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时间
1. 全国物理竞赛时间
物理竞赛预赛一般为9月的第一周周六,物理竞赛复赛一般为9月的第三周周六,物理竞赛决赛一般为10月底、11月初。
2. 物理中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时刻:对应于钟表表盘上的刻度;时间:对应于钟表表盘上两个刻度的间隔。
2、用数轴表示的话,时刻用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间用线段(两个时刻对应的两点间的线段)表示。
3、在生活中提到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即时间)。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认清其含义。
例如《列车时刻表》中显示的就是时刻;“运行2小时”指的就是时间。
再如:“7点30分上课”中的“7点30分”就是时刻的意思;“课间10分钟”里面的“10分钟”就是时间的意思。
物理学中表达时间和时刻时表述方式不同:
例如1秒末、2秒末、3秒末……表示的都是时刻;1秒内、2秒内、前3秒……表示的都是时间。“第1秒末”和“第2秒初”是同一个时刻,都是时间轴上坐标为1秒的点。
3. 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
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是永恒的一维基本坐标系。
物理学负责解释物理现象,不负责解释名词。
举例:苹果在树上、柜子上、或是任何高处,都会自发的落到低处,不仅仅是苹果,在地球上的任何东西没有东西支撑的时候都会自发的从高处落往低处。请问这个现象,物理上怎么解释?
答:经典力学认为,任意两个有质量之间的物体都存在万有引力,物体在没有东西支撑的时候自发的落向地面或是从高处落到低处,是因为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
4. 时间的物理含义
时间定义:人类在生活中总结出时间的观念,其根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次序。当然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我们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在物理学中也是类似,时间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定义的,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但测量时间(即上述比较过程)必须有同时性概念。过程开始有一个同时性问题,过程结束也有一个同时性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开枪同时起跑,同时计时员开始计时,并在运动员抵达终点线时计时员必须同时停止计时。
这个问题具体见各类相对论书籍。同时性问题,使得古典牛顿力学、狭义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有着不同的“时间”。直观概念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时上是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也许某些人会欺骗别人,造成类似侦探小说或政治小说中的情形,不过这是人类“高智商”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用测量用的仪器来代替:),所以我们之后不说人,而说观察者)在相对论中,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引起同时性的变化,或者说观察者1以v1运动,认为同时的两件事,以v2运动的观察者2可能会认为不同时——这导致时间测量的相对性。
从数学上说,古典牛顿力学中时间参数只有一个,所有参考系共享此时间参数。这其实就是假设所有参考系,所有空间位置可以共享同一个同时性定义。
而狭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参考系就不同时了,即不同参考系有各自的时间参数t,其间关系由洛伦兹变换决定。广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地点也会不同时,广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有比较复杂的内容,参见广义相对论书籍。
当然请注意:严格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认为”,而是基于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是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是引力本质为时空弯曲等。而这两个假设得到了实验的广泛验证。
上面我们说完了时间间隔测量的问题。但前面也提到:时间的先后次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顿力学中,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有唯一的时间参数t,所以任意两事件(一个发生在t1,另一个发生在t2)也就有确定的先后次序。那么相对论中呢?相对论中同地两事件先后顺序的确定的,这可以从洛伦兹变换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对论中不同地两事件的先后次序也是随参考系(我很愿意这么说:仪器的运动状态不同,这样能够把事情的本质说出来)不同而不同的。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会不会有可能在参考系1中事件a先于事件b发生,且事件a的发生影响了事件b的发生(最极端的情况,使得b无法发生,譬如一个孩子杀死了他年轻的祖父),而在参考系2中正好反过来?如果是这样,物理学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果律将轰然倒塌。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严格叙述这个问题:事件a发生,并发出信号(广义的信号,涵盖一切可以影响到b的方式,但由于a,b不同地,这个信号就需要一定时间的传播),影响b。另一个参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庆幸的是:可以用洛伦兹变换证明,只要信号速度不超过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号就不可能先于b的发生传递到b所在位置。
另外说一句:狭义的另一个假设: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着相同形式,也是广义相对论所服从的。换句话说,参考系1中对一个物理过程加以测量,得到l1=v1t1。参考系2中加以测量同样也会得到l2=v2t2,尽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当然严格说这个例子不合适,因为v的定义位置矢量导数。但是对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定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个假设就很重要了。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联系空间和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而表现出来。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同惯性系的空间和时间之间遵从洛伦兹变换。根据这种变换,同时性不再是绝对的,相对于某一参照系为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对于另一参照系可能并不同时发生。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光速在狭义相对论中是绝对量,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光速都是c.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独立于物体及其运动而存在的。时间旅行能否实现呢?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任意宇宙状态都是其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任意运动状态均是其前运动状态积累的结果。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遍性。这就是因果律. 最吸引人的是一旦时间旅行发生,因果律必定被扰乱。时间旅行对因果会发生什么影响呢?理论有四: 理论A-Fate事实(CircularCausation循环因果):你企图回到过去拯救一个人的命,却发觉那人仍是无可避免的死了,甚至更糟的是,你回到过去的此一行为正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这个理论是四个理论中较合理的。 理论B-AlternateUniverse:回到过去,去救了一个人的命,结果,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改变!“量子理论”中,每一个可能的机率都可能产生另一个含有那个机率的宇宙,于是有许多“平行宇宙”。当你回到过去救了那人的命,你只不过创造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中那人是活下来了,可是在你的宇宙中他本来就还是死的。理论C-Success成功:回到过去,而且杀了你的曾祖父。你真的成功杀了他吗?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不可能出生,因此也不可能回去杀了他,因此他就不会死,因此你会出生...?并且,如果你真的成功了,当你回到你的时间点时你又存在或许会发现你的曾祖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时,你会认为这是你的曾祖父吗?又或者当你回到了这个时间点时你已经忘了你曾经杀死过你的“曾祖父”?这是一个矛盾的理论,也是其中最不合理的。 理论D-ObserverEffect观察者效应:回到过去,并且成功改变了历史,但只有时间旅行者本身知道历史改变前后有什么不同。这个矛盾是在于,旅行者本身为什么不受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当他回到已经改变后的现代,他可能成了一个陌生人。比如他回到过去杀了曾祖父,回到现代时,发现没有任何能证明他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纪录。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独立于物体及其运动而存在的。
时间箭头
下面说说时间箭头。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从时间间隔和先后次序两方面讨论了时间,却忽略了时间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时间箭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没有重生的余地。但覆水难收的又何尝仅仅是人生!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与热现象相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里的不可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可恢复,而是说:这些物理过程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完全恢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面给出两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温热源不可能将热量自发传递给高温热源(或不可能从低温热源将热量传递给高温热源,并不产生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机械功,并不引起其他任何变化。
可以证明两表述等价。后一个表述有明显的工程痕迹——这来源于对蒸汽机一类将热转化为功的工程机械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与当时那个工业革命的时代相联系,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纯理论的价值,但却有一种东西,虽然主流研究已经基本绝迹,还是有非专业学者前仆后继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这样一种机器——给它一定能量,让它开始运行,接下来它可以将由于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着再将这些能量投入回机械的能量循环。这样的一个永动机如果造出,就意味着我们有办法用今天开采出的能源维持机械的永恒运动(因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现今的能耗速度运行到世界末日!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内能)绝不能完全转化为耗散前的形式(机械功),这破坏了无论古典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的无时间方向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熵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引入熵的概念。由于在经典热力学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术性内容,这里不加赘述,可以参见任何热学教本。这里只给出熵的一个性质:任何绝热(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响)热力学过程,只要初始状态和末态是平衡态(经典热力学中熵对平衡态才能定义,对于这一点的误解,曾导致了热寂说),末态的熵一定大于初态的熵。简单说,孤立体系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注意,一般热学书中会说:不可逆绝热过程熵増,可逆绝热过程熵是不变的。但其实可逆过程不是真实存在的过程——真实存在的宏观过程,只要其中分子有热运动,过程就是不可逆的。(在超流等现象中,存在可逆宏观过程,但这时超流部分没有热运动)
但熵究竟是什么?玻尔兹曼用一个公式告诉了我们S=klnw,其中k为常数,w为热力学概率(关于物质的分子、原子运动的量,在经典热力学的情况表征体系混乱程度的量)。他用统计方法证明了,平衡态下这个公式给出了前面所说的熵。也就是说,在经典热力学的意义下,熵意味着事物朝混乱的方向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情况下,这种发展都可以称之为“混乱”。比如宇宙从远古的浓汤状态演化到现今的星系结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熵并是否意味着绝对的时间箭头还并不清楚,因为越来越多的实验告诉我们:熵并非恒增。其实这并非新论,玻尔兹曼当时就前段时间一个实验实现了10^(-1)s数量级的熵减,也就是说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测量到了系统的熵减。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点,统计方法得到的熵增加只是平均意义上的增加,也就是说存在熵减小的概率,只是概率非常之小,以至于我们基本观察不到熵减的情形。第二,也是更有争议的一点是实际上,玻尔兹曼用统计方法证明S必定增加时,采用了分子为刚性球体的假设,并用到了近似。这并不是很能让人信服。现代系综理论(其创始人为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吉布斯)研究表明,必须对时间参数t或空间参数取取某些“粗化”,或者说,将我们对时间或空间观察的精度降低,才能得到熵增加的结论。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熵增加,或者说时间箭头的存在只是一种幻觉,只是人类观测手段和技术手段无能的表现呢?爱因斯坦是这么认为的,他晚年曾经在采访中指出;时间的箭头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虽然这种错觉根深蒂固。其间不禁透出一位老者的无奈——和广博的胸襟。但一些科学家却不这么认为,如另一位研究时间和演化的物理学大师普利高津,在他看来时间箭头是时间的某种本质特征——但必须说,今日的熵概念似乎并不能严格证明这一点。当然,物理学直到今天仍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学科。而熵的概念更是从诞生以来就经历着不间断的发展,对其意义探究也越来越深入。而最终,它是否能为我们展开一幅“逝者如斯”的单向时间图景?这恐怕也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了。
5. 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
物理学中来的时间概念?自
时间定义:(物理学定义)时间是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6. 高中物理中时间间隔是什么意思
物理量当中有一些是过程量,有一些是状态量。
相应的所谓的过程量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一些的变化情况。而这一段时间就叫做时间间隔。
举个例子吧,什么叫时间间隔,就是假设现在是九点钟,再过一个小时时间就变为十点钟啦,九点钟和十点钟叫做状态,也就是所对应的时刻。而一个小时则为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段。
物体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可能会受到力的作用,也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状态上的改变。例如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受到力的作用。使物体移动了一段的距离,那么在这段时间间隔中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就出现了状态量——就是物体的位置状态。过程量——也就是物体位置发生了移动,也就是位移这个物理量。
实际上在学习初中物理时,你也遇到过很多与时间间隔有关的物理量,例如做功。就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的过程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做工到时了,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例如动能,重力势能等等发生了变化。而能量是对应的,是物体在不同时刻所具有的能量,所以呢,能量是一个状态量。
7. 高中物理中时间,时间间隔,时刻的区别
1、第几秒,一般使用是指“时刻”,但也可以是指“时间间隔”(特指1秒种),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含有“第几秒时”的意思,则指“时刻”;如果有“第几秒内”、“第几秒中”、“第几秒间”的意思,则是指具体某一秒钟的“时间间隔”。如“到达第5秒”,是指“第5秒时”、“第5秒末”这一时刻点;如“在第5秒中”,是指这一秒的时间间隔。可以用“第几秒时刻”和“第几秒时间”做区分。
2、第几秒初、第几秒末指的是“时刻”,与点有关。“第几秒初”和“第几秒末”是指具体某一秒的前后端点(时刻)。第5秒初指的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开始的那一点,等同于第4秒末。同样,第5秒末就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的最后一点,等同于第6秒初。
3、第几秒内、前几秒、前几秒内指的是“时间间隔”,与长度有关。“第5秒内”是第4秒时刻到第5秒时刻之间,时间间隔为1秒;“前3秒内”是0到第3秒(时刻),时间间隔为3秒。“前几秒”和“前几秒内”一样。
说明:“时刻”相当于坐标点,“时间间隔”相当于线段长度,“时刻”就是这线段的端点——用坐标来解释更易理解。“时间间隔”即为常说的“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
8.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时间到底是什么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9. 高考物理多少时间
理综两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一般来说,物理用一个小时,化学和生物一个半小时。掌握好时间。
45min到1h最合适,因为理综选择题大部分是不需要用笔算的,而且生物和化学的选择题尽量不要超过2分钟,多给物理的多选题留点时间。提高理综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率的方法就是多练(记住熟能生巧)当然在练习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时间(要把每次练习都当作考试,这样在面对考试时的理综选择题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相对来说先把选择题做完 然后看你的习惯 不过最好是先把化学或者生物做完然后再去做物理 因为物理很费神 而且相对难一些 而化学和生物做得好的话还有可能得满分 最后物理能做多少是多少 因为步骤对了也给分啊可能 祝你好运 我当年是先做化学然后生物
相对来说先把选择题做完 然后看你的习惯 不过最好是先把化学或者生物做完然后再去做物理 因为物理很费神 而且相对难一些 而化学和生物做得好的话还有可能得满分 最后物理能做多少是多少 因为步骤对了也给分啊可能 祝你好运 我当年是先做化学然后生物
10.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时间到底是什么
时间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中文名称: 时间
英文名称: time
定义: 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
应用学科: 物理(一级学科)
时间概念
时间含义
概念
认知与人体导程量(年龄)的关系
如何增加自己的导程量(时间)
怎样节省时间
如何管理时间
数理逻辑
“时间”在物理学上的抽象概念解析时间的理论第一节 解析时间的建立第二节 解析时空的基本性质哲学概念单位中国古代计时单位刻更点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不同职业的人对时间的誉称展开 时间概念
探究时间概念的由来,可从地球人公认的时间单位“天”和“年”说起。自人类诞生起,人们就感受着昼夜轮回现象,并把一个昼夜轮回定义为一天时间,以后逐步认识到这是地球自转(一种事物)的表现。再有,人们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轮回现象的背后认识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这一事物,并把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定义为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人们还把一天划分为24小时或者12时辰,把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12个月份等等。人们还拿一年时间与一天时间的长短进行了比较,以1年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来对应大约365天。 通过对时间单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其实是围绕着各个(种)事物的存在过程进行的。时间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存在过程进行定义、划分和相互比对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过程、状态无外乎运动变化或静止。运动变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间上的位移,也可有性状的改变,有的事物呈现出周期性的运动或变化,而有的则不明显或者没有。那些具有明显周期性变化的事物,其存在过程或阶段,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衡量时间长短的依据。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单摆的运动周期、原子的震荡周期等等。人们虽然由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建立起了时间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没有运动变化就没有时间或静止对时间没有意义。静止状态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比如钻石的分子结构这一事物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稳定不变的,不然人们就不会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因此,不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对其用时间来描述其存在过程,也就是时间概念里还应体现事物的静止状态这一面。仅仅把时间概念建立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进一步意识到静止也是事物存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将是人们在时间概念上的一个进步。 人们建立时间概念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对时,即对各个(种)事物的先后次序或者是否同时进行比对。人们为了方便相互间的交流和活动,通常以一些具有标志性事物的起止作为对时的标志。例如,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作为公元纪年的开始、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的年份成为民国纪年的开始、以运动场上发令枪的声音和烟雾就作为某项比赛的开始。 人们建立时间概念的另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计时,即衡量、比较各个(种)事物存在过程的长短。人们一般不以静止事物的存在过程作为记时的依据,这也许是长期以来人们将时间仅仅看作“运动的存在形式”的一个因素。人们通常选择一些周期性运动变化较为稳定的事物,以其运动周期作为计时依据。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机械钟表、石英钟、原子钟等等,这些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天然的或人工的计时器。计时器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某个(种)变化事物的存在过程(尤其是周期性的)来衡量其它事物存在过程长短的装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计时器度量出的时间都是呈现其本身的存在过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过程。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或通过一定的转换,以某个计时器的运行状态来描述其它事物存在过程的长短或所处阶段。比如以大约365个地球自转周期(天)来对应1个地球公转周期(年)、以大约29.5天来对应1个朔望月、用秒表来测量运动员的成绩等等。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时间概念不应是人凭空杜撰出来的意识,时间概念来自于人们对各个(种)事物存在过程的认识,并通过归纳总结而产生。因此时间概念对应着客观现实——事物的存在过程。人们除了对“东西”——以实物形态呈现的客观事物,比如恒星、行星、分子、原子、细胞等认识以后可以产生了相应的概念,还可以对不是“东西”的非实物形态的客观事实认识以后产生相应的概念。比如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电流强度、温度、发光强度、物质的量,还有人们的空间、信息、意识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实物形态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有人以时间不是“东西”为由,就否认时间概念的客观性显然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