人物、狩猎、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爱等方面的内容。岩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弥补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
『伍』 德令哈的气象资料
2006年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冬季,也是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日照时数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冬季平均日照时数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了4%。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等。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2005年12月,全省月平均气温南部偏高,北部以偏低为主。与历年同期相比,青南地区的清水河、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祁连山区以及我省东部农业区偏低0.1℃~1.7℃,其中都兰、祁连、西宁、民和、大通、化隆、清水河等地偏低1℃以上,西宁偏低1.7℃,是全省气温偏低幅度最大的地区;刚察、贵德接近常年;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其中玉树大部、果洛、黄南南部及沱沱河等地偏高1℃以上,玉树、杂多、玛多三站则偏高2℃以上,是全省气温偏高幅度最大的地区。月平均气温全省平均值-9.6℃,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高0.2℃,是2000年以来同期气温最低的一年。
2006年1月,月平均气温南部地区偏高幅度大于北部。与历年同期相比,青海南部地区及门源、托勒、大柴旦、德令哈偏高4.4~7.5℃,其中,贵南偏高幅度最小,为4.4℃,杂多偏高幅度为7.5℃,最大;北部地区均偏高1.9~4.3℃,其中诺木洪偏高幅度最大,为4.3℃。全省月平均气温为-6.8℃,较历年平均值偏高4.2℃,偏高幅度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
2006年2月,我省气温普遍偏高,偏高幅度在0.4~5.3℃之间,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东低,其中茫崖、沱沱河偏高幅度>5℃;西宁偏高幅度最小,偏高0.4℃。2006年2月气温全省平均值-4.5℃,高出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3.0℃,与1999年2月一起居我省有气象资料以来同期气温最高值。
2006年冬季气温除西宁、尖扎分别偏低0.7℃、0.6℃外,其余地区偏高,偏高幅度在0.5~4.5℃之间,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其中沱沱河偏高幅度最大,达4.5℃。全省平均气温-6.9℃,高出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2.5℃,冬季气温继去年冬季又一次突破历史同期平均气温最高值。今冬是我省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季,也是自1998年以来连续出现的第9个暖冬。
1.2 降水
2005年12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沱沱河偏多6成;玉树东北部、果洛的玛多和甘德、黄南的泽库、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北部的刚察和东部的海晏、海东的互助和湟中等地偏少3~9成;省内其余地区月内无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0.3mm,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3mm,是1997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大部月降水量偏少。与历年同期相比,环青海湖地区、海西西部、湟源、互助、门源、德令哈等地的降水量为1.0~5.0mm,偏多1成~3.3倍,其中柴达木盆地西沿及刚察偏多最多,为1.4~3.3倍;湟中、大通、乌兰等地接近常年值;省内其余地区偏少2成以上,其中海南大部、黄南大部、玛沁、达日、囊谦、曲麻莱、沱沱河、循化等12站整月无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2mm,处在历史同期降水量偏少第10位,比2005年同期少0.9mm。
2006年2月,我省降水分布不均,柴达木中西部、海北东部和东部农业区、果洛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偏多幅度在6%~400%,其中乐都、冷湖偏多幅度最大,达400%。其余地区偏少,其中兴海全月无降水。我省2月平均降水量4.5mm, 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多1.2mm。
2006年冬季,我省降水除东部农业区、海北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余地区偏少。门源、冷湖偏多幅度最大,分别偏多168.2%,141.7%,兴海整个冬季无降水。我省平均降水量11.5mm, 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8.2%。
1.3日照
2005年12月,日照时数在192~263h之间,其中杂多、循化、诺木洪等地略少,西宁、乌兰、沱沱河、玉树、囊谦等地特多,日照距平百分率在10%~13%之间;省内其余地区略多或偏多。日照时数全省平均值234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多10h,是2000年以来同期日照时数最多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日照时数在140.0~249.0h之间,较多年平均值偏少21.7h。与历年同期相比,除五道梁、清水河、玉树、玛多、达日、曲麻莱、沱沱河偏多2%~14%外,其余地区偏少2%~32%,其中西宁、湟源、民和、乐都、门源等地偏少22%以上。全省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95.2h,处在历史同期最少第3位。
2006年2月,全省日照时数在139~239h之间,平均日照时数192.2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3.3h。与历年同期相比,青海西南部、海北北部、果洛部分地区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沱沱河偏多最多,达43%,其余地区偏少,偏少幅度在2%~40%之间,其中都兰偏少幅度最大,达40%。
2006年冬季,我省日照时数在534.0~701.0h之间,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余地区偏少,其中海西东部,海南部分地区,东部农业区大部偏少幅度较大,湟中偏少幅度最大,偏少15.6%。玉树偏多幅度最大,偏多8.2%(附图3)。我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20.1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25.9h,偏少了4%。
2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2006年冬季的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玉树称多等地、都兰、门源的雪灾,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
2.1 雪灾
称多雪灾、都兰雪灾、门源雪灾
2.2 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区持续低温、干燥等天气
2.3 2006年1、2月我省的异常高温天气
2.4 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
3.气候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评价
3.1 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2006年冬季又是一个明显的暖冬,气温较历年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害虫越冬。
3.2 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评价
自10月下旬清水河地区形成特大雪灾以来,由于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缓慢,积雪深度长期维持在12~16cm之间,积雪深度到2006年1月24日才降到1cm左右。此次雪灾给当地牧业造成较大损失。
2006年2月13~23日,都兰发生后冬轻雪灾,据调查都兰县沟里乡和热水乡发生中度雪灾,局部地方达到重灾。4.气候预评估和对策建议
据青海省气象台预测:春季降水总量海西东部不足13mm,青南大部在80~140mm之间,东部农业区及省内其余地区在30~100mm之间,与历年同期比较,海西西部及农业区大部偏少1~2成,果洛、黄南南部及清水河偏多1~2成,省内其余各地接近常年。气温较历年同期略偏高。
根据今年春季我省东部农业区的黄河河谷和湟水河谷的大部地区春季降水总量较历史同期偏少1~2成,透雨、雨季开始日期基本接近常年等预测结果,预计春季农业区的湟中、贵德、化隆将出现中度旱情,大通、湟源、平安、乐都、互助、循化、民和、尖扎将出现阶段性的轻度旱情,请有关部门及早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春季牧区大部降水仍将继续偏多,部分地区仍将出现短时积雪,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陆』 德令哈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南丝绸之路”辅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浑文化。人文资源文化主要有蒙古族“那达幕”及丰富独特的民间民俗风情,如英雄史诗“汗青格乐”等口传文学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藏族六月歌会、民间曲艺和农家乐风情园等。
吐谷(yù)浑(285―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早期的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浑,佛教也有可能从吐谷浑向临近地区渗透。 20世纪诗人海子写于1988年的诗作《日记》中,有“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句,是关于德令哈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文学反映之一。
为纪念这位诗人,德令哈市内建有海子诗歌陈列馆和海子诗歌碑林。
『柒』 德令哈机场的历史沿革
2010年12月21日,青海德令哈民用机场奠基仪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举行。
新建的德令哈机场位于巴音河南侧约3公里处的丰乐,距德令哈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9公里,海拔约2860米,是继西宁、格尔木、玉树机场之后,第四个可供民航飞机起降的省内支线机场。按照规划,德令哈机场主要建设内容为:一条长3000米、宽45米的跑道,4000平方米的航站楼,以及空管、供油等相关配套设施,初步估算机场建设用地约2690亩。德令哈机场的性质为国内支线机场,是民航局机场分类中的小型机场,飞行区指标为4C。德令哈机场以A319、波音737-700和ARJ21等为设计机型,计划主要开通至西宁(432公里)、敦煌(418公里)、格尔木(249公里)、兰州(564公里)、玉树(540公里)等地的航线。机场飞行区设计等级为4C,可起降B737-700、A319及 ARJ21等型飞机,跑道长度3000米;航站区按照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0万人次的目标设计,航站楼面积4000平方米,站坪按停放4架(1B3C)类飞机自滑进出设计;同时建设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估算总投资6.3亿元。根据工期安排,计划2011年完成土方平整、航站楼主体、航站区配套用房的土建工程,2012年完成飞行区跑道施工、航站楼安装装修、总图工程、导航台等工程,2013年6月竣工投运。机场建设成,德令哈飞西宁仅需约45 分钟。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批通过了德令哈机场建设项目。德令哈民用机场是继西宁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机场之后第四座可供民航飞机起降的省内支线机场,机场位于德令哈市西南部,巴音河南侧,距市中心直线距离约二十九公里,机场海拔约2860米。德令哈机场地处柴达木盆地中,由于地势高风沙大,德令哈机场采用了更高标准的密封系统和绿化装置。
2014年6月16日 6月16日8点30分,一架银白色飞机划过金色世界德令哈的上空,在新落成的德令哈机场停机坪安全停靠,这标志德令哈机场将于今日正式竣工通航。
『捌』 《德令哈之恋》评价怎么样
《德令哈之恋》评价一般。
《南极之恋》票房刚刚超过9700万,豆瓣评分为6.9分,算是一部合格之作,很多网友赞赏赵又廷的毁容式演技, 本片改编自吴有音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极绝恋》,讲述了一对本该“绝缘”的男女,在一次意外事故后被迫滞留南极的故事。
克鲁克公主的爱是疯狂的。她想起了《天龙八部》中不情愿的赵敏。可惜阿扎姆...我认为这是一个快乐的结局,但我不认为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另一个版本。然而,历史是这样的(有“克鲁克湖”和“托苏湖”),不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广播电视局、临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颁奖盛典近日圆满落下帷幕。导演张璐凭借电影《德令哈之恋》斩获“优秀导演奖”“优秀作品奖”两项大奖成为本届颁奖盛典赢家,实力不容小觑,再获赞许。
『玖』 真有外星人来过青海德令哈,为何会被人认为是外星人遗址呢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在地球之外依旧有着广阔的宇宙,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从人类意识到宇宙的存在开始,“宇宙之外有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深受广大民众关注的就是外星人的问题。
从20世纪开始,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就层出不穷。不仅仅是经常报道的UFO,还有很多与外星人直接接触的事件,一些地球上难以用如今的科学解释的遗迹,也常常被与外星人联系到一起,如埃及金字塔、巨石阵等。
怪圈的出现,让很多人想到了外星遗址,很多UFO爱好者认为,这也许就是外星人的杰作。
即便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也并非不可能。关于外星人的传说由来已久,很多科学也都证明,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要许多星球有诞生生命的条件,所以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青海德令哈遗址是否为外星人遗址还有待考证,不过,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山洞中的铁管还是沙漠怪圈,还是无法用现代的科学解释。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无数探险爱好者和旅行者来到德令哈,希望找到一些外星人的证据,但是无一例外大都无功而返,要想探究其中的真正谜团,也许要等到人类发现真正的外星人为止。
『拾』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埋藏与热演化历史
与盆地周边山脉隆升与冷却历史相对应,盆地内石炭系的沉降埋藏与热演化历史,对评价石炭系资源潜力更加重要。从盆地内仅有的几口钻遇石炭系钻井的埋藏史曲线来看,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经历了4次沉降、3次抬升。
从德参1井地区埋藏史图中可以看出(图9-20),早石炭纪末,下石炭统底界成熟度刚进入生烃门限,至二叠纪末—下石炭统底界进入成熟阶段早期,Ro达到0.7%~1.0%,开始生成少量的液态烃,而上石炭统由于埋深较浅,仅1500m左右,未进入生烃门限。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晚三叠世,柴达木地块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造成现今盆地范围内无三叠系沉积,二叠系整体缺失,部分地区上石炭统扎布萨尕秀组、克鲁克组也被剥蚀,下石炭统成熟作用停滞,生烃过程中断。在该阶段,下石炭统烃源岩成熟度始终未达到成熟阶段晚期,即Ro未达到1.0%~1.3%,未发生大量生烃作用。
图9-20 柴达木盆地东部德参1井埋藏史曲线图
早侏罗世,在南北向弱伸展作用下,德令哈地区形成断陷,沉积了下、中侏罗统,但石炭系未达到历史上最大埋深,有机质热演化处于停滞状态;中侏罗世末期由于早燕山运动,使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断陷隆升,中、下侏罗统普遍遭受剥蚀,石炭系埋藏较浅,未达到生油窗温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再次沉降,连续沉积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晚白垩世—石炭纪达到生油窗,生成少量烃类;白垩纪末的晚燕山运动,使该区再次抬升,石炭系生烃过程再次中断。新生代连续沉积了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德参1井中表现并不明显,新近纪石炭系埋深达到最大,接近5000m,成熟度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
从德参1井的埋藏史可知,德令哈地区石炭系存在多期生排烃期,其中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末与古近纪末—现今为最主要的两期生排烃期。
绿梁山南侧尕丘1井的埋藏史曲线图显示(图9-21),绿梁山南侧地区石炭系的烃源岩演化史与柴东地区基本相似,也经历了4次沉降、3次抬升。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末期达到生烃高峰期,晚二叠世末小部分烃源岩开始生气。之后的沉降和抬升与柴东地区基本相同。
图9-21 尕丘1井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