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词
㈠ 地理一些名词的定义
复种(multiple cropping)
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
通俗地说,就是水表有冰层,且破裂成块状,冰下有水流,带动冰块向下游运动,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即为凌汛。
㈡ 地理名词解释
1]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他是太阳磁场剧烈活动的结果,也是证明太阳磁场存在的证据。 rumen8.com-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日珥是突出日面边缘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它们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被日晕(即地球大气所散射的太阳光)淹没,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须使用太阳分光仪、单色光观测镜等仪器,或者在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 rumen8.com-入门吧,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日珥像太阳突然长出来的朱红色大耳朵。全日食时可以用肉眼观看。日珥的爆发最为壮观,爆发前是一团密密实实的“冷气团”,温度只有7000℃,悬浮在100万℃的日冕中。日珥在大小、形状和运动方面差别很大,而且有活动日珥和宁静日珥两种主要类型。活动日珥快速喷发,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活动日珥和黑子群有关,而且同黑子群一样,在数量和活动上都同太阳活动周期紧密相关。宁静日珥喷发平缓,减退更慢,可延续几个月。 2]太阳风[1]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当然,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的风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太阳风虽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阳风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 3]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的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1]。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4]太阳常数[1](solar constant),表征的是到达大气顶(大气层上界)的总太阳能量(即包含整个太阳光谱)值。由于太阳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阳活动的缘故,太阳常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当中的变化幅度在1%左右。
定义:
第1种:在日地平均距离(一天文单位)处,与太阳光束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能。所使用的单位为W/m2,或卡/平方厘米/分钟(cal/cm2/min)。
第2种: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地球大气外界垂直于太阳光束方向上接收到的太阳辐照度(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即观到的瞬时值.),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解释: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但由于地球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因此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常数,而且一年里每天的日地距离也不一样。众所周知,某一点的辐射强度与距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地球大气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会随日地间距离不同而异。然而,由于日地间距离太大(平均距离为1.5 x 108km),所以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强度几乎是一个常数。因此人们就采用“太阳常数”来描述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测定:
1881年,第一次试图直接测定太阳常数的是法国物理学家Claude Pouillet(1790-1868)和英国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1792-1871)。两人分别独立地设计了不同的测定装置。但原理都一样:利用已知质量的水在太阳光下放置一定时间,用温度计测量升温过程,水的比热已知,则可以计算得出光照强度。(附图为Pouillet日温计)。他们推定的值是现在所用值1367(±4) w/m2的一半左右,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考虑地球大气对光的吸收。
1875年,法国物理学家Jules Violle(Jules Louis Gabriel Violle)以在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Mont Blanc第一个开展高海拔区测定太阳常数而闻名.
1902-1957, 斯密森研究所的科学家C.G. Abbot(Charles Greeley Abbot)等人在根据多年高海拔地区观测结果,基于地基法确定的数值为1322-1465W/m2。近年来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基于地基法测得的太阳常数的标准值为1353w/m2。
1976年,美国宇航局根据高空平台的观测结果,发布的太阳常数值为1353(±21)W/m2(TheKaekara,1976);
根据1978-1998年6颗卫星上的观测平台近20年连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得出的太阳常数值为1366.1 W/m2,标准差为425ppm, 0.37%的波动范围(1363-1368 W/m2)(Lean and Rind,1998)。20年卫星数据也揭示了太阳常数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
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决定采用1380W/m2。
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w/m2。
多数文献上采用1367W/m2。
太阳常数也有周期性的变化,变化范围在1%—2%,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
㈢ 地理的名词解释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内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容做日珥
阳风
[1]
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
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的磁暴。
太阳常数
[1]
(solar
constant),表征的是到达大气顶(大气层上界)的总太阳能量(即包含整个太阳光谱)值。由于太阳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阳活动的缘故,太阳常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当中的变化幅度在1%左右。
㈣ 地理名词汇编有哪些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的划分。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所划分;东汉以后,有的认为九州是周制,有的认为九州是殷制。具体州名未有定说。《尚书》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郡县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县”大“郡”小,秦代郡大县小。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后来又增加为40郡。汉高祖刘邦分为62郡,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改郡为为“州”。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国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国。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与郡相当,所以常连称“郡国”。
道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势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元代省成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中央政府直辖的称中书省(元时中央政府即是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另外分设11个“行中书省”,也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习惯上仍称“省”,而中央机关已不再用省的名称,于是“省”就专指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清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十八省,“省”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省的数量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州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书》说)。冀州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兖州相当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一带;青州相当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徐州相当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扬州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区;荆州相当今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州相当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州相当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部地区;雍州相当今陕西省和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舜时为十二州,增加了幽、并、营三州。到了汉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国时,共十八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后又分为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当时江南的州实际上与郡无异。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统一改州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一府管辖几个县。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辖于路。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相当。
山东(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在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2)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金代开始,山东即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江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鲁肃所称“江表英豪”,即指东吴的英雄豪杰。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唐代“江南”又为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西及安徽省长江以南和江苏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区。
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秦代开始设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设河东路,除唐代河东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其他辖境均在今山西省内。
关外(1)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2)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得名。
关内(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2)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另外,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关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即指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南洋我国唐朝时候,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人远渡重洋,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谋生。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包括11个国家。在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群岛上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东洋这名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还可以代表东亚地区。而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西洋而有的说法。明朝初期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不过,近代中国通常用它指称日本,可作日本一词的别称。
华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因这些地区均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东晋常璩(qú)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的历史。南朝时曾设华阳县、华阳郡,辖境亦在此地区之内。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当今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北部一带。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亦为“西楚”。东楚约当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当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三都、两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班固《两都赋》所指“两都”,是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西汉旧都)。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中京京兆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绵亘于湘、赣、桂、粤边境地区,为长江、珠江分水岭,又名南岭。其中以越城岭(2118米)最高。大庾岭古称梅岭。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岭”,即此。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当时该关亦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分界。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人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孰隍县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㈤ 地理名词
西北地区东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宁夏、
华北大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山西、内蒙南部、河南中北部
东北地区南部:辽宁、吉林南部内蒙东南部
黄淮:河南中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
汉水流域:湖北大部、陕西小部
江淮:安徽中南部、江苏西部、浙江西部、江西北部
江南大部: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
华南大部:湖南、广东、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广西东部
㈥ 地理名词解释!!!
1.中纬度地区指的是:30---60SN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少版,--错!沿海地区如有寒流经过权,降温建湿则干旱!
2.陆上国界线:就是接壤的国土分界线嘛,与之相应的有海界线和空界。
大陆海岸线:也就是有领海的国家,和海接触的那部分地区,称之为大陆海岸线。
它们的区别:前一个是之陆地上与其他国家接壤的地方,后一个是与海接壤的地方。
3.领水面积指一个国家境内的水域面积之和。包括内陆水域和海域。
管辖的海域面积:就是一个与海接壤的国家,在国土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范围内的所有海岸面积。
它们的区别:前一个包括后一个,前一个是国家范围内所有的水域,后一个只是海域
㈦ 地理名词有哪些
地理学常用名词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18.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9.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20.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21.地理系统——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两者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22.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范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23.地球表层——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圈层。
24.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5.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2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27.水圈——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对流层顶,下限到深层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气圈——地球最外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氩、氦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29土壤圈——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覆盖。
30.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级阶段,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大生产使生物圈受到影响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及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不同圈层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33地理纬度——地面上的法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理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称为南纬。
㈧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终于总结好了!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
北美洲,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是指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即通常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美国和加拿大占据了北美洲的绝大部分,这两个国家受英国殖民(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影响极大主要语言为英语,与主要受西、葡文化影响的拉丁美洲有显著区别。
★钦诺克风——
春夏之交,在40°N以北,落基山以东的大平原地区,西风在翻越落基山脉后,气流下沉,于落基山东麓形成的焚风叫做钦诺克风。(欧洲的焚风叫布拉风)
★阳光地带——
美国的“阳光地带”是七十年代出现的概念,一般指北纬37°以南地区,大致范围是:西起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东到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州,北至密西西比河中游,南到墨西哥湾沿岸的一个区域。阳光地带之意为:南部“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地带”,亦有“这一地带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之含义。这个昔日以贫困落后,种族歧视,人口外流著称的地区,由于其低廉的房价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随着人口的迁移,以及当地丰富的能源、农业资源,吸引着美国的新兴工业在南部的布局,从而形成了美国三大工业区之一的南部工业区。我们称之为美国的“阳光地带”。
★普列利亚群落——
是北美温带高草原植物群落。多分布于落基山脉以东,密西西比河以西。草被由1.5米高的禾本科植物组成,土壤肥沃,腐殖质多,春季开满鲜花。适宜发展牧业。
★希列亚群落——
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称为希列亚群落。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多南美特有种。树高可达80—100m,有些树种在树干底部生有板状根。
★沙巴拉群落——
在亚热带夏干气候条件下,植物一般具有常绿、叶片硬、光滑等生态特征,一般多为高于2米的落叶灌木。这种类型的植物在南美洲的40°—30°N的太平洋沿岸地带,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向下延伸到下加利福尼亚有典型分布,称沙巴拉群落(欧洲称马基群落),与之相搭配的土壤是褐色土。
★坎普群落——
受热带干湿季气候的影响下,分布于巴西亚马逊河与巴拉那河间的巴西高原上的稀树草原,称为坎普群落。因排水良好,易受干旱。多禾本科植物,双子叶草本植物则以豆科和菊科占优势。
★里雅诺群落——
受热带干湿季气候的影响下,分布于奥里诺科平原的稀树草原称里雅诺群落,它的外貌和种类成分与坎普群落有一定差异。由于地势较低,雨季遭受定期泛滥,土中水分较充足,草被生长非常茂盛,多为2m 以上的高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菊科为主。
★潘帕斯群落——
占据着30°S 以南的大陆东岸地区,包括巴西高原南缘、乌拉圭、阿根廷的河间区南部以及潘帕斯东部。这里气温年较差不大、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应该宜于森林发育,但实际上除了沿河两岸有走廊林外,基本为无林草原,一般称潘帕斯群落。草类中占优势的是硬叶禾本科植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双子叶植物,特别是菊科植物。豆科植物较少是该群落的一大特点。此外,由于植被发育历史不长,所以特有种比较贫乏。
★岭谷区、瀑布带都市
阿巴拉契亚山脉大的西南区自动向西依次排列着山麓台地、蓝岭、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几个地貌单元。山麓台地和蓝岭岩性古老,与海岸的陡崖相衔接,河流至此陡落,形成著名的瀑布线,其间分布着众多城市。蓝岭是崎岖的山地。岭谷区以上古生代沉积岩为主,有一系列平行褶皱和冲断层,在地形上呈岭谷相间的特征,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水系。阿巴拉契亚高原包括阿勒格尼高原和坎伯兰高原,地势较为平缓。
★托纳托风
因为大平原春季增温较快,形成热低压中心,形成的陆龙卷风。美国境内落基山以东,五大湖以南,春夏皆有,春季最多。
★拉丁美洲
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桑鲍人
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称为桑鲍人
★中美地峡
即中美洲,位于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中部狭长地带,东临大西洋的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包括7个国家: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伯利兹。
㈨ 地理相关的名词
正午太阳高度、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构造、地带性
国际日期变更线、厄尔尼诺、洋流、褶皱、断层、平行不整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