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
1. 中国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你了解历史文化的意义吗
古代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1)历史厚重扩展阅读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部门
六部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实质上的机能与机构初现于周时的“六官”,秦汉时有“九卿”。朝廷的职务由这些首脑们分管。到了魏晋时,改称“曹”,尚书分曹执事,而曹逐渐演化成为步。到了隋唐时始确定六部分属于尚书省。
到了元时,尚书省分管六部,统领国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废中书省,直接由皇帝统管六部,此时共有“吏、兵、礼、刑、工、户”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职分别有:尚书(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当于尚书的副手),郎中、员外郎等若干人。
1、吏部
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书就等同于人事部部长。吏部尚书在古时称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简单,无论你平常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还是得过我吏部的考核来进行升降奖惩么?
2、兵部
这个就是相当于现在国防部、武装部等一切跟武装斗争有关的部门的总和。在古时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门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战争年代,那么兵部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时候是你兵部尚书辉煌腾达的时候,打了胜仗还好,吃了败仗的话,你就洗把脸等着唾沫星子,轻则革职,重则丢掉身家性命。
3、礼部
放在今天,礼部的涵盖面也很广。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礼部的事多却不杂,包括接待外国君臣的相关事务,本国的各类礼仪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礼部官员,你发现某个王爷坐的车逾越了他的身份,那么这就是你的本职工作该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争爹”事件就是一件礼仪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狱,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公检法”,并且是一条龙服务。古代的刑部还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权利,这一点又比现在的一些部门要高。
5、工部
相当于今天的建筑部等,虽然主管营造工程等事项,但是具体工作是个比较杂的部门。比如给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决口修筑防御工事、皇亲国戚的陵寝选地,选材,修建等,同时还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无疑问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钱的部门。比如明朝权奸严嵩自己是吏部尚书,儿子严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个掌管人事,一个是全国最大的包工头,贪污程度可见一斑。
6、户部
古时的户部主管财政,人员和土地。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另外还做一下国土资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虽然工部管的是钱,但是钱是国家的钱,l六部的各类经费都得往户部报,如果国力强盛,事务还算轻闲,如果整个国家没钱,基本上户部尚书每天都是苦大头。
2. 富有历史厚重感和诗歌气息的句子
1、做前,可以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2、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为总想着做别人!
3、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不仅仅是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滴中。
4、这些年,我已逐渐学会接受,接受意外,接受变节,接受误解,接受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接受世界的残忍和人性的残缺。但这不代表我妥协,我还会去努力,去爱,去为遥不可及的一切付出心血。因为,我还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这样,我会活得快乐一些。
5、人生最重要的是定力。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人生,吃一堑,长一智,伤害就是明白,失败就是懂得。我们会从失利中慢慢走出,重拾信心,继续我们的努力与追求。
6、每天醒来,告诉自己:只有微笑才会美丽,奔跑才会有力量,努力才会有成功!做一个勤奋的自己;人生,不是因为年轻而精彩;而是因为精彩而年轻!
7、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8、下雨的天,总是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天,总是让故事留下了潮湿的符号。
9、别人不会在意你的一切,只有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
10、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坚持前进;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不前。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心中有梦并付诸行动,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自己的道路,绽放自己的精彩!
11、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
12、人世间有些事情,你努力看清楚,其实是一场失误,看不清倒是一种轻松。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了,看得清是一场困惑,是一场纠缠,是一场烦恼。看不清,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收获。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烟雨迷离,还不如糊涂些,也落得一场轻松。
13、脚下的路还很长,活着就要坚决走下去。
14、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15、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6、穷则思变,既要变,又要实干。
17、人生亦可燃烧,亦可腐败,我愿燃烧,耗尽所有的光芒。
18、任何一个人,失去另外一个人,都会一如既往的生活,只是时间的问题。
19、经历苦难时,我们尚且不愿浪费自己,美好时光里,我们更该努力成就自己。早安,新的一天
20、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
21、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22、这世界的大多数事情,不是稍微努力就可以搞定的,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我们特别努力才可以做得有一点儿好,但是我们一不小心就能做得特别差。
3. 中国哪个地方历史文化厚重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内濒渭容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全市下辖10区3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万,其中城镇人口626.44万。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4. 历史可以被形容为厚重,那时间可以被形容为什么
1 卒然 形容很短暂的时间。
2 转眼之间 〖解释〗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3 只争旦夕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4 只争朝夕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5 整年累月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6 争分夺秒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7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8 与时消息 〖解释〗指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9 与日俱增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10 逾年历岁 指经过一定年月。形容经历较长时间。
11 议事日程 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时间进度表。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12 以夜继日 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13 以日为年 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14 遗恨千古 千古: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15 一时半刻 指很短的时间。
16 一日三秋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17 一年半载 一年半年。泛指一段时间。
18 一来二去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19 一馈十起 吃一顿饭的时间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1/11
20 一刻千金 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21 一弹指顷 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22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23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24 夜以继昼 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25 夜长梦多 比喻时间一拖长,情况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
26 遥遥无期 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27 扬眉瞬目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28 星移斗转 斗:北斗星。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29 新学小生 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30 嚣张一时 指恶势力在短时间内喧闹一起
5. 历史厚重感怎么写出来
首先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深厚.如果只有高中课本里那点历史知识的话,即使是妙笔生花也写不出厚重感.厚重感,又厚又重,无非是国家存亡,英雄折腰,蜿蜒曲折,悲惨经历,血的考研。。。。
首先你要熟悉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这是要靠文学基础累积起来的,应付高考,速成是不可能的。要么你就学会聪明的套作,挑几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记住他们的历史功过,但是不能老套的模仿别人写过的题材。创新以及选材很重要,要学会尝试有些新的东西,但是高考应试作文又必须谨慎,免得写走题了。切忌写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以及走题和生搬硬套。
6. 厚重的历史文脉是病句吗
首先,这恐怕不能算句子,没有明确的谓语,应该是词组。
厚重和文脉搭配,稍微有些别扭。文脉,也就是文明、文化的流传线索,一般使用绵长,而不是厚重修饰。
非这样说的话,也不能算错,尤其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沉重了。
7. 历史厚重的成语
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褒义
出 处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8. 厚重历史说说诗句
根据我的理解,所谓“历史厚重感”,说来说去就是诉苦大会。假如某部小说里的人民日子很惨,就有人会说这是历史厚重感。假如他们日子过的不错,就没有历史厚重感了。
厚重感是诉苦大会的同义词。
凡是看过“历史厚重感”强的文学的,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种“历史厚重感”,只能用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因为他们历史上确实惨的日子多点。如果换成发达国家,历史上光他们欺负别国了,生活水平也高,他们怎么写厚重感?无处下笔啊。但是诺奖作为一个国际奖,它不能成为第三世界的专属奖,所以大部分的获奖者,不是看所谓历史厚重感的。
9. 中国哪个省份,历史文化最厚重
陕西。理由有一下几点:
1、地理位置上,这儿是黄河、泾河、渭河交汇的地方,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八百里秦川,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
2、是炎帝、黄帝的诞生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
3、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西周的历史也在这儿。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
4、最伟大的最辉煌的三个朝代——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地。这三个朝代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秦汉、汉唐,至今我们都是汉族、汉人,国外的中国聚居地叫做唐人街。这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文明从这儿出发,输出到全世界。这三个朝代在世界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是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代表!
5、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抗战时期,延安是华夏大地的话语中心,从延安发出的每一个指令都会被世界倾听!
从史前到现在,陕西省的历史延续的很好,几乎没有断代。
宋元时期开始,随着版图的扩大,陕西偏居西北,不利于掌控天下,逐渐偏离了政治的中心,华夏的文明逐渐向中原地区过渡。但陕西绝对是历史最厚重的地方!
10. 清华大学厚重的历史
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梅贻琦等。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裁撤游美学务处;唐国安担任首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在校生约500人,教员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
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丹纳为学校指定校园规划,布置留美预备学校和综合大学。1916年至1920年,建成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早期建筑。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城内十多所学校示威游行。清华学生组织演讲、会见公使、致电巴黎和会;9日,校内挂半旗,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并焚烧校内日货。
1924年5月,曹云祥成为正式校长,在任6年中,清华学术得到空前发展。
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从派遣留学逐步转为培养本国人才,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罗家伦为校长,易名“国立清华大学”,任职期间,罗家伦对学校组织结构大加整改,延请了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张子高等几十位著名教授。
1929年4月,罗家伦因查出清华基金帐目亏空,要求改革,与清华大学董事会发生矛盾,提出辞职。
1930年5月20日,学生代表大会驱逐罗家伦校长,后阎锡山所任乔万选遭学生护校纠察队阻挡。
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长吴南轩独揽大权、蔑视教授人格,携印入城,断绝学校资金并暗示武力解决,学生护校委员会和教授会迫使教育部将其撤职;10月14日,任命梅贻琦为校长,其在任17年中,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2]
1932年,设工学院。1933年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西南联合大学
1936年春,清华大学决定在湖南筹设分校。2月,梅贻琦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等赴湖南,与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何健对清华在湘设分校表示欢迎,并希望首先筹设农学院。清华大学为稳妥起见,表示拟先设农业研究所,然后逐步改为农学院。关于校址,原拟购圣经大学旧址,后因索价60万,清华无力承担,而由何健拨长沙岳麓山空地100余亩赠与清华作为建校之用,何健与梅贻琦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1936年冬,清华秘密运送一批图书、仪器到汉口,每批10列车,每车约40箱。这些设备、图书,成为以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非常重要的教学设备,为保证联大正常的教学以及有限的科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临大开学,11月1日开始上课。临大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4个学院17个学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南开学生147人,新招学生114人、借读生218人;教职员共有148人,其中清华73人。
临大初期,清华计划利用原来在长沙岳麓山南为特种研究所修的建筑,做暂时驻扎的打算。但1937年底,南京沦陷,武汉危急,战火逼近长沙,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度迁校至昆明;正如西南联大校歌中吟唱的“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师生启程奔赴云南昆明。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男同学二百余人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栉风沫雨,行程全程3200多里,其中徒步26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一次“长征”。时年40多岁的教授闻一多不顾体弱,毅然参加步行团;由临大抵昆明入学的学生有993人,其中清华学生481人,清华教职员共达200多人。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严重性和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