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
『壹』 怎样才能讲好历史课(优质课)
我虽然不是历史老师,但我很喜欢历史,给你一点个人建议:
(我先看了看什么是优质课,老了啊)
1、任何历史都脱离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让学生们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整体上有所掌握,不断章取义,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
2、历史脱离不了人物,我觉得讲历史应以讲人物为主。在开始下一堂之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一个历史人物事迹,自己讲出来,并做一个简单评价。
3、每一个人看历史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贰』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叁』 如何上历史课
历史课是一个需要极强代入感的课程,比如给你讲唐朝,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感知到唐朝时期的氛围和景象,对唐朝的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老师的语言功底要求是很重要的。
假如你的历史老师上课平淡无奇,只是对于课堂知识的反复重申和总结,那你就做好笔记,课外多阅读。如果你老师上课富有感染力,你需要做的就是仔细听课就好了,多做题。顺带说一句,学校课程,无论哪一科多做题是最主要的。
『肆』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伍』 历史课怎么教
好好的备课,以课本和教辅材料为辅助,结合历年考试大纲,应试教育,没办法
『陆』 历史课,历史课
小字部分作为正文复的补充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证实力。正文是是学生必须学习的部分,而文中的小字部分只是对正文内容进行说明,起到了丰富正文的内容,增强正文的说服力的作用,对小字部分的阅读没有明确的要求。小字部分的内容包括人物介绍、文学艺术、个人小传、生产事项等,这些内容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知识点,增加了内容的细腻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柒』 学校为什么要开历史课啊
学校开历史课是为了让你分享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就好像你作为个人,也会有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恋爱经验,经验越多,做事就越稳。有经验的人,会把经验传授给没经验的人,给他节省学习的时间。当然,这个“学徒”也还是需要自己去体会,不能光靠师傅的理论。物理课、数学课是一样,历史课也是如此。你了解了人类历史,就会避免犯前人的错误、避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以较短的时间获得人类几千年累积的智慧。要知道,很多历史教训是用千万人的鲜血换来的,十分宝贵。
当然,中国的历史课可能走得太偏,也把真正的历史改得面目全非,全当作一种教育工具了,这就另当别论。你从中国的历史课本上学到的未必是真东西。但这不是你不学历史的理由。
『捌』 如何上好历史课
多讲讲闻人趣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说是小说杜撰
在讲课的时候多穿插一专些这样的小故事我想会吸属引很多同学的
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让学生“穿越附身”到某个历史人物身上,让学生可以思考揣摩这一事件人物心理啊什么的
甚至可以自己愤青一些,发表自己的言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些看法。
『玖』 什么是一节好的历史课
一节好的历史课是什么样的?
我们能见到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有的面面俱到,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检测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有的突出特色,或者强调自主学习,或者强调研究学习,或者强调情境学习……。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的完美方案。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让老师来回答,去问问学生,一个学校那么多历史老师,你喜欢哪个?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就能总结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该如何去做。据调查,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师人很幽默,长得帅;能学会思考,增长认识;能解决学习的困难等等。这些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学生眼中一堂好课的标准:引起学生兴趣;赢得学生喜欢;提高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做到了这几点,一节好的历史课就不在话下了。
一、引起学生兴趣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距离学生年代比较远,按照课本讲出来往往变得很枯燥。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引不起学生兴趣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历史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合理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和历史场景的体验,实现历史的“重演”,就能激起积极的学习情感,进而达到落实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目标。
我校宿春娣老师在《鸦片战争》一课就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贸易状况》时,她是这样说的:
英国欲将大机器生产出的商品打入中国市场,当面对着新奇的洋货,一个中国家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儿子:爹爹,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
父亲: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
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父亲: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亲:再便宜也要花钱,妈妈给你织,咱一文钱都不用花。
宿老师通过创设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关于英国输入洋布的对话场景,生动再现了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生活体验,仿佛就是他们自己家庭每天都会发生的关于社会问题讨论的再现,一下就拉近了距离。通过这段简短的对话,把“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不得不通过罪恶的鸦片走私来扭转贸易逆差”的历史结论让学生在兴趣中轻松地接受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纠缠于“自然经济”、“出超”、“入超”、“贸易逆差”等概念的枯燥教学。
我校栾艳老师在《太平天国》一课的讲述时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她是这么讲的:
李富贵是个广西桂平的农民,今年18岁。前几年,他和同村的几个伙伴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又跟随太平军参加起义。到天京的那年冬天,《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了,李富贵和伙伴们十分高兴。
李富贵家里一共五口人,他是家中的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12岁的弟弟。他很想知道,按照制度规定,他们家里可以分多少田土?
一晃收获的季节到了,不用交租给东家了,全家都很兴奋,但又听说除了留足吃的粮食,其余的通通要交到天国的国库去。娘发愁了,大姐年底该出嫁了,拿什么去办嫁妆呢?卒长说不用愁,这些费用都由国库统一开支。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没多久,大伙的高兴劲儿过了,很多人开始懒散,你说这是怎么了?
看完“研习材料”和“情景再现”后,想一想,怎么理解李富贵一家“高兴、兴奋、发愁、高兴劲儿过了”这些心情?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传统讲法就是引用《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资料,从太平天国的土地分配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来说明太平天国这个改造国家方案的革命性、局限性和空想性,进而证明这个方案行不通。这种教法对于难点的突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栾老师发挥她文字能力强的特点,合理创设历史情境,带着学生像阅读故事一样分析一个普通太平军战士的心路历程,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李富贵“高兴”是因为分到了土地,“兴奋”是因为不用交租了,满足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支配劳动果实的愿望,证明了方案的革命性,可以调动农民参加革命;“发愁”是因为除了口粮外要统统上缴国库,姐姐的嫁妆没法置办,这超出了农民的愿望,证明了方案的局限性;“高兴劲儿过了”是因为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多少好处,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所以“很多人开始懒散”,证明了方案的空想性。
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太平军战士的心情变化,不断解答各种心情变化带来的疑问,进而形成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在合理的历史再现中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引起学生兴趣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必备的条件。
二、赢得学生喜欢
通过创设情景的办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何使学生把对历史课的注意力保持下去,直至爱上历史课呢?那就需要真正赢得学生的喜欢。
老师靠个人魅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喜欢。比如拥有或潇洒或优雅的教态,能够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枯燥的课本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够用多种手段和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等等。这些都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重要前提。
“现实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现实。”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如果能够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水平,做到引起学生的时代共鸣,增强学生现实的直观感受,发挥符合学生水平基础上的参与,更能赢得学生的真正喜欢。比如立足于本区由“大拆迁、大改造”阶段转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的热门话题来讲述改革开放的历程,运用本区作为山区、老区、矿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来结合课堂知识学习,发掘这些时代和生活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等等,做到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研究相结合。
『拾』 怎样上历史课
一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排,细心组织,处理好教材的使用,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才符合新课标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
作为教学设计者,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认知历史过程,运用历史思维,全面、辩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物,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一项原则:论从史出,论中有史,史中有论。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要看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利于展现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以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反映的是清末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期,所体现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导致中国屡遭外敌欺辱的根源。教材通过侵略战争和民族救亡运动来展现主题的,而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1)教学的主题核心是什么?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是首要的。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抓住学习主题重心所在,有了主轴,纲举才能目张;(2)主题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点?根据主题核心,对教学范围、层次等进行分析、把握内容;(3)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目的在于避免教学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随意和零散;(4)弄清单元中各课课题之间以及与主题的关系,最终在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下,整体思考这一教学时段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主要有:(1)教学材料的整合;(2)教学方式的整合;(3)教学活动的整合;(4)作业练习的整合(整合时要遵循简单实效的原则)。使每节课在材料类型、教学方式、活动组织形式、练习训练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构成联系和配合。
二 教学手段
当前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讲授只是辅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讲课。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多讲课,有些地方甚至以时间为量化标准,越线即判为不当,带上“紧箍咒”。我的看法: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这是为什么?
理论上,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位一体,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材则是二者的中介。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讲,历史学科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的常规形态。教师在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传递上看,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通过实验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过观察所得,而大多数只是通过间接方式传递。一般情况下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听、读、看等方式,听课则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而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只有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学法的指导,还是其他方面都与老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正面讲解的原因。课堂讲授在历史教学中是必然的。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愿意上什么样的课,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讲授质量决定的。
三 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化的教学,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也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了。可以说,这几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动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等。然而,像任何技术一样,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术和享受技术的人来说,技术的运用是否实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就这一点讲,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展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课件制作不当、效果不佳的状况。诸如:课件所显示的文字资料,内容过多且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充满了整个界面,学生在下面读起来既费时又费力,甚至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选用和展示图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课件的底图与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显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蓝字、蓝底绿字、粉底红字等;在对课件中文字标题编辑时,“预设动画”未进行静音,使文字显示时带有声响,对学生的观看产生干扰;在界面的角落设有动画图标、晃动的小人等,没有实际意义又不含学习信息,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一项历史知识编排过多的图片,如一个人物,有头像、坐像、工作像与他人合影等好几幅照片,眼花缭乱,信息重复。以及影视资料未经剪辑、冗长拖沓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到课件教学实际效果。
这些问题从技术角度上讲,都是不难解决的。关键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就像我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知识渊博、嗓音洪亮、音色优美而进行教学一样。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因为这是新技术,不用就显得不时髦,而是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使这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服务。这就是说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切合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进行,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策略与方式、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反之,则要考虑有没有使用价值了,因为任何技术都可能有“双刃剑”的情况,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应用课件时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时时处处考虑到学生接受课件演示时的认知活动。
在课件的实际的效果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给教师工作带来的效果。制作的课件是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助于教师教授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在编制课件时需要考虑到的。如果课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影响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甚至是使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那课件效果就有问题了。
四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实际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历史与学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从历史教学角度上讲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确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教师应当认识到,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即使是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要从历史的角度上进行发掘,通过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探讨,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社会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基于历史感的生成的。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理解过去。然而,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不是让学生鹦鹉学舌般地说出几句响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学生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教学中进行古今的联系,应当认识到以下几点:
1.要寓论于史,而不是直接说教
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变化与延续,其中的知识本身已内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来附加的。
2.要具体生动,而不要空泛议论
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历史教学的大忌之一,就是脱离具体生动的历史本身而进行凭空论说。
3.要有机结合,而不要牵强附会
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他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上“加号”或是“等号”。
古有成语“画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举,必是弄巧成拙。历史课上的联系实际,尤其要避免不实在的做法。
总之,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学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精辟分析,教学设计的精细,教学资源的准确运用。