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山西的地理

山西的地理

发布时间: 2020-11-19 01:13:17

①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的东部,太行山的西侧,蒙古高原的南部,东西南北相邻的省区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山西东部是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脉,隔黄河西望陕西,南部是中条山脉,北部是燕山。全省北部有大同谷地,中部是太原盆地,南部是汾河谷地

② 山西的地理环境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647.9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2‰;人口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9‰。共有家庭户1166.4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580.8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8.16%,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07人。
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2.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34%;女性为1774.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66%,性别比为105.52。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71.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67%;15—64岁人口为2759.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5.65%,其中:15-59岁人口为2573.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53%;60岁及以上人口为503.3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80%,其中: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为31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8%。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962.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3.7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85.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1%。 截至2016年3月底,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4E)、运城关公机场(飞行区等级4D)、长治王村机场(飞行区等级4C)、大同云冈机场(飞行区等级4C)、吕梁大武机场(飞行区等级4C)、忻州五台山机场(飞行区等级4C)、临汾乔李机场(飞行区等级4C)等7个民用机场。
2013年山西省民用机场共保障运输起降9.64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73.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9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7%、14.2%、2.5%,旅客吞吐量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太原机场完成运输起降7.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7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万吨,分别增长12.4%、14.5%、4.1%;运城机场完成运输起降12069架次,旅客吞吐量10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818吨,分别增长25.18%、9.34%、15.68%;长治机场完成运输起降7230架次,旅客吞吐量57.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19.5吨,分别增长11.94%、14.38%、-43.14%;大同机场完成运输起降架次4736架次,旅客吞吐量35.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65.1吨,分别增长10.29%、27.07%、-7.89%。

③ 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大的历史事件有什么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图看,是一个斜长方形,由东北斜向西南,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脉很多。山脉延绵起伏,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雄险巍峨。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山西境内河流很多,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宁武县,全长761公里.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也发源于山西,汇入海河水系。母亲河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任用李悝等人进行变法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侵扰

308 年 匈奴贵族刘渊建汉,迁都平阳

398 年 北魏迁都平城

399 年 法显赴天竺研究佛教

617 年 太原留守李渊与子世明等起兵,渡河入长安

690 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951 年 刘崇在太原称帝,建北汉

986 年 杨业率军收复云、朔、寰应等州。后因潘美指挥失当,败兵朔州狼牙村

1126年 金兵攻陷太原,而后南下,攻占开封,北宋灭亡

1357年 北方红巾军进军山西

1630年-1644年 明末农民起义军三次大规模的进入山西

1660年 潞安机户“焚机罢市”,反抗封建剥削

1853年4月 赵城曹顺领导农民起义

近代的有蒋冯阎大战,平型关大捷,忻口抗战,解放太原等等。

④ 山西地理位置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中有何特殊意义

山西乃四边抄之地,河北势力得之,进可图关中,退可守腹地。关中势力得之,也是同理。
但是自身因为太行山纵贯南北,山多地少,只能作为战略要地,不能作为霸业根本。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山西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⑤ 山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是什么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号称“最为顽固”。
第二,物产丰富齐备。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
第三,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
第四,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
第五,与首都相邻。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不具备的。
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一)经济影响
——铸就晋商。晋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盐粮铁等资源的原因。同时,与明代北部边防形势以及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直接相关。另外,还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错居杂处,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关。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煤铁等资源丰富,建国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响
——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强。长期比邻首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离首都近,对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历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区的军事建设,屯驻重兵,委任重臣,储粮备边,使山西成为王朝的军事重镇。
——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山西是游牧铁骑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这里是保国安民的战略据点;一旦政权衰弱崩溃,手握重兵的将军往往趁机割据一方。在分裂时期建立割据政权有: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忻县人刘渊在离石建汉国,是十六国中建立最早的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1年,刘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汉国,史称北汉,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在北方的割据政权。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之久,这在众多军阀中是仅见的。
——社会秩序较好。人民生存相对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历史上未成为过大的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三)文化影响
—— 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处在黄河中下游的晋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黄土高原和游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方,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地发祥地。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我国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遗留下许多丰富的古建筑,由于气候比较干燥,较少受到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间艺术宝库。人的流动性小,交往少,文艺孤立发展,特色鲜明,因而成为中国北方戏曲的摇篮,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之乡,民间美术也丰富多彩。
三晋文化的特点
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三晋文化的特点。
三晋文化的特点,刘纬毅先生归纳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李元庆先生从三晋古文化发展的自身层面上概括出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其一,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结合时,具有渗透性和适应性;在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时,表现出保守性和封闭性。
可以说,有两个特征与三晋文化伴随始终,其一为务实求是,其二为豁达开放。正因为务实求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兴起于三晋,同时形成山西人勤俭尚质、固执保守的特点;因为其豁达开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晋文化对周边文化区域持续不断的扩散和影响。

⑥ 山西省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6)山西的地理扩展阅读: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

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

⑦ 山西省与临界省份分界线的地理名称

山西省西部以黄河与陕西省分界,南部以中条山和黄河与河南省为界,东部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界,北部以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为界。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7)山西的地理扩展阅读: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句注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脉及其所属的历山、析城山等。

⑧ 山西的地理位置

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
就绝对位置而言,山西省的经纬度是(34°N,108°E)
就相对位置而言,山西省地处中国东部,西邻陕西,北接内蒙,东临河北,南接河南!

⑨ 山西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12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53种。煤、铝矾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尤以煤炭闻名全国。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612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故而有“煤乡”之称。

植物资源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种。山西植物资源分布,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森林资源稀少,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野生药物有9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野生纤维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见愁、蝎子草、芨芨草、马蔺、葛条、荆条、龙须草等。

动物资源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0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0多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胡兀鹫、褐马鸡、丹顶鹤、大鸨、金钱豹、虎、梅花鹿。二级保护动物有56种,包括鸟类40种,两栖爬行类2种,兽类14种。此外,还有毛皮动物20多种,名贵的有水獭、石貂、貉、豹猫、黄鼬、獾、狐等;肉用动物可供食用的有野兔、野猪、环颈雉、石鸡、斑翅山鹑、岩鸽等;药用动物有70多种。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山西省陆地地表水十分贫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条。根据计算,全省河川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与全国各省比较,占倒数第二位,仅比宁夏多一些。山西河流全属外流水系。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大体上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其中黄河流域面积为975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3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8%。河流大都发源于东西山地。山西省地下水资源为12146亿立方米,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旅游资源山西也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北有大同云岗石窟,中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南有黄河惟一的瀑布—壶口瀑布,中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永济普救寺莺莺塔等都在山西。据统计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类文物(不可移动者)计31401处。其中:古遗址2639处、古墓葬1666处、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18118处、石窟寺300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360处、石刻及其它6852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1466处,以及依附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中的彩塑12345尊、寺观壁画26751平方米。所以“依托文物,开发旅游”在山西前景广阔,旅游事业必将成为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

能源山西电力充足,是全国拥有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电厂最多的省份。目前山西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847.5万千瓦,年发电量417.8亿千瓦时。近15年来,全省新建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6条,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229千伏输电线路69条,变电容量603.6万千伏安。山西在华北电网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山西全省近2000个乡镇全部通电,农户高峰用电保证率达95%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是全国向省外输电量最多的省份,如今北京的1/4电力来自山西。

铁路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长、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条大铁路干线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京广线、陇海线相衔接,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码头。2004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3公里。

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的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与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相接,汇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网络。1998年建成通车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设贯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阶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网络,沟通各邻省与省内城乡,衔接铁路重要工矿企业重要经济作物区的公路网络和以国有运输为主体,集体和个体运输业竞相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业体系和运输管理体制。

年底,公路通车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长4.3%;高速公路达到1347公里,增长11.2%。

航空到2003年底,省城太原对外航线38条,可直通全国40个城市。

热点内容
全国1卷2017数学答案 发布:2025-01-18 20:19:28 浏览:759
优秀教师的事迹 发布:2025-01-18 19:59:58 浏览:645
英语外教视频 发布:2025-01-18 19:34:51 浏览:558
小学美术教研工作计划 发布:2025-01-18 19:28:17 浏览:569
论文教师评价 发布:2025-01-18 19:00:05 浏览:679
南财老师帅 发布:2025-01-18 18:37:01 浏览:614
师德师风教育方案 发布:2025-01-18 18:05:35 浏览:977
教育客公司 发布:2025-01-18 17:57:21 浏览:721
宁夏2017高考数学卷 发布:2025-01-18 17:39:41 浏览:570
伦理片师生恋 发布:2025-01-18 17:06:42 浏览: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